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芝答道:“监察百官、公正律法、监督民情,以正视听!”
“回答的倒也不错!”刘封微微点头,却叹了口气,“但这一月多来,御史台做事勤勤恳恳,风生水起,为何独不见明亮司有所举动,莫非只是混吃度日?”“陛下,殿下,微臣不敢!”邓芝大吃一惊,怎么也想不到刘封竟会因为明亮司最近无所作为而问罪,忙道,“明亮司尚在组建之中,官吏还在学习制度律法,朝中百官也有
御史台监察,故而”“御史台监察,是御史台的职责!”刘封冷然打断了邓芝,缓缓道,“明亮司也该有明亮司的作为才是,御史台恪尽职守,明亮司却默默无闻,岂不是让人笑话本王设立此署
衙,不过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这”邓芝愣住了,完全不知道刘封的意图何在,明亮司现在的人手虽然有一部分是各部调来的老臣,但对于明亮司来说,都是新人,到底要如何去做?
“殿下,御史台弹劾百官,已经人人自危,若是再让明亮司效仿其法,只怕九卿六部、衙门官署,都无人能为官了。”董允见刘封责令明亮司不作为,赶紧上前劝止。他本以为刘封要想办法阻止杨仪和御史台的行径,没想到竟会责备明亮司不如御史台,明亮司是刘封提议组建,被御史台比了下去,自觉失了颜面,这是要让邓芝和杨仪
较劲,那武百官还有好日子过?刘封却忽然笑道:“我方才已经说过,杨御史所谓,已然矫枉过正了,又怎会再让明亮司重蹈覆辙?如今连费尚书都引咎辞职,难道还要让百官统统归田,我一人来主持朝
政吗?”
“那殿下是何用意?”董允一愣,邓芝和柳隐几人也都诧异地看着刘封。刘封的语气缓和了许多,对邓芝言道:“明亮司的职责,不只是监察百官,就是皇宫内院、王公大臣,都在监督范围之内,他御史台的人每日监督百官,吹毛求疵,那何人
来监察御史台?”
“殿下的意思是?”邓芝眉头微皱,猛然明白了刘封的意思,多少还是有些紧张,“只是监察御史台,臣等”“不必犹豫!”刘封打断了邓芝,正色道,“明亮司,是以丞相之名命名,你们还不明白本王的意思吗?明亮司做事,要像丞相那般明笃清正,开诚布公,如此方能国富刑清
,德威远著,岂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刘谌也在一旁说道:“丞相曾言: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皇叔之言甚是,明亮司今后务必秉承丞相训诫。”
邓芝神色一正,凛然道:“臣遵旨。”
刘封对邓芝吩咐道:“邓将军,本王命你马上派人搜集杨御史一年来的罪状,明日早朝,如果不能陈罪十条,这明亮司署衙,就换人来管!”
“是!”邓芝一口答应下来,忽然发觉不对劲,赶忙道,“殿下,这才有半日时间,恐怕”
刘封一瞪眼:“知道仅有半日时间,还不快去准备?”
刘谌见刘封要让明亮司弹劾杨仪,不禁喜上眉梢,催促道:“邓将军,快去派人搜罗证据吧!”
邓芝一滞,无奈地看了一眼刘封,见刘封嘴角噙着一丝怪笑,并不说话,知道再无更改,赶紧告辞而去。
看着董允和柳隐大有深意的目光,刘封却视若不见,吩咐道:“方才之事,可不许泄露出去!”
“遵命!”
“费侍郎,今晚陛下在宫中夜读,由你来陪伴,就不必回府了!”
“遵命!”费承正低着头若有所思,听到刘封命他陪伴天子,知道是不想让他泄露消息,赶紧答应。“明日早朝,今夜还要读书呀”一旁的刘谌却苦着一张脸,低声哀嚎!
