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中兴- 第4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德高望重之江湖人担当,正逢阁下进宝,既来之,何妨安之?”

    董平岂能不明白刘封的意思,而且当年吐露心声,也无需再多做解释,马上躬身行礼道:“承蒙殿下器重,董平自当效犬马之劳。”

    刘封笑道:“哈哈哈,此番进宝,算是为国,我还有安排,足以让你大展拳脚,为民谋利。”

    “殿下,是真的,玉玺是真是真!”

    就在此时,谯周捧着玉玺走过来,满脸激动,老泪纵横,甚至有点泣不成声了,费祎等人也都面露激动之色,得到传国玉玺,一切就更加名正言顺了。

    “很好,此可谓真正天意也!”刘封双手接过玉玺,看到正面的几个大字,却是篆体,看了几个字,猜测就是李斯所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正准备将它交给刘谌,忽然看到另一面又刻着几个字,却是用隶书写成,这几个字刘封却是看得清清楚楚:大魏受汉传国之玺。

    “哼,好你个曹丕,当真是欲盖弥彰!”刘封脸色愠怒,想不到曹丕竟然如此不要脸,在如此至宝上还要刻字声明,岂不是画蛇添足了。

    “曹家之人,着实可恶!”饶是谯周,也忍不住破口大骂起来。

    刘封愈发觉得那几个字刺眼,将其放在龙书案上,吩咐道:“先将它收起来,今夜便派人将这些字抹去。”

    谯周擦着眼泪,跪拜于地,大声道:“传国玉玺回朝,此乃我大汉气数再生之兆,天佑大汉,振兴不远矣!”刘封见状,也只好和群臣集体跪拜,玉玺归还,这可是件值得大书特书的大喜事。

 第963章 任命重臣

    传国玉玺的回归,无疑对朝堂上下的百官将士打了一针强心剂,就连刘封,都觉得心里莫名的踏实了许多,冥冥中觉得似乎真是天意一般,自己十年来的努力,总算没有

    白费。

    欣喜之余,刘封当殿表董平为进宝候,得到众臣一致赞成,虽然董平是江湖草莽,但带来传国玉玺,再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轻视于他,反而倍感亲切。命向丰带着董平离开未央宫,先妥善安置,等这几日忙完之后,再与他商议今后之事,这次只身入邺城盗取玉玺,必将天下震动,董平之名也会不胫而走,以他的实力和

    名声,便可以做许多事情。

    费祎的政治嗅觉也很敏锐,马上命令署官撰写檄,即刻将消息散步全城及各州郡,讨伐曹魏不仁,天道不佑,失了玉玺的魏国,名声必将一落千丈,人心惶惶。

    一阵激动之后,朝会再次恢复正常,虽然大家依旧难掩激动,但正式任命诏令还未下达,官员的任命才是重中之重。

    接下来的一道诏书宣读,百官都垂首静听,除了刘封为大将军、麒麟王之外,第一个任命的便是尚书令,毫无意外便是费祎,御史大夫为杨仪,中书令为董允。

    拜谯周为太傅,领司徒之职,柳隐为太保领司马之职,孟光为太师领司空之之位;

    征东将军魏延迁骠骑将军领河南尹,统领洛阳诸军事,封镇远候;

    关平迁为征东将军领荆州刺史,统领荆州诸军事,封公安侯;

    马超还为车骑将军领凉州刺史,统领凉州诸军事,封凉州王;

    太常为广汉人镡承,光禄勋为河东人裴俊,向宠之子向丰为卫尉,其余九卿各司其职,保持不变。

    六部尚书分别为:吏部尚书向朗、户部尚书郤正、礼部尚书刘敏、兵部尚书马良、刑部尚书荀勖、工部尚书费诗;

    明亮司统领龙骧将军邓芝,云羽卫统领虎翼将军马谡,各执掌部曲负责情报搜集和监察百官民情。

    武将之中,张苞迁为卫将军,征南将军姜维领司隶校尉,征北将军邓艾领河东太守,即日起上任替换已经年迈多病的柳隐回朝,征西将军马岱领河西太守;

    镇东将军关兴、镇南将军王平、镇西将军王凌、镇北将军关索;

    西域都护府平西都督郭淮、南中都护府庲降都督李恢、岭南都护府抚越将军刘循领交州刺史,各负责对外族诸事。

    除此之外各级官员及将领,都各升一级,州郡刺史、太守奖励半年俸禄,减轻百姓赋税,黄恩浩荡,普天同庆。

    诏书传下,大家才明白原来丞相一职已经取消,加之六部的出现,似乎并无不妥,连刘封和费祎二人都没有担当丞相一职,试问谁还有资格敢过问此事?

