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中兴- 第1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曹宇抱拳说道:“先生身体康健,不输于青年之人,风采不减当年。”

    老者摆摆手,叹道:“老了老了。”

    捋着颌下胡须问道:“不知王爷今日前来,为了何事?”曹宇答道:“学生近日前往洛阳,陛下执意要将大将军一职让于学生,学生听从先生之劝,不敢贸然接受,但此次陛下病情又沉重了许多,见学生再次辞让,神色甚急,给学生一月时间考虑此事,特地前来

    请教先生。”

    老者点点头,捋着胡须思索半晌,问道:“这次可曾多说些什么?”

    曹宇皱眉道:“除了提起刘封以外,倒也没什么哦,不知为何,陛下竟知学生研习父皇孟德新书一事。”

    老者闭目沉思片刻,轻轻摇头道:“时机尚不成熟,兵书一事,不能说明什么。”

    “啊!对了,”曹宇突然想起什么,赶紧说道:“学生临走之时,陛下曾说到此事他已与子丹商议过了,太傅钟繇也举荐学生。”

    老者这才抚掌笑道:“这便是了,时机到矣!”

    曹宇一怔,拱手问道:“请先生指教。”

    老者似乎对曹宇的表现很满意,不惊不喜方能担当大任,抓起石桌上的宝剑端详着,缓缓说道:“大将军一职掌管全国兵马,一举一动莫不关系国之存亡。

    曹子丹三朝老臣,战功赫赫,如今虽卧病不起,但军中威信尚存,若其不幸病故,自有其子曹爽接位。

    王爷此时贸然代理大将军之职,不仅朝中不服,军心也难以相附,那司马更会从中作梗,获取渔利。”曹宇闻听不由点头,却听老者继续说道:“王爷与其四面受敌,不如让皇上亲开金口,说服曹真让位,王爷再临危受命,众人皆道王爷乃是曹真亲荐,陛下亲封,莫敢不从也。纵使司马有心,却一时也奈何

    不了,此所谓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曹宇闻言起身再拜道:“先生一言,宇茅塞顿开,既然时机成熟,学生这就择日准备进京。”

    老者却又摇头:“王爷不必着急,既然等了这么长时间,多等几天又何妨?”

    曹宇不解,问道:“既然决定了,就当立即复命,否则便是欺君之罪啊!”

    老者笑道:“此事干系重大,不可过于冒失,却也不能拖得太久。若冒失前去,便觉你早有此心,只是故作姿态,反而弄巧成拙,若去得晚了,又有怠慢之嫌,令圣心不悦,且陛下病重,需要谨防意外。”

    曹宇没想到这上面也有学问,疑惑道:“若如此,当以几天为是?”

    老者伸出一个手指头:“十日最佳。”

    曹宇再拜道:“学生受教了。”

    走到院门口却突然停住,转身又问道:“学生若去洛阳,家眷当要同行,还望先生不辞旅途劳顿才是。”老者背身看着远处檐角上飘荡的风铃,叹了口气:“王爷此去京城,此处便不再安全,不过京城不比此处,朝中耳目众多,定会被人察觉,王爷自去安排,容老朽想一个万全之策。”

 第291章 棋逢对手

    曹宇这才眉头舒展,言道:“如此甚好,宇驽钝,虽去洛阳,却非司马敌手,还需老师提醒点拨,多劳老师费心了。”

    老者似乎料到曹宇心中的担忧:“王爷放心吧,王爷于老夫有恩,老夫自会助你一臂之力,但王爷却也不可忘了当日之约。”

    曹宇答道:“得老师指点,宇三生有幸,安敢有他想?如此学生告辞了。”

    看老者朝他摆摆手,曹宇才悄然离开,走出后院长廊,终于仰天长出一口气,从今后,天下人也应当知道魏国有个燕王了吧?

    ******

    阳光明媚,夏风习习,花园里蜂蝶相戏,显得格外热闹。

    司马懿却全无心思,手里捧着一本书坐在窗前,书上的字没有一个映入眼帘。

    和其他朝中大臣一样,他在等待一个消息,等一个人的决定,关系到国家和个人利益的决定。

    可笑的是这个决定既不是皇帝来定,也不是朝中三司来定,却是他一直疏忽了的燕王曹宇。

    本以为大将军之职在曹真之后便是曹爽接任,对付这个黄口小儿,司马懿连指头都懒得动一下,没想到横空出现了一个曹宇,这个人的出现,让司马懿本能地起了一种警觉,内心中总有一丝不安。

    曹宇两次不愿接受曹叡赐封,真的没有接任大将军的意图吗?

