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话说了等于没说。
包拯继续说道:“我观察农业银行,他们的盈利方式主要是两个渠道,一个是青苗贷,但其实这个已经渐渐在萎缩,因为一般的年景,农民是不需要贷款的。”
众人点点头。
农民不愿意贷款是可以理解的,原本每年挣的不多,借贷不是免费,那是要给利息的,农民自己有存款的时候当然不愿意借。
包拯的脸色很是奇异:“……另一个则是小额商业贷,农业银行专门针对一些商人、手工业者进行贷款,农业银行称之为创业贷。”
富弼若有所思道:“这种贷款怕是有些是收不回成本的吧,经营这种事情,说不定就全亏了。”
包拯点点头:“的确是这样,根据季默所说,创业贷的确会产生不少的坏账,但他们并不太在乎,因为他们会继续对一些有潜力的商人或者手工业者进行扶持。”
“扶持?”赵祯有些疑惑。
“对,扶持,就是农业银行出资和商人或者手工业者合作。
农业银行不仅在资金上进行注资,还会在管理经验、商业人脉、销售渠道上进行补充。
让商人的资金、销售渠道都有了相互补充的机会,这样创业的成功性就提高了很多。
但是商人和手工业者也要付出产业的股份的代价。”
包拯道。
“……季默称之为天使投资。”
文彦博等人面面相觑。
还能这么操作?
放贷放成了股东?
赵祯忍不住问道:“那成效如何?”
包拯常年冷硬的脸上出现了兴奋的神情,他振奋道:“陛下应该知道前两个季度,商税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的事情吧?”
赵祯露出笑容:“没错,接近两成的增长,这个数据还是三司给过来的。”
包拯点头道:“没错,这一部分的增长,有部分就是来源于新增商户的部分。
虽然目前占比还不算高,因为大部分还在成长期,等这批商户成长起来,届时商税翻一番都有可能!”
赵祯震惊得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此话当真?”
包拯肯定道:“当真,现在这批商户大多数还在投资期,还没有到真正产出的时候。
等他们真正产出的时候,那时候才是真正爆发的时候!”
赵祯兴奋得走下龙椅,高兴地走来走去。
怪不得他这么兴奋,大宋朝缺钱呐!
文彦博几人也露出了笑容。
赵祯喜道:“欧阳卿家生了个好儿子啊!”
欧阳修脸上的笑意更浓,满满的都是自豪,但说出来的话却颇为欠揍:“哎呀,陛下谬赞了,那小子皮得很,臣都快要烦死他了!”
文彦博:“……”
富弼:“……”
赵祯:“……”
包拯:“……”
王安石:“……”
气氛一下子变得尴尬起来。
赵祯赶紧转移话题:“这样的话,诸位卿家觉得季默这个建言是否可行?”
文彦博还是摇头:“农业银行体量小,这么做是可以的,但央行的体量可以预计是农业银行的十倍,农业银行可以做,但央行未必可以。”
富弼点头同意。
赵祯看向王安石。
王安石沉吟了一下道:“我觉得可以让季默拿出章程来,建言是他提出来的,他或许有更加高明的手段。”
赵祯恍然大悟:“没错没错,咱们在这里瞎猜什么啊。
论搞经济,欧阳季默才是此中高手,包卿家,这个事情麻烦你传达一下。”
包拯点头领命。
赵祯想了想道:“农业银行的所谓创业贷,可以多鼓励鼓励。
咱们大宋朝不歧视商户,商户越多,经济就越活跃,这是季默说的。
包卿家鼓励鼓励季默,让他多扶持扶持!”
包拯笑着点头。
……
“官家真的是这么说的?”
欧阳辩惊讶道。
包拯点头道:“的确如此,毕竟也是件大好事嘛。
商业对于经济的促进的确很有帮助,前两个季度的国库收入多收了几百万贯,这不就是大好事嘛!”
