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中兴- 第4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此一项花费就金额巨大,这还是费祎和董允尽量节省克制的结果,更何况还是百废待兴之际,其他地方的花费并不比这里少,当真是一分钱恨不得掰开来花。

    而且教书先生也不好找,汉末时期,武风盛行,人也多落魄,够资格开馆授业的也寥寥无几,想要重振学,的确不是轻易之事。

    细节讨论,刘封自然不会参与,第二日沐浴更衣,便去刘禅的陵墓祭扫,赵统和赵广还在守陵,赵云和向宠的坟墓就在皇陵之中。

    陪葬皇陵,配享太庙,这对大臣来说可是无上荣誉,汉武帝时期,能葬在皇陵的也就只有卫青和霍去病而已,这两人不但功劳极大,还和汉武帝是内亲。在赵云墓前,刘封也是感慨颇多,他这一生未逢败仗,有人说他忠勇,也有人说他因为领兵机会少,但常山赵子龙,无疑成为后世智勇双全、实力与才貌并存的男人,吸

    粉无数。

    赵云与刘禅之间,也似乎有某种牵绊,长坂坡救少主,截江救阿斗,到最后陈仓遇难,刘封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这两人却最终还是牵连在一起。

    从嗷嗷待哺到继承皇位,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死相依,不离不弃!

    诸葛亮的智、关羽的义、赵云的忠,为国家鞠躬尽瘁,舍身忘死,都是可歌可泣的人物。帝陵之外,布下一个极大的道场,终南山的葛玄道长亲自在这里坐镇,距离九九八十一天还剩旬月时间,新帝再到皇陵,预示着西京长安的王气将再次旺盛,这对终南山

    修道的人来说,可是莫大的福音。

    玄色的旗帜和阴阳鱼的祭坛显得神圣庄严,葛玄道袍鹤氅,头戴道冠,手持拂尘,面如冠玉,一年多不见,更显得出尘飘然,仙风道骨。

    葛玄看到刘封,显然也吃了一惊,打了个稽首:“久别殿下,思慕一见!不想殿下征战四方,竟愈发贵气逼人,道行高深!”

    “道长谬赞了!”刘封打量着葛玄,笑道,“莫非道长以为本王征杀疆场,就该杀气腾腾不成?”

    “呃,殿下言重了!”葛玄想不到刘封会和他开玩笑,显然还有些不适应,言道,“殿下胸藏兵甲韬略,非凡夫俗子可比,贫道不如也!”

    刘封挑了挑眉,言道:“道长方才说我道行高深,又说不如本王,是自谦客套,还是肺腑之言?”“肺腑之言!”葛玄再次行礼,正色道,“此乃家师之言,殿下之道,非但只在功业之上,七星灯的奥妙,日后殿下自知。”

 第938章 国盛道强

    “嗯!”刘封轻轻点头,看葛玄没有细说的意思,也就没有多问,修炼于他太过遥远,眼前最真实的还是成就大业,一统江山。

    背负着诸葛亮和关羽的余愿,甚至刘封觉得自己的命就是他们二人的延续,如果三心二意,不能完成兴汉大业,辜负了二位的期望,心中愧疚更深。

    无心探究修炼之事,想起一直不曾见面的刘伶,轻叹一口气,问道,“伶儿可好?”

    “师弟聪慧,已经入道!”葛玄话里总带着一丝玄机,“殿下不日便可见他。”

    “哦?”刘封有些意外,“伶儿未去昆仑山么?”

    葛玄伸手指向祭坛前的帐篷,示意刘封入座,二人来到帐中,里面布置经幡,点着香烛,在蒲团上相对而坐。

    坐定之后,葛玄才说道:“殿下放心,师弟已然拜过师门,被掌教收为座下传道首徒,正从昆仑山赶来。”

    “座下首徒?”刘封微微皱眉,疑惑道,“身为昆仑掌教,莫非连个徒弟都没有?”

    葛玄言道:“传道首徒与其他弟子不同,是将来继承掌教之位的,至少也是在传道院中修炼。”“嘿嘿,这小子还真是争气!”刘封摸着下巴一阵失笑,不禁想起后世那些中宗门内的勾心斗角来,又皱起了眉头,“伶儿小小年纪便受此重视,只怕会招人嫉恨,正所

    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道长和左慈道长,可不要害了他。”

    葛玄神色虔诚,稽首道:“殿下尽管放心,掌教法瑜,谁敢不尊?”

