《三国之蜀汉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中兴- 第4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谌也觉得有些乏味了,催促道:“邓将军还有几道本,都一并奏来吧!”邓芝依然毫不慌忙,言道:“臣启陛下,杨御史在南郡之时,因蒋令君为尚书,自认年宦更早,劳苦功高,颇有咤叹之词,怨愤之色,甚或言陛下用人不明。此事南郡官员

    ,上下尽知,犯下此等诽谤、欺君之罪,如何能担任御史令一职?”

    “邓伯苗,你休要血口喷人!”话音才落,杨仪便勃然作色,冲着邓芝一声怒吼,双目凛然,寒气逼人。

    邓芝平静言道:“杨御史,此事南郡上下,人人皆知,时人畏公言语不节,莫敢相从,退避三舍,朝中之人,也有耳闻,难道是假不成?”“邓将军,你好手段!”杨仪一阵咬牙,却是无言以对,毕竟这些话他在南郡之时多次当着武将官说过,但当时只是一时愤懑,发泄不满而已,没想到邓芝竟然算起了

    旧账。

    刘谌见杨仪失态,知道有了一点希望,问荀勖道:“诽谤朝廷命该,该当如何?”

    荀勖答道:“诽谤之罪,该当罚俸。然蒋令君为三公重臣,罪加一等,杨御史该罚俸一年,官品谪降一级。”

    刘谌微微点头,看向杨仪:“杨御史,你可认罪?”

    杨仪微微闭上了眼睛,深吸一口气,躬身道:“臣领罪!”

    看到这一幕,群臣都松了一口气,甚至有些激动,如果这一次能借机将杨仪调离御史台更好,吏部已经被杨仪得罪,说不定还会给他换个闲散之职,以后可就省心了。

    “唉,尚书令和御史令都没了,这下可好”刘谌一阵叹息,忽然惊呼道,“邓将军,你还不退下?”众人这才发现,邓芝居然还直挺挺地站在殿中,丝毫没有退班的意思,靠近的人偷偷观看,只见邓芝的笏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不知道他究竟准备了多少本章。

 第1007章 一击致命

    “回陛下,臣还有本奏!”邓芝一句话,让群臣头皮发麻,一个个赶紧低下了头。

    大家刚才还觉得邓芝亲切可敬,正准备散朝后好好感谢他一番,见他还要奏本,但是紧张起来,弹劾完了杨仪还不罢休,他还想对谁下手?

    从刚才的举动就能看出来,邓芝此人,似乎有些太难缠,简直是不死不休,一早上已经先后弹劾了五人,这还在继续,没完没了。就算你要行使明亮司的职权,让明亮司一举成名,也该一步一步来,让大家缓口气也好,今天重创御史台,御史令降职,两名御史大夫下狱,这已经要举国震惊了,难道

    还不够?在那些大臣眼里,此时的邓芝就像新入朝的雏儿一般,根本不懂官场规矩,更不会,察言观色,这样一直奏告下去,就算他有功劳,也会被皇帝厌烦,适得其反,没看到

    小皇帝已经神色不耐了吗?

    就在大家又急又紧张的时候,邓芝开口道:“臣禀奏杨御史怀有二心,对陛下不忠,有投敌之意!”

    随着邓芝铿锵有力的言辞,整个金殿中还鸦雀无声,似乎连空气都凝固了。

    阳光已经从侧门照到了正门,将邓芝的身影投射拉长,几乎够到了龙书案的台阶。

    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屏息而立,没想到邓芝还是揪住杨仪不放,更是将不忠的罪名扣到了杨仪头上,这可是杀头之罪啊!

    “邓芝,你意欲何为?”沉寂之中,面色略显苍白的杨仪大步走了出来,用手中的笏板指着邓芝,咬牙道,“你可有证据?”

    看杨仪的架势,如果邓芝不说出个一二三来,他就是犯下欺君之罪,也要让邓芝血溅当场。刚才被邓芝连番检举,杨仪有些恼怒,尤其是诽谤蒋琬之事,更觉得心中憋屈,这一来,别说是尚书令了,就是御史令也没法当了,杨仪正想着下一步该如何行动,哪料

    到邓芝得势不饶人,步步紧逼。

    “不忠之罪,非同小可,邓将军,可不能信口开河!”刘封坐在书案后面,神色也严肃起来,缓缓道,“杨御史稍安勿躁,且听邓将军有何证据。”如果说杨仪有不忠之心,连刘封都不肯相信,杨仪虽然性格不好,狭隘急躁,但对蜀汉可是忠心耿耿,尤其是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更是尽心尽力,就是总觉得自己资格老

    ,自恃甚高而且有些偏激,但也不至于会萌生叛国的想法。刘封是让邓芝整理罪名,不过是想给杨仪一些教训和警示,实在不行,将他调离御史台也无不可,但从未想过要把杨仪往死里整,毕竟他功劳也的确不少,一直都忠心耿

    耿,这个罪名未免太过分了。

    邓芝缓缓问道:“敢问御史大人,昨日宴会宾客,你都说过哪些话?”

