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中兴- 第11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邓忠推搡着那人到台阶下来,只见他的黑袍被撕碎多处,斗篷挂在肩膀上,散乱的须发披在脸上,还是看不清他的真面目。

    刘封见那人偏着头不说话,显得十分执拗,笑道:“给他松绑!”

    邓忠为他解开绳索,那人用手拢了拢乱发,却抱着胳膊斜睥着刘封,冷笑道:“今日为阶下之囚,任凭杀剐,无需多言。”

    刘封微微蹙眉,摸着下巴问道:“嘶你究竟是何人?

    似乎对本王成见颇深呐!”

    “你不认得我?”

    那人身躯一震,似乎受了什么刺激一般,两只手将头发拢起来,一张消瘦的脸上长着一对三角眼,山羊须不住抖动着,不可置信地厉声问道,“你居然不认识我?”

    “放肆!”

    一旁的邓忠见他如此无礼,不禁大怒,就要上前惩治。

    刘封却示意他退后,门口的灯光下看得清清楚楚,却实在想不起这人来,摇头笑道:“恕本王眼拙,实在认不出!”

    “嘿?

    呵呵,嘿嘿嘿,哈哈哈哈”那人一愣,无力地后退两步,猛地抓着头发怪笑起来,声音如同夜枭一般在院子里回荡。

    “不认识,你居然不认识我,十几年的等待,我为了什么?

    哈哈哈哈”众人看着他发疯一般地张开双手仰天怪叫,又笑又骂,状若癫狂,似乎受了极大的刺激,笑声中带着不甘和绝望,到最后竟低声啜泣起来,像是受了极大的委屈。

    李钰蹙眉道:“此人莫非是个疯子不成?”

    刘封微微摇头,实在不解这人到底为什么反应如此激烈,就算是曾经见过面的人,时间长了认不出来也很正常,不至于如此吧?

    邓忠抱着胳膊观察许久,看那人最后的样子,偷偷来到刘封身旁,低声道:“大将军,你看他的样子,莫非是你辜负了人家?”

    “狗屁!”

    刘封闻言大怒,踢了邓忠一脚,笑骂道,“我这辈子连女人都没辜负过,更何况是个男的?”

    李钰实在看不下去,走下台阶沉声喝道:“阁下冒犯大将军,罪该万死,还不将你的身世从实招来?”

    那人的哭笑之声终于停下,缓缓转过身来,又指着刘封尖声大叫道:“刘封,你可记得贾穆否?”

    “贾穆?”

    刘封微微蹙眉,似乎确实听到过这个名字,思索良久,才猛然想起来,摇头失笑道:“原来你是贾和之子。”

    “嘿嘿,正是区区在下!”

    贾穆冷笑两声,又向前走了几步,直视着刘封咬牙道,“当年蜀军北伐,在五丈原一战,我的计策被诸葛亮识破,曹将军又被你用诡计所败,此为我生平最大之辱,故而辞官返回姑臧老家韬光养晦,重读兵书,欲要东山再起,奈何,奈何”刘封似乎已经明白了他的意图,不禁失笑起来:“奈何中原已经平定,魏国大势已去,所以你便跑来西域想要继续与我对抗,最终选择了乌孙,却还是一败涂地!更可笑的是,本王居然不记得你,是也不是?”

    贾穆浑身一震,惊问道:“你你怎么知道?”

    其实最让他的受刺激的,还是他将刘封视为平生大敌,没想到到头来刘封居然不认识他,甚至不记得他这个人,这让贾穆备受挫败,刚才差一点背过气去。

    刘封叹了口气:“还是阁下太过自大了,自以为是盛气凌人,故而行事偏狭,做事偏激,才至于此!”

    贾穆站在夜风中摇摇欲坠,不住地念叨着:“为什么,这是为什么”

 第2348章 自证之路

    刘封和李钰等人相视一眼,都无声叹息,其实这种自以为是之人不止贾穆一个,大有人在,只是像他这样走上极端的不多。

    但此类人大都自觉高人一等,目中无人,以为天下事都如他所想,如他所定才能如愿,别人的成就在他们眼里都是嗤之以鼻。

    贾穆自以为是,自然从不会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甚至意识到了也不会承认,所以不惜远走千里之外,想要再次与刘封交手,却不料他视为平生大敌的对手早已将他遗忘,甚至从不曾将他当做对手,这才是贾穆最可悲之处。

    贾穆此人,其实也不算平庸,正是因为他比常人能力要突出一些,只这一点点长处便让其自信心爆棚,妄自尊大,自以为天下老子第一,孰不知在别人眼里不过是笑话罢了!刘封看他站在那里失神,笑道:“圣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阁下不知己过,妄自尊大,反怪于人,岂不是咎由自取?”