    “那就好!”刘封微微点头,又问道,“你说他又从昆仑山赶来,所为何事?”

    葛玄有些怪异地看着刘封:“萨珊国送来金毛狮,耀武扬威,此事想必殿下早知,若是白虎不来,殿下如何应对?”

    “嗯?”刘封也深感意外,笑道,“道长隐世修行,超脱五行,竟还关心国家之事?”

    葛玄叹道:“贫道未成正果,如今尚是凡夫,殿下曾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国相交,天下瞩目,贫道又怎能眼睁睁看着大汉失了国威?”

    “哈哈哈,好一个匹夫有责!”刘封闻言一阵大笑,对葛玄更觉亲近了许多,这人看似冷冷清清,还是心存大义之人,也唯有如此,才能修得正道吧!

    “若是需要白虎,本王早就派人来找道长了!”刘封淡淡一笑,忽然叹了口气,“只是让伶儿如此来回奔波,动辄千里,只怕他幼小难堪其重!”

    葛玄笑道:“殿下尽管放心,师弟有师傅随行护送,定然无恙。”

    刘封忽然想起来关索说左慈连夜取琉璃盏的事情,问道:“听说左慈道长深谙遁甲之术,一夜千里,可有此事?”

    葛玄言道:“此乃修炼之术,信则灵,不信则为虚!”

    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刘封不禁有些失望,这葛玄不知道修道如何,打太极的功夫倒是足见功底,看来修道者和普通之间的界限还是划分得很清楚的。

    葛玄见刘封若有所思,转变话题言道:“通报昆仑,并非贫道多事!贫道虽不能参与国事民事,却可以让白虎及时回到长安,也算尽了一份心力。”

    刘封收回心思,正色道:“若天下之人都能如道长一般,何愁汉室不兴?待中原平定,煌煌国威,萨珊国也只有资格进献金毛狮,焉能如此耀武扬威?”“国之不存,何以为家!我修道之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葛玄轻叹一声,“兵战连年,国力受损,气运扰乱,自会被他人所用,若天下一统,王气耀于九天,天下之人皆受

    气运庇佑,方为国盛道强之大计!”“国盛道强?倒也有理,”刘封笑道:“道长所说的气运,本王是看不到了,但民富国强,却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吾虽不敢妄言要为天下人谋福利,但至少也要保护他们不被

    外族欺凌,不受战火侵袭。河清海晏,时和岁丰,如此足矣!”

    “好一个河清海晏,时和岁丰!”葛玄闻言,神色微变,躬身道,“殿下虽未修道,所为却是大道,师傅之言,诚不欺我!”刘封摆摆手,笑道:“什么道不道的,于我已经不重要了!自过而立,吾自觉时光如箭,想要早日扫平域内,四海来朝,继承丞相、关将军之志,完成先皇夙愿,不敢有丝

    毫懈怠,不负春秋,不枉此生!”

    顿了一下,目光看向天空,幽幽道:“也不枉这一生的际遇!”葛玄先前与刘封在长安见面,那时候还觉得刘封对他颇有敌意,尤其听到要将刘伶收为弟子之时,还隐现杀气,心中对他多少有些偏见,这一次和刘封深谈,才知道他心

    怀天下,鸿鹄之志,彻底为之钦服。

    正慨然之时,却听刘封问道:“不知道长可听说过紫虚上人?”

    “紫虚上人?”葛玄一怔,蹙眉思索片刻,点头道,“数年前倒是有所耳闻,听说此人在成都修道,颇有些道行,殿下为何有此一问?”

    刘封脸色微沉,言道:“成都之乱,想必道长也有所耳闻,这背后指示之人,便与紫虚上人有关。”

    “竟有此事?”葛玄吃了一惊,旋即叹道,“修道先修身,妄图操控国运,实乃不智之举。”

    刘封微微点头:“紫虚上人已经离开成都,去向不明,此人或与古蜀国有关,心机叵测,劳烦道长替我多加留意,若是有此人的消息,及时派人告知。”

    “古蜀国么?”葛玄微微皱眉,“此事师傅数年前也曾提起过,听说古蜀国传承着神秘的巫术,极其强大,师傅曾游历益州,却一无所获,不料竟是擦肩而过。”“原来左慈道长当年出现在成都,是为了寻找古蜀国的传承?”刘封摸着下巴,终于明白左慈为什么凑巧在元宵夜出现,不禁想起和诸葛果当初的情形,嘴角露出了一丝温

    馨笑容。葛玄见刘封提起左慈,忽然脸上浮现的古怪暧昧的神色,甚至眼神有几分迷离,顿时心中一沉,赶紧连连咳嗽:“殿下嘱托,贫道一定用心,一定一定!”