欧阳辩露出了笑容,笑容里面隐藏着诡异。
这样啊,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这真是个好时代啊。
欧阳辩赞叹道。
宋朝不抑土地兼并,现在对商业兼并也没有意识。
赵祯也好,诸位大臣也好,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他的行为是在缔造一个叫做托拉斯的怪兽。
欧阳辩控股的农业银行,现在扶持的商户和手工业者,可不是没有规划的随便扶持,而是针对性的对各项行业的上下游进行控股。
等这些商户和手工业成长起来,在农业银行的支持下,到时候就可以控制他们所在的行业的上下游。
而这种形式成长起来的商户之间的联系紧密性,比起所谓的行会商会都要紧密得多。
到时候这些商户都会团结在农业银行的周边,成为一个庞大无比的托拉斯垄断集团。
当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欧阳辩就已经控制了大宋朝的经济命脉了!
而现在,大宋的官家竟然在鼓励他——多发展点商户嘛,朕要收税!
好嘛。
这样的要求欧阳辩当然不会拒绝的。
“虽然有些困难,但官家都这么说了,有困难也要克服。”
欧阳辩似乎有些为难。
“哦,央行的事情,我将里面的规划也都写出来吧,届时大家也好讨论一下。”
包拯满意而去。
欧阳辩看着包拯的背影,笑容蔓延开来。
第178章 汴京的秋!
欧阳辩兼任铁案主事,但他并不怎么插手,只是吩咐副手按照原来的规程做事便是。
副手也习惯了,因为之前的林斯通也差不多如此。
这些权贵子弟就是占着一个位置,然后事情都扔给他们这些工具人做。
副手对于这种事情熟练得令人心疼。
不过他并不知道,欧阳辩之所以不插手,并不是因为他不懂,而是他知道不能乱插手。
铁案和勾当司不同,勾当司本身就是清水衙门,就是监察其他的部门,根本没有什么油水,也因为勾当司之前的没落,所以没有其他的司案需要将利益输送过来。
欧阳辩接手的勾当司,虽然一穷二白,但也一干二净。
但铁案不同。
铁案是三司里最肥的司案之一,里面的水深得很。
赵祯让欧阳辩接手铁案,无非就是想让欧阳辩解决钱荒的事情。
欧阳辩立马闻弦知雅意,送上一份《钱荒论》,将赵祯的注意转移到央行上面去。
这当然不是忽悠,而是欧阳辩想了许久的方式,这是他的一个尝试,也是增加政治资本的一个途径。
如果他能够解决钱荒的问题,让朝廷的国库丰盈起来,那么他就会成为朝廷眼中的能臣!
能臣是相对弄臣、幸臣而言。
欧阳辩是状元出身,但他诗词绝妙,容易被当成幸臣,当成门面。
欧阳辩想要做事就不能被归到这一类,而是要成为一个能做事的能臣。
就像他的老师王安石,欧阳修想要‘托付斯文’给他,王安石却拒绝了。
王安石想要的是做事,而不是玩弄笔墨。
如果欧阳辩还是以前的欧阳辩,那么这样的生活或许他会很享受,但既然想要做些什么,那么就得用另一副面目出现了。
但铁案暂时还是不能动。
里面牵涉的事情太多太广。
欧阳辩看似根基深厚,无论是父亲还是老师,还是周边支持他的政事堂宰相和三司计相,还有一直对他青睐有加的赵祯,但这些不是他自己的实力。
铁案里面的事情很复杂,欧阳辩虽然不是特别清楚,但在勾当司中他还是能够窥见一些端倪的。
虽然铁案的诸多事情宰相们并没有直接参与,但他们的部下却是牵涉得不少,若是动了铁案,就是动了马蜂窝。
从另一方面来讲,欧阳辩能够入主铁案,也是因为他算是文彦博富弼这一派的,若非如此,他怕是上不来的。
无论是欧阳辩所谋划的事情来看,还是他所处的派系,欧阳辩都不能去捅这个马蜂窝。
所以欧阳辩干脆不插手,全权放手让副手去管事,只要他不插手,即便他挂着名,铁案的事情也与他无关。
是不是很滑稽?
