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无双国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宋之无双国士- 第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攻陷金汤城,夺取宥州,屠杀了砽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部族,焚烧西夏储备的粮食数万石,收缴帐篷二千三百只,俘虏五千七百人。
  又建桥子谷城,筑建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城堡,这些城堡都建在敌方要害之地。
  安远一战,他受伤很重,但听说西夏军队到了,就又挺身飞速赶往,士兵们因此也争先恐后,奋力拼搏。
  他临敌作战时,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西夏军均望风披靡,无人敢挡。
  后得范仲淹赏识,一路青云直上,又平定邕州,辗转千里,到得今年四十有八,可不正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么?
  前半阙写狄青生平,后半阙写狄青期望,若是将这首词作为狄青生平盖棺论定之词,也再合适不过了。
  难怪狄青如此激动了。
  “将我大刀拿来,我要舞刀!”
  狄青大声道。
  “好嘞!”忠仆大喜。
  天空飘起大雪,狄青的大刀卷起大雪,犹然可见年轻时候的勇武。
  忠仆泪流满面。
  这段时间狄青消沉黯然,往日健壮的身躯日渐消瘦,眼看着就成了一个病入膏肓的老头了,能够再次见到主人奋发起来,他心中着实开心不已。
  忠仆悄悄看了一下纸张上的落款,上面的名字却让他愕然——欧阳辩!
  欧阳辩他是知道的,是欧阳修的幼子,近两年在汴京声名鹊起。
  自家主人是因为欧阳修的两份奏折而被贬谪,如今欧阳修之子却来信激励,这是什么情况?
  狄青停了下来,大雪纷纷而下,没一会就将狄青覆盖,忠仆赶紧将狄青拉到屋檐下,掸去雪粒,重新披上棉袄。
  狄青变得意气风发起来,眉眼之间的消沉已然不见,笑道:“笔墨伺候!”
  忠仆欣然答道:“好嘞!”
  屋内重新升起炉子,温暖很快充溢整个房间。
  忠仆持笔等候狄青说话,狄青笑道:“我亲自来写。”
  狄青接过笔,沉思了一会下笔。
  ——
  大雪已至,欧阳辩又开始了猫冬,好在家里住着苏氏父子和曾氏兄弟,还有时不时来拜访的学子,倒也不虞寂寞。
  今日天色昏沉,眼见着一场新雪即将来临,欧阳辩有些蠢蠢欲动,赶紧吩咐碧珠。
  “碧珠姐,让澄园准备一只羊,再送一些新鲜瓜果过来,今晚我要吃火锅,哦,对了按照二十人份算,香泉酒和天醇酒都准备一些。
  然后通知一下于先生与采薇姐,让他们一起过来吃火锅,嗯……对了,送一只羊过去家里边,让家里也搞个火锅暖身。”
  碧珠诶的一声去了,没一会陆采薇来了。
  欧阳辩笑道:“你这个吃货怎么这么快就来了,吃饭还得等一等才行。”
  陆采薇微笑看着欧阳辩。
  时间过得真快,眼见着孩童已经成长为少年郎了。
  如今的欧阳辩,已然到了她的齐耳高,相比一般的少年,欧阳辩身体健壮,目光沉凝,让人一看不由得起了崇敬之心。
  听到欧阳辩的取笑,陆采薇只是抿嘴一笑道:“我可不是为了一口吃食而来,而是我收到了一封信,赶紧给你送来。”
  欧阳辩笑着点头,他日常信件不少,生意上的、与同窗的交流、与远在福建的蔡襄的交流都没有停过,他是知道的,朋友一定要多交流多相处,才会有好感情。
  只是接过信件一看,欧阳辩便目光沉凝起来。
  陆采薇大量着认真的欧阳辩,心下如同猫儿一般撕挠,很有些去亲吻少年的冲动。
  顷刻之后,只看到欧阳辩的眉眼变得生动起来,一抹微笑渐渐扩散变成大笑,继而挥舞起手臂,晃动着屁股,竟是现场来了一段踏歌。
  陆采薇忍不住笑了起来。
  她很少见到欧阳辩如此的开心,面前的少年总是笑着面对诸人,但开不开心就很难说了。


第137章 翩翩美少年!