    “不,我有何不对?”

    贾穆连连摇头,不肯认输,面容扭曲着怒吼道,“我十年苦读兵书,为何不能反败为胜?

    你不过是仗着人马众多,兵甲之利罢了,休要巧言舌辩,你才是自以为是,狂妄自大者!”

    王浑在一旁叹道:“荀子曰: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自以为君子而他人为小人,下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

    此人比之于其父贾和坐照千里,韬光智密相去甚远。”

    刘封无奈一笑,他虽然说不出王浑这样的大道理,但也知道整个三国中能和贾诩相提并论的少之又少,贾穆名不见经传,才能可想而知。

    对贾穆这种人,实在不知该说什么了,摇头道:“似你这等人,在民间有句话形容最为恰当:鸭子死了嘴硬!阁下好自为之吧!”

    邓忠一愣:“将军,就这么放了他?”

    刘封摆摆手道:“留之无用,杀之无益,任他去吧!”

    有些人闻过能改,迷途知返,有些人却偏狭自信,永远都不会认错,反将他人的一片好心当做羞辱,甚至意识到了错误也不会承认,此时对贾穆的冒犯并不恼怒,反倒对他同情起来。

    “不,我没有输,我只是时运不济罢了!”

    贾穆忽然一声大叫,颓然跪倒在地:“刘封,你杀了我吧,我情愿死在你的剑下!”

    “杀你?”

    刘封正准备回屋,转身笑道:“天下谁人不知我刘某一向都是以理服人,何曾乱杀过人?”

    邓忠马上点头道:“那是,你想让大将军背上滥杀无辜的骂名,想借此成名?”

    看贾穆低着头神情痛苦,只是太过偏执所致,倒也不是穷凶极恶之辈,刘封忽然叹了口气说道:“贾穆,你可知道你因何屡战屡败?”

    “自古兵法,只因你一心为己,不知为公,终究难成大事!”

    刘封缓缓说道,“你虽知兵法,却不知人心为战法首要,更不懂仁者无敌,我等都是为国而战,岂能被为一己私利而战者胜所败?”

    李钰对此大有感触,慨然道:“这就叫邪不胜正!”

    贾穆愕然,他想不通这里面的道理,带兵打仗,不都是兵法谋略,军阵兵势这些么?

    怎么还有公私、正邪之分?

    愣神之间却听刘封又说道:“我知你兵法谋略、临机善断皆属上乘,然用法不当,若你能为国而战,明晓大义,当悟其中道理,眼下倒有个机会能让你自证本事,你可敢一试?”

    贾穆浑身一震,赶紧问道:“有何机会?”

    刘封言道:“眼下乌孙虽平,但其邀请意图勾结外贼,引狼入室,萨珊国已经出兵,将到大宛境内,此时想必你也知道,你可敢去退萨珊国之兵?”

    昨日大宛的使者就到了赤谷城,萨珊国已经发兵入侵边境,要撤回援军的同时,还请刘封能够发兵相助,刚才在屋里几人就是为领兵人选而决意不下,现在贾穆倒是个合适的人选。

    “这有何难?”

    贾穆没有半分犹豫,冷笑道,“萨珊国之兵,在我眼里不过土鸡瓦狗而已,若将军能让我用兵,定叫他有来无回。”

    “你且起来吧!”

    刘封对他的盲目自信有些无语,摆摆手,“带他到屋里答话。”

    众人进屋重新落座,也为贾穆倒上一杯茶,此时稍微冷静下来的贾穆又变得深沉起来,连喝了两杯茶水,才长出一口气,抱拳问道:“不知大将军委任在下何职?”

    刘封言道:“我已命李将军为左屯卫大将军,你若愿留在乌孙助他安民理政,屯兵守土,开良田兴水利,足可任为军师。”

    “这”贾穆一愣,想不到他一心要和刘封对敌,而且刚才痛骂一番,刘封依然对他如此信任,疑惑道,“将军该不会是玩笑吧?”

    刘封笑道:“古往今来,能成大事者须有海纳百川之气度,更何况你我先前各为其主?

