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中兴- 第2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中之意,殿下或许自会知晓,恕老朽不便详细说明,”胡昭轻抚胡须,顿了一下又道,“实则是老朽不知该如何说明!”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刘封看到胡昭故作神秘样子,也老神在在地回了一句金句,听得胡昭也微微一怔。

    相比于辩论这些话题的对错,他更想知道胡昭和张角等人的故事,问道,“不知那太平清领道何等神奇,竟能让三位前辈各怀绝技,名震天下!”

    “比之两位师兄,老朽便自愧不如了,终此一生,碌碌无为啊!”胡昭叹了口气。

    刘封笑道:“先生门生遍布天下,只一个司马仲达,便有扭转乾坤之能,足矣!”

    “仲达么!”胡昭目光一阵闪烁,微微颔首,看起来他对这个学生也十分满意,“他倒是一位奇男子,只是心机过深,自损阴德,于子辈不利也!”

    “却不知司马将军如今在南阳情况如何了!”说起司马懿,刘封自然也想起了诸葛亮,另一个孔明正和这位孔明的弟子斗智斗勇呢。

    “南阳必失!”胡昭却淡淡的给出了答案,语气坚定无比,“诸葛孔明之兵法,奇正相辅,又得地利人和,顺势而为,焉能不成?”

    “借先生吉言!”刘封想不到胡昭对诸葛亮的评价竟是这样,倒真有些意外。“兵者,国之大器也,动辄屠灭生灵,有损大道,为智者所不取!”胡昭慨然而叹,“然为后世太平,长治久安,却不得不染血山河,重生九州壮丽,新旧相生,莫不如此。

    ”

    “唉,终究是为百姓计!”见多了厮杀血腥,刘封心中也颇多感触,“当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好,好一个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胡昭闻言,忽然击节赞道,“殿下此言,与我太平经教义不谋而合,真可谓大道相通,殊途同归也!”

    “太平经中,也是如此么?”刘封倒有些意外,本以为这引起天下大乱的太平经,应该都是一些虚言妄语,蛊惑人心的东西,想不到竟也会提及百姓。

    “太平清领道乃是家师亲传,殿下若以为只是普通经书,便大错特错了。”胡昭微哼一声,颇为不满。

    刘封心中一凛,起身抱拳道:“弟子愿闻其详!”他先前对华佗便执晚之礼,如今知道华佗传他修炼功法,心中便默认为师傅,对胡昭如此行礼,便是表达自己的尊重。

 第573章 天书奇谭

    “嗯,坐吧!”胡昭这才满意,微微点头,看了看天色言道,“熊耳山之事,其实与殿下也有几分关系,离天亮还有两个时辰,便与你简要说明,至于如何决断,还在殿下!

    ”

    刘封心中一动,更多了几分期待,抱拳道:“愿闻其详!”“先师传下太平清领道共百余卷,五行阴阳,十支灾异,神仙鬼怪无所不包,”胡昭的脸上第一次浮现出骄傲之色,对刘封言道,“仙书包含神仙卷、帝王卷、修养卷以

    及阴阳卷,只是我三人资质驽钝,不能尽学,便只能按照个人所长各学一卷。”

    “如此说来,先生所学,便是帝王术了?”听到太平经还有分类,刘封马上来了兴趣,既能治国,又能修炼,还有风水阴阳,岂不是可以和鬼谷奇书相媲美?“不错,老朽所学,正是帝王卷中的统治术,然只得十之二三,”胡昭一阵摇头,“经书包含浩瀚深奥,要想参悟,还需以身相试,正如殿下方才所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诚非虚言也!”

    刘封摸着鼻子嘿嘿一笑,多少有些心虚,胡昭只是参悟了太平经,又教导司马懿,便如此厉害,虽然这与司马懿本身的天赋有关,但也足以说明这本书的神奇之处。

    “不知华神医的医道是从哪一卷中学来?修养卷么?”“不错!”胡昭点头道:“经书浩瀚,包罗万象,每一个分卷又有不同之术,修养卷中便有修炼术和养生书,大师兄便是以养生术为主,而二师兄则主攻修炼术和阴阳卷中的

    阵法风水,都有所成!”“如此奇书,当为天下至宝!”刘封不禁感慨连连,汉代之时倡导黄老之道,虽然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说,但在汉末乱世,道家发展的确已经渐成流派,益州张陵的天

