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北庭都护府的都督,暂时还没有太合适的人选,胡坤、王征、班楼三人都可以胜任,但新平定的西域之地急需安定发展,这些人熟悉西域各地的情况,不能轻易撤换,只能先由郭淮派人初步准备建制,再做军事部署。
各地官员除了朝廷调派之外,都由郡守和四镇都尉商议安排,大雪覆盖的西域,正孕育着一场全新的变革,只待来年春风吹过,万物生发,这片大地上将会燃起一片全新的生机。
还有两天便到年关,定西城上下洋溢着一片喜悦之情,虽然没有了龟兹国略有些无所适从,但他们身心也觉得轻松了许多,毕竟头顶的层层官吏减少大半,赋税免了三年,而且三年后的赋税也比之前的少了三分之二,历经战乱的百姓们仿佛换了新颜。
“大将军,长安有情报送到。”
正在调整各种机构,苏森带着唐坚来见,身后还跟着一位二十五六的青年人。
刘封收起摆了一桌的图纸,揉着眉心示意几人坐下,看了看那个年轻人,似乎有些眼熟,皱眉道:“你是羽林卫的人?”
那人赶忙起身答道:“大将军,属下就是唐林。”
“唐林?”
刘封一怔,再看看唐坚,二人眉宇间果然有些相似,扶额笑道,“原来你父子二人倒先相见了,可喜可贺。”
唐坚轻叹一声,眼里也有欣慰之色,抱拳笑道:“若非关将军教训犬子,不知在寨中惹下什么大祸,如今他能为国效命,属下深感欣慰。”
这次羽林卫派来送信的正是之前关凤她们在抱犊寨被收降的小寨主唐林,因为这事唐坚还和刘封发生误会,几乎身死,现在想来唐林也算是迷途知返,浪子回头。
这几年进入羽林卫,唐林成长得极快,半年前刘封报捷的时候就顺便让人送信给马谡,将唐林安排到西域来让他们父子相见,也了却唐坚的一个心愿,今天总算见到了。
看唐坚父子眼珠子还带着血色,知道他们二人相见少不了泪洒黄沙,刘封知道他们急于叙旧,大概先问了一下北征的情况,便让他父子二人先去了,详细情报等明天再问不迟。
苏森将行囊打开,包裹里尽是一卷卷包好的书信,外面用绢布,里面还有一层油纸,大大小小居然有二三十个,除了几道诏书和官之外,全都是书信,看得刘封一阵头大。
苏森笑道:“看来大家都十分挂念将军,万里之外音讯不通,此次便带了这许多书信。”
刘封微微点头,先将诏书和官分开,诏书中都是对以往升赏官员、将校的正式任命,刘封虽然持节钺可以封赏将官,但也要统一上报兵部,再由兵部奏请天子正式封赏,这才算是名正言顺。
官是费祎命人整理的新政令和行省官员的划分任命等等,三年时间转眼就到,统计人口,整理户籍等等都是极大的工程,先颁布诏令将各州划分行省,让官员和百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另外还有两道诏书是对刘封的封赏,官职已经升无可升,只能增大他的封地,将长安右扶风和整个陈仓都封给了刘封,这是渭水流域最富庶的土地,而且数年前就完成了屯田和水利,百姓殷实,赋税极多,除此之外,似乎也没什么好赏赐的了。
另外军事方面,北征鲜卑的大军分为三路,分别由张苞、姜维和夏侯霸统领,从雁门关、代郡和居庸关出兵攻打鲜卑拓跋部,已经攻下盛乐成,鲜卑族四分五裂,逃遁到大漠深处去了。
另外陆抗和王濬两路大军水陆并进征战辽东,从右北平到玄菟郡一路势如破竹,辽西、乐浪等地望风而降,只有高句丽王带领残部退撤襄平,还在负隅顽抗,但已经是风中之烛,摇摇欲坠。
第2196章 大好形势
漠北战事顺利,也让刘封松了一口气,有姜维、徐陵、杜预,还有哈彦骨率领的匈奴兵马,对付已经被炸了核心骨干的鲜卑军,应该不算什么难事。
至于远在东北的高句丽这些地方,虽然在后代历朝不断骚扰作乱,但在汉代时期还不成气候,而且事先已经被司马懿血洗过一遍,又迁徙了十余万人到中原,陆抗和王濬两人对付民生凋敝的襄平各地不费吹灰之力。
征讨这些空旷之地不算难事,难的还是后期的治理和人口的发展,这个时代通讯落后,消息闭塞,如果没有长久的治理方式,迟早还会反叛,治理这些偏远反复无常之地,也要将西域的这一套方式推行开来,笼络人心才是根本。
其余的都是私人书信,刘谌也以子侄的身份写了一封家书,身居高位,让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切身感受到了高处不胜寒的无奈,别的年轻人这个年纪正是飞鹰走狗,谈笑风生之际,刘谌却为了大汉江山日理万机,甚至心力交瘁。
外征战事顺利,国内亟待发展,再加上新政改革,这让经验本就欠缺的刘谌有时候深感无力,方知治国不易,跟随刘封经历了一场征战之后,刘谌彻底收了穷兵黩武的心思,一心专注内政,休养民生,想在有生之年治理出一个清明安乐的大汉盛世来。
“汉武虽盛,几使江山倾覆,朕不如武帝之宏迈,当效文景之乐,光武之仁,使政清明,使民安乐,河清海晏,时和岁丰,炎汉之名,响彻寰宇,朕心足矣!”