    你虽行事有些偏激,但也不失为可造之材,若能闻过而改,这西域将来繁荣,必也有你的功劳。”

    贾穆一声长叹,缓缓放下酒杯,离席拜倒在地,羞愧道:“常闻大将军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在下今日领教,从此甘愿效命麾下,唯愿不弃。”

    刘封扶起他,缓缓言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你若能改,自然最好,但这军师一职,还要看你大宛一行结果如何才能论定。”

    贾穆重重点头道:“将军放心,若不退萨珊之兵,我誓不离开大宛。”

    “所谓时势造英雄,你可要好好把握!”

    刘封拍了拍贾穆的肩膀。

    这贾穆也算是一个有见识之人,他辅佐尤屠塔靡经营乌孙,统一大小昆弥,居功至伟,乌孙国师的名号让各部落闻名丧胆,这一点众人也是十分认可的,而且他在乌孙数年,对这里十分熟悉,又熟知中原化,辅佐李钰确实是最佳人选。

    见李钰等人并无异议,刘封对在座诸位言道:“我等都是为了光大大汉基业,扬我华夏之名,自当上下一心!不容国土有失,不让百姓受苦,不使子孙蒙羞,如此便足矣!”

    众人点点头并不言语,每个人都若有所思,刘封的这番话,在大汉盛世录里面早有提及,此时西域平定,再说出来,便另有了一番深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浑忍不住想起了其中的一句话,对其最为推崇。

    刘封让贾穆重新落座,让李钰把大宛求援的事情又说了一遍,与贾穆一起商量对策。

 第2349章 歃血盟誓

    秋高气爽,草叶微微泛黄,天山北部漫山遍野渐渐被涂上了彩色,红的枫叶、黄的杨树、青的松柏,遍地牛羊膘肥体壮,安下心来的无损百姓抓紧时间放牧,储备柴草准备过冬。

    刘封和格柳拉、李钰及乌孙诸多官员经过一番商议之后,对原来的乌孙官员稍微做了调整,在十三翕侯之上另置乌孙王,让乌孙王不再属于任何一个部落,以便更公平地管理各部。

    各部落翕侯全在赤谷城会齐之后,祭祀的仪仗也都准备完毕,众官员来到解忧公主的神堂前,先举行祭天仪式,再纪念为乌孙和大汉友谊做出杰出贡献的解忧公主。

    刘封命王浑写祭文悼念,在他看来,解忧公主的功劳甚至要大于王昭君,与文成公主不相上下,名气远不及后来的两人,但值得被历史铭记。

    她十八岁正值花季,便离家嫁入异域,五十余年历配三王,识大体、顾大局,性格坚毅果敢,以其大义凛然之气和聪明才智,在云波诡谲的政治斗争中生存下来,为了西汉的安宁含辛茹苦,可谓女中巾帼,怎不让人动容?

    唯一让人值得欣慰的是她还算有个圆满的结局,年老之时上书请求回乡,汉宣帝派人接回了解忧公主,年逾古稀的解忧公主带着孙子回到了阔别了半个世纪的长安城。

    离家时红颜如花,归来时银丝如雪,中原繁华依旧,儿女韶华已逝!所幸此时的宣帝并不昏聩,他以极高的规格接待、安置了这位功高盖世的大汉公主。

    解忧安度了两年的晚年时光后,在长安去世,如今她的后人已经无处可寻,但在赤谷城北一直都有她的神堂存在,大昆弥的后代历代都在纪念着这位“国母”。

    祭文读罢,刘封先持节钺代表大汉天子盟誓,随后各部落翕侯在格柳拉的带领之下焚香祷告,宣誓效忠大汉,于神台前歃血定盟。

    这一次神台会盟与以往大不相同,也比两国和亲关系更进一步,正式宣布大汉的主权延伸到图斯池,王城赤谷城正式竖起了大汉的青龙白虎旗。

    各项政令逐步下达之后,乌孙百姓无不欢庆,免税和屯田在民间大受欢迎,其实很多乌孙人都知道夏特城百信的稳定和富庶,只是苦于一直找不到稳定居所,现在汉军肯来帮忙,自然求之不得。

    就在各部落歌舞欢庆的时候,图斯池也迎来了一次盛会,乌孙、坚昆、康居、大宛四国之主,还有代表塞种人的曼拜特在这里正式会盟。

    图斯池在这几国百姓眼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因其湖水冬日不会结冰,一年四季都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