 第939章 整顿朝纲

    从帝陵回到咸阳城中,科考的事情也大概定了下来,今年还是按照以往的武大比进行,只是名字正式更换,将科考和察举合称为科举!科举是察举制的延伸和完善,汉代时期的察举制并非只是单纯的举荐,除了“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外,经过历代皇帝的改善,也有各项规定相继推出,有一套选才标准和

    考试办法。

    所以刘封的提法大家也很容易接受,不过针对后世的弊端,刘封略作调整,考试的内容除了四书五经之外,还有政事、军事、人等等。

    除此之外,增加了殿试,取场十人,武场十人,各州郡、朝廷大员举荐十人,合计三十人进行殿试,公平竞选,排出最后的名次。

    前三名定为状元、榜眼、探花,直接挪用后代名目,费祎等人自无意见,至于其他的各级考试的进士、举人、秀才,刘封也有一套说法。

    汉代已有“举茂才”之说,所举荐之人必为德才兼备,而才之秀者,是荐举的条件之一,既然是考试,自然注重才学,便称为秀才。

    考虑到初期学之人并不多,生源有限,秀才由各郡、国负责选拔,秀才之上便是州府举办的科考,通过州府考试的人,与举荐之人统一由礼部举办国考,故称举人。作为后来人,刘封深知人才不知局限于学方面,汉代自从武帝之后独尊儒术,刘封也做了一些微调,太学院中除了学博士、太学博士等之外,还增设医学博士、算学

    博士、律学博士、书学博士等名目,但凡有一技之长者,都可破格录用。

    各州设置州学博士、郡县设立县学博士,根据不同等级享受俸禄,同时积极鼓励建立私塾,对于开馆授业的名士给与奖励和资助。重新整理了考核的名目和条件,察举和科考并重,众人自然再无异议,至于举办县学、乡学等详细措施,刘封则交给费祎和董允去想办法,只要有人通过殿试,奖励其所

    属各州郡官吏也无不可,甚至可以作为考核政绩的项目之一。

    刘封大力推行学,重视士子,费祎等人都极力赞成,传经授道更是先贤教导,这一项举措几个人积极性都极高,几乎连夜都制定出了草案。

    但另外的一项关于取消丞相一职,将六曹单独设立,位同九卿一事,众人大起争执,六曹地位的提高,意味着尚书令的地位将超越九卿,与三公并列。东汉时光武帝设置尚书台,将尚书台分为六曹治理国事,统领百官政事,长官称尚书令,虽然看似权力大,但在体制上仍然属于少府序列,官品低微,所以往往都是大将

    军、大司马、太傅等录尚书事来秉政。

    刘封直接将六曹独立,尚书令职位提高,便意味着三公彻底被架空,虽然这个职位在先进的朝堂中无人担任,但这是对大汉官秩的重大变动,自然有人提出反对。费祎自己本身就是尚书令,尚且犹豫再三,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只是刘封却咬定诸葛亮之后,再无人能担任丞相一职,取消丞相,六部便要各司其职,不提高地位,如

    何理事?为了与州郡佐治的分曹区分,将六曹更名为六部,分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职权的增加,便意味着和九卿的职位有了冲突,这需要一个缓慢的过

    程。比如九卿之首的廷尉,掌管天下刑狱,而刑部显然也是主管刑罚,廷尉便是大理寺的前称呼,刘封便以明代官制为参考,干脆来个三司会审,除了廷尉和刑部之外,增加

    明亮司,类似于后代的都察院,

    天下决狱之权在刑部,但凡关乎生死及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问罪,需经过廷尉复审,

    遇有重大案件,则由三法司会审,而刑部的审理廷尉不同意时,可先与明亮司同审,甚至直接上奏圣裁。明亮司是刘封单独提出来的独立部门,既不在九卿之列,也不六部之中,而是直归皇帝关下,负责监察天下民情,与后代的锦衣卫有些类似,可以直达天听,是对御史台

    监察功能的补充和扩充。而明亮司的名字也是从诸葛亮的名字中而取,诸葛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