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中兴- 第2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意思?什么意思?”霍戈一怔,茫然地看着张起。

    张起毕竟是久经世故的,深沉一笑:“此事我也不好说,我看她是打定主意要跟着我们去中原了,你做好准备!”

    霍戈还要再问,张起已经带着几个人吆喝着去搬运木头了,留下他一人站在城门口发愣。

    ******

    石头城边,采石矶上,凉风习习,碧波万顷,渔民客商络绎不绝,作为连接江东和中原的重要码头之一,采石矶无论在战略还是商路上,都备受重视。

    位于扬州境内,画舫游船无数,中原战乱数起,在吴郡之地,依旧是侬歌燕语,歌舞升平,尤以秦淮为最。

    满江客船穿梭,也有东吴的楼船军舰巡游,江岸之左,礁石湾中,一艘轻舟停泊再次,船头上系着一条缟素白绫。

    船舱之内,有四个年轻人相对而坐,正是诸葛乔三兄弟和沐风,在建业守孝三月,诸葛乔准备返回柴桑。

    东吴大将军诸葛瑾病逝,诸葛乔回到江东之后,引起许多风言风语,时人议论不已。

    诸葛瑾三子之中,诸葛乔与胞兄诸葛恪都是年少成名,先前还在在吴国之时,便名声颇大,当时大都认为诸葛乔才能不及其兄,而性业却过之。

    但在庐陵一战之后,这种说辞却被推翻,诸葛乔悄无声息地胜了诸葛恪,诸葛恪无功而返,灰头土脸回到建业请罪。

    从此之后,东吴之人皆以为诸葛乔在诸葛亮的教导之下,已然全方面超越诸葛恪。

    但这一次东吴之行,却让时论者再次改变了风头,对诸葛乔口诛笔伐,认为其德不配才,远不及其兄诸葛恪。“才全而德不形者也!”成为诸葛乔的标签。

 第460章 诸葛谋

    只因诸葛乔守孝三月便匆匆返回柴桑,而诸葛恪却三次上表,固辞将军之职,要为诸葛瑾守孝三年。

    汉以孝治天下,德以对天,孝以对祖,在家不能尽孝,为国岂能尽忠?

    三月之后诸葛乔离开建业,将自己放在风口浪尖之上,东吴上下对诸葛恪的敬重又多了几分,先前因他苛责矜傲而得罪过的人,也都选择了原谅。

    至于三子诸葛融,因他好为章句,博而不精,又性宽容,多技艺,交游甚广,算是个好好先生,并不引人注意。

    “你我三人,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相对无语,还是诸葛融先开口,性情懒散的他,很不喜欢这种分离的悲伤和压抑。

    “天下一统,汉室中兴,我们自会见面!”诸葛乔微微喟叹,笑着看向诸葛恪。

    “汉室?”诸葛恪虽然缟素在身,却还是一脸自傲,看着眼前的兄弟,嘴角带着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顿了一下点头道,“不错,天下一统之时,我诸葛一家自会团聚。”

    “如今家父亡故,族中之人全系兄长一身,还望兄长以大局为重,切莫意气用事!”

    几月相处,诸葛乔发觉兄长的性格愈发偏激,甚至谁都不放在眼里,整个江东上下,能让诸葛恪夸赞几句的,也就陆逊一人而已,再想起父亲对他的评语,心中更是不安。

    “不还有三弟叔长么,”说到族中之事,诸葛恪眼中的凌厉尽去,略微柔和了一些,看向诸葛融,笑道,“你我都各为其主,领兵在外,族中之事,三弟自会担待。”

    “我?”诸葛融一怔,指着自己的鼻子摇头无声而笑,自语道,“我学学章句,写写画画也就罢了,族中之事,还要兄长打点才是。”

    “你啊”诸葛恪指着三弟一阵无语,对这个懒散的兄弟,他也是无可奈何,只好苦笑道,“当初就不该护着你,让父亲好好管教才是。”

    “伯松兄不惜身背骂名,忍辱负重,你做兄长的也不要辜负了他才是。”眼看兄弟三人和睦,沐风也一阵唏嘘,他自幼孤身长大,还真没有体会这种生离死别的滋味。

    听到沐风之言,诸葛恪的眼神一阵收缩,认真地看着诸葛乔:“既然是二叔大计,吾岂敢不从,但也希望你们遵守约定,可不要再暗中发兵,否则陛下怪罪下来,连累家族,你们可就是诸葛家的罪人了。”

    沐风点头道:“为国之大事,岂容草率?此事由丞相亲自部署,共分中原,自然是慎之又慎,诸葛将军尽管放心便是。”

    沐风以官职来承诺,也是为了表示郑重,他随诸葛乔来到江东,最主要的自然是联合伐魏,蜀、吴自然要重归于好。

    “如此就好。”诸葛恪见诸葛乔也点头应允,才收回目光,淡淡说道,“以我东吴水军之胜,东线一战自然无虞,只是听说司马懿已经出发前往南阳,不知关将军能否稳住荆州战事?”

