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中兴- 第4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便不费吹灰之力了。”夏侯楙终于觉得脑海中出现了一丝曙光,他原先那三年苦学兵法谋略,也不是白白荒废光阴,刘封这一指点,顿觉得茅塞顿开,同时也对刘封更加钦服,愈发觉得先前败

    于他之手,实属理所因当之事。

    想到此处,夏侯楙抱拳道:“只是我与此三人素无往来,还请殿下指教!”

    刘封笑道:“只要是人,便都有弱点,更何况此三人皆为浮华之辈,更是利欲熏心,只要投其所好,一切自会如愿而成。”

    “投其所好?”夏侯楙略作沉吟,咬牙道,“这倒不难,只要能让我重新正名,就算倾家荡产,又有何妨?”

    “好!”刘封冲着夏侯楙竖了个大拇指,赞道,“汝能有如此气魄,此时便成了一半。”旋即又叹气道:“其实如果你留在了长安,那些家业便已经与你无关了,与其留给那两个坑害你的兄弟,何妨将其用来为自己铺路?一来不让他们奸计得逞,二来又能让你

    东山再起,岂不是一举两得?”夏侯楙依然激动地两腮肥肉哆嗦,起身抱拳道:“殿下尽管吩咐,吾当依计行事。”

 第965章 投其所好

    刘封见夏侯楙心意决然,暗自满意,笑道:“除了这台中三狗为曹爽倚重的谋士之外,还有一人名叫李胜,此人乃是曹爽的耳目,也需一并打点,方可成事。”

    夏侯楙点头道:“好,我记住了!”刘封言道:“自从曹爽独揽大权以来,便以此四人为心腹,又以其兄弟曹羲、曹训、曹彦为臂膀,总管朝堂内外之事,你此番回到邺城之后,第一步便是上下打点,重新入

    朝。”

    夏侯楙见刘封一直不说关键,如同百爪挠心,催促道:“曹羲兄弟与我关系匪浅,倒是那几人,到底该如何打点?”刘封笑道:“稍安勿躁,听我慢慢讲来,先说曹爽最为倚重的丁谧,此人为曹爽屡出奇谋,献计将司马懿表为太傅,实则架空司马,不得已离开了朝堂,曹爽能独掌大权,

    丁谧功不可没。”

    夏侯楙皱眉道:“丁谧如此多谋,岂不是要被他看穿?”刘封摇头道:“非也!丁谧如今为尚书令,位高权重,为人外似疏略,而内多猜忌,其最好虚名,如今虽被曹爽倚重,名声却小于何晏,故此经常与何晏争衡,却因才智不

    足,屡屡败于下风。”

    夏侯楙听得一脸迷茫,疑惑道:“这该如何帮他?”

    刘封笑问道:“你可知道,如今士林之中,风如何?”

    “风?”夏侯楙一怔,默然摇头,他哪里会顾及士林中那些咬嚼字的东西?

    “哈哈哈!”刘封忽然仰头一阵大笑,对一脸诧异的夏侯楙言道,“如今最盛行的,既非辞赋,亦非短句,而是子益体,你可知否?”

    “子益体?”夏侯楙沉吟道,“子益,刘子益,莫非,莫非便是”看着夏侯楙瞪大眼睛指着自己,刘封轻轻点头,颇有自得之色:“不错,子益体便是本王所创,或七言,或五言,甚至长短句,但必须要有韵律,如今歌姬酒楼之中弹唱之

    词,大多便是按照子益体谱曲,这你可明白?”

    夏侯楙看刘封的脸色,恨不得上去给他两拳,总觉得这家伙故意在他面前卖弄,会领兵打仗也就罢了,竟然还能在士林中开风之先河,简直是岂有此理?看夏侯楙一脸不忿,转过头冷哼一声,刘封倒也不以为意,缓缓道:“你临走之时,我便送你诗词十首,你可偷偷献于丁谧,就说是在长安得高人指点,送于他用,不会有

    人追究。”

    “这个”夏侯楙虽然不情愿,但他自认没有这个本事,更何况子益体由刘封亲自来写,岂不是更加符合其精髓?点头道,“好吧,那邓飏又该如何应对?”刘封笑道:“侍中邓飏便简单了,此人贪财好色,听说曾许诺授人官职,其人以父侍妾送与邓飏,所以有以官易妇邓玄茂之说,河北燕赵之地,多出美女,此事难不倒你

    吧?”

