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中兴- 第2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去卑在地上一个翻身,擦了擦头上的冷汗,身边的匈奴兵急忙将他扶起,一同往外逃跑。

    中间由西凉铁骑冲阵,匈奴兵大乱之际,其其格各率兵马从左右两侧冲杀,只顾逃跑的贼更不是对手,随着“投降不杀”的声音响起,地上顿时黑压压的跪倒了一大片。

    前面逃跑的接受的不仅是骑兵的冲杀,还有弓箭手的远程抛射,背对着弓箭手逃跑,无疑就是找死。

    兵败如山倒,匈奴兵在惊惧中再无战心,加之无人指挥,无论左右部,都放弃厮杀,跌倒在地上,或跪或趴,不敢站起身来。

    去卑低着头在乱军中逃窜,他想不到他和刘豹之间的争斗会被蜀军忽然打破,西凉铁骑的一次冲锋已经让他胆寒,他从未想过蜀军会如此勇猛。

    “去卑哪里走?”

    忽然背后一声震天大喝,吓得去卑一阵冷汗冒了出来,弓着腰急匆匆的往人多处挤进去。

    就在此时脑后一阵马蹄声,去卑大惊,回头看时,却见一人骑马飞驰而来,正是张苞!

    沿途的匈奴兵见其其格如同天神降临般,纷纷让开,来不及躲避的都被坐骑撞开。汗血宝马的威势在这个时候显露无遗,无论是速度还是力量,都不是普通士卒能够抗衡的,几百步的距离眨眼即到,在去卑的惊惧当中,张苞虎头枪呼啸而至,将去卑从胸口贯穿,挑飞出去三丈多远,轰

    隆一声掉在地上。

    “投降不杀!”张苞神色冰冷,高举虎头枪吼道,兵刃上鲜血滴滴下落。

    匈奴兵被其震慑,周围百步之内的再也不敢逃窜,纷纷跪地求饶,张苞一声冷哼,勒转马头带兵又去追击其他逃窜贼兵。

    眼看去卑被杀,正准备过来接应的刘猛虎吼一声,悲愤之中也知道大势已去,带兵往东逃走,山谷外去卑带来的粮草早被赶上来的蜀军占领。超过一万人俘虏被押解到了山谷之外的野地上,山谷中已经成为一片炼狱,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散落的四肢和内脏到处都是,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低洼处甚至都有血液注成的湖泊,谁也不想再到谷中

    看第二眼。

    匈奴兵被陆陆续续地押解而来,随后而来的苏德看得一阵心惊,虽然南北匈奴早已相互厮杀多年,但不到半月时间,最强的两部就被顷刻间瓦解。

    他对徐陵的敬佩又增加了几分,同时也惊叹汉人谋略之甚,人才辈出,无论是谋臣还是武将,都让他心服口服,暗想以后就算匈奴崛起,也绝不能和刘封为敌。

    “其其格,这些俘虏便交于你们北部匈奴安置,你们意下如何?”

    各部人马都已到齐,俘虏的匈奴兵清点之后共有一万五千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徐陵笑着看向其其格。

    “徐军师,这万万不可!”其其格吓了一跳,这么多人他哪里敢自作主张?

    而且他只懂打仗,要是安置这些俘虏,他一时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处置。

    忙向张苞言道:“将军,不如将他们重新编入军中,就和对我们先前的安排一样,愿意种地的留下,愿意打仗的随军,这多好。”

    “嘿嘿,带兵是我的是,政务是军师的事,我可管不着!”张苞嘿嘿一笑,带着王仁回大营去了,善后的事情,他最怕染指。徐陵笑道:“其其格多虑了,你们同为匈奴一族,有你和苏德将军,再加上哈彦骨大将军的震慑,才能更好的管理他们,眼下兹氏为前线之地,留下他们恐怕内乱,就由你们带回图阳,挑选精锐充入军中,

    其余可为屯田,这样他们才能安心。”

    苏德知道徐陵的意思,点头道:“军师放心,安置俘虏一事,我已然知晓一些流程,军中还有田茂军师在,如今西河和上郡人口稀少,这些俘虏都有大片土地,定能妥善安置。”徐陵点头道:“如此有劳二位了。”

 第412章 勤政爱民

    不多时负责巡查的士兵前来报告,刘豹及其二子阿迪拐、阿媚拐全部战死,去卑被张苞斩杀,长子诰升爰死于乱军之中,二子刘猛逃回祁县去了。

    徐陵问道:“刘豹被灭,去卑授首,祁县暂时没有威胁,刘豹家属何在?”