    “哈哈哈,诸葛将军位面小看我大汉实力了,”沐风哈哈一笑,傲然道,“丞相昔年便有出宛、洛进军中原之计,如今你我握手言和,丞相必定亲自前往南阳,夫复何虞?”

    “更何况还有燕王进军西河,震动京畿,曹宇兵力集中并州,兄长不必担心襄阳之兵,”诸葛乔也自信一笑,对诸葛恪抱拳道,“但愿逐鹿中原之日,兄长莫要来得太迟。”

    “哼,吾自有筹谋!”诸葛恪眉毛一挑,眼中精光闪烁,将桌上的酒杯端起,洒落在地,“有父亲在天之灵作证,共伐中原。”

    “一言为定!”诸葛乔也洒酒在地,和诸葛恪郑重约定。

    “好了好了,分别在即,就不要再讨论国事了,”诸葛融皱着眉摆摆手,有些不耐烦,“他日若有空闲,我要亲自往荆州拜访叔父,叔父有经天纬地之才,天下皆知,我这个晚辈却从未谋面,着实汗颜呐!”

    “三弟若能来荆州,欢迎之至!”诸葛乔闻言大喜,笑道,“家父还时常谈起三弟书法,颇为赞赏。”

    “当真?”诸葛融吃了一惊,面色变得红润起来,能被诸葛亮欣赏的人,实在不多。

    “三弟,此事到了荆州,自见分晓,”诸葛恪对这个性情懒散的胞弟也是又爱又恨,知道他平日里就骄傲自大,如果再听到被诸葛亮夸奖,还不上天了?

    “数年前我大吴水军出东海之时,曾带回许多果树,这几年终于长成结果,这些蜜桃只有南海才有,算是为兄送你的礼物吧!”

    打断了一脸高兴的诸葛融,诸葛恪命人端上一个果盘,里面盛着小儿脑袋大小的红色桃子,红艳欲滴,颜色十分好看,宛如蟠桃,其他还有各种水果无数。

    诸葛乔看了看蜜桃,神色微顿,忽然说道:“兄长所赠,小弟岂敢不受?”他拿起一个桃子,轻咬一口,甘甜可口,却还是皱着眉微微摇头。

    诸葛恪本来一脸期待,见诸葛乔的神色,忙问道:“怎么,不好吃么?”

    “这蜜桃对于兄长来说,或谓上品,”诸葛乔放下蜜桃,看了一眼桌子,却拿起一个柑橘,慨然道,“然小弟却喜蜜瓜,此处无有,只好选柑橘了。”

    “那蜜瓜是西域之物,江东自然没有了,”诸葛融失笑连连,自顾拿起一个蜜桃狂啃起来,吃得唏哩哗啦,连连点头,“好吃好吃。”

    沐风眼波一阵转动,似乎明白了诸葛乔之意,在一旁笑道:“也难为伯松兄了,若勉强吃了蜜桃,自己不舒服,若非要吃蜜瓜,却让兄长难堪,索性皆不取用,而选其三,倒是皆大欢喜之事。”

    “选其三,皆大欢喜?”诸葛恪自然听出两人的弦外之音,凝目顿了片刻,才展颜笑道,“瓜果不多,便都留于你们,我喝茶饮酒便是。”诸葛乔神色终于为之一松,拨开了手中的柑橘,笑道:“柑橘酸甜可口,正当解暑。”

 第461章 调兵

    几人相视大笑,又谈了些家中琐碎之事,诸葛乔向东面诸葛府再拜,和诸葛恪、诸葛融依依而别。

    “伯松兄临时想出瓜果之策劝解兄长,当真用心良苦。”

    舟船之上,诸葛乔吃着蜜桃,还是赞口不绝,引得沐风一阵唏嘘。“为了家族安危,才不得不屡次提醒兄长,”诸葛乔微微一顿,叹气道,“如今东吴内部势力倾轧,鲁王孙霸与太子孙和各植党羽,明争暗斗,孙权又偏爱鲁王,终究会引发祸乱,我不想兄长卷入乱流之中。

    ”

    沐风笑道:“元逊乃聪慧之人,方才已然明白,而且此番定计中原,他统兵在外,自会置身事外。”

    “如此便最好了!”诸葛乔微微点头,对士兵吩咐道,“诸位加快速度,我们尽快返回柴桑。”