  寒冷的冬天中,来一锅热气腾腾的火锅,既暖胃又暖心,尤其是朋友齐聚一堂之时。
  曾氏兄弟与苏氏父子联袂而至,陆采薇与于谋作陪,一张大圆桌上摆着一个大铜锅,铜锅已然沸腾,空气中弥漫着花椒与辣椒的香味,铜锅咕噜作响,弥漫着白雾的汤水中隐约可见羊大骨。
  欧阳辩一边指挥着于谋下菜,一边指使着陆采薇赶紧斟酒。
  酒是在炭炉上热着的,众人一边大快朵颐,一边饮酒作乐。
  欧阳辩轻轻抿着酒,看着苏轼描绘着眉山的风景以及一路出川时候的艰险。
  曾布一边吃肉一边附和,曾巩则是和苏洵一边碰杯一边小声交流,他们年纪相近,更好交流一些。
  苏辙虽然两杯酒下肚,脸色微红,看起来已经有些微醺,但依然不怎么说话。
  相对比喝了酒就开始吹牛的苏轼,兄弟俩的性格差异就展现出来了。
  杯盘狼藉,宾主尽欢,到了后面,苏轼提议大家一起作诗词助兴。
  苏轼抛玉引砖:“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此词一出,众人皆大声喝彩,曾巩等人面露异色,他们还真不知道苏轼竟然天才至此。
  只是一下子竟然有些冷场了,如此绝妙好词,其他人并没有信心立即拿出一首与之相提并论的诗词。
  于是众人将目光看向欧阳辩,在他们看来,只有才思敏捷著称的欧阳辩,才有可能立即拿出一首能够与之相并论的诗词来。
  欧阳辩的这具身体还没有经过酒精考验,今夜兴致来了,喝多了一点,此时被众人目光一看,豪情顿生,尤其是陆采薇如同秋水一般的眼眸看着他的时候,男人的虚荣心顿时爆棚。
  于是欧阳辩大声吟诵:“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宴会至此,夜已经深了,外面的人声也渐渐安静,这首诗的意境也顿时显现了出来,非常适合此时的情景。
  众人顿时大声喝彩。
  苏轼不服气了,张口又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辙脸上露出微笑,这首词绝妙,其中那句坏壁无由见旧题是兄弟俩共同的回忆,少年时代,他们兄弟一起外出游玩。
  有一次,他们经过一个乡村院落,看见墙壁上题着两行诗句: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
  这里面的内情只有他知道,但这首词的洒脱和大气却是扑面而来。
  尤其是前两联的画面感极其强烈。
  想象在万里雪飘的原野上,零星地散落着几棵树。这时飞鸿西来,踏雪而去,留下一声长鸣,不久便隐没在雪中,只剩雪地里似有似无的脚印。
  众人更是大声喝彩起来。
  这首词水平很高,欧阳辩想了几首都没有能够超越的,脑袋一热,便脱口而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
  念到这里,欧阳辩突然一机灵,脑袋一清,顿时倒吸一口凉气,额头上冷汗沁出。
  众人正沉迷于词中展现出来的恢宏气象以及词中的大气,欧阳辩却停了下来,苏轼忍不住催促道:“还有呢还有呢?”
  众人齐齐盯着欧阳辩。
  欧阳辩眼皮一耷拉,脑袋靠在了椅背上,鼾声响起。
  众人忍不住笑了起来。
  苏轼却是抓耳挠腮,这首词后面估计更精彩,但却戛然而止的感觉太让他抓狂了。
  如果他也是后世而来,便知道这种情况便是所谓的太监了。
  他不知道的还有欧阳辩此时在心中庆幸,幸好及时刹车了,不然这首词以后会要了他的小命的。
  苏氏父子倒是还好,品质都还算过关,但曾氏兄弟里的曾布……他着实是信不过的。
  以后若是有足够的利益,这个小人必定会将他卖个好价钱!