    杨仪冷哼一声:“昨日高朋满座,胜友如云,诸多宾客,吾都要周全,焉能将所说之言,句句记在心中?”

    邓芝问道:“江东张俊、荆州黄湖、江夏蒋林等数人与御史单独会于一室,杨御史与之讨论天下大势,所说之言,也都忘了么?”“啊?你”杨仪忽然脸色一变,指着邓芝,神色有了一丝慌乱,但很快就镇定下来,沉声道,“议论当今天下之事,不过是江东内乱,曹魏实力尚存,大汉中兴有望,难

    道这也算有二心不成?”

    邓芝摇了摇头,盯着杨仪的眼睛,缓缓说道:“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南郡以就孙氏,处境当落得如此之地邪!真是令人追悔不及。”

    “这,这话你是从何听来?”杨仪脸色大变,不由后退一步,惊惧地看着邓芝,仿佛看到了鬼魅一般,花白的胡须瑟瑟发抖。这句话的确是他亲口所说,但当时在场的不过五人而已,甚至连倒酒的伙计都被他们赶了出去,那间客房,也绝不会有人偷听到,他才敢信口开河,谁知道这么快邓芝就

    知道了,而且如同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一般。先前在南郡之时,正是因为他的怨言闹得沸沸扬扬,东吴便以为杨仪有叛逆之心,多次派人暗中与他联络,想要策反他,甚至孙权亲自写信承诺,只要杨仪献出南郡,东

    吴丞相一职就是留给他的。

    但杨仪也不过是随口发发牢骚,心中有不服之气,却绝不会想着去投东吴,几次派来的细作,都被他严辞斥退,孙权的书信也当场撕碎了。这一次大宴宾客,也正是碰到了江东名士张俊,说起东吴当今的局势,人才凋零,无人主持大局,杨仪感慨自己不受重用,又想起孙权的承诺,趁着酒兴胡乱说了几句,

    邓芝到底是从何得知?“杨御史,可有此事?”刘封还在发愣,刘谌已经忍耐不住,站起身来,瞪着杨仪大喝,虽然他年纪尚小,但毕竟也是天子,年轻气盛,更听不得这种话,一声断喝,已经

    显现出皇帝的威严来。

    “陛下,臣绝无此心,乃是酒后失言,绝无此心!”杨仪已经彻底被击溃,跪倒匍匐在地,大声道,“陛下,臣一片忠心,天地可鉴,望陛下明察!”“哼,杨御史,朕念你乃是三朝老臣,德高望重,先前之事,再三忍让,不料汝竟有如此险恶之心,真是荒唐!”刘谌怒不可遏,指着杨仪,深吸一口气,沉声问道,“不忠

    之罪,该当如何论处?”程畿和荀勖似乎也没料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二人略作犹豫,最终还是与杨仪不太相熟的荀勖出列答话:“回陛下,杨御史怀有二心,口出狂言,更有欺君之罪,然只限

    于口,并未实行,按照律令,该当抄没家产,充军发配!”

    杨仪闻言,浑身一震,面如死灰,甚至连辩解都忘了,呆滞地看着面色稚嫩,却一脸愤怒的小皇帝,婆娑的泪眼之中,他与刘谌的距离,竟是越来越远。

    “好”“陛下息怒,臣有话说!”眼看小皇帝就要拍板,刘封赶紧站起身来,天子金口玉言,一旦将结果说出口,可就无法更改了,他不能替刘谌做主,但也不能把此事做的太绝。

 第1008章 祸从口出

    杨仪的所作所为,概括一句话,就是祸从口出!刘封哪里能想到,就在他下令的当天,杨仪举办酒宴,还说出了此等大逆不道的话,这种话在后代都不敢明目张胆的说,更不要说封建时代了,引起刘谌的敏感反应也是

    在意料之中。此时他不禁想起那个时代某个因为大放厥词而被封杀的主持人,虽然性质可能不同,但祸从口出、言多必失却是古人总结的经验,做人还是要谨言慎行,尤其是在公共场

    合之中。杨仪身上有着人恃才傲物的通病,自恃其能,又仗着资格老,自从诸葛亮死后更是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说到底还是才无德之人,因为他的性格缺陷,已经威胁到朝堂

