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中兴- 第2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崔钦本是清河崔氏崔琰之子,崔琰同样也是被曹操所杀,但因崔林在朝中任职,崔钦也算讨得一官半职,在宜阳担任县令,也算有个安身之地。

    因为同样的命运,来到弘农的崔钦和杨嚣同病相怜,两人结为好友,经常来往,刘封到来之后,扶持杨彪这一脉,让杨嚣重拾信心,他报答刘封的第一步便是说服宜阳太守来降。

    杨嚣早就知道刘封不喜铺张,而且又是行军期间,崔钦的接风宴便也简单了许多,酒席之上,宜阳县几名官吏作陪,看着这个名震天下的燕王,战战兢兢,手足无措。

    酒过三巡,刘封慨然叹道:“天分鼎裂,鸷搏狼抗,二位先祖皆是汉室忠良,却被奸贼所害,今见二位,如见先贤,只叹忠魂飘扬,任重道远矣!”

    崔钦闻言,不由面色一阵黯淡,旋即笑道:“先父为国捐躯,名垂天下,如此足矣,今殿下挟正义之师,振兴汉室,克复中原,属下自当继先父遗志,甘效牛马之劳!”

    刘封点头道:“崔公清忠高亮,雅识经远,折而不挠,实为吾辈之楷模,待河北平定,当在清河为崔公立碑设榜,以传忠信之义!”

    崔钦闻言,感激涕零,离席跪在地上,一个劲的表忠心,崔琰忠于汉室,他心里很清楚,如果要想为崔琰正名,也唯有刘备代表的蜀汉能够做到,眼下就是崔家崛起唯一的机会。

    杨嚣感同身受,先前刘封对他,也是如此许诺,对杨彪当年追随献帝四处奔波,颇为赞赏感慨,杨彪也也因此名重四海,但让他们蒙冤而死,后辈们怎能不觉得冤屈?

    刘封安慰崔钦一阵,吃过饭后,命人撤去酒席,叫张苞去看守营寨,其余人在府中议事,商议进兵事宜。

    宜阳此地地形复杂,地处伏牛山北麓,偌大的伏牛山是一座天然屏障,将弘农与南阳阻隔开来,宜阳东北有熊耳山,山高险峻,猛兽出没,东南方向则是陆浑山。

    宜阳往东的陆浑县、阳谷县,都在陆浑山境内,宜阳处于伏牛山和熊耳山之间,要想去新城,陆浑县为必经之路。

    陆浑山刘封可是早有耳闻,每一个熟悉三国历史的人,知道陆浑山,是因为一位大能隐居于此,此人与诸葛亮的字相同,都为“孔明”,却从未谋面。

    三国时代能人异士多如牛毛,可有一人不得不提,此人便是胡昭,字孔明,养志不仕,同样躬耕山林,但与诸葛亮却又不同,他开馆授徒,坚决不出仕。

    胡昭原本在冀州,也是当时的名士,其学问先不谈,只是书法方面,因善隶书,与钟繇、邯郸淳、卫觊、韦诞齐名,有“钟氏小巧,胡氏豪放”之说,而当时的钟繇,已经是朝廷重臣。袁绍立足河北之后,甚至降尊纡贵,登门拜访,但被胡昭拒绝,他早知袁绍外宽内忌,便不辞而别,离开冀州来到陆浑山,亲自耕种,以求道为乐事,以研读经籍自娱,期间又拒绝了曹操的征辟,终生不

    出仕。

    两人虽然字相同,却因年龄和局势关系未曾谋面,即便如此,二者之间还是有许多奇妙的交集,这或许就是因为名字的渊源。

    两人的交集便是来源于司马懿,胡昭来到陆浑山讲学,即便是在山间僻壤,慕名而来者也是络绎不绝,在其仰慕者中,便有司马懿。

    司马懿为司马家族的佼佼者,自然非寻常可比,胡昭见他聪慧通达,胸有雄才大略,便料定此人日后必能成就一番大业,自此倾心相交,将毕身所学传授司马懿。

    历史上的司马懿,与诸葛亮斗智,兵法谋略不输诸葛魏武,朝堂上历经三世,最终斗败曹爽,将曹家一组势力彻底打压,和曹操一样,为自己的儿孙后辈铺平上位之路,建立晋朝功不可没。如此一位神奇的世外高人,在演义中只字未提,但在刘封心中,却要比水镜先生司马徽之流更强,相比于司马徽之流整日设宴清谈,胡昭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便更高一筹。

 第563章 黄巾余孽

    思索着胡昭的事情,刘封问崔钦:“陆浑山中,如今可还有学馆?”