    每个人心中都明白,接下来便是准备安民治政、举办武科举、兴办学院之事,任命的官员都开始思考如何行事了。

    不知不觉间,天色已近傍晚,刘谌也昏昏欲睡,看看诸事安排既定,刘封便宣布散朝,各官按照诏令各司其职,着手布置。费祎和董允召集六部尚书继续在偏殿议事,这六部可是关乎以后全国大事的重要之地,半点马虎不得,倒是杨仪,封了御史大夫,反而似乎有些不悦,散朝之后便独自低

    头离去。

    纵观杨仪的表现,他虽有政治才能,却在心胸方面差了许多,先前到成都之时,便与尚书令刘巴不和,后任丞相参军,一直跟随诸葛亮。

    等诸葛亮死后,杨仪既率领部队退回,又讨伐诛杀魏延,自以为功劳特大,理当接替诸葛亮执掌朝政杨,却不料诸葛亮生前定蒋琬继己任。

    蒋琬为尚书令,仅拜中军师,他自认比蒋琬资历老,才能超过蒋琬,多出怨言,被削职流放,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刘封到了成都之后,为了减轻益州士族和荆州外来士族的矛盾,有意将荆州士人陆续调回荆州,为了不让杨仪和魏延有交集,将杨仪也调往南郡,两人一南一北,彻底分

    开。

    不料杨仪在南郡就有远离朝堂的怨言,这次将他调到长安,拜为御史大夫,正符合他的性格,官职已经不算小了,基本和尚书、中书令持平,不料竟然还是心生不满。诸葛亮生前便认为杨仪性情急躁狭隘,看来真是本性难移,随着六部和明亮司的出现,御史台的职权确实被削减,但在朝中也是重臣,杨仪虽有才学,但如果一直如此,

    还要公报私仇,只怕真要走上他的历史宿命了。

    其他几位重要官员的神色,刘封都暗中留意,还有马谡派人监视,总体来说,大家对新政和新的任命都比较满意,基本都是量才录用,发挥其长。

    九卿职位变动不大,六部的尚书又是费祎亲自挑选,董允和马良给了一些建议,武将的升迁也是根据功劳和驻防区域所定,整个政局依旧保持稳定。现在自己为大将军,开府议事,自然也要网罗人才,除了朝堂上任命过的,刘封初步心中也有了甄选,以荀方为参军长史,杜预为司马,陈寿为记室,其余曹掾等等官员

    ,就交给荀方去任命。朝堂之上的事情,基本全部交给费祎和董允二人去处理,军中之事,任命马良为兵部尚书,刘封就是想把他也带在身边,马良可是政治军事兼长之人,只可惜跟随刘备在

    夷陵之战中不幸身亡,这一次一定要让他发光发热。眼下最要紧的,就是组建十部精锐,无论是士兵的挑选还是将领的选拔,都刻不容缓,除了现成编制外,可能还需要改编和挑选,科举选拔眼下是赶不上了,只能从军中

    先任命,着手训练。

    华灯初上,长安城依旧车水马龙,刘封离了未央宫,回到府中,见黄月英她们都已经备好了晚饭正在等候,已经接连两日没回家,一股温馨的暖流涌上心头。

    “哇呀!”刚走进门廊,忽然侧面跳出来一个娇小的人影大叫着,张牙舞爪,“殿下,恭喜你啦,大喜大喜,府中新添公子一枚!”刘封看着作弄鬼脸的花鬘,一头雾水,自己出征一年在外,哪里来的公子?

 第964章 东山再起

    第二日一早,传国玉玺出现在长安的消息如同一道飓风刮过,不仅满城百姓欢呼雀跃,就是那些外族使者,也都大敢吃惊,玉玺回归,这难道不是天意么?与此同时,董平只身前往邺城盗玉玺的事情也传播开来,没有人会责怪董平胆大妄为,大逆不道,反而称赞他有侠义之举,传国玉玺本就该属于大汉刘氏,如今可谓是完

    璧归赵。

    曹丕在玉玺之上刻字宣召,非但被人唾骂,也成了一大笑柄,曹魏的声望瞬间一落千丈,此时的长安城汇聚五湖四海之人,想必不出半个月,将会传遍整天下。

    而进宝候董平也成为一代传奇人物,能从河北邺城平安出入,盗走玉玺,黯然而退,这可不是寻常人能够做到的,有人暗中打听此人的来历,却发现一无所知。玉玺回归、董平身份、武科举、兴办书院,一夜之间便传出了无数的消息,甚至让长安百姓们一时间难以完全笑话,街头巷尾议论纷纷,甚至还有张榜告示,诸多新奇