    内部稳定,就像一颗蛀牙,虽然痛,但一定要拔掉。

    后代在蜀汉祠中供奉有十四臣,甚至雕刻塑像,享受香火之气,刘封依稀记得有庞统、费祎,更有简雍、陈震等人,但偏偏没有杨仪,这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杨仪自以为劳苦功高,就算做出稍微出格一点的事,刘谌也不敢惩治他,刘封更不能得罪他,作为实际的掌权者,眼下正是用人之际,刘封不能让老臣们寒心。

    但他却想错了一件事,刘谌年轻气盛,而且与他太过疏远,杨仪受刘备重用,与刘禅相处也多,但刘谌出生的时候,杨仪已经被外调,二人几乎没有什么见面的机会。在刘谌的心目中,杨仪只是一名老臣,并无其他的感情,加之刘谌刚刚当了皇帝,思维正趋于成熟,心中自然也有遐想,没想到还未尝到甜头,就被杨仪一番搅弄,朝堂

    上乌烟瘴气,刘谌早对他已经不满了。

    再加上刚才邓芝爆出他的言论,按捺多时的刘谌彻底爆发,丝毫不会顾及任何私情,只想把杨仪彻底打发走,越远越好。刘谌的震怒,说明他心中已有了皇权意识,只是现在还太过稚嫩,处事草率,伴君如伴虎,杨仪说出这等大逆不道的话,无论真假,换成是哪个皇帝,恐怕也不会再用他

    了。刘封知道杨仪的官是当到头了,但充军发配,还是有些过了,毕竟他知道杨仪的确忠心耿耿,那些话也只是借住酒兴,发泄牢骚,否则一开始便不会断然拒绝孙权和东吴

    细作的蛊惑。

    “皇叔,杨御史大逆不道,该如何处置?”刘封站起来,刘谌也忽然冷静下来,他深知自己还不能处理朝政之事,便缓缓坐了下去。“杨御史,你口出狂言,欺君罔上,本该罪无可赦,”刘封离开书案,缓步走下台阶,叹了口气,“但念在你追随父皇东征西战,又助丞相北伐远征,为如今这一片江山立下

    汗马功劳,免去发配之罪,将你贬为庶民,就此回乡养老吧!”

    “陛下,陛下”杨仪兀自捶打地面,叩头不止,这次可的的确确是悔之无及,但知道覆水难收,一切已经成了定局,在刘封的搀扶下,颤颤巍巍站了起来。

    “殿下,是老臣之过,不该置气,不该如此”杨仪嘴里念叨着,泪如雨下,花白的胡须乱成一片,一下子感觉苍老衰迈了许多。“唉!以公之才,回乡之后,潜心著述,未尝不能留名青史,”刘封无奈叹息,先前恼恨杨仪胡搅蛮缠,此时看他悔恨无及,又觉得这个奔波一生的老人也有些可怜,“若是

    先生著作有成,太学院,当引为典籍,传以后人。”

    杨仪神色茫然呆滞,也不知道有没有听到刘封的话,木然转身,机械地向着殿外走去,那里阳光正盛,却消除不掉他身上的阴霾。

    群臣目送杨仪孤独佝偻的背影渐渐消失在殿门口,全都默然不语,杨仪的确让人人痛恨,但真到了这个地步,大家也心有戚戚。

    “邓将军,你还有本奏吗?”正当众人各怀心思的时候,刘封迈步来到邓芝面前。

    “臣告退!”邓芝躬身退入了班中,所有人都拱手而立,终于松了一口气。

    “尚书令辞职,御史令告罪,这朝政今后还如何进行?”刘封背着手,走到了大殿的台阶之下,扫视众人。群臣纷纷低头,没有一人回话,御史台彻底垮了,但明亮司的作为,却让所有人心中发憷,冷静下来之后,细想邓芝检举杨仪的事情,基本都是私事,他竟然了如指掌,

    而且酒宴就在昨日,今早便得到消息,这是何等可怕能力?

    杨仪和两位御史的私事,邓芝如同亲眼所见,那其他人是否也是如此,是否也都已经被明亮司的人暗中监视了?

    一想至此,有些大臣已经出了一身冷汗,刘封组建明亮司,看来绝不是因为缅怀诸葛丞相那么简单,而今天明亮司的举动,更是让所有人都明白它真正的可怕之处。

    “向尚书,费祎离朝之后,可曾向吏部递交辞呈?办理诸项事务?”沉默之中,刘封再次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