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中兴-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67章 家人消息

    刘封吩咐老铁匠把斩马刀先用旧布包好,让赵博带着离开了铁匠铺,马蹄铁也算简单,就是马鞍有点复杂了,看来要自己在一旁参与指点才行,毕竟这老铁匠还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

    叮嘱老铁匠一定要注意保密,不可向任何人泄露他打造的兵器,这可是以后战场上的必杀器,算是军事机密,不能过早泄露。

    老铁匠早就知道刘封的身份,发誓不会走漏消息,自从刘封来过之后他便躲到后院来打铁了,这一段时间他没有再接任何生意,全力打造刘封用油面捏成的模型。

    回去的路上一直想着该怎么尽快做出这两样东西来,这对骑兵的建设太重要了,走着走着忽然又想到另一路兵器连弩!

    不由拍了一下手叫道:“对啊,怎么把这个好东西给忘记了?”

    一旁的赵博吓了一跳:“将军,什么好东西?”

    “啊?”刘封一愣,忙笑道:“没什么。”

    忽然想到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连弩的原理,连见都没见过,只是知道它的威力和好处,不由有些泄气,要是能将这诸葛亮的东西给造出来,说不定还能改变一下他对自己的偏见。

    只是这样做对于自信的诸葛来说,也可能会适得其反,有人抢了他的风头,那还了得?

    想着想着心中又纠结起来,也不知道诸诸葛亮究竟是深明大义,胸怀韬略,真的一心辅佐刘备复兴汉室,还是为了自己的权力欲望,排挤同僚,打压后辈,把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到自己手中。

    本来还想着今天能找个借口去诸葛府中,但想到自己眼前的处境和诸葛亮的态度,只好暂时打消了念头,诸葛果虽然牵动了他的心,但眼下还是化解危机要紧。

    刘封可不认为在未经诸葛亮的认可之下就能把诸葛果搞定,三从四德在汉代也许还未施行,但父母之命却是古代婚姻的主要一环。

    想着诸多问题,这次出征的喜悦也减弱了许多,他虽然只想纵横疆场,平定天下,但朝堂中的关系却不得不去面对,政治斗争,也同样无情,更是个无形的冷酷漩涡,一旦失足,就可能万劫不复。

    “赵博,明天你找几个可靠的人到梓潼一带打听华先生的消息,一旦华先生到了益州,以最快的速度接到成都来。”

    刘备登基的时间越短,他的危机也就越近,刘封现在亟待华佗的到来,法正和诸葛乔这两个人的病情改善,对他至关重要。

    “好,我马上安排!”赵博看到刘封忽然心情愁闷,也不敢多问,只能认真执行。

    一路忧心忡忡回到住处,正看到方荀走进来,看到刘封的神色,便问道:“将军愁眉不展,莫非有什么事情?”

    刘封看了荀方一眼,暂时压下心事,笑道:“也没什么事,本想着能用东吴赔偿的钱粮组建一支骑兵,能为将来所用,但益州没有马匹,如之奈何?”

    荀方略作思索,答道:“天下良马产地无非匈奴、西凉和羌地,匈奴离我们太远,只有从西凉和羌地想办法了,昔年西凉铁骑闻名天下,马将军的重骑兵便可见一斑。”

    “马超?”荀方提到马超刘封心中一动,马超当年在西凉勇猛第一,甚至连羌人也畏惧三分,称之为“神威天将军”,素有威信,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起作用,不如找他想想办法。

    想到这里,他一拍荀方的肩膀大笑道:“你一提马将军我倒想让他去和羌人联络,看看能不能换回些战马!”

    荀方点头道:“以马将军在西凉一带的影响力,应该会有一些作用吧,或可一试。”

    刘封看看邓艾不在,问道:“士载去哪里了,怎么没和你在一起?”

    荀方笑着摇摇头:“他还是老毛病,从荆州回来之后便一直在画地图,此时不知道画完没有。”

    这邓艾真如历史上说的那样每到一个地方便会观察地形然后画出地图,这可是个好习惯,笑道:“士载未雨绸缪,记下地形,对于以后用兵大有好处。”

    顿了一下又问道:“你来找我,可是有什么事?”

