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中兴- 第10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很好,此乃大汉之幸,也是莎车百姓之幸!”

    刘封闻言大喜,打了这么多仗,终于有一个国家愿意归降,这对汉军和当地百姓来说都是一件幸事。

    当时莎车王老死无后,上书汉武帝要求派解忧公主之子万年到莎车来做王,早在匈奴强盛时期,莎车等地曾被匈奴控制,这些地区也成为汉匈争夺的地盘。

    匈奴被乌孙击退之后,莎车人及匈奴都尉勾结发动的叛乱匈奴起攻杀莎车王万年及使者奚充国,卫候冯奉世出兵平定,另奉旨立万年之子为王,与龟兹、温宿、姑墨、于阗、皮山诸国在莎车修筑践盟台盟誓。

    解忧公主是刘氏同姓诸王的“七国之乱”之一刘戊之女,因兵败而为罪人,当时西域诸国以乌孙最为强大,汉武帝为了巩固与乌孙的联盟,将解忧封为公主,嫁给乌孙昆莫之孙岑陬为右夫人,左夫人便是匈奴之女。

    大汉和匈奴为了拉拢乌孙各展其能,解忧公主在乌孙之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远走千里之外的弱女子以一己之力打败左夫人,取得乌孙王的信任,后又嫁给乌孙王翁归靡,共生有五个子女,成了名副其实的乌孙国母。

    翁归靡对待解忧公主关怀备至,言听计从,乌孙与汉之间书信、使者往来不断,相亲相近,同进同退,与匈奴则日益疏远,汉武帝“断匈奴右臂”的计划得以实现。

    此后西北边疆安然无事,丝绸之路繁荣一时,大汉威仪影响远播天山南北,西域诸国都争相与汉交好。

    西域小国莎车在国王去世无人即位的情况下,决定迎接解忧的次子万年为国王,看重的就是万年一半的汉家血统,当年龟兹国王也几经努力求得解忧长女为妻,深以汉家女婿为荣,和亲政策终于在解忧的努力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刘封在后世了解到解忧公主的时候,深为其魄力和能力所感动,解忧公主的名气远不及后来的王昭君和成公主,但她其功绩并不次于后两者,甚至可以称之为巾帼英雄。

    解忧公主识大体、顾大局,坚毅果敢,以其聪明才智和忍辱负重,成功联合乌孙与汉朝夹击并大败匈奴主力,使匈奴元气大伤,内部分裂,各部落各自为生,才有了昭君出塞的事件。

    而从长远来看,解忧公主在乌孙历经四代国王,大汉的影响力也通过乌孙传到更远天山之外,为大汉明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刘封看来,解忧公主在丝绸之路的上的功劳,某些方面甚至可与张骞相提并论。

    从血脉上来讲,莎车王族实则一直都是乌孙和大汉的后代在掌控,而解忧公主为乌孙带来的影响变化极大,虽不如王昭君有名,但在乌孙却影响深远,足有一席之地。

    其子万年又在长安为质数年,对中原化深为了解,封为莎车王之后以汉家之后为荣,大力推行中原化,修筑践盟台也是因为思念长安生活,铭记大汉恩情。

    西域诸国之中,有两个最为奇特的国家,于阗国笃信佛法,远离中原,但百姓模样却与西域大不相同,反而和中原人十分相像;另一个便是最西端的莎车国,百姓虽是西域人的模样,但礼仪习俗、字语言乃至宫室城墙,都与中原相差无几。

    很多中原客商远走西域,都喜欢在莎车多逗留几日,在千里之外的漫漫黄沙之中,忽然看到故土熟悉的景象,仿佛有一种回乡的错觉。

    甚至很多商队的分号都设立在莎车,只有在这里才能长期留住看守商号的伙计,久而久之,彼此长期影响之下,莎车几乎已经和中原一郡之地没什么差别了。

    拉买提也长出一口气,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这半月时间他在西山城深入了解汉军之后,发现莎车根本没有一战之力,心中挫败感倍增,深知这是必败之战,内心深处也期盼莎车王能够认清形势。