    师道便信众极多。

    胡昭长长一叹,言道:“只可惜家师一番良苦用心,却因二师兄执迷不悟而付诸东流,大师兄劝诫无果之后,便四处奔走,救治百姓,也算是为二师兄赎罪,只可惜”

    说到这里,胡昭便停了下来,久久不语,夜风吹过山林,松涛阵阵,似乎在诉说着当年之事,时过境迁,都已经化为黄土,消失不见。

    想起刚才的此刻,刘封打破了沉默,问道:“方才到来之时,我听那刺客向先生索要太平经,他们是来找帝王卷么?我看先生似乎已经猜到他们的身份了。”

    “不过是江湖之人,他们只对修炼感兴趣,如何会要帝王卷?”听到刘封问起此事,胡昭脸色一冷,忽然冷笑起来,沉声道,“他们所寻者,乃是修炼术!”

    “修炼术?”刘封一愣,忽然想起了什么,吃惊道,“如此说来,天公将军在兵败之后,并未将太平经完整保存,遗失了?”

    “遗失倒也未必!”胡昭微微摇头,冷声道,“当年二师兄有百万信众,亲信弟子更是身怀绝技,又怎会保不住经书?只是人心难测,弟子中出了叛徒。”

    “叛徒?”对于黄巾起义,刘封倒也是知道不少,言道,“这我倒是听说一二,济南人唐周便是其中之一,却不知道是真是假!”

    “唐周,不想殿下竟也知道此贼!”说起唐周,胡昭忽然握拳砸在石桌上,切齿道,“若非此贼,又怎会有百万人丧命,血流成河,二师兄又怎会唉!”

    刘封想不到胡昭也会如此情绪激动,只好劝道:“过去之事,已成定局,人都不在,恨也无用了!”“人都不再?你怎知他们都不在了?”胡昭看着刘封,咬牙道,“我恨唐周,并非因他叛变,害死二师兄,而是因他带走了经卷,还贪心不足,妄想集齐所有经书,堪破大道

    ,长生修仙。”“集齐经卷,便能成仙么?”刘封闻言,不由摇头失笑,虽然这本书迄今为止,让他惊叹其博大精妙,但要说真能有修仙长生之术,他还是不信的,又问道,“照此说来,今

    夜之人,便是唐周的后人或者门徒了?”

    胡昭沉声道:“以我之见,极有可能便是唐周这个贼子!”

    “什么?先生是说,那唐周还活着?”刘封再次吃惊。旋即想到历史上记载唐周告密之后,马元义被车裂于市,官府便马上开始了查验宫省直卫及百姓,但凡与太平角有关的,都被捕杀,诛杀千余人,同时发兵讨伐叛军,但

    对唐周之后便再无提及。“唐周和马元义,是二师兄最为倚重的弟子,视为左膀右臂,”胡昭言道,“马元义为人忠厚,踏实稳重,唐周激灵聪慧,二师兄便让马元义练修炼之术,唐周学习阵法阴阳

    ,各展所长,将来也好平定乱世。”“看来那唐周更想学修炼之术,却又不敢违背师命,便起了歹心吧?”这等狗血剧情,刘封早就猜到了,同门相残,在历史上数不胜数,更何况还是最关乎人性的长生之术

    ?

    “正是如此,唐周这逆贼心生邪念,想要寻仙问道,长生不死,早就起了歹心,只是此人心思缜密,隐藏极深,师兄未曾察觉。”

    胡昭诧异地看了刘封一眼,想不到他从未见过唐周,竟对当年的事猜的八九不离十。

    刘封思索片刻,皱眉道:“如果唐周果真未死,马元义在洛阳被车裂,天公将军兵败钜鹿,这两处时机,他都极有可能得到修炼术,莫非已经有所成就了?”

    “数十年过去,当真难料此贼本事究竟如何了,”胡昭叹了口气,双目微凛,“所以老朽才布下此局,便是要诱出此贼,清理门户,也算是对师兄和仙师一个交代吧!”

    刘封意外道:“那熊耳山的人,是先生召集的?”“这倒不是!”胡昭摇摇头,“老朽布置此局,已有半年之久,若非殿下出兵西河郡,至今还未有万全之策,在老朽临终之际,终于有了机会,真可谓天道轮回,恶有恶报!

    ”

    听胡昭如此说,刘封不由心中一动,轻声问道:“先生之意,你早就猜到我会出兵弘农?”“倒也不是料到殿下会来,”胡昭摇摇头,淡淡说道,“但吾早就看出,千军万马,不过为图洛阳也!”