刘谌有这个认知的转变,刘封深感欣慰,果然当初的选择没有错,刘谌没有辜负历史上的北地王之名,算是刘备子孙中最为忠烈,最有抱负的一个了,总之比起他爹强了数百倍。
也幸好有刘谌这样一位果决的明主留守后方,自己才能够安心征伐,收复失地,开疆扩土,不然前方未平,后院起火,当个救火队长也难有现在的这番成就。
另外一封特殊的书信却是邓艾托人送来,自从攻打并州受了重伤以后,邓艾养伤已有五年之久,现在终于伤愈复出,请求出征效命。
邓艾当年背脊受伤几乎丧命,让刘封大为震惊,所幸保住了一条命,休养这几年正好错过最后的战争,确实有些可惜,不过好在军中人才济济,杜预成功扛起了邓艾留下的大旗,拿下并州之地。
这次邓艾主动请命,虽然武力大打折扣,但他的谋略绝对是当下顶级的,正好北庭都护府缺少大都督,由邓艾来担这个大任最适合不过,错过了中原的厮杀,便给他一个更广阔的舞台去发挥,开疆扩土,这可是不世功勋。
如果这一次去坚昆行事顺利,将乌孙收服,天山以北便只有丁零这个劲敌,其余零散部落则要选择站队,两大势力的碰撞必然是龙争虎斗,不会再有他们游离的空间了。
这一次刘封独自留在龟兹准备前往坚昆,并非狂妄到想以一己之力解决北边战事,而是半月前大月氏派来了使者,请求大汉的帮助。
萨珊国强势崛起,他们对贵霜的王族后裔自然要全力铲除,身在邻国的大月氏也受到波及,因为昔年建立强大贵霜国的正是大月氏的部落之一。
虽说数百年来两者之间的联系已经不大,但骄傲的萨珊国却将它们同样视为敌人,说到底也是为萨珊进一步的扩张找个借口罢了!面对强大的萨珊国和居心叵测的乌孙,大月氏真是前有狼后有虎,面临巨大的危机,听闻汉军平定西域,兵锋正锐,便遣使来与刘封联络,寻求帮助。
昔年汉武帝为了对付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遥远的大月氏,两国从此有了来往,这一次大月氏面临危机,刘封毫不犹豫便答应来使。
龟兹被破,西域平定,坚昆使者走了半月,却迟迟不见乌孙使者,乌孙的态度再明显不过,刘封不愿大动干戈北征,大月氏的请求正中下怀,双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西面有大月氏的牵制,等开春之后前往坚昆,以坚昆和大月氏之力斡旋于四国之间,刘封相信一定能找到破局之法。
本以为要过个孤单的年,却未料汉昌号三巨头竟约定同时来到定西城,特意来陪刘封过年,昔日好友相见,诸多话题聊得不亦乐乎。
汉昌号的奠基功勋邓崴已经有些秃顶,大腹便便,满面红光,活脱脱一个大富豪的模样,如今主管官方钱庄之事,看来也是没少操劳。
爱财如命的何鑫则透着精明干练,除了总管所有分号的账务之外,汉昌号的情报线都出于何鑫之手,甚至有哪些人是细作身份连邓崴都不知情。
常年在西域慕容鼎磨去了当年的不羁浪荡,更多了沉稳和冷静,汉昌号整个南北两条线都由慕容鼎打理,在他在西域的名号与十大名将不相上下,在民间甚至比这些人还要响亮。
这么多年来慕容鼎会时不时出现在某个地方,或散发粮米,或开设粥厂,或发放绸缎布匹,甚至还发放过牛羊,在西域百姓心目中他才是神灵一般的存在,有些地区甚至将他雕刻成神像供奉起来。
这三个人加起来在大汉朝中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汉昌号每年所赚的钱抵得上全国赋税的一半,这么多年来也为行军打仗立下汗马功劳,三人虽不是官身,但都已经封侯,足以光耀门楣。