但这就是大宋朝。
都是打工人嘛,就是为了领一份工资嘛。
大宋朝对这个拎得很清。
况且对于欧阳辩来收,这也算是家传本事。
天圣、明道年间,欧阳修在西京留守府的时候,他的上司是吴越王钱俶的儿子钱惟演。
钱惟演热衷文学,爱惜人材,礼贤下士,具有宽容和奖掖后进的精神。
因此,欧阳修和一帮文人在西京悠游林下,根本就不管什么政事,就这样,朝廷也没有任何责罚。
不过这就是大宋朝。
所以欧阳辩身为铁案主事人,对铁案不闻不问,却没有人来弹劾他。
所以,在他身兼两份差遣的情况下,他还有时间慢慢地构思央行的筹建以及加快农业银行对各行各业的渗透布局。
秋天是个好季节。
开封红叶处处,大好江山显得那么的壮丽。
欧阳府迎来好事。
而且是好事成双。
欧阳辩的大哥欧阳发,和他的老师胡瑗的大女儿一见倾心。
胡瑗对自己这个弟子也颇为满意,于是玉成其事,在嘉佑二年这个春天成婚。
为此,欧阳辩送出大宅子一座,并送西湖城商铺十间,以及城外的土地一顷作为大哥的成家启动资金。
欧阳发倾心于古乐钟律之说,究历朝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等一些学术类的东西,最近父荫补将作监主簿,赐进士出身,以后估计也就是搞搞学术,至于经营什么的就不指望了。
所以欧阳辩直接送商铺和田地。
有房子住,有俸禄收,还有西湖城的商铺以及城外的一顷土地,欧阳发的下半辈子都可以埋头书本之中,不必操心生计问题了。
而欧阳辩和富家长女富蒹葭的婚事也在这个秋天订了下来。
不过因为宋朝的男婚女嫁一般男方不少于十五岁,女方不小于十三岁。
欧阳辩的年纪还没有到,所以只是交换草帖订婚,基本也算是订了下来。
秋天是成婚的好季节,欧阳家有喜事,皇家也有喜事。
兖国公主赵徽柔下嫁侍中李用和之子、李宸妃之侄李玮。
这场皇家婚礼非常隆重。
结婚之前,福康公主举行了隆重的册封礼,赵祯晋封福康公主为兖国公主。
公主母苗贵妃母凭女贵,晋封为贤妃,三代特赠东宫三少官。
福康公主是宋朝第一个有册封礼的公主,赵祯又花费了数十万缗钱为公主建造府邸。
兖国公主出嫁后,月给千贯,待遇如同皇太子。
出嫁之时,整个汴京城都轰动了起来。
整个婚礼盛大而庄严,但就像大宋这个国家一般,看起来华丽无比,但婚姻的本身却如同住建在沙滩之上的宏大建筑一般。
没有人看到,坐在偌大轿子里公主的泪水模糊了她精致的妆容,他的怀里抱着一本因为翻阅多次而起了毛边的词集,上面赫然写着明月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赵徽柔声音如杜鹃啼血,哀伤到了极点。
“……转朱阁,低琦户,照无眠,何事长向别时圆?……”
一声长长的叹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外面似乎也传来了幽幽的叹息声。
不幸的人各有不同,幸福的人大多类似。
第179章 珍惜眼前人!
秋风飒爽时,有好消息,也会随着秋风带来不好的消息。
秋的肃杀因此而来。
一封来之四川的家书经过驿站传递到欧阳辩的府上,门子看着是写给苏洵的,但苏洵已经已经去了地方就职了。
门子知道苏洵父子和四公子的关系比较好,请示过薛氏之后,门子赶紧将信送到欧阳辩这边。
欧阳辩看到四川的来信,心里便感觉有些不详。
他记起来了,苏洵的老妻,苏氏兄弟的母亲,似乎就是这个时候去世的。
果然一看信封上的标记,果然是标了白事的标记。
欧阳辩也顾不得什么隐私了,赶紧拆开一看,果然如他所料。
苏洵的妻子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逝世,只是出川还是比较艰难,等信送到了汴京,时间已经过了一个月之久了。
欧阳辩不由得为这个伟大的母亲而悲伤,丈夫和儿子们才刚刚取得成就,她却一点福气都没有享受到,就撒手西去了。
欧阳辩赶紧将信的内容抄成三份,叫人赶紧给苏洵父子三人送去,又准备了马车准备接送。
苏轼在陕西凤翔,凤翔离四川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