    司马懿摇摇头,虽然猜不透这其中的由头,但他总觉得此事没有表面这么简单,更猜不透曹宇下一步会有何打算。

    会不会是等曹叡第三次召见,效仿当年刘备三顾茅庐之事?如此便可让天下皆知他的重要性。

    “父亲,父亲!”正在沉思的时候,院内猛听得有人大喊。

    司马懿闻声便知道是司马师,见他急匆匆赶了进来,不禁眉头紧皱,一向阴沉的老大今天怎么这幅样子?

    心头没来地一跳,但他却坐着未动,一直等司马师走进书房,才淡淡问道:“何事如此惶急?”

    司马师喘了一口气,答道:“曹宇今晨已然进京复命,愿意接受大将军一职。”

    司马懿拿书的手不由紧了一下,顿了片刻才道:“为父已知,你先退下吧!”

    “啊?”司马师对司马懿的反应很是吃惊:“父亲这几日所虑不就是此事吗?为何燕王来京就职,却又无动于衷?”

    “无动于衷?”司马懿抬头看了一眼司马师,“依你之见,为父该做些什么?”

    “这”司马师愣在当地,不知道说什么好,的确现在是什么也做不了。

    司马懿叹口气:“好了,你先下去吧,以后遇事多冷静,不可如此冒失。”

    司马师尴尬一笑,躬身而退。

    刚走到门头,却被司马懿突然叫住,只好回身问道:“父亲还有何吩咐?”

    司马懿深邃的目光看窗外:“陛下给曹宇一月时间考虑,还剩几日?”

    司马师想了一下答道:“尚有二十日。”

    “二十日?”司马懿眉头微皱,突然睁开眼睛,好像是自问自答:“难道这是巧合不成?”

    司马师有些莫名其妙:“父亲何出此言?”

    司马懿却不回答,半晌才道:“曹宇行径出人意料,却又十分合情合理,我看这其中定有蹊跷,莫非他背后有什么高人指点?”

    司马师见司马懿神情凝重,不敢贸然答应,皱眉说道:“魏国凡有才之人皆已在朝,还会有何人?”

    司马懿对这个尚不成熟的儿子颇为失望,冷笑道:“天下之大,能人辈出,有才之人更是不计其数,你又能识得几个?似你这等夜郎自大,迟早是要吃亏的。”

    司马师没想到自己无意中一句话便挨了一顿责骂,虽心中不悦,口上却连连称是。

    司马懿自然一眼便看穿,但未点破,沉吟一阵吩咐道:“马上派人到邺城打探,看曹宇府中可有神秘之人或者其他可疑的幕僚。”

    “是!孩儿这就去办。”司马师答道。

    “还有,”司马懿似乎有些不放心,又嘱咐道:“此事必须派可靠之人前去,不可张扬,若是邺城打探不出消息,便等曹宇到了京城再做打算吧!”

    司马师走后,司马懿将书扔在桌子上,心中没来由得一阵烦躁,除了当年曹操让自己捉摸不透之外,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如此看不透一个人了。

    曹宇一直在邺城韬光养晦,看不出有任何野心图谋,怎会突然受陛下重视,一跃成为魏国大将军?

    总觉得曹宇身后有一个巨大的身影在窥视着自己,但始终找不到,司马懿摇摇头,想将心中的疑虑甩掉,却越发的明显了。

    信步走出书房门,对着阳光舒了一口气,阴鸷的双眸中寒光闪烁,兵来将挡,水来土屯,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曹宇被征入朝,拜为大将军一职,领水陆三军,魏国朝野震动。

    曹真拖病体上朝,亲自将大将军印信授予曹宇,百官无不欣慰叹服,臣又有钟繇等人保举,竟没有一个人出来反对,可谓众望所归。

    曹叡病情突然也好转了许多,竟能下床到御花园散步,魏国朝中似乎又恢复了生气。

    呼吸着外面新鲜空气,曹叡心中畅快了许多,在内侍的搀扶下边走便说道:“四叔终于答应接受大将军一职,朕心中便安定了,这也是我曹家之幸啊!”

