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告诉他,这些人并未友军,徐晃驾驭者坐骑减缓速度慢慢靠近,一双眼睛渐渐地眯在一起,最前方一人白盔、白甲、白马,浑身散发着一股强烈的战意。
徐晃紧握斧柄,只觉得心旌动摇,这是一个久经沙场的大将才有的气度。
东方的白色中透出一丝潮红,亮起的晨光让徐晃看清了这人的面目,不仅身穿白甲,脸上的须眉也是白色,双目炯炯有神,如电一般,亮银枪尖上那一抹静静垂立的红色枪缨在晨风中飘动。
“赵云?”徐晃走到三丈开外,眯缝着眼睛,心中惊疑不定,沉声从喉咙里问出了两个字。
“哈哈哈!”赵云仰天一阵大笑,银盔上的露珠洒落,一片晶亮,苍老而又中气十足的声音回荡在第一抹朝阳当中:“正是某家,常山赵子龙。”
“啊?”徐晃身后的骑兵一阵慌乱,有的甚至退后两步,阵型一阵骚乱。
对于他们这些年轻的后辈来说,赵云已经是传说中的人物了,本以为此生定然无法见到,没想到凭空里就出现在眼前,无论是震惊还是激动,都让他们无法保持军人惯有的严肃。
“果然是你!”徐晃心中一沉,赵云出现在这里,那他身后的上庸肯定已经易主了,冷声道,“赵将军好快的身手,如此神速,当真令人难防!”
“公明别来无恙乎?”赵云侧转马身,转头看着徐晃,抱拳慨然道:“多年不见,将军垂垂老矣!”
“哈哈!”事已至此,徐晃反倒冷静下来,一扫忧愁之色,大笑道:“徐公明虽老,赵子龙也不复当年之勇也!”
“大胆!”赵云舌绽春雷,枪尖斜指徐晃:“汝欺某家年迈,可敢一战乎?”
“有何不敢?”徐晃右手中大斧分一把到了左手,击出一片火花。
“好!便让你来试试吾某的枪法是否犀利!”赵云意气风发,打马而上。
徐晃此时自然不能弱了士气,大喝一声,挥舞双斧迎了过去。
风乍起,盔缨飞扬!
双方第一合交手便是叮叮当当一阵乱响,听得双方士兵一阵咋舌,都说赵云枪快,今日一见,才发现传说远不如眼见的真实。
有的人甚至都没见到枪尖,只见一片片嫣红闪烁,徐晃的大斧上就火花四溅;
徐晃自然也不弱,大斧虽然没有枪法灵活,但防守密不透风,悉数挡住了赵云的攻击。
两边的士兵不禁大声呐喊起来,连远方的太阳似乎也按耐不住焦急,提早跳出了东山。一合交手,双方都激发了战意,大喝一声再次攻了上来,双马交错间尘土飞扬,一阵阵令人耳膜发麻的兵器撞击声引得两队军马热血沸腾,惊起了山中宿鸟。
第343章 连弩之威
赵云的连番进攻让徐晃越来越心惊,本来赵云的枪法以灵巧见长,加上多年浸淫,自然更加纯熟,角度更是刁钻难以捉摸。
徐晃大斧本以力量取胜,如今年迈,虽然勇猛,但不及年轻时气力悠长,此消彼长,到了三十合,双方的对攻便变成了攻防战。
更加密集的碰撞声响彻山谷,有的士兵甚至觉得赵云变成了一个铁匠,对着徐晃的大斧敲敲打打。
正厮杀间,蜀军后方突然一阵大乱,被一队从后而来的魏军冲过,为首一人头发散乱,手持长枪,眼看前方激战,徐晃节节败退,大喝道:“贼将休得猖狂,看箭!”