    荀方犹豫片刻说道:“不瞒将军,属下今日收到家书,说曹丕即位,大赦天下,已经将我家人放了。”

    刘封听了也很高兴:“如此甚好,世元也算了了一件心事,你来找我,莫非是想把他们接来?”

    荀方闻言跪倒在地:“将军知遇之恩属下誓死难保,但是家人安危,实在是不能不挂怀。”

    刘封扶起荀方,猜到他心中的疑虑,笑道:“世元不必如此,此乃人之常情,我当然会尽力相助,以若先生之大义,就算与你仅一面之缘,我也会帮你。”

    “多谢将军,荀方此生能遇将军,实乃天命!”荀方此时也暗自庆幸,幸好自己当年无奈之下跟随了刘封,还没有转去汉中,要是跟了其他人,还不知道能不能受此重用。

    刘封思索片刻,才说道:“不过此事也不能急于一时,你的身份尚未暴露,家人就还是安全的,现在还有几人?”

    荀方神色黯然,叹道:“我旬家原本也是大族,如今却没落了许多,虽然还有几百人,但此次营救的却仅有家母和小妹两人而已,其他同族,尚在朝中任职。”

    颍川荀家据说是荀子之后,在整个朝野上下恐怕无人不知,曹操手下荀彧、荀攸叔侄自不必说,“荀氏八龙”更是一时俊杰,排名第六的荀爽,更有“硕儒”之称,家族势力之大,并不比四世三公的袁家差到哪里去。

    为了完成自己的夙愿,荀彧和曹操之间的产生了政治分歧,导致荀方家破人亡,颠沛流离,身背父亲的厚望,他心中的苦闷和压力可想而知了,唯一的亲人终于有了消息,自然无法再等待了。

    刘封点头道:“两个人应该问题不大,等我和父王商量之后,便派人去接回你的家人。”

    荀方再次称谢,刘封又安慰了一番荀方,带着他一起去找邓艾,斩马刀的事情,他想先听听邓艾的看法。

 第68章 情报部门

    第二天一大早刘封便来找刘备,关羽和诸葛亮也都在,也不知道有没有劝说刘备登基的事情,对于这件事,刘封不便参与其中,太过热心会让人以为他别有所图,一切等诸葛亮他们安排就好。

    看刘封进来,刘备很是高兴,笑道:“东吴送来的物资钱粮不说,光是那几条大船,就足够让人吃惊的,子益你这次可是让孙权大出血了。”

    刘封谦虚了一番,说道:“父王,此次随船而来的东吴将士也有一些,就让他们先留下来训练我们的水军,等学会操控了再送回东吴。”

    诸葛亮看了刘封一眼,点头道:“不错,子益的想法与我不谋而合,刚才已经和主公商议过了,正准备安排人给东吴送信,说他这些士兵贪恋蜀中美景,要游玩些时日才肯回去。”

    几人一听相视大笑,不知道孙权听到这个消息,会不会气得吐血。

    关羽捻须沉吟道:“不过这些士兵还是要和降兵分开,以免生出祸乱来,那些归降的士兵想必都是没有什么牵挂的,也不怕孙权报复,其他的就不好说了,还是不要为难他们的好。”

    刘备点头道:“二弟所言极是,不过东吴水军强大如斯,在这川蜀之地,恐难训练出能与之匹敌的水军来。”

    诸葛亮笑道:“主公勿忧,孙权借水军乃是为求自保,如今两家和解,我们可以暂缓训练,徐图水师,但要入主中原,消灭曹贼,马步兵才是眼下当务之急。”

    刘封言道:“叔父所言极是,前几日在回程路上,我还曾和子龙叔叔谈过此事,想分出东吴一半钱粮来组建骑兵,不知他可曾和父王提起。”

    “这倒没有,”刘备摇头,言道,“骑兵乃是重中之重,等召集齐了子龙、孟起他们再详细商议吧。”

    刘封又说起荀方的事情,刘备思考了半晌说道:“此事当然要办,军师你看该如何行动?”

    诸葛亮轻摇羽扇,闭目沉思了一会道:“此事说难也不难,颍川离蜀中路途遥远,只是怕路上不太方便,一定要派可信之人前去,而且还不能多,否则容易泄露踪迹。”

    关羽在一旁说道:“寇威与荀方同在军中共事,可派他去。”

    “寇威?”刘备眉头微皱,“听起来有些耳熟,莫非和子益有关系?”