这么多年来,他们将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胡瓜、石榴等等运到中原,甚至还有从波斯运来的蔬菜,正是后世的菠菜,其他食物种子更是不计其数。
而中原的丝绸、瓷器、药材、香料、珠宝首饰等也通过他们运往西域,让华夏文明传播海外,西方之人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强大的大汉国,他们心灵手巧,勤劳精明,明亮的丝绸和光洁的陶瓷成为东方文明的符号。
不过唯一让刘封觉得遗憾的是,找遍了西方那么多国家,没有发现马铃薯和玉米,还有原本在西域广泛种植的棉花,看来要通过海路的发觉才能找到这些东西。
刘封一提起海上丝绸之路,邓崴三人便有些茫然,好奇之下打听起来,作为重开西域丝绸之路的功勋,他们对海上丝绸之路同样充满了兴趣。
第2197章 乌孙情报
大年之际,刘封难得有了几日清净,但班楼等一干官员却忙得不可开交,新政的宣传执行,官吏任命,户籍清点,物资分发等等,时不时还有刁民闹事,比之军务更加繁忙。
若在军中,有人敢不服军令,直接可用军法处置,甚至驱逐出伍,但百姓却并不相同,形形色色各有古怪,又不如士兵那般愿意服从军令,甚至有些人免费发放物资还反而不满,反倒觉得官府亏欠了他一般,真是岂有此理。
半月之后,坚昆、乌孙等地的消息相继送到,龟兹的灭亡让乌孙兔死狐悲,数月内三次征召兵卒,兵力又增七八万,已经达到二十五万之多,每日操演军马,随时备战。
坚昆使者在龟兹遇挫,又与汉军有过接触,乌孙深感不妙,马上将联姻之事推上日程,双方商定,将在三月开春之后,由坚昆王完颜亮亲自到乌孙迎娶公主。
谁都明白,坚昆王亲自去乌孙迎亲,实则是去商量两国联盟的大事,一旦乌孙和坚昆联合起来,只靠康居独木难支,与此同时康居也与大宛结盟,四国之争变成了两股势力的对峙。
这段时间刘封将天山以北四国的地图研究了无数遍,甚至通过沙盘将山势地形做了部署,天山、伊犁河、图斯池等重要标志分布其上,从地形位置来判断,图斯池应该就是伊塞克湖。
图斯池也是天山以北四国相争的核心之地,听说这里水源丰富,草木茂盛,地势平坦,自然成为游牧民族最钟爱的地盘,西北是康居,东北是坚昆,乌孙则占领了图斯池以南的所有区域。
乌孙原本的地盘只是在伊犁河一带,数百年的发展,随着匈奴的没落,汉室的衰弱,乌孙得以发展壮大,将伊犁河到图斯池的地盘据为己有,超越大月氏成为天山以北最强大的国家。
昔年班超收服西域三十六国,大汉版图达到鼎盛时期,在任十一年乌孙、大宛等无不归顺汉室,年年上贡,岁岁朝贺大汉天子,但当班超因老病离开西域,继任的都护不甚称职,引起西域背叛,东汉时期无力西顾,曾一度下诏撤除西域都护府。
匈奴又乘机收属诸国,一时间西北陷入混乱之中,直到二十年后敦煌太守张珰、尚书陈忠建议重开西域,以震怖匈奴,朝廷遂派班超子班勇为西域长史,屯驻柳中重掌西域。
历经数次征伐,龟兹、疏勒、于阗、莎车诸国随即来归附,东汉与西域中断了的统辖关系得以恢复,但从此之后却对天山以北失去了控制,乌孙、坚昆等国和葱岭以西的大宛便不再属于大汉。
遥想班超当年投笔从戎,文武双全,震怖西域,以三十六骑收服西域五十余国,诸国皆纳质归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