赵云听得身后吵闹,心知不妙,再听有人大喊,加紧枪势逼退徐晃,回头正好看到一箭射来,急忙矮身躲避,但毕竟年纪太长,身体不如当年灵活,被一箭射中肋部。
来人正是庞会,汉中突然出兵攻打,让他措手不及,连忙命人上城防守,东门只留了一千人把守,任他有千般手段,也料不到赵云会派兵偷袭后方。
秦羽赚开城门之后,射杀守城的将领,庞会知道城中有失,见大势已去,只好带亲兵奋力杀出一条血路逃脱。
眼见此处还有蜀军挡路,冲过去看到徐晃的救兵,正好看到徐晃不敌,心中焦急,直接给敌将来了一箭,这庞会的武艺不太高强,但箭法却十分了得,射中了赵云。
赵云吃痛回避,庞会趁乱冲到了徐晃跟前,总算逃过追兵。
徐晃让过庞会,眼见赵云被偷袭,也不好再战,刚要准备撤退,突然听到蜀军中一人怒吼道:“逆贼敢伤子龙将军,纳命来!”
原来是赵统见庞会逃脱,生怕赵云被偷袭,急忙命公孙胜带兵追击,却还是晚了一步,待赶上来的时候,正好看到赵云中箭,不由目眦欲裂,从背后拿出了配备的连弩。
赵云正待喝止,公孙胜已经纵马向前,连弩对准徐晃和庞会,咬牙切齿扣动了扳机。
只是一个呼吸之间,双方都没有反应过来,时间仿佛停止了一般,只有一阵机括声响动,从公孙胜手中爆发出一蓬箭雨,罩向徐晃二人。
“小心!”徐晃大吃一惊,急忙带动战马想要上前抵挡公孙胜,却不知道对方是连弩劲射!
嘟嘟嘟
一连串尖锐的破空啸声之中,八支弩箭有六支完全灌入了徐晃的胸口,厚重的铠甲和护心镜被击得粉碎,他庞大的身躯挡住了还在呆愣中的庞会。
“噗通!”
“啊??”
徐晃黯然倒地的闷响和庞会的惨叫声震醒了大家。
剧痛让庞会忍不住出声,剩余的两支弩箭一支贯穿了他的肩胛,另一只从耳边擦过,射飞了半边发髻。
“住手!”赵云突然喝住了还待冲杀的公孙胜,深吸了一口气道:“放他回去吧!”
眼见徐晃突然被弩箭稀里糊涂的射杀,赵云竟有种莫名的失落感,忍着痛制止了公孙胜。
“将军,你没事吧!”公孙胜挂念着赵云的伤势,赶紧拨马回阵。
“小伤而已,无妨!”赵云脸色微白,脸上笑着,却直不起腰来,摆摆手道:“撤军!”
公孙胜点点头,恨恨地瞪了一眼还在发呆的庞会和一众魏军,带领兵马撤退。
赵云等人回到上庸,赵统见他受伤,惊得手足无措,连夜赶往汉中去请仁济医馆的大夫。
赵云命王平暂代汉中太守一职,留赵统、孟达、霍戈、孙化几人打理上庸城中事务,以防魏兵再来,公孙胜即日返回汉中再调兵马前来,同时向襄阳报捷!
******
原本进取西河的计划,因为杜预等人的到来,被刘封又推迟了近半月,虽然略有耽搁,但在刘封看来,这是绝对值得的。
荀方被刘封一句话所震动:西河之地可以不要,但这三人却必须要留住!
刘封对这三人的第一印象都还不错,荀顗虽然年轻,但毕竟是大家族出来的,稍许拘束,礼数倒也周全。
裴秀便是个典型的少年士,气中带着一点点自傲,此人自认辩才精湛,喜欢长篇大论,在刘封几首精辟的短诗之下彻底败阵,尤其是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更是技惊四座。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裴秀细品着这两句诗,眼中已经开始出现崇拜的神色。
杜预就显得沉稳多了,虽然辈分小,年龄也小,但气度不凡,始终不卑不亢,进退有度,没有这点本事,也不会当年和钟会一起搞得姜维委曲求全,又在钟会被抓之后仍然安然无恙,身居显位。
三岁看老,加上杜预的明星效应,刘封真是越看越喜欢,这俨然一个大帅坯子!
