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刘封之言,一位老者言道:“大将军,老朽祖上本是凉州人,昔定远侯西征,开丝绸之路,祖辈经商留于此处,吾等盼汉军久矣!大将军平定西域,使诸国一统,遵大汉政令,功比定远侯,吾等于此,从今之后亦有归乡之感,恭迎大将军,历史应当。”
另一位老者言道:“我等虽然是世代都是龟兹人,但大将军所说华夏同宗,我们深为赞同,大汉之名远播海外,我等也都为之自豪,如今龟兹境内多西方经文,还望多传华夏经典,不使后辈忘了根本,大将军之举利在千秋。”
刘封慨然一叹,看向远处,昆仑山巍峨起伏,如巨龙一般拱卫着这一片大地,身后的天山与之相对,千百年来,东西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汇、融合,唯有占据主流的文明才能真正笼络到人心。
想起西征之事,长叹道:“兴亡遗恨,征伐烽火,不过一丘黄土!唯有浩瀚文明,才如这千古青山,巍然耸立,诸位有此远见,何愁西域不定?”
遂命人将那些礼物收起摆在祭坛之上,这是龟兹百姓的一片心意,也让阵亡的将士看到民心所向。
送走众百姓,看看吉时已到,马哲调度祭祀之礼正式开始,香案上香火燃起,早就准备好的牛羊祭物陈设于坛上,杀牛宰马铺祭物,列灯四十九盏,扬旗做法招引亡魂。
刘封与诸将顶冠束带临于祭坛之上,左右僧道开始诵念经文,霎时间锣鼓响动,诵经之声不绝于耳,传遍叶尔羌河两岸。
不多时忽然晴朗天气阴云密布,狂风四面而起,飞沙走石,尘埃蔽日,仿佛英灵有感,猎猎飘动的旌旗之中,军士皆有激动之色,那些死去将士昔日都是并肩作战的生死好友,今日若真有英灵看到这一幕,他们心中也颇感欣慰。
半个时辰之后,天清日朗,大风停息,经文诵念完毕,刘封整衣来至祭坛上,环顾三军众将,以及远处诚惶诚恐的龟兹百姓,这场大风煞有其事,也不知道是天气如此,还是真有感应,对这个世界了解越深,自己也变得疑神疑鬼起来。
从锦盒之中取出祭文,在香案上洒下金粉香料,当众盖上节钺符印和大将军印,交于马哲诵念。
马哲双手捧过祭文,立于台前大声道:
“维大汉中兴五年十二月八日,并肩王领大将军刘封谨陈祭仪,享祭故没于王事汉室将校、并西域诸国阴魂、昆仑、天山计本土神祗:因西域各国恃远不服王化,有自立篡逆之心,图谋不轨,恣狼心而逞乱,恃兵武而攻伐,置百姓于水火之中,孤奉诏西行,兴师讨逆,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
我大汉昭烈帝威胜五霸,名纪三皇,定乾坤于战伐之中,立社稷于干戈之内,吾承先皇遗志奉节钺出关西征,莫不旗开得胜,势如破竹,终成王事,不负圣恩。
诸将校兵卒皆秉忠贞之志,志存忠孝,命终于刀斧之前;心怀正直,骸弃于尘埃之内,生则有勇,死且成名。
诸西域各国阴魂亦有报国之心,汝等偶失兵权,或为流矢所中,魄掩幽冥,各施英武;或因枪剑所伤,魂归长夜。
今西域平定,奏凯还朝,尔等皆归于汉室,吾已奏请天子,盖造庙宇,立汝等灵牌封号,年年事祭,聊表寸心。
今各赐酒食,以享一餐。呜呼哀哉!伏惟尚享。”
马哲读毕,金鼓齐鸣,刘封令人献上酒肴,亲自点香烛祭拜,三次上香奠酒,以享亡灵。
祭奠礼毕,刘封忽然从衣袖中取出一条白娟孝带,戴在头上,于祭台前跪下,马哲等人大惊,赶忙上前劝道:“大将军,今日祭奠亡灵,将军代表大汉朝廷及天子节钺,岂能跪拜亡灵?岂不乱了法度,有失礼仪,万万不可!”