    这许多年过去了,不知道胡昭还有没有活着,如果他还在陆浑山中,刘封倒真有心去拜访一下这位大学者,看看与诸葛亮同名之人,是何等风姿。崔钦神色微动,他也知道胡昭和诸葛亮名字相同,抱拳道:“陆浑山中孔明先生先前只是躬耕自娱,后因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便设学馆,本为陆浑书院,三年前却改了名

    了。”

    “改名?”刘封有些奇怪,书院改名其实很正常,但崔钦却如此详细说明,恐怕其中还有些特别之处。

    杨嚣在一旁答道:“回殿下,陆浑书院如今叫做太平书院了。”

    “太平书院?”刘封眉头微皱,不禁想起了后世的太平天国,不过这都是相隔千余年的事情,应该不会有什么牵涉,笑道,“看来这位孔明先生,也有匡济天下之心。”

    “殿下”杨嚣见刘封没有反应,压低了声音问道,“殿下莫非真不知太平之意?”

    “太平?”刘封一怔,又笑道,“难道不是天下太平,百姓和睦之意?与本王大汉盛世录不谋而合也!”

    “殿下!”崔钦见刘封真不知情,倒是有些意外,正色道:“莫非忘了黄巾贼?”

    “黄巾?你是说太平经?”刘封猛然醒悟,昔年张角率领的黄巾起义,张角正是学习了太平经而成大事。

    “不错,”杨嚣点头道,“熊耳山原本荒芜人心,但在五年前,忽然有许多人进出其中,大多以游侠毫客为主,据百姓相传,他们已经将熊耳山改名为太平山。”

    虽然是短短几句话,但刘封也猜到了杨嚣的意思,很有可能是黄金余孽还存在,啸聚熊耳山,图谋不轨。

    “如此说来,陆浑书院改名之事,便是和这帮人有关联?”

    “唉,不想孔明先生一世英名,却晚节不保,实在令人惋惜!”说起此事,崔钦便扼腕叹息,实在想不通这样一位名震天下的士,为何会与黄巾军沆瀣一气,暗中勾结。如果在早年,黄巾军声势浩大,朝廷压制不住,倒也可以理解,但现在数十年过去,黄巾军早已销声匿迹,三足鼎立,各国兵强马壮,他们根本难成气候,为何如此不识

    时务,甘愿为贼?

    刘封问道:“崔太守知道此事,想必陆浑县令和令狐太守也早知道,此处就在皇城之侧,距离洛阳不过数百里,也算天子脚下,莫非他们还敢瞒而不报?”崔钦苦笑道:“殿下有所不知,若是陆浑书院不曾改名,令狐太守早就发兵去围剿熊耳山了,但熊耳山之事官府才刚刚发现,陆浑书院便随之改名,令狐太守又怎敢轻举妄

    动?”

    刘封摸了摸下巴,明白过来,大有深意地问道:“你是说胡昭和司马懿?”

    “殿下英明!”崔钦也揪着一撮胡须点头,语气唏嘘。

    胡昭的身份非同一般,先不论他在士林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这十几年来,门生遍布天下,就只是一个司马懿,便足以让所有的人忌惮三分。

    胡昭如此光明正大的更名,司马懿又岂能不知?

    司马懿如今在朝中也算得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都不闻不问,其他人哪敢自讨没趣,去碰着个霉头?

    崔钦又道:“那陆浑县令王休早年也曾在陆浑山学问,又是司马家的人”

    “原来如此!”刘封微微点头,顿了一下,却又忽然笑道,“如果那太平经至今还流传,难道学习经书之人,便一定是反贼么?”

    “这”

    此话一出,杨嚣和崔钦都吃了一惊,诧异地看向刘封,身为大汉燕王,从他的语气中竟然听不出半分对黄巾贼的不满来。

    “器物本无过,利害皆在所用之人!”刘封慨然一叹。黄巾军也是一次农民起义军,汉末之时的混乱,百姓苦不堪言,揭竿而起,也是被逼无奈,只是太过仓促,又无大将谋士,恰逢皇甫嵩、曹操、刘备、孙坚之流都在朝廷

    ,张角也是生不逢时。所谓成王败寇,刘邦要是揭竿而起,挣下一片大好江山,后世的例子更是枚不胜举,赵匡胤、朱元璋,也有李自成、洪秀全,成败功过,是非正邪,并非只言片语便能说

    得清楚。

    见刘封如此说话,杨嚣和崔钦相视一眼,猜不透他的心意,也不敢贸然接话,都低头沉思。

    那个乱世英雄辈出,刘封本是穿越而来,没有赶上,如今大多都是名将之后,不过能够征战天下,他也知足了。

    感慨一阵,才说道:“如此说来,要想取陆浑县,还是要先拜访一下这位孔明先生为好了!”