第1001章 空缺职位
晓风残月,更漏之声响彻皇宫的高墙大院,重楼叠嶂和参天古树将宫门外的官道覆盖在阴影之下,百官早已等候在无门之外,心头的阴影比树影更加厚重。距离百官百步远的地方,宫门近前还站着无人,独自而立,与汇集的武百官形成鲜明的两个阵营,他们正是御史台的人,一旦目光扫过那边,百官都纷纷转身或者低头
,不敢与之对视。
杨仪垂手肃然立于宫门之外,在夜影之下微闭着双目,脸色古井不波,昨日弹劾尚书令费祎之后,群臣大惊,更是畏之如虎,谁知道他今天还想做出双目惊人的举动来。
咚咚咚
早朝的鼓声终于响起,在一阵金钟奏鸣中,厚重的宫门缓缓打开,全副武装的禁卫军肃立道路两旁,铠甲在暗淡的月光下泛着冷芒。御史台的人当先进入宫门,武官员才各分左右入内,官之首费祎今日果然没有露面,太常镡承走在最前面,望着御史台官员的背影,目光凝重,今日一定要保奏费祎
官复原职。武将之列,卫将军张苞未来,以司隶校尉、前将军姜维为首,他身后则是明亮司统领邓芝和云羽卫统领马谡,其余武将要么在军营中训练,准备半月后的演武,或者戍边
在外,一般不会上朝,自有大将军发布将令。
与官的凝重忧虑不同,姜维一脸云淡风轻,邓芝皱眉若有所思,马谡更是嘴角噙着一抹冷笑,作为暗卫头子,部下之人几乎无孔不入,大家对他也是敬而远之。
未央宫前的白玉石台阶光滑干净,殿前侍卫肃然而立,一名金甲卫士甩动金鞭,发出清脆的响声,回荡在晨风之中,令人精神一振!
“上朝”有宦官在殿门口高声传令,百官们依次走上台阶。
已到夏季,早晨的天色亮的早了许多,晨曦微启,鱼肚白的光芒照在金殿之上,飞檐斗拱,金龙峥嵘,更显巍峨庄严。殿内的一切布置依旧,所有人下意识地看向了龙椅下方的麒麟书案,那里还是空空如也,刘封很少临朝,都是长史荀方和记室陈寿记录要事回禀大将军,这一次竟连这二
人也都不曾出现。以往费祎所站的地方空了出来,官之列与御史台的人彻底分离开来,有几人看武将那边只有几人,想要站过去,动了一下又忍住了,这要是被杨仪因此参劾一道,可就
自找麻烦了。
“大将军到!”就在大家疑惑的时候,忽然殿内传来一道声音。
所有人都精神一振,有人甚至将嘲讽的目光看向了杨仪,弹劾了尚书令,这下终于惊动刘封了吧?
杨仪依旧老神在在,垂手而立,更不看群臣的神色,静静地等着天子临朝。
刘封从大殿左侧而出,步伐沉稳,身后跟着荀方和陈寿,三人都脸色平静,看不出喜怒,刘封甚至还朝着群臣微笑颔首示意。
有的人已经有些按捺不住,恨不得马上出列向刘封禀告这半月来发生的一切,如果再不制止御史台的人,这金殿可真是没法来了。
“皇上驾到”刘封走到书案边上的时候,司礼太监又一声号令传下,所有人都收敛心神。
等到刘谌从屏风后面走出来,群臣跪拜,山呼万岁,朝阳正好升起,照在金殿门口,一片金光映射在大殿中,堂皇严正。
随着适应早朝的礼仪,刘谌已经不需要任何人引导,独自便能走到龙椅跟前,传诏平身之后,看了一眼刘封,二人先后落座。
扫视众人之后,刘谌略显稚嫩的声音响起:“众爱卿,昨日尚书令辞朝,尚书台关乎各项政令,一日不可空虚,如今何人可担当此任?”
刘谌此言一出,大家都纷纷侧目,看向一旁的刘封,尚书令一职何等重要,陛下如此问话,就是想从官员中重新提拔,不想再让费祎回朝了?却见刘封眼观鼻,鼻观心,眼睑微垂,不发一言,无动于衷,众人都纷纷低下头,开始猜测皇帝和刘封到底有如何打算的,刘封今日临朝,可决不是心血来潮,应该就是
为了此事而来。
“按照法度,尚书令离任,当由尚书郎继任,但如今尚书郎资历尚浅,不足以服众,只能从容提拔选任,请诸位推举。”见无人说话,监察御史刘兆出列上奏。“尚书令关乎国政,非德高望重,德才兼备者不能胜任,”片刻沉默之后,第一个站出来的是太常镡承,“臣以为费祎并无大错,纵有小过,罚俸即可,不至免职,该召其回
宫,官复原职才是。”
刘谌无奈地叹了口气:“朕昨日便赦他无罪,但费公执意辞官,强人所难,只怕他难以尽职尽责。”
镡承奏道:“费公肃行端正,乃是托孤重臣,一心为国,又是诸葛丞相指定之人,群臣信服,若陛下恩准,臣愿去劝说。”
刘谌抿了抿嘴,问道:“吏部尚书,你可有合适人选?”