    另外莎车顺利投降也是保住了他的人头,被软禁在西山城,没有任何兵权,他也担心莎车王执意不降,刘封一怒之下杀了自己祭旗。

    这个结果可谓皆大欢喜,刘封马上传令设宴款待使者,同时命李钰、班辞在营中挑选五千精兵,待使者休息一日之后和拉买提赶往莎车,先将境内安稳下来,以防疏勒趁虚而入。

 第2064章 新旧交替

    随着于阗王下葬,于阗官员和百姓似乎也都死了心,开始逐渐适应颁布的新政,对于百姓来说影响不算太大,反而有诸多利好,最不适应的莫过于那些王族贵胄和城中官员。

    从国到郡,连降好几级,官员的职位自然也都全部降级,再加上大汉律法与于阗大不相同,更为严格公正,一时间有人欢喜有人忧。

    近一月的时间,中城府衙外人满为患,诸多沉冤大案昭雪,罪首伏诛,让城中百姓奔走相告,也让那些原本的权贵们整日惴惴不安,没有了权势和靠山,他们只能祈祷佛祖保佑官府不要查到自己头上。

    谁都明白,这其实是一次高层权力的更迭,哪个官员不会犯错,只要查出来的,基本都能坐实,将原本的于阗官员处置之后,新提拔的官员也随之上任,有理有据完成了新的秩序交接。

    重压之下,有些官员为了保住性命,干脆将家产全部捐出,找个寺庙出家为僧,只求能保住一命,一时间西山城中寺庙人满为患,烧香祈祷的,剃度出家的,和府衙外的热闹相映成趣。

    朝廷的官员还要一月时间才能赶到于阗,刘封命尉迟圭休和尉迟乌波为城长,同时也让他们贤能,让有德望之人充任各部官吏,以最快的速度让于阗步入正轨。

    家族管理最大的一个好处便是财产和权力的集中,尉迟家族陨落之后,其军营、炼器和矿藏都被官府接收,尤其是玉矿,将是以后发展于阗的重要经济来源。

    于阗国人善铸铜器,境内有几座丰富的铜矿,刘封又命人探查铁矿和煤矿,这两样矿藏的开发技术至今还在汉军的工坊之中严格保密,先进的冶炼技术是提升军力的必备条件,绝不能泄露出去。

    除此之外,自鄯善向西的官道之上,数千里的烽火台也开始修建,这对于今后管控广阔的西域有极大的辅助作用。

    转眼过了大暑,于阗境内许多瓜果成熟,没有因为战争将田地破坏,反而免去了赋税,百姓们心中充满喜悦,收完田地之后汉军的屯田令将要全面执行,大家都在各自盘算着往后的日子。

    这一段时间刘封最喜欢去的就是田地和集市,察看这里的庄稼和各种植物,汉代时期中原的农作物还以小麦、小米和稻谷为主,能量产的玉米、马铃薯这些至今未见,能吃的菜也比较少,很多东西都不曾见到。

    这次西征,刘封也很重视这些食物,如果能及早发现的,要尽快引入中原,这对亟待发展人口的中原将会起到积极作用,不然人口暴涨,粮食不足,还会引发更大的灾难。

    这几日的巡察倒也收获颇多,于阗除了西域常见的葡萄、核桃、石榴之外,还有从葱岭以西传来的胡萝卜、胡椒等,这些在中原还不曾见到,尤其是波斯菜和胡豆,在于阗已经广泛种植,但只限于这一个地方。

    命随从将这些菜和种子都一一记录,等到秋收之后大量收购运往中原,今年的任务是这些庄稼的种子,什么珠宝之类的暂时都不重要了。

    从长安出发之时,刘封已经命人在渭水两岸开发出了数万顷官田,早早命人施肥打理,这些地方只能用来种植培育新引进的粮食种子,等到成熟之后再依次发往各州种植,以成都、洛阳、邺城、许昌、寿春、吴郡、襄阳等为支点,以点带面全面推广丰富食物种类。

    转了好几个地方,刘封发现一样在后世西域最广泛种植的作物竟然没有出现,而且在中原和西域也没有用过,这个东西就是棉花。

    回来之后和尉迟圭休、马哲等人询问,几人都是一脸迷茫,别说是棉花这个东西他们从未听过,马哲甚至连“棉”字都没有见过,这让刘封哭笑不得。

    无奈之下又找了几位官吏来问,几人竟都不知道“棉”字,与之接近的只有一个锦字,刘封马上意识到棉花很可能也是后世才引进种植的,汉代还没有。

    怪不得这个时代的人要么都穿绫罗绸缎,要么粗衣麻布,却没有更舒适的棉布,御寒也都是草叶、柳絮、木棉等等,如果能将棉花种出来,其作用简直无法形容。

    在几人的询问之下,刘封将棉花的好处大概和众人说了一遍,同时立刻下令给汉昌号传信,在身毒一带寻找棉花种子,将其带到西域和凉州一带种植培育。

    除此之外,刘封早已向汉昌号下令,走到西域各国,除了赚钱之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收购粮食种子,但凡中原没有的,又在他国为主食的作物都要带回来试种,尤其是地中海一带的大秦国、萨珊国更要特别留意,如果能提前找到玉米和马铃薯的种子,中原人口将会迎来大增长。