    崔钦皱眉道:“若强攻陆浑县,难保熊耳山贼熊耳山中之人不来捣乱,不得不防!”

    “熊耳山中有多少人马?”刘封皱起了眉头,有些责怨令狐邵,“如此重要之事,为何出兵之前,不像本王说明?”

    杨嚣抱拳道:“熊耳山中其实并无多少人,大多都是游侠毫客,居无定所,寻常人不得其入。令狐太守定是觉得,以殿下之能,自然无需放在心上。”

    “嗯,既然人数不多,便先不管他们!”刘封点点头,略作思索,“明日我便前往陆浑山一趟。”

    “殿下,这万万不可!”崔钦和杨嚣闻言吓了一大跳,齐齐站了起来,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刘封竟然是想亲自去见胡昭。

    “殿下以万金之前,身系天下之安危,怎能亲身涉险?”震惊之后,杨嚣赶忙说道,“属下愿替殿下往陆浑山一趟,请殿下写好书信,代为转交即可!”

    “是是是!”崔钦也连忙说道,“如今战事真紧,陆浑山还在魏国境内,司马家时常还与胡昭互有来往,万一消息泄露,岂不是”说到这里,崔钦自己冷汗先流了下来,好不容刚刚找到一位明主,眼看家族复兴、崔琰平反有望,如果刘封在他的地盘上出了意外,不用诸葛亮等人问罪,以刘封现在的名声,恐怕弘农百姓都能把他给撕碎了。

 第564章 武侠梦

    仓啷啷

    一阵清脆的声音如同龙吟,随着刘封抽出腰中宝剑,一道白色的光芒让室内为之一亮,光滑的剑刃倒映着他们的面庞,每一根须发都看得清清楚楚。

    剑身上光波流转,如同秋水一般流动着,淡淡的寒气扑面而来,深秋的闷热悄然褪去,只留下锋锐的剑芒。这把剑正是赵云在长坂坡从夏侯恩身上夺来的曹操佩剑,曹操有宝剑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釭”;倚天剑自佩,青釭剑是夏侯恩背负,两柄剑都削铁如泥,锋利无比

    。刘封和诸葛果成婚之时,青釭剑被赵云当做贺礼赠与刘封,刘封随身佩带,虽然没用过几次,甚至在南征的时候被他拿来削水果,被赵广好一顿责怪,但有宝剑防身,总

    觉得安全许多。

    “一年未曾出手,不知我这宝剑还锋利否!”刘封的目光停留在剑刃之上,精光闪闪,因为黄巾军的事情,忽然激起了他的一颗侠客心。

    这几年来,随着声名鹊起,他没少遭遇刺杀之事,几年前在冀城的那一次最为危险,其余的刺客都基本被专轲他们解决了。

    一年前,从荆州往长安的路上,遭遇三次伏击,有一次刘封不得不出手,刺杀一名刺客,倒让那刺客大吃一惊,想不到运筹帷幄的燕王竟是一位深藏不露的高手。

    也是自那次之后,王越才传了刘封一套无名剑谱,作为防身之用,苦练之下,刘封也觉得颇有心得,所以才敢有此想法。自从穿越之后,随着他身份越来越高,自然不可能再像以前那般领兵杀敌,冲锋陷阵,枪法逐渐放下的时候,刘封在剑法和华佗传他的五禽戏方面,下了许多功夫,浸淫

    数年,也算成了气候。

    “殿下,你真的要”杨嚣微张着嘴巴,还是不可置信,贵为燕王,刘封大可不必如此冒险。

    崔钦担心道:“殿下,先不说陆浑山和熊耳山的黄巾贼,就是那些魏军,若是消息泄露,后果不堪设想啊!”

    “我既然要去,自然会做万全准备,二位尽可放心!”刘封淡然一笑,将宝剑收回,没有人能理解他作为一名穿越者的心思。

    这几年经历了纵马杀敌,指挥千军,运筹帷幄,勾心斗角,他有时候也很想体验一把仗剑天涯,行走江湖的快意,对于生长于飞机大炮时代的他,从小就有一个武侠梦。其实汉代也有许多豪侠,司马迁的史记中更是为游侠立传,这个时代的王越、徐庶之流,都属于游侠,只是这类人在战乱年代,动辄数十万规模的大战中,作用不大,所

    以并无过多描述。

    而在这样一个云波诡谲的乱世之中,他们的作用又不可或缺,刺探情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