 第574章 擒贼计划

    听到胡昭的话,刘封暗自吃惊,诸葛亮这一次图谋中原大计,本以为无人能知,但想不到这隐居深山的另一个孔明却早已看出来了。

    再想到他和司马懿的关系,更觉此事能成,的确是危险而又侥幸,问道:“先生既知司隶不保,却为何不告知司马仲达?”“仲达自出师之后,便入了朝堂,诸事与我再无关系,”胡昭言道,“国有国气,人有人运,成败自有天数,吾辈妄加干涉,有违大道,必遭天谴,此乃家师告诫,不敢相忘

    !”刘封不由想起了张角的结局,胡昭也学了太平经,但他并没有直接参与国事,这倒和他当年婉拒袁绍的曹操的征辟吻合,如果不是亲自参与,便不能胡乱干涉,修道与入

    世截然分离。“却不知先生打算如何找到唐周,惩治于他?”对于胡昭这个半年之久的计划,刘封也颇有期待,历史上只知道胡昭书法一绝,教出了司马懿,但他自己的谋略如何,却未

    有记载。

    胡昭言道:“自黄巾之败以后,太平教众大多被杀,少数则隐姓埋名,遁隐山林,但人人都对唐周恨之入骨,暗中打探搜寻,想将其挫骨扬灰,数十年来,却不见踪影。”

    刘封点头道:“万千河山,茫茫人海,又逢乱世,唐周自知犯下大错,又得了经书,自然会找个隐蔽之地修炼,这无异于大海捞针了。”胡昭又道:“数十年寻找未果,等我们探知唐周就在崤山一带的时候,已然三足鼎立,司隶境内平稳,不知其藏身之所,也不敢贸然触动,一旦打草惊蛇,又引起官府注意

    ,便前功尽弃了!”

    “唐周就在这附近么?”刘封隐约猜到了胡昭来到陆浑山和熊耳山改名的用意了。

    自古江湖与官府,便是势不两立,尤其是王莽时期绿林造反之后,官府对这些武者更是提防,一旦发现其拉帮结派,暗中聚会,都会严密监视,胡昭的担心不无道理。“正是!”胡昭微微点头,双目凛然,“未逢战乱,吾等便不敢轻举妄动,如今殿下带兵来取弘农,战事又起,便正是我们行动之时,当在取下洛阳之前,铲除此僚,清理门

    户。”

    “先生早就料到弘农有一战,晚辈佩服!”胡昭是第一个识破诸葛亮中原计划的人,刘封自然敬服。

    胡昭摆了摆手,忽然问道,“殿下可知熊耳山和陆浑书院为何改名?那熊耳山中又是何人,竟让如此多的江湖之人闻风而至?”

    刘封抱拳道:“实不相瞒,晚辈此次进山,正是为了此事,如今军至陆浑,未敢贸然攻城,便是想与先生会晤,以防熊耳山之变!”“殿下筹谋全局,心细如发,焉能大事不成?”胡昭慨然一叹,言道,“吾此番不惜如此彰显,叫天下人知晓熊耳山之事,便是为了引蛇出洞,实与官府无关,殿下只管如旧

    行事便可。”“如此最好!”刘封放下心来,又问道,“晚辈既然与先生有些关联,如今又牵涉其中,熊耳山之事,愿闻其详,若有用得着晚辈之处,愿全力以赴,也算是为华神医出一份

    力!”

    事关一宗历史疑团,又和自己本身相关,刘封也不想就此脱身,对唐周这个叛徒,他在读历史的时候早就恨之入骨,如今能有机会将其斩杀,怎能袖手旁观?如今华佗已死,他们师兄弟三人只有胡昭一人还活着,他看出来胡昭并不会武艺,只是智谋极高的士,今夜一场屠杀,身旁也可能没有得力之人,自己算得上华佗的半

    个弟子,也有义务帮助胡昭。“多谢殿下出手相助,此计若成,吾太平教上下,无不感念殿下之功!”胡昭起身行礼,十分认真,昨晚的刺杀,差点打乱了他的计划,现在有了刘封的加入,不但补上了

    这个缺口,还让整体实力增强。

    刘封连忙扶着胡昭坐下,言道:“晚辈不敢忝为琅琊宫之人,但也与华神医交往颇深,就算没有九鹤吟,为了报答他老人家相助,也不会袖手旁观的!”坐下之后,胡昭缓缓说道:“昔年二师兄举事兵败之后,身死道消,然其尚有一女,带着经卷趁乱逃走,辗转去了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