    夏侯楙看刘封古怪的眼神,没来由一阵脸红,点头道:“好,此事我自会安排妥当。”

    刘封正色道:“你若想重振名声,便要暂时断了这色念,可不要因此误事,等你功成名就之后,何愁美人环绕左右?”

    夏侯楙干咳一声,连忙摆手道:“我自知轻重缓急,还是快说说何晏吧!”刘封也不故意逗弄他,继续道:“何晏此人倒也有些才学,如今又归为皇亲国戚,娶金乡公主,可谓名利双收,然其喜好老、庄之言,听说他经常服用五石散,沉迷炼丹之

    术,我这里有一本丹经,你献于何晏,保证叫他喜不自禁,爱不释手。”

    夏侯楙再次抱拳道:“多谢殿下思虑如此周全,又能为我准备这许多贵重之物,将来事成,吾自当铭感在心,容图厚报!”

    刘封摆手笑道:“你只要能够顺利完成这东山再起之大计,便是对本王最大的回报,将来若是两军相交,将军再看形势选择便是。”

    夏侯楙见刘封并无丝毫要挟之意,先前对他的不满和怨恨此时尽数变成了感激,虽然不知道今后如果对敌该如何抉择,但从心底却不想再与刘封为敌。

    刘封再次嘱咐道:“这三人皆为高官显贵,你若去拜访,定然彼此得知,要以送礼为明,送物为暗,千万不可厚此薄彼,反倒生怨,便是弄巧成拙了。”

    “这我自然明白!”夏侯楙虽然反应有些迟钝,但官场上的事情,他也是耳濡目染,精通门道,又问道,“还有一位李胜,不知道要送些何物?”刘封道:“这李胜虽同样为曹爽心腹,但官卑职小,不如这三人显赫,吾早听说此人好浮华奢靡,因此当年曾被曹叡囚禁数年,如今必定急于富贵,趋炎附势,巧取好利,

    此等小人,非物品能够打动,就需要你多下些本钱了。”

    夏侯楙一咬牙,握拳道:“只要此事能成,叫我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刘封摇头笑道:“这倒不必,令尊官拜大将军,封高安乡侯,又得以配享太祖庙庭,这些赏赐,理当都由你这个长子来继承,你可不能拱手让人呐!”

    夏侯楙眼角一阵抽搐,恨声道:“哼,这些本就是我的东西,他们谁也别想拿走!”刘封言道:“钱物你倒是可以尽数带走,但那些封地,终究还是会被你的二位兄弟瓜分,与其如此,你何不拿出百顷良田送与那李胜,此人必定铭记于心,而你又解了心头

    之恨,岂不是一举两得?”

    “好!”夏侯楙竟然没有丝毫犹豫,一拳砸在桌子上,大声道,“回府之后,吾便将河间那百顷桑田地契送与李胜,就算我不能使用,他们二人也休想染指。”

    刘封在一旁冷眼旁观,夏侯楙和兄弟之间反目成仇,看来是被他兄弟逼得实在走投无路了,但他毕竟是长子,如果再能得到曹爽的支持,那两兄弟也无可奈何。“子林兄,等你邺城之事安排妥当,重归朝堂之后,才是真正行动之时!”刘封这才开始重新沏茶,缓缓说道,“朝中一切打点完毕之后,你下一步便是要取得青州刺史一职,那时候,我自会派人相助于你!”

 第966章 太书院

    离开敬贤院的时候,夏侯楙亲自将刘封送出门外,神色略显复杂,但目光却很坚定,他不相信刘封会如此无私的帮助他,但只要能为自己正名,他还是愿意全力以赴。

    从敬贤院到太书院,隔着两条街道,大街上依旧人声鼎沸,还有不少人聚在城墙的榜处,听着官员讲解新政以及重要官员的任命,也有人在打听着传国玉玺的消息。长安城的太书院,还是汉武帝时期所建,历经数百年,加之东汉的战火,早已破败荒芜,最近几日草草修葺,房檐屋梁斑驳陈旧,却显得古香古色,更显苍老古朴的韵味

    。就在这里,当年董仲舒上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之后,儒家经学以外的百家之学失去了官学中的合法地位,而五经博士成为独占官学的权威,光武时期,

    重设五经博士,并加以考核。

    只有精通易、书、孝经、论语的人,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之人,方能被荐为博士,博士在东汉末期更是少之又少。汉代的太书院称之国子监,总国子、太学、广、四门、律、书、算,凡七学,在刘封的建议之下,又加了医、术、法,合成十大学科,算是在儒学基础之上,增加了医

