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中兴- 第2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旦如此,朝纲、人心都会浮动,刘氏再次席卷中原,占据东西二都,便是占了王气,他虽原本为汉臣,但如今却是魏臣,辗转再三,又如何能再做汉臣?

    无论对先帝,还是对曹操,他都觉得无颜相对,这一次安邑失守,他自认并无过错,只是刘封更会算计,防不胜防,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也不知过了多久,雨声中终于传来铿锵的铠甲碰撞声,许多脚步声踏着雨水渐近,有人快步进入大堂之中。

    赵俨再次抬头,便看到两队排列整齐的士兵手持兵器冲了进来,这些士兵全身都被雨水湿透,但依然孔武有力,铠甲在雨水的冲刷下泛着寒光。

    看到堂上还有人,微微一怔,当先一人大步上前,喝问道:“你是何人?”

    “河东太守,赵俨!”赵俨淡淡回话,目光闪动,轻声道,“我要见刘封!”

    “你是河东太守?”那人浓眉紧皱,打量着赵俨,显然想不到城中守兵都已经逃走,太守竟然会独自留下来。

    略作思索,那人打发其中一名士兵前去传令,其他人都守在堂中,这些士兵都一声不吭,也不胡乱破坏堂上之物,如同雕塑一般。

    赵俨冷眼观察,心中却暗自震惊,有如此训练有素,却又军纪严明的士兵,怪不得刘封能无往不利,除了智谋之士以外,还有精兵强将。

    一阵冷风刮入大堂,吹灭了书案上的油灯,大堂内陷入一片漆黑,所有人都未出声,很快就听到又有脚步声出现。

    另一队士兵手持火把鱼贯而入,站立在大堂两侧,赵俨的目光依旧看向门口,他知道汉燕王刘封要出现了。

    这个已经名扬天下,曾经力挽狂澜救回关羽,喜欢出奇制胜的螟蛉之子,如今不但在蜀国举足轻重,也深得关羽和诸葛亮的器重,他很想看看这个人到底长什么样。

    “殿下,人就在里面!”随着一声禀告,便看到一位身披白色长袍的将军在众人的簇拥下走了进来。

    火把将大堂里照得通明,赵俨看到一张棱角分明的面庞,剑眉朗目,尤其是那一双眼睛,目光看似温和亲切,却又深不见底,透着睿智沉稳。

    “你便是刘封?”赵俨白眉微皱,想不到如今名扬天下的燕王刘封,身上竟然看不到一丝威严,如果不是众人簇拥,他身旁的几员武将倒更像那位叱诧风云的摄政王。

    “放肆,殿下名讳,岂容你呼喊?”赵俨才开口,一员武将便厉声大喝,“见到殿下,还不拜见?”

    刘封却不以为意,轻轻抬手,制止了那人,上前两步,看着赵俨,轻笑道:“正是在下,太守孤身守城,胆识过人,令人钦佩。”

    赵俨一怔,想不到这时候刘封竟会如此说话,丝毫未提失城之事,反而还为他保全颜面,看来刘封礼贤下士之名,诚非虚言。

    “将军技高一筹,吾等大意中计,无话可说。”见刘封态度如此,赵俨也不好太过冷漠,微微抱拳,不过他此刻早已万念俱寂。倒也不惧怕这许多如狼似虎的士兵。“太守独守府衙,不肯离去,莫非是抱了死志?”刘封看着坐在堂上的赵俨,似乎已经洞悉人心,笑道,“先生为颍川名士,追随曹家,也是为了匡扶汉室,诸多身不由己,我自能体会,如今吾等收复失地,

    重振江山,先生难道不念先帝之恩,为国效力?”

    “吾为贰臣,已然心中惶愧,自思难安于九泉之下,如何又能三仕其主?”赵俨哑然一笑,微微摇头,“汝等虽为刘氏兴汉,然刘皇叔毕竟非先帝血脉,吾若再易节,便是反复小人了。”

    “先生你何必”

    “哈哈哈,想我赵俨一生,终究还是错认其主,败坏名节,真是天意弄人”

    刘封眉头暗皱,还想再劝,却不想赵俨忽然大笑数声,吐血而亡,趴伏在案几上寂然不动了。

    这赵俨竟然如此固执,而且还不承认刘备的身份,只认汉献帝这一脉,真是个老顽固,从内心深处,刘封其实对刘备的身份也有怀疑,但这都无关大局。

    他只需要一杆旗帜,收拢人心,重塑朝纲,以大汉为名,还百姓一个清朗世界,能够让天下人安居乐业,海清河晏,四海来朝,便足矣!暗叹一声,命人将赵俨尸首收敛厚葬,这府衙也暂时不能用了,刘封也离开此处,此时天色将亮,出榜安民,部署城防才是最主要的。