    “陛下洪福齐天,自有先皇庇佑,燕王能拜大将军之职,乃皇恩浩荡,别具慧眼。”

    钟繇虽然年迈,但身体健朗,耳聪目明,又晚年得子,更是春风得意,此时见曹叡能起身散心,心中宽慰不少。

    曹叡笑道:“太傅三朝老臣,就不必说这些客套话了,有太傅在朕左右,朕心中才足够踏实。”

    钟繇忙道:“谢陛下厚爱,老臣蒙太祖皇帝提携,敢不竭心为国效力!”

    曹叡闻言却叹道:“若是朝中能多有几个爱卿这样的人就好了。”

    钟繇答道:“老臣才疏学浅,魏国人才辈出,胜于老臣者不计其数,皆忠臣之辈。”曹叡看着钟繇银白的须发,心中无限感慨,缓缓说道:“但愿如此吧!”

 第292章 山越出兵

    建邺城,明光殿中,孙权斜偎在宽大的龙椅上,目光扫过眼前有些斑驳的案几,神色复杂。

    龙书案的右上角缺了一片,平齐的缺口显得十分陈旧,见证了诸多沧桑的岁月。

    这个案几正是当年赤壁大战之前,他为了警告那些主降的武一剑砍掉的,正是有了当年周瑜的智谋和自己的决断,才有了东吴今天的成就,保住了父亲及兄长辛苦挣来的基业。

    他一直不让换掉这张桌子,正是时刻提醒自己和群臣,东吴大业不可轻易而废,拱手让人。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兄长的话仿佛又在耳边响起,孙权不禁心中暗叹,难道我就真的不能开疆扩土、永葆孙家大业吗?

    当年兄长凭借一己之力坐拥江东八十一郡,这么多年过去了,周瑜病逝、鲁肃物故、张昭老去,当年俊杰不见一人。

    幸得鲁肃举荐吕蒙为大都督,当真是有大将之才,白衣渡江一举夺取荆州,奈何天不与孙家,凭空跳出来一个刘封,一切都功亏一篑。

    天下大势如云波诡谲,变化难测,蜀军反而拿下了雍、凉二州,袭取襄阳,到头来吕蒙英年早逝,自己手里还是八十一郡,真不知是喜还是忧。

    一想到刘封,孙权没来由地眼皮一跳,扫视站立两边的武,沉声问道:“兵马可曾备齐?”

    “回陛下,”司马吕据出列答道:“兵马俱已备齐,大都督已经誓师出征,江夏、柴桑二郡各有两万兵马从前接应。”

    孙权点点头:“有伯言亲自挂帅,朕心甚安,荆州可有消息传来?”

    “荆州兵马日夜操练,并无异动,据细作来报,诸葛亮已于半月前离开成都,恐是往荆州而来。”

    “哼,”孙权冷哼一声:“冢中枯骨而已,我东吴水军岂能是他蜀军能比?诸葛村夫纵有奇计,奈何水军远不及吾等,大江之上,能奈我何?”

    “陛下!”丞相顾雍忙道:“蜀军虽不擅水战,但荆州水军亦不可小觑,荆州有关羽坐镇,又有蒋壹兄弟训练,万不可轻敌啊!”孙权猛地坐直了身躯,嗔目大声叱道:“蒋家兄弟背主之人,不提还则罢了,此二人朕恨不得挖心挫骨方解心头之恨,今日爱卿提起,朕也正好让他们看看东吴水军之威,将此二人活捉,绑缚于斗舰之上祭

    旗!”

    顾雍见孙权发怒,知道不可力劝,黯然退下。

    自从太子孙和之事以后,孙权大杀群臣,周瑜、甘宁、凌统这些功臣之后都被流放或免职,其他获罪之人更是数不胜数,朝堂上下人人自危,已经没有多少人敢直言相谏了。

    大殿中沉静半晌,孙权才放缓了语气:“朕知元叹之心,但有伯言亲征,诸位爱卿就不必过于担忧了。”

    武大臣闻言松了口气,纷纷称是。

    侍监正要准备宣布退朝,不料朝堂外一阵吵闹,进来的是八百里加急书传令。

    传令官跪拜在地:“吾皇万岁,今有会稽八百里加急书送到。”

    会稽?孙权心中一沉,脸色也阴沉下来,下面武心中也隐隐不安。

    只见孙权拿着书拆开扫视一遍,猛然摔到案几之上,怒声喝道:“偏国小民,安敢欺吾?”

    众人正不知何故,却见一人出列言道:“敢问陛下,可是山越有所异动?”

    孙权抬眼一看,正是中书令虞翻,微微点了一下头。

    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