    之事统统爆发出来,让吃瓜群众大呼满足。

    百官忙乱,百姓欢庆,刘封也没有闲着,短暂的团聚之后,第二日一早便到敬贤院来找夏侯楙,此时胡遵父子已经派往柴桑上任,同行的还有王濬。

    胡遵父子的实力毋庸置疑,而王濬还是个水军将领的潜力股,这可是灭吴的第一大功臣,用一支益州水军长驱直入,杀到了建业,的确令人惊叹。王濬当年受命留守益州,藉长江上游地势之利,治水军,大造舟舰器仗,在晋灭吴之战中起了重大作用,自成都出发,率水陆军顺流而下,两月时间便与另两路晋军同逼

    吴都建业,并率先进入石头城,接受吴主孙皓投降,实现西晋统一大业。

    这样的领兵奇才,刘封绝对不会轻易放过,而  让王濬留下来的条件之一,便是放其岳父徐邈回朝,等到了柴桑熟悉水军之后,命他前往交州组建真正的海军。

    王濬显然对水军建设颇有心得,听了刘封组建海上水军的计划,便怦然心动,释放徐邈只是让他的归顺心理舒服一点而已,不必背负太多的负担。而徐邈这一段时间似乎也想通了许多,告诫王濬好尽心尽责,为他前半生食汉禄转投曹魏赎罪,有了岳父的托付和刘封的许诺,王濬也可谓是意气风发,准备到了江南大

    干一场。

    而放走徐邈,与他同行的还有曹魏大小将官其人,士兵两百余,这是为了让夏侯楙能够顺利回朝,既然是大赦天下,不能只赦免夏侯楙一人,很容易引起他人注意。

    有了徐邈这个名士和那些曹魏将官,屡败屡战的夏侯楙便显得无足轻重,甚至还会被人耻笑是因为无用才被放走,但谁能知道,他才是真正重要的一颗棋子。

    随着恩赦令传下,敬贤院中更显冷清,书房之中,刘封和夏侯楙二人对坐,一杯茶早已凉透,却无心续水,夏侯楙静静地听着刘封的计划。

    “台中三狗?”夏侯楙看着刘封,眉头微皱,“这何晏、邓飏、丁谧三人,真有如此大的能耐?”“那是自然!”刘封微微点头,笑道,“曹爽德薄位尊,不过是其父曹子丹之功耳,其奢而无谋,何晏、邓飏诸人,又是浮华之辈,只要阁下与此三人交好,曹爽便不攻自破

    。”

    夏侯楙撇撇嘴,似乎有些不情愿,挑眉道:“我与昭伯本就关系深厚,何须与他们结交?”“这就是你眼光短浅之处了!”刘封抬起手,阻止了正想发怒的夏侯楙,正色道,“如今司马懿回到河内,远离朝堂,曹爽一人把持朝政,然其所行诸事,却都是出自这三人

    之手,汝今回邺城,若不被这三人接纳,或许三言两语,便可让曹爽起了杀心。”

    夏侯楙悚然动容,惊问道:“当真?”

    刘封冷笑道:“哼,丢失国都,败军之将,数十万人丧命,这罪责依照军法,够砍你十个脑袋了!”

    夏侯楙脸色微变,忽然摇头道:“那我还是不回去了。”刘封叹了口气,又道:“正所谓否极泰来,凡事不可只看一面,想当初吾大军直下弘农,取了函谷关,洛阳已经无险可守,就算换了其他将领,试问又有谁能抵挡得住?当

    此之际,唯有将军敢于横刀立马,阻挡吾军,保护皇室及众臣安然撤退,这难道不算一场大功劳?”“啊?这”夏侯楙一怔,想不到此事还有这样的说法,要是照此说来,当初人人议论迁都,人心惶惶,无人肯断后,自己是为了赌气留下来对付刘封,但在外人眼中,的

    确有一种壮士断腕的豪壮之情。“此所谓杀身成仁也!”刘封笑着安慰夏侯楙,言道,“但这些话,却不能从你嘴里说出来,而要有人帮你去说,这些人又必须是曹爽信任之人,只要曹爽认可,再起东山,

    便不费吹灰之力了。”夏侯楙终于觉得脑海中出现了一丝曙光,他原先那三年苦学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