向朗见问,出列答道:“回陛下,如今朝堂上下,能胜任尚书令之职者,唯费祎与杨御史二人,请陛下裁夺。”
刘谌微不可查地一撇嘴,满地看了一眼向朗,不愧为久经世故的老臣,一个也不得罪,最后还将皮球踢给了自己,不管是让费祎回朝还是认命杨仪,他好像都有功劳。
“既然费尚书不肯回朝,杨御史又足以胜任,何不让杨御史总管尚书台?”令所有人意外的,姜维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杨仪。
殿中御史左右观察,见无人应声,出列奏道:“杨御史在昭烈皇帝之时,便为尚书,通晓政令,臣以为足以担当此任!”
监察御史和殿中御史都是杨仪的左膀右臂,二人一唱一和,加上姜维不知有意无意的支持,径直把杨仪推到了最前。无论资历还是辈分,当今朝中的确无人能和杨仪相比,就算是费祎,其实也是比不过杨仪的,杨仪的资历比蒋琬还要高,当年刘备提拔杨仪为尚书,蒋琬也不过是尚书郎。
第1002章 论资排辈
其实如果不是杨仪这一个月的折腾,得罪了太多人,姜维和两位御史的话,也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但杨仪的作为,让群臣忐忑,如果他当上了尚书令,大家更没好日
子过了。
就在大家排辈论资的时候,马谡站了出来,轻飘飘地说道:“启奏陛下,若是依照资历才学,臣以为向尚书最合适不过。”马谡一言说出,顿时让紧张的气氛为之一松,向朗是最早跟随刘备入蜀的官员,那资历绝对比杨仪老多了,而且向朗也担任过丞相府长史,帮助诸葛亮处理政事,也很熟
悉各项政令。
虽然向朗一心专研典籍,威望差了一点,但相比于苛刻的杨仪,大家还宁愿推选向朗,就在大家纷纷点头,心中暗自盘算的时候,向朗赶紧站了出来:
“陛下,老臣德薄才浅,已然年过古稀,自觉朝不保夕,焉能担当此任而误了国事?如今正逢汉室中兴之际,万万不可如此草率。”
其实以向朗的年纪,他根本不想入朝为官,活到七十度岁,身体健朗,他已经十分知足了,只想专心研究典籍,教导青年学习。
这许多年来搜集经典,家中藏书十分丰富,也是为了著述做准备,如果不是朝中实在缺人,又是刘封再三邀请,他是不愿当这个尚书的。吏部关乎官员的任命和调度,非秉公正直之人不能胜任,刘封信任他,又看到大汉朝真有了起色,正是用人之际,向朗这才勉为其难答应只做一年吏部尚书,让他去太学
院,他倒是愿意的。
现在让他去担任更为繁忙的尚书令,向朗就是有心,这把老骨头也万万不会答应的,不由偷偷瞪了一眼马谡。
这小子,前几日找他借书的时候态度谦恭,能言善辩,印象挺不错,他还在马良面前夸奖了几句,没想到转头就把自己往火坑里推。
“向尚书的确年纪大了些,就不要为难他了!”刘谌皱着一对细眉,见再无人说话,便看向杨仪,“杨御史,既然众爱卿共推你担任尚书令一职,你意下如何?”
杨仪见问,才从容出列,奏道:“回禀陛下,臣自追随先帝以来,历任数职,从无违拗,恪尽职守,一切遵从陛下旨意。”
刘谌微微点头,皱眉道:“可是如此一来,御史令便又空缺,此职监管百官,责任重大,亦非常人可担任,这该如何是好?”
杨仪答道:“监察御史熟知律令,先前丞相制定蜀科,其便随从撰写律令,足以胜任监督之职。”
“陛下,臣以为,还是召回费尚书为上。”礼部尚书刘敏一听就急了,御史台最严苛的就是杨仪和刘兆了,现在让他们一个当尚书令,一个为御史令,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臣等愿劝说费尚书回朝!”一时间,大家都纷纷出列请命,如果真让杨仪当了尚书令,六部尚书的日子就更难过了,毕竟杨仪的为人,大家还是有所耳闻的。
面对众人的反对,杨仪面不改色,眉头微不可查地皱了一下,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