 第517章 中原大计

    虽然受了少许挫折,但还是以最快的速度拿下安邑,如此一来,河东西北地区已经基本纳入掌中,与西河郡连成一片,沿黄河两岸的地区都成为蜀国之地。

    刘封并未急于继续向南开进,除了派令狐宇带兵去取解良之外,便是以安邑为中心,招降周围诸县,稳固后方。

    除了阴雨连绵的天气原因之外,他还要为另一路的邓艾作掩护,只要自己亲自领兵在安邑,魏军的注意力就都在这里,邓艾行事也会方便许多,同时也是等候南方出兵的消息,以便同步行动。

    解良有个解县港,那里是黄河转弯东流的大渡口,能够从此处渡河,直通弘农,刘封命令狐宇去了解良之后,便派人到弘农去打探消息。

    在诸葛亮的计划之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南北之兵同时出动,魏延从武关北上,刘封从河东渡河南下,直取弘农郡。

    如果顺利拿下弘农郡,潼关天险便毫无意义了,就算满宠堵死了城门通道,也无济于事,反倒成了一座孤城,那时候魏军便不得不撤退,就能重新打通与长安的通路。

    弘农与洛阳之间,只隔着一道函谷关,不过一日行军路程,那时候京畿震动,东吴在徐州和扬州吸引魏军主力,司马懿被诸葛亮拖在南阳,根本来不及救援,攻下洛阳指日可待。

    为了稳妥起见,刘封又派出邓艾这一支奇兵去取函谷关东关,函谷关是一条狭长的关隘,两京古道,东自崤山,西至潼津,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当年刘封和曹叡弘农会盟,经过狭长蜿蜒的函谷关通道,感慨这条兵家必争之地之险峻,秦依函谷天险,数次抵挡六国之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关扼守崤函咽喉之地,南依高山绝岭,北濒滔滔大河,地势险要,如果不先拿下,要想进军洛阳,还是力有未逮,所以刘封派邓艾先行一步,也是为了得到这处险地的控制权。

    邓艾曾为魏兵,虽然那时候还不过一名普通兵卒,但也到过洛阳、长安之地,喜欢记录地形图的他,对函谷关自然更加重视,曾经也颇多观察,这也正是他的优势之处。

    ******

    刘封在河东势如破竹,智取安邑,但在南阳的兵马,却各路受到了限制,知道蜀军在西南各路围攻南阳,司马懿也调兵遣将,伏路把关,严守要道。

    诸葛亮来到樊城之后,司马懿亲自领兵从淯水来至摩坡,调新野兵马在朝阳遥为呼应,同样做出强取樊城之势,只要逼退樊城的荆州兵马,其余各路蜀军便会自退。

    胡班奉命镇守郏县,闻司马懿大军到来,急忙禀告诸葛亮,召集士兵部署防守,郏县城池低矮,胡班有一万兵马,难以阻挡司马精兵。

    当夜探马便回报,诸葛亮只叫他小心防守,不要轻易出战,能守则守,不能守则弃城而走。

    胡班等了数年才有如此机会,初次独自领兵,虽知势弱,却也不肯就此放弃,当下号召众军士齐心守城,将司马大军挡在郏县以北。

    司马懿遣先锋官王基领兵来取郏县,王基先前失了武关,此番戴罪立功,也是司马懿给他机会,面对小小的郏县,势在必得。

    兵临城下,魏军先发动了三次猛攻,但胡班在城头亲自指挥调度,虽然有少数魏军爬到城头,但还是成功守住城池。

    天色将黑,王基不得不鸣金收兵,蜀军的防守超乎他的想象,司马懿大军一日后即将赶至,如果自己还不能拿下郏县,这功劳便与他无关了。

    苦思半夜,王基忽然心生一计,暗自责怪自己立功心切,竟用了最笨的方法来攻城,徒损兵力,就算取了郏县,恐怕也会被司马懿责怪。

    第二日一早,胡班早起来到城头,却见魏军大营毫无动静,也不见来攻城,不由心中疑惑,忙派人出城打探消息。

    不多时,探马回报:“魏军主力分兵去攻阴陵坡了。”