  见到欧阳辩睡着了,陆采薇和于谋赶紧将欧阳辩送进卧室,于谋先行出来待客,陆采薇留下照料。
  陆采薇让碧珠打了热水,亲自帮欧阳辩擦拭了汗水,又脱下欧阳辩的外衣,盖上被子后,也没有立即离开,而是搬了一张矮凳坐在床边,用手臂托着下巴,细细地看着睡后的欧阳辩。
  平时的欧阳辩一副惫懒样,总是笑得有些促狭的模样,睡着之后的欧阳辩却是恬静起来,和薛夫人类似的精致五官在这个时候才展现出来。
  近两年的欧阳辩长得很快,眉眼都已经长开了来,已经初具俊朗少年郎的气象。
  看着欧阳辩的五官,陆采薇忍不住想起了一句诗: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不知道想到什么,陆采薇突然俏脸一红,她偷偷地看向门口,见门紧紧关闭,她悄悄地捧住胸口,似乎心脏快要跳动出来。
  她蓦然起身,俯身低头……
  闭着眼睛装睡的欧阳辩突然感觉有两片温热湿润的物件贴近脸庞,温暖馨香的气息轻拂在他的脸上。
  这是?
  欧阳辩的心脏如擂鼓,好在冬日的被子颇厚,倒没有让陆采薇知悉。
  只听得窸窸窣窣声音之后,脚步声远去,门被轻轻掩上,欧阳辩这才出了一口气,睁开眼睛,用手摸了摸脸上犹然有些湿润处,忍不住叹了一口气,一会又笑了出来。
  少女情怀总是诗嘛。
  陆采薇比他大了不少,但其实也不过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女而已。
  虽然自己还小,但英俊潇洒,年少多金,才华横溢,被这么优秀的女孩子喜欢也是理所当然的嘛。
  欧阳辩突然又开心了起来。
  或许,这就是生活本身的意义吧。
  来到了大宋朝,纵然有些让他不太开心的事情,但也有一些让他感觉这一趟是值得,就比如眼前的少女便是让他感觉到开心的事情。
  明天,又是一个好日子吧。
  渐渐睡去的欧阳辩如是想道。


第138章 资善堂!
  《续资治通鉴》记载:嘉佑一年十二月十一日,有彗出紫微垣,历七星,其色白,长丈余。
  当夜,欧阳辩起夜,恰好抬头瞬间,看到彗星划空而过,整个夜空独剩彗星照亮长空。
  场景美妙而震撼,当欧阳辩知道朝堂又该多事。
  果然第二日群臣上书。
  范镇言:「臣近以都城大水【二七】及彗星谪见,为变非常,故乞速定大计,以答天谴。
  阖门待罪,祈以死请。臣人微言轻,固不足以动圣听,然所陈者,乃天之戒。
  陛下纵不用臣之言,可不畏天之戒乎!彗星尚在,朝廷不知警惧,彗星既灭,则不复有所告戒。
  後虽欲言,亦无以为辞,此臣所以恐惧而必以死请也。
  今除臣侍御史知杂事,则臣之言责益重於前,所有告敕,未敢祗受。」
  司马光上书言:【窃以为国家者,政有小大,事有缓急,知所前後,则功无不成。……以臣之愚,当今甚大而急者,在於根本未建,众心危疑,释此不忧,而顾彼三者,是舍其肺腑而救四支也,不亦失乎?】
  又有殿中侍御史赵拚言:「此阴盛阳微之戒也。商、周之盛,并建同姓,两汉皇子,多封大国,有唐宗室,出为刺史,国朝二宗,相继尹京,是故本支盛强,有磐石之安,则奸雄不敢内窥,而天下有所系望矣。愿择宗子之贤者,使得问安侍膳於宫中,以消奸萌,或尹京典郡,为夹辅之势。」
  又言:「天象谪见,妖人讹言,权臣有虚声,为兵众所附,中外为之恟恟。此机会之际,间不容发,盖以未立皇子,社稷有此大忧。惟陛下早为之计,则人心不摇,国本固矣。」
  群臣皆上书,所指只有一事,都是告诫仁宗:
  ——陛下啊,您看,五月时候的大水,现在的彗星,上天都在告诉我们,您该立皇子了,您要是不立皇子,上天该震怒,天下该不安了!
  于是十二月二十一日,朝廷起用赵宗实担任秦州防御史、知宗正寺。
  消息一出,天下咸安。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意味着仁宗已经向群臣妥协了,有意将赵宗实立为皇子,虽然还没有正式承认,但担任秦州防御史、知宗正寺已经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了,所以群臣暂时按捺了下来。
  欧阳辩对于这些并不算特别关心,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早一天晚一天都会如此。
  除非赵祯自己可以生出一个健康的皇子出来,但可能是赵祯自己的身体原因,生出来的皇子也好,公主也好,鲜有能够活到成年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