杜预等人虽然被刘封礼贤下士的作为感动,但还是有点傲气和矜持,表面上说是拜访,也算是一种试探,荀顗倒是没什么可说的,当哥哥的在,自然便留了下来。
荀顗自小便对荀方亲近,虽然此时显得有些青涩,也很有主见,估计是荀方早就做了思想工作了,刘封邀请了一下便同意了,暂时安排协助徐陵打点军务。
其他两人暂时没有同意留在燕王府中,但结果还是满意的,至少荀方还说有把握,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刘封让荀顗继续和杜预在一起,要是这个大鱼跑了,他可真的就要拿着脑袋去撞潼关了。
为了搞定杜预,刘封带着荀方和徐陵陪同他们去了一趟杜陵,杜预本以为是刘封给荀方的面子刘封才在酒楼设宴,这次亲自拜访,到让他有点受宠若惊。
一趟杜陵祭扫,彻底让杜预感动,不管刘封是真心还是作态,这份礼贤下士的心意着实少见,裴秀见杜预答应留下,他倒是个随性的,也一起到长安听任。
杜预帮助魏延治理军务,荀顗则和荀方管理政务,至于裴秀,刘封给他安排了既艰巨却又让他十分喜欢的任务,在这半年时间里想办法制作一个长安附近的地形沙盘。这个建议提出来,等刘封解释了沙盘的作用之后,魏延等人都大为惊叹,这可比先前的地图更精确多了,不过这个时代没有飞机能空中侦查,刘封倒也没报太大希望,先试试看能不能做出一个长安的沙盘出来再说。
第344章 后方发展
把杜预等人搞定之后,刘封才松了一口气,集合选拔的将士往凉州出发,他不知道的是,杜预等人后来听到荀方讲述他在书房的反映之时,着实让这三个年轻人耸然动容。
整个凉州和雍州的发展,以天水、金城、槐里、上圭、陈仓、长安等地为重点之地,都设置有民屯和军屯组织,各有农夫三千到五千人不等,其中上圭和长安为主要军屯基地。
同时兴京兆、天水、南安盐池,这方面的收入第一年全部用于屯田,第二年开始才用来充实军备,陈仓和郿城一带的煤矿也发现了好几处,这对冶炼技术有极大的提高,兵器装备更加精良。同时将在益州主持兴修水利的诸葛均调到陈仓,以渭水和泾河为主要水利通道,开渠引水,打通凉州和雍州之间的水路,近三年的时间,陈仓至长安一片平坦之地,开拓良田三千余顷,陈仓已经成为西部
的仓廪。
凉州的主要兵力集中在武威和金城,共有精兵八万,预备役五万,加上五万西凉铁骑,不但将羌人震慑得服服帖帖,就连西域的大宛、月氏、楼兰等国都遣使来进贡,并且声明断了与魏国的外交。
而在长安,由魏延统领的长安守军则达到了二十五万之多,其中十万骑兵有三万是匈奴突骑兵,可以和西凉铁骑相媲美的骑兵精锐,而魏延训练的步兵也丝毫不弱,精锐可以和陈到的白毦兵一较高低。
益州已经成为蜀汉的大后方,每个季度都会有钱粮和征召的新兵送到汉中、长安和江陵三个地方,为前线战争提供储备。三年一度的武大比还在进行,自从魏国陈群提出九品中正制之后,刘封结合后代的科举制对大汉的选拔重新做了部署,将科举制的部分建议命人写信告知诸葛亮,让他指定出一套更客观、系统、健全的
人才选拔机制。
汉代的察举制由地方郡守或者此事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选才之权集中在皇帝、中央和地方高官之手。
这就是汉代士族众多的原因,汝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导致平民寒士的优秀人才被拒之门外,汉末更是任人唯亲,由权门势家把持察举,弊病百出,察举制度其实已经名存实亡。
九品中正制在这时代并不是这个叫法,只是刘封自己知道而已,是魏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也是对曹操唯才是举用人政策的继承。
中正是由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一般是二品官员,而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这直接导致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刘封很清楚到了西晋时期,在评定品级时,这些中正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这个巨大的弊端,是刘封不想看到的,科举制正好能够弥补这个缺憾,也能让更多的寒门弟子有出头的机会,是将现行的武大比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和考核,有了武大比做铺垫,科举制的提出,诸葛亮
等人都大为赞同。
当然刘封只是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给了他们思路,至于具体如何操作,自有蒋琬、费祎等人讨论制定,细节的东西他完全不想参与。穿越到三国乱世转眼已经快过去十年,局势还处于三足鼎立,刘封深知打仗除了钱粮之外,人口更是重中之重,便想到了后世伟人的一个政策,鼓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