    关羽点头道:“此人原来也是子益属下一个将领,也是他的同族,我看他刀法不错,便收为弟子,果然悟性极高,为人诚恳,最近武艺大有长进,若是他们两个前去,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

    诸葛亮刚才似乎也找到了人选,但既然关羽主动提出,只好打消自己的念头:“那好,就派这两人前去,马上就到年底,魏军排查也会疏松一些,可借着走亲访友之机将其家人接来。”

    没想到这几人对荀方的事情还挺上心,也没有怀疑荀方会一去不回,也可能是荀彧的面子大,或者诸葛亮和荀方相处的时间里,渐渐取得了他的信任?

    不过刘备和诸葛亮都是属于城府极深的人物,刘封即便知道一些历史评论,但面对这两个人的时候,还是猜不透他们心中所想,一切只能顺其自然了。

    荀方的事情安排好,刘封看看时间还早,干脆把自己想组建情报部门和屯田的事情一并说出来,而且武大会已经在诸葛亮的安排下宣布出去了,不知道效果如何。

    先问刘备道:“父王,如今天下三分,局势已定,要想一统中原,还任重道远,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父王对曹魏和东吴的军情、民心可有过调查?”

    刘备看了诸葛亮一眼,还是点头道:“敌我交战,斥候、哨探当然是要安插的,否则便太过被动了。”

    刘封也猜测这肯定是有的,又问道:“不知道这些斥候可有专门的人来统一管理调度,可否如军营中那般专门培养,长期潜伏于敌军之中?”

    听到这句话,刘备不由双目微凛,皱起了眉头,若有所思:“细作古已有之,我们也有安排,但如你所说,要专门培养、管理,还真没有。”

    诸葛亮眼中精光闪烁,以他的聪明睿智,自然很快就想到了关键之处,羽扇摇摆的节奏更加缓慢,有一下没一下的,拂须沉吟。

    关羽虎目微睁,赞赏地看向刘封,缓缓说道:“某在荆州,若能如子益这般安排,能有人潜伏在东吴,也不会被孙权和吕蒙蒙骗,铸成如此大错,唉!”

    诸葛亮已然恢复了正常神色,脸上古井不波,笑道:“先前之事二将军不必再挂怀,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先前的斥候都是由我和主公来管理,派遣细作也有些会失去联系,导致消息不通,子益说出此事,莫非有什么好主意?”

    刘封点头说道:“孙子兵法也有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等说法,但都是临时所用,细作之重,不亚于三军统帅,我以为应该重点培养,成立专门的署衙,由专人培养管辖,可挑选一些流离失所的孤儿,男女皆可,学会一技之长,便能派去他国打探消息,

    甚至还可以暗中监督属下官吏,若有贪官污吏,欺压百姓,贪赃枉法者,都可以直达天听,如此方能长治久安,百战不殆。”

    刘备的思绪在此时渐渐明朗起来:“你的意思是要专门组织人手刺探军情,监督百官?”

    刘封点头道:“这些人都是暗中行动,若不暴露身份,便和常人无异,比之细作更加隐蔽,也和督查、御史并不冲突,一明一暗,相辅相成。”

    他现在提出这个想法,和后代的锦衣卫这些都十分相似,眼下是缺乏这样的情报系统,至于以后会不会独断专权,一家独大,就要看如何管理了,至少对目前的刘备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关羽思索道:“子益这个想法的确不错,而且对将来征战十分有利,又能监管百官,实在不错,不过此事看来需要长远打算,不可一蹴而就。”

 第69章 再次试探

    刘封点头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长久之计,需要细心培养,这次的武大会上,我们可以从中筛选出优秀人才,然后慢慢培养壮大。”

    诸葛亮慨然道:“自从入蜀以来,吾便有此想法,只可惜一直不得要领,近子益一眼,如拨云见日,此事迫在眉睫,应该马上着手去办。”

    刘封难得听到诸葛亮说他也有难解之事,这句话倒真有些夸奖自己的意思,心中信心又增加了不少,继续建议道:

    “此次武大会一定要搞得声势浩大,不能局限于益州范围,要将消息散放到中原、江东各地,人才不仅局限于臣武将,就是工匠、医匠等等,凡有一技之长者,都可前来,量才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