    那人答道:“据俘虏报告,早在渡河之时,刘豹之妻呼延氏逃入山中去了,被几百匈奴兵护送而走。”

    “逃走了?”徐陵眉头微皱,思索片刻,吩咐道,“马上拍一千精兵,分成五队到金龙山搜查,务必要把这个呼延氏找出来。”

    “是!”那名亲兵不明所以,但还是去执行命令。

    刘封临行前交代过了,就算刘豹逃走,刘豹的妻子呼延氏也必须要杀掉,这是将来的一个祸患。

    其实徐陵也搞不明白,一个妇人,难道就比刘豹的祸患更大?

    ******

    延熙四年春,成都锦祠之外,汉帝刘禅在迎春祭天之后,突然当众宣布,要在立春日举行“春耕”,为大汉百姓祈求丰收,以示重农劝稼,祈盼丰年。

    群臣正准备起驾回宫,忽然听到小黄门黄皓宣布这个消息,全都震住了,半晌沉默之后,才在蒋琬等人的带领下叩拜天子,山呼万岁。

    本来每年祭土祭农,刘禅都是百般不从,基本都是由九卿各部独自完成,这次忽然重视政事,不论他意图如何,对群臣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激励。

    大司农孟光更是喜极而涕,当下伏在台阶上泣不成声,  数年以来,他都是独自完成这项礼仪,这是自刘备之后,刘禅第一次真正施行春耕,何其不易?

    “陛下终能幡悟,打理朝政,明晓重农劝稼之举,孝裕该高兴才是,何至于此?”秘书郎郤正慨然而叹,扶起孟光,朝中许多大臣的心思,又何尝不与孟光相同?

    如今正值大汉复兴之际,外有刘封、诸葛亮、关羽等人开疆扩土,内有蒋琬之流主持朝政,一片朝气勃勃,但每个人心里都明白,刘禅不理朝政,终究让人心中不踏实。

    作为一国之主,不能勤政爱民,这对所有的大臣无疑都像是罩在心头上的阴云一般,挥之不去,若非有诸葛亮和刘封在,恐怕早已人心涣散了。

    “外有燕王收复中原,如今陛下又劝农重稼,内外相辅,汉室复兴,有望矣!”孟光收泪感慨,长长出了一口气,似乎心头也轻快了许多。

    望着锦水半晌,才恢复精神,整理衣冠,正色道:“陛下亲耕,乃国之重事,吾还需做好万全准备,此事还需与蒋尚书仔细商议才行。”

    郤正点头欣慰笑道:“先前先帝春耕于南丘,天下大治,此次不妨与祭农大典同时举行,以示隆重,该当昭告天下,激励民心才是。”

    “吾正有此意,你我马上去找尚书商议大事,顺便将此事写信告知丞相与燕王诸位,也让他们高兴高兴。”