戚渊德等人也都纷纷相劝,天子受命于天,刘封能够亲自祭奠亡灵已经足见诚意了,这下跪一拜,连本土神祗都受不起,更不要说那些亡灵了。
第2194章 军政并重
众人惶恐相劝,刘封却不为所动,正色道:“我跪的不止是这些同征的英魂!还有这万里河山,巍巍昆仑,以及即将在这里传承发扬的华夏文明。”
马哲一怔,马上就明白了刘封的意思,随之陪同跪在一旁,大声道:“浩浩河山,泱泱华夏,值得一拜!”
这一拜,是为亡故的西征英雄;
这一拜,是为西域的和平繁荣;
这一拜,是为华夏之祖的巍巍昆仑;
这一拜,是为山河永固的大汉江山;
这一拜,更是为即将燃起的华夏之光……
戚渊德等人也都敛容纷纷下跪,祭坛上下看到这一幕,三军众将虽然不明其意,但主将下跪,也都不敢站着,哗啦啦瞬间跪倒一大片。
右边主持法事的葛玄心领神会,将拂尘挥动,众道士俨然跪地,左边僧侣见状,也全都合十跪拜,低声诵念经文。
远处围观的百姓们一片震惊,那几位老者看到大将军都跪下,也都颤颤巍巍跟着跪地,百姓们纷纷效仿,都为汉军的这一番诚意而感动,有些亲属死于战火之中的,更是掩面哭泣。
祭奠礼毕,马哲宣布将祭台命名为望乡台,开始超度法事,诵经七日七夜,每三日以牛羊祭之,城中百姓若有亡于战事者,也可来此祭奠,或在家中摆设香烛同祭。
这一场隆重盛大的祭奠仪式,比之于阗的道门法事更为隆重,加之龟兹崇信佛事者极多,两大宗门同时摆设道场,堪比当年在洛阳为关羽和诸葛亮摆祭,对于安抚人心意义重大。
回到它干城后,刘封与众人商议,将它干城改名为定西城,以纪念西征南部大胜之事,它干城是班超为安定西域各国所部新筑的西域都护府,这座城池的建筑意义非凡,远到班超,近到西域平定,都是汉军驻军的地方。
它干城改名为定西城后,安西四镇的龟兹军镇就定为此处,龟兹郡治依然设在延城,等来年开春,朝廷官员派到,从春耕开始全面推行大汉政令。
政令方面刘封全权交给班楼和马哲二人执行,由王凌、戚渊德两员老将辅助议定,另外在军事方面还要加强防戍,西域在短期内不能只靠政令和文化传播,要想长治久安,军事威慑是不可或缺的,必须要军政并重。
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刁民是必不可少的,也存在不可教化之人,一些恶霸土豪更要及早处置,仅靠训导显然不现实,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除了驻军之外,情报信息尤为重要,驻军和军情的传递,只靠丝绸之路和商队并不现实,军事要塞的修复和建设也为当务之急,在这个时代还是以烽燧为主。
烽燧在汉代时期已经十分成熟,为了安定西域,从玉门关到河西四郡,一直到盐泽都有烽燧设置,而且规模很大,号称烽燧万里相望。
武帝时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作战,以烽火作为进军号令,一昼夜就可使河西的信号传至辽东,远达数千里,烽火通信迅速可达,在这个时代是效率最高的军事通信。
西河四郡的烽燧直到现在还在使用之中,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举放烽火,昼夜不同,白天放烟,夜晚举火,相邻的烽火台见到,燃起同样数量的烽燧,一个接一个,将敌情及时精确地传递出去。
此外,火堆和烟柱的多少,代表着敌军数量多少,以当下的军情规定:寇贼不满五百放一炬;贼五百骑以上,放三炬;千人及以上放四炬。
西域各地的军事设施部署,刘封打算将这些烽燧继续保留,从玉门关往西域南北两线做延伸,除了修葺原本的烽燧城堡之外,按照要求建设新的烽燧,北北线分别由郭统、商越二人监造,用两年时间完成。
但仅用烽火传递军情还远远不够,固然速度迅速,但它不能完整地传达军事情报,尤其是复杂的军情,同时还要加设馆驿,与中原采取同样的管理方式,依靠战马传递消息。
驿站主要以传达官府文书、重要情报为主,每个驿站备良马周车,专门负责传递官府文书,接待来往官吏和运送货物等,甚至可以和商队休息之地共用,以缓解财政压力。