    胡班闻言大惊,阴陵是兵马囤粮之地,有王佑的三千军看守,魏军分主力前去偷袭兵粮,恐怕难以抵挡,如果兵粮不保,他也无法继续留守郏县了。

    思索再三,胡班决定领兵去救阴陵,先派人向王佑报信,留下一半兵马守城,另一半人马随他出城往西赶往阴陵。

    正急行军经过一处山坳之时,忽然两边坡上杀声四起,胡班大惊,原来是魏军早就在此埋伏等候,居高临下俯冲而来。

    蜀军大乱,被魏军一阵冲杀,各自逃散,胡班也被魏军挡住归路,一路追杀,无奈只得逃向阴陵方向,来寻王佑。

    王佑见胡班离城来此,形容狼狈,才知道是中了魏军之计,叹了口气道:“将军此番轻易出城,恐怕郏县不保,我们还是先退回偃城,听候丞相发落。”

    “唉,也只好如此了!”胡班垂头丧气,懊悔不已,但现在已经无济于事,便让王佑押送粮草先行,自己领兵断后,以防魏军来追。

    退到偃城,果然已经有郏县的败兵逃回,无人指挥加上兵力不足,短短两个时辰郏县便失守了。

    偃城守将张嶷接胡班等人进城,留王佑兵马和粮草在城中,胡班则往樊城来领罪,首战失利,影响士气,就算诸葛亮不惩罚,他心中也愧疚不已。

    樊城之中,诸葛亮召集众将议事,听了胡班叙说,诸葛亮并未恼怒,反而笑道:“司马大军前来,郏县迟早要被攻破,但你轻易中计,却是不该,如今吾再派你去守围头,戴罪立功,可敢接令?”

    “末将誓死守住围头,与城共存亡!”胡班心中感激诸葛亮对他如此信任,急忙大声领命。

    诸葛亮取了令箭,叫胡班再带五千人去守围头,此处是樊城的左翼,更与汉水水路接通,是连接襄阳的要冲,十分重要。“丞相,魏军已到郏县,逼近樊城,何不  主动出击?”关兴见胡班领了军令,也按捺不住了,“末将愿领兵马往偃城助战!”

 第518章 独自召见

    关兴此番领襄阳兵马前来助战,听从马良之计夺了樊城,但樊城守将令狐华开城投降,并未交战,直到现在还未曾出手,听说各路兵马都在鏖战,早就心急手痒了。

    “援军未到,不可轻动!”诸葛亮却微微摇头,顿了一下又道,“不过偃城乃是重地,不能再失,令狐将军兄弟二人久在樊城,熟悉地形,吾派你二人前往樊城协防!”

    令狐浚想不到诸葛亮会给他们领兵的机会,不由惊喜交加,愣了一下之后马上上前领命。

    诸葛亮分派五千精兵叫他们统领,前往偃城助战,其余诸将依然没有任何命令,叫他们各自散去,安心操练兵马,等候援军。

    关兴等人心中都疑惑不已,襄阳的五万兵马迟迟不到,也不见诸葛亮派人催促,要是按照军法,如此贻误战机,可是斩首之罪,连关兴都纳闷这领兵之人究竟是谁,竟会迁延如此之久。

    但诸葛亮不催,他们也无可奈何,只能干着急,将所有的力气都放在了练兵之上,那些士兵在军营中整日里被练得嗷嗷直叫。

    令狐浚兄弟正在营中点兵,忽听诸葛亮传唤,连忙再次来拜见,这一次并非是在府衙之中,而是在书房。

    诸葛亮一身儒衫,更显潇洒飘逸,负手而立,背影给人一种飘然出尘之感,只是头发灰白夹杂,破坏了一丝美感。

    “末将拜见丞相!”兄弟二人站在门口施礼。

    “进来吧!”诸葛亮转过身来,微微一笑,颔首示意二人进屋,“请坐!”

    令狐浚兄弟何曾受过诸葛亮如此礼遇,不禁心中忐忑,以为犯了什么错误,相视一眼,却是不敢入座。

    “此来非为军情,只是说说将军家事,不必拘谨,”诸葛亮笑着,在主位的太师椅中坐下,“此乃燕王所做之物,名叫沙发,你们试试感觉如何?”

    令狐浚见诸葛亮提起刘封,神色更显亲切,看着摆在桌案对面的一条如同床一般的东西,上面摆着蒲团,十分精致,再次犹豫了一下,还是走过去坐了下来。

    这时候的人列席都是跪坐,他们二人自从来到蜀军之中,见了许多长凳、椅子、木凳,倒也习惯了入座,但这“沙发”还真是第一次感受。

    坐到蒲团之上,屁股底下十分软,比之凳子更加舒适,二人心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