    即将到七月末,城中佛像也都塑造完毕,包括最大的普贤菩萨金身,城中百姓无不欢欣,家家早晚烧香,人人顶礼膜拜,广德侯功德之大,已有“活佛”之称。

    相比之下,汉军修建的青玄宫和功勋碑便显得冷清了许多,毕竟这些从于阗人内心深处来看,都是祭祀汉人的东西,与他们关系不大。

    甚至有人认为那些死去的汉军士兵是杀害他们同族的凶手,却没人想到汉军的到来,让他们头顶上十分之一的王公大臣全都消失,压迫束缚他们的大山被掀开,赋税减轻一半以上,真正的明和安定即将到来。

    汉军全力修建道观,虽说佛教在于阗已经十分繁盛,但作为朝廷也不能厚此薄彼,普贤金身大城,刘封也命人送来三百运送佛像的车辆,由官府提供骡马相助,而运送普贤金身的大车更是鎏金打造,金碧辉煌,显得十分气派。

    刘封的这番举动,无意让于阗百姓心中的怨气和不满消除许多,看到朝廷并未刻意打压佛事,这些虔诚的信众们又安心不少,毕竟大多数百姓还是一心向善,多行善事,所以于阗虽然礼法不全,但很少发生大的变乱,这和百姓们奉行佛事不无关系。

 第2065章 佛像出城

    入秋时节,于阗境内的绿意渐变,间杂着淡黄和殷红,天高云淡,热气尚未完全退去,早晚温差已经变大。

    天高云淡,早晨的一阵风沙刮过之后,天空中出现了日晕,彩色圆环笼罩在西山城上空。

    于阗百姓纷纷就地跪拜,城内外的大街、田野,乃至官府中的许多衙役和官吏都跪地合什,念念有词。

    今日正是运送地藏金身的时间,看到天现异象,佛光耀日,所有人都以为是佛祖显灵,接引地藏菩萨来到于阗。

    钟磬响动,从西山城东南的一座城池中车辆接连而出,只见经幡无数,僧侣们盛装列于道旁,前方有十八名僧人穿着袈裟持铙钹等法器洒水开路。

    梵唱之声响彻全城,前方的僧人来到玉带路上,后方的车队还未完全走出内城,百姓们远远观望,人人露出虔诚之色,但大家的目光都盯着城门,想瞻仰地藏圣像。

    随着四匹马拉动的一辆金色大车缓缓走出城门,钟鼓之声愈发响亮,但空气却仿佛凝固了一般,万众瞩目之下,一尊高大的金色佛像从城门道中出来。

    从城门下的灰暗到阳光下的金灿辉煌,虽然佛像头戴黄布罩住上半身,但高大的形象和金光闪耀令人不敢直视,仿佛一股无形的力量摄人心魄。

    百姓们无不跪拜在地不敢抬头,车声辘辘,广德侯手持禅杖,缓步走在马车前方,边走边念诵经,俨然高僧大德的神态,远远望去,其举止形容确实令人心折。

    西面的城楼之上,刘封等人正居高临下观看这千载难逢的盛世,鸯掰着几颗石榴喂到嘴里,冷笑道:“这广德侯故弄玄虚果然有一套,不禁尉迟乌波几个兄弟被他瞒过,就是这满城百姓,也是如此。”

    马哲摇头叹道:“此人深得民心,看这形势,若非我们杀到于阗,只恐他要借着这地藏金身假意宣告天命,将尉迟乌波取而代之,重新夺回王命了。”

    刘封笑道:“此番他以遁入空门让我们放松警惕,却将军器和粮草暗中运走,只等我们退兵之后立刻又会起兵作乱,以他今后的威望,自然一呼百应,这于阗终归还是属于他的,殊途同归呐!”

    鸯冷嗤一声:“只可惜他这等行径,佛祖恐怕也难饶他,马上就要遭到报应了,嘿嘿!”

    众人闻言不禁哑然失笑,此时前部的车辆已经出城,除了地藏金身之外,还有其他佛像数百,有玉雕、也有木雕、泥塑等等,种类繁多,大小不一,一路金钱洒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