边塞之地,以驿传制度和烽燧报警配合使用才最为稳妥,不然万一什么时候再有混蛋搞个“烽火戏诸侯”的把戏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天山以北只剩乌孙、坚昆和康居三国,其中以乌孙实力最强,但刘封不想再大动干戈发兵征讨,决定利用三国之间的关系将其收服,北部还以都护府的形式管辖,这些地方太过遥远,以目前的军力来说派驻官员的可能性不大,长期驻兵更是不现实,只能先遵从旧制,等北部逐渐修建城池,打通整条北面军事路线再做调整。
归顺大汉和独立为国并不相同,自治的形式除了政治上的依存关系之外,其余方面都不受官方统属,属于自生自灭,而遵从大汉政令则在经济、军事方面都由朝廷统一管辖,各方面不可同日而语。
等十年乃至二十年之后,他们看到天山南部各国的繁荣和富足,自然就会思变归降,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即将到年关,王凌等人建议让士兵分批回转两关,这一日正在商讨安排退兵之事,班楼喜滋滋地走进来,笑道:“大将军欲擒故纵果然精妙,坚昆使者半月来见识到我军之强盛,龟兹之民心所向,深知坚昆危如累卵,同意我们驻兵相助,事成之后愿归顺大汉,年年进贡朝贺。”
“很好,叫他们立刻回转坚昆,部署兵力小心防守,”刘封淡然一笑,言道,“告诉他们,丁零人虽然强盛,但并非劲敌,他们最危险的敌人,或许就是乌孙。”
“乌孙?”班楼一怔,皱眉道,“将军之意,乌孙有吞并坚昆之意?”
刘封冷笑道:“乌孙与龟兹既然有称霸天山南北之意,自然早就将坚昆算计在内了,你此去送行,将乌孙与龟兹联盟之事告知塔热尔,他们自会评判。”
“遵命!”班楼领命,又问道:“那坚昆联姻之事?”
刘封言道:“明年开春,我们自会遣使往坚昆,叫他们尽管准备便是。”
班楼微微蹙眉,不明白刘封既然让坚昆防备乌孙,为什么还要继续同意联姻之事,但这是大将军安排,不便多问,看刘封没有再接见坚昆使者的意思,先去传令。
第2195章 新政改革
经过一番商讨筛选,先后从龟兹撤退的汉军有万余人,包含老弱伤残的兵卒,其余人马分驻各地,等来年由都护府重新分配兵力逐步替换。
王凌、周处、鸯、戚渊德父女、班辞等都班师回朝,诸葛果和孟婉儿也随军同回家中,虽然她们还想陪着刘封,但又担心家中其他人,还有那些小孩子,回去报个平安也好让人安心。
回到长安之后,将由王凌带领诸将述职,鸯和班辞要回去成婚,戚渊德寻找故土,周处与关奎、关海兄弟回转江东,转眼间热闹的府衙中变得冷冷清清,寒冬之下竟有几分萧索。
刘封根本无暇感叹这些,玉京省在大汉的政令之下首开先河,以行省制执行政令,这是一个全新的举措,又涉及到边疆的长治久安,牵涉的制度、人员等等极其繁杂,不亚于一次变法改革,新朝建设。
西域都护府将随着玉京省的建制而逐步取消,依然由郭淮为大都督,王凌为司马,都护府官员暂时不作调整,继续在鄯善、孔雀海一带屯田安民。
首批玉京省的官员议定,以马哲为玉京省知府,拔胡坤为镇西将军,任玉京省指挥使管理兵权,初期就将军政分离开来,再由程武代表朝廷为西域巡抚巡视各郡。
四镇将军各设都尉、司马,班楼为龟兹都尉,郭统为鄯善都尉,商越为焉耆都尉,王征为于阗都尉,镇守四方,屯戍兵马修筑军事。
天山以南基本平定,以北的草原区域多为匈奴残余部落和鲜卑人占据,依然以游牧为主,接下来这一片区域是首要安定的区域。
刘封与王凌等人商议,将戍己校尉部改为北庭都护府,以车师后部为治所,改名庭州,这是刘封参考唐代在西域的治理方式安置兵马。
唐初时期天山以北为突厥占领,目前正被丁零、呼揭等部占领,突厥人大概还是北部某个小小的部落,趁这些部落还未成气候,正好平定天山以北区域。
庭州地处天山北麓,东连玉门关,南接鄯善,西通乌孙,是唐在天山以北的政治、军事重镇,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刘封在这里置北庭都护府替换西域都护府,设置屯田为将来安定北部做准备。
至于北庭都护府的都督,暂时还没有太合适的人选,胡坤、王征、班楼三人都可以胜任,但新平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