    这一次出行,圆满完成任务,丧亲之痛虽然要承受,但诸葛乔还是以国事为重,这一点想必诸葛瑾在天之灵,也会支持他。

    此时东风正紧,随时逆流,但借着顺风,三日之后,诸葛乔和沐风便返回柴桑,二人来不及歇息,马上来见诸葛亮。

    府衙之中,诸葛亮、姜维等人俱在,诸葛乔和沐风把江东之行的见闻都说了一遍,至于家事,等到晚上再和诸葛亮单独商谈。

    沐风先说了东吴朝堂之争,太子党和鲁王党各自争执,不肯罢休,太傅吾粲、太常顾谭多次上疏,反对废嫡立庶,孙权将其免职治罪,甚至吾粲已经被下狱,引发轩然大波。

    “如此看来,东吴太子之争已入白热化,不想孙权固守江东,英明决断,晚年竟会如此糊涂。”听罢沐风之言,姜维一阵感慨。

    诸葛亮点头道:“嫡庶之义,吾已向陆伯言写信说明,以陆家之名,陆逊定然也是支持太子一党,如此一来,其必不受重用,柴桑诸郡,便可安保无忧了。”

    沐风言道:“不错,那吾粲与陆逊也多有书信来往,顾谭又是陆逊外男,陆家和顾家对太子的支持,只会让孙权疑心更重,陆伯言深知卷入其中之凶险,依然据理力争,忠心可嘉。”

    “得遇明主,何其重要?”诸葛亮闻言一阵感慨,他先追随刘备,亲如手足,如今刘禅也对他言听计从,再看看陆逊,这个让他同样敬佩的对手,却落得如此下场。姜维却道:“昔年孙策进入江东之时,围攻庐江,陆氏宗族死伤大半,其父陆康更是横遭祸端,如此血海之仇,即便陆逊能顾全大局而放下芥蒂,孙权对他又怎能心神无二,信赖无间?江东之祸,恐会由此

    而起。”诸葛乔点头道:“不错,此事江东人尽皆知,陆逊至吕蒙之后才被拔擢录用,恐也是孙权心存顾虑,如今自知大限将至,以陆伯言在江东之威信,再加上辅佐登基之功,恐太子也难以弹压,以孙权之性情,

    自然放心不下。”

    诸葛亮望向门外的东面,缓缓说道:“孙权屡次废黜忠良,东吴上下早已人心不稳,太子鲁王之争又迟迟未决,祸不远矣,可惜陆伯言一片赤诚,要付诸东流了!”

    沐风抱拳道:“丞相放心,诸葛恪已然同意出兵之事,由他去见孙权,不但能将陆逊调走,又能瞒天过海,如此一举三得之计,孙权岂能不允?”

    诸葛亮收回神思,马上又恢复了沉稳睿智的神情,走到书案前伏笔写信:“如今南阳烽火已起,北上中原刻不容缓,吾这就写信给子益,教他依计行事!”

    姜维问道:“长安密信,是否可发了?”

    “一同命人送出!”诸葛亮写完书信,都交给诸葛乔,“中原之战,务必倾尽全力,一战而定,汉室大振便以此为始!”

    “报”正安排之时,忽然细作前来,呈上书信,“南阳急报,王平将军中了司马懿之计,兵败退回南阳边境。”

    “南阳兵败?”姜维吃了一惊,急忙上前拿过书信递给诸葛亮,问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诸葛亮神色略显凝重,拆开书信看了一阵,喟然道:“司马懿借贾充、钦二人嫌隙以为内乱,钦诈降,王平等人中计,损失惨重。”

    姜维言道:“司马懿善于用兵,奇谋迭出,季常又在樊城,看来南阳还是人手不足啊!”

    诸葛亮略作思索,言道:“伯约你先去准备,即刻出发前往樊城驻守,命马良还回涉都参论军情,待此间诸事安排完毕,吾当亲至南阳,主持大事!”

    “是!”姜维知道军情紧急,马上去准备。

    “来人!”诸葛亮又写了一封密信,封好锦囊递给斥候,“马上将锦囊送到襄阳,叫关将军依计行事。”

    “你二人连日舟楫劳顿,先去歇息,三日之后,随我前往南阳。”

    信使走后,诸葛亮吩咐诸葛乔和沐风也去休息,荆州形势危急,只能暂时将家族之事放下,先安排柴桑和豫章的军机大事。

    ******

    中原大战因为南阳战事一触即发,司马懿调动豫州、兖州兵力往宛城集结,荆州的蜀汉兵马也频繁调动北上,稳定了十余年的南阳,又一次硝烟弥漫。

    长安城中,魏延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