    孟光连连点头,老脸上皱褶都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和郤正快步往内城而去。

    刘禅宣布亲耕,并在朝堂上再次确认之后,朝中上下,无不鼓舞,经群臣商议,春耕的地方定在诸葛亮首次施行梯田制的梓潼。

    经过数年发展,梓潼已经成为梯田和屯田制试行基地,土地肥沃、水利方便、良田万顷,还有从西域等地带来的粮食种子,都在梓潼试验种植。

    群臣之中,当然以孟光最为振奋,罢朝之后,马上亲自带人前往梓潼,提前一个月开始筹备各种事项。

    梓潼太守李福在孟光的授意下,挑选二十名德高望重,且经验丰富的老农进行礼仪培训,并同时备齐农具,在梓潼、成都和江州三地寻找白色耕牛五头。

    为保证春耕的种子能够丰收,孟光亲自前往涪县挑选出一片水利灌溉方便之地,并寻找黄土用箩精心筛过,覆盖在肥沃的土地之上。

    等一切筹备完毕,一月时间转眼即到,百姓听闻圣驾躬耕于梓潼,无不欢欣鼓舞,夹道相迎,从成都到梓潼,沿途之上,箪食壶浆以迎銮驾。

    “不想蜀中民心如此,看来朕还是该多出来走动才是。”望着轿外欢呼涌动的人潮,刘禅也感慨不已,满面红光,隐约感觉到了君临天下的气势。

    “陛下,这才不过益州偏狭之地,若是他日到了长安,乃至中原,那才是万里江山,气势雄浑呢!”黄皓眉开眼笑,虽然自己的肥脸上汗珠滚滚而落,但还是勤快地为刘禅闪着扇子。

    初春的天气已经有些炎热,尤其到了中午,轿中更显闷热,刘禅揭起轿帘,望着沿途青山蜿蜒,春暖花开,鸟声婉转,冬日以来的烦闷尽去,对将来巡视长安等地更是遐想不已。

    天子车驾阵势浩荡,向宠统帅的三千御林军旌旗飘展,威风凛凛地在前面开路,紧随车驾的则是刚刚伤愈复出的老将赵云,五百禁卫军交由赵云亲自统帅。

    虽然须发尽白,箭伤初愈,但坐在高头大马上的赵云还是十分英武,深沉如水的双眸如同鹰隼一般,不时扫过两旁的山岭,任何可疑的迹象都逃不过他的双目。

    在赵云身旁,还跟着一位白衣白甲的小将,这人面目俊朗,唇红齿白,虽然面色稚嫩,但神色却顾盼自若,目光不时从赵云身上扫过,露出羡慕钦佩之色。

    “子龙叔叔,此番箭伤痊愈,你又要去中原了吧?”犹豫了好几次,少年终于打马上前,凑在赵云身边小心问话。

    “哦,正是!”赵云微微回头,看到阳光下俊逸的年轻人,目光变得温和起来,似乎从他身上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笑道,“是啊,中原未复,战事未已,为完成先帝大业,某一日不敢停歇。”

    “赵叔叔一生征战天下,百战百胜,乃我辈之楷模,今日有幸与将军为副,晚辈之幸也!”小将似乎没想到赵云会如此和蔼,不由面色激动,连连抱拳。

    “都是过去之事,不提也罢,”赵云微微颔首,“汝力劝太子,令其遵从礼仪,端正国器,虽在朝堂,功莫大焉,当真后生可畏。”原来这少年正是中庶子霍戈,裨将军霍峻之子,先主末年为太子舍人,后刘备驾崩,除为谒者、黄门侍郎,虽然年纪不大,但对朝中诸事十分熟悉。

 第413章 亲耕大典

    刘禅立刘璿为太子之后,知道霍戈为人正直,又懂礼仪,不畏权贵,便以其为中庶子,随行左右,以便指导和劝谏刘璿。

    与整日昏昏度日,常在宫中的刘禅不同,太子刘璿似乎继承了先祖刘备的血脉,从小好骑射,舞刀弄枪,期待长大后能够统领千军,征战沙场。

    但刘璿却重轻武,不喜读书,对于朝中礼仪更是置若罔闻,经常出入无度,引得朝中大臣多有不满,却又不敢正面劝说,人人腹诽。

    霍弋引经据典,尽心规谏太子,言语十分得体,刘璿幡然醒悟,从此改善行为,武兼修,改正了不良恶习。

    尚书蒋琬发现刘璿忽然改变,大为惊异,便向太傅柳伸询问太子刘璿的读书情况和性情爱好。

    柳伸言说刘璿侍奉双亲虔诚恭敬,日夜读书毫不怠懈,有古代世子之风,接待群臣时,举止行为仁义宽恕,颇有王储风度。

    蒋琬听说太子改变皆是中庶子霍戈之功,不禁慨然,自此对霍戈的评价又提高许多,朝中之人也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赵云在成都养病半年,自然也有所耳闻。

    “唉,此不过只言片语耳,”霍戈喟然一叹,并无半分喜悦,反而剑眉微皱,“天下分崩,混迹于朝堂,又怎能与出征在外,收复失地相比?”

    “哦?”赵云花白的眉毛一阵挑动,侧脸问道,“既然汝有出征之意,眼下前线四处作战,正是用人之际,若你懂兵法,某愿为汝引荐?”

    “当真?”霍戈闻言大喜,急忙抱拳道,“晚辈在宫中,熟读兵书,常与太子切磋演练,也通晓马步刀枪之法,还请子龙叔叔代为引荐!”

    “哈哈哈,汝不必如此,”赵云见他如此急切,不禁激起一股豪气,大笑道,“只要你有本事,便自有用武之地。”

    “绍先,你和子龙将军说什么呢,如此高兴?”正谈论之际,一身金甲戎装的太子刘璿从远处纵马而来,到了一丈之外勒马相问。

    “回殿下,只说起些行军之事,并无其他。”霍戈现在还是陪同太子,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他太了解刘璿了,如果让他知道他们讨论这件事,刘璿肯定也要执意从军,这一年多,刘璿已经多次有这种想法,只是刘禅和大臣都不同意,他可不想因此搞得自己的计划泡汤,只得暂时敷衍。

    “子龙将军还在成都,以后多的是时间叙说,”刘璿在马上招招手,“前边便是涪水,马上就到耕地,快随我去看看。”

    “遵命!”霍戈虽有不舍,但也不得不暂时向赵云告别,郑重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