    学、工匠技术和法家思想。

    太书院的大儒除了谯周、向朗、杜琼等几位原本在朝的官员之外,还特别从中原各地邀请名士前来长安开馆讲授,对于这些人,刘封是要亲自去拜访一下的。

    一来彰显尊师重道,二来也是让战乱时期重武轻的风气有所缓和,毕竟化传承和百姓明才会让社会更加进步。太书院中此时也十分热闹,有帮忙的士兵和官差进进出出,居中的一座大殿已经改善一新,这里是国子,也就是皇亲国戚和王公大臣之子求学的地方,自然要规格要高一

    些。杜琼正忙着指挥众人挂起匾额,搬运书籍,两鬓斑斑的老者,却忙得脚不着地,作为人,他甚至传业授道的重要性,对这件事也极为上心,当然更主要的是,他是将来

    的太学院院长。

    看到刘封走进来,杜琼急忙迎上来,擦着汗笑道:“殿下朝政繁忙,如何能有闲暇到书院来?”

    刘封笑道:“书院关乎我大汉命脉之流长,天下学子之前程,乃至千秋万代之基业,我岂能不放在心上?”

    杜琼想不到刘封竟有如此见地,正色道:“殿下所言甚是,吾辈中人,如不能传经授业,传承先师之道,是在有愧儒者之名。”

    刘封点点头,四下观察着,问道:“我听说东海孔门也来了几人,还有其他几位先生也已经到了长安,不知现在何处?”

    杜琼也猜到了刘封的来意,心生感激,马上道:“就在后院,昨日刚刚安置好他们,老臣这就命人传请他们,与殿下见面!”

    “好,就在这书院之中吧!”刘封指了指还未布置完的讲经堂,迈步走上台阶,“本王在此等候。”杜琼急忙派人去请人,一面名人端茶倒水,虽然太书院和县学甚至乡学都是刘封的主张,但他此番能亲自前来探视,同样意义非凡,无论刘封现在在朝堂的地位,还是他

    在士林中的影响力,都值得令人尊敬。

    不多时,杜琼便带着一群人走进了大堂之中,与他并肩而行的也是以为白发老者,身穿一袭灰白长衫,看起来气度从容,步伐沉稳,果然有大家风范。

    在他身后,并排走着两人,相貌有些相似,四十上下,都穿着汉代士惯用的服饰,不过都是上等绫罗裁剪,显得十分考究。这四人之后还有几人,形貌各不相同,高矮胖瘦基本俱全,刘封扫了一眼,却是一个都不认识,有的人神色略显激动,有的人却是眼神古板,一副冷冰冰的人孤傲之态

    。

    今天的刘封穿着便装,轻薄的蓝色蜀锦长衫,头发用一根玉簪竖起,垂落蓝色的丝带,陪着他的容貌,显得玉树临风,翩然出尘。不用杜琼介绍,这几人也猜到了刘封的身份,纷纷跟着杜琼行礼,都在打量着这位名震天下的人物,谁能想象,一个征战沙场的铁血将领,竟硬生生开创了风之先河,

    久而久之,被人称之为“子益体”?

    “这位便是乐详乐先生。”

    杜琼第一位介绍的便是那位老者,也是徐邈临行前特意为刘封推荐的河东大儒。

    刘封躬身抱拳道:“久闻先生大名,先生所撰左氏乐氏问七十二事为儒学经典,先前途径河东,缘吝一见,未曾登门拜访,还望赎罪!”这乐详可是真正的河东大儒,字载,少好学,曾经到南郡谢家学左氏春秋,著成左氏乐氏问七十二事,成为继荀爽等人之后的儒林领袖人物,这一次要不是徐邈写

    信举荐,恐怕还真难请他离开老巢来到长安。

    乐详见刘封态度谦卑,满心欣慰,言道:“久闻殿下礼贤下士,宅心仁厚,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吾辈为传道而来,幸蒙殿下器重,三生有幸也!”杜琼又向刘封介绍另外两位中年人:“此二位便是从北海而来,孔门之后,昔年孔北海被曹操所害之后,孔氏便避世不出,如今听说天子在长安登基,汉室振兴,不远千里

    而来,他们正是孔先生之侄。”

    “末学后进孔守,家父孔昱!”略瘦的一人当先行礼。

    另一人也道:“草民孔祥,家父孔晨!”刘封抱拳道:“入境大汉境内肃清,本王兴办学庠,能得孔门之后相助,当真是如鱼得水,当年举公因为维护天子而死,吾辈铭记在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