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无双国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宋之无双国士- 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尧佐是张贵妃的伯父,张贵妃当时还是修媛,想以门第抬高自己,所以请求仁宗将张尧佐稍微提拔,这才坐上了三司使的位置。
  张尧佐做官或许还是可以的,但做这事可不太行,三司使是一个极其考验专业技能的职位,这个职位让技术官僚来做才是最恰当。
  张尧佐担任三司使以来,虽然大错不多,但如今的财政正是江河日下的时候,需要的是一个有大才能的人,一个平庸的人是没有办法解决宋朝的财政问题的。
  可以说,英宗和神宗时候的窘迫,在这个时候已经是初现端倪了。
  不过这倒是不能全怪张尧佐,而是这个时代的人大多如此,大环境的变化让他们没有办法处理好这些事情罢了。
  包拯摇摇头道:“我还真的没有太大的信心,张尧佐小错不断,但大错是没有的,我如果接下来,也就只能避免一些小错,但要改变如今的局面,我力有未逮。”
  欧阳辩笑了笑:“这种事情您不应该和我商量,我没有办法给您太多的建议。”
  包拯目光炯炯看着欧阳辩:“不,你有,你在经济上的才能,是我见过的第一人,文相问我意见,我第一时间就想起了你。”
  欧阳辩苦笑道:“世伯,您也太看得起我了,好吧,我有一个问题。”
  包拯挺起腰杆子:“你说。”
  欧阳辩站了起来,褪去脸上的笑容,正色道:“世伯,我的问题是——你当三司使后,你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自然是国库充盈,国无钱粮短缺之患!”
  包拯道。
  “啧!”
  欧阳辩叠了一下牙花子。
  要使国库充盈,自然得除去支出之后还有结余,这事可不简单。
  就大宋朝这花钱能力,每年给辽夏至少三百万贯,加上给官员的俸禄,养兵的费用加起来,大约都得花了一半多的钱了,这还是经济状况比较好的情况下。
  像是这几年的情况,又是自然灾祸又是兵祸连连,国库里能跑老鼠已经不是一种夸张修辞手法,相反还谦虚了,现在国库里的老鼠已经饿死一批了。
  包拯看到欧阳辩的神色,便知道事情不简单,赶紧问道:“有困难?”
  欧阳辩斟酌了一下道:“有困难,但要看您的决心。”
  困难当然有,而且很大,但欧阳辩倒是想尝试一下。
  如今的当权者是文彦博、富弼、韩琦等人,都是未来王安石变法时候的反对者或者说中立者,反正都不是支持王安石的人。
  包拯算是当权派系的人,他想要做出一点事情,以他的性格,应该不忌惮做出一些改变,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许可以尝试一下,有文彦博、富弼韩琦等人兜底,算是很好的变法环境了。
  包拯点点头:“且说说看。”
  欧阳辩道:“掌财秘诀,无非是四个字,开源节流。”
  包拯点头。
  “……无论是开源还是节流,都会得罪一帮人。”
  包拯再次点头。
  这是可以预见到的,包拯心里有心理准备。
  欧阳辩一直留意包拯的脸色呢,看到包拯的神情,欧阳辩倒也是放开了,面对包拯这样的大勇气者,他倒也不用藏着掖着了。
  “世伯,我有上中下三策,你可掂量着来。”
  包拯眉头一掀,有些吃惊:“这也有上中下三策,你的策略怎么随口就来?”
  欧阳辩忍不住苦笑,什么叫随口就来,这原本就是思考了许久的结果好么,哪里那么容易随口就来。
  当他被逼拜王安石为师之后,他就知道这个漩涡他终究是避不过去的,所以倒是做了一些思考罢了。


第129章 青苗法!
  欧阳辩的上中下三策让包拯想起了清理惠民河时候的事情,那时候欧阳辩也是给出了所谓的上中下三策,当时包拯不忍心让百姓受难,取了一个中策,效果的确是非常好的。
  包拯道:“愿闻其详。”
  欧阳辩笑道:“所谓上策,自然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朝财政出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收入过少,而是支出太多,只要能够削减支出,以现在的收入,碾压汉唐都非难事。”
  包拯陷入了沉默。
  这个道理他是懂的,宋朝的收入,尤其是到了当今官家执政以来,人口大幅度增加,商业极其发达,每年岁入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要优胜,汉唐都比不上当今,更别说其他的朝代了。
  但实际情况是,宋朝的官员、兵员、岁币的支出,就足以消耗掉大部分,欧阳辩说得对,如果能够削减这一部分的支出,本朝根本就不穷,甚至是富得流油。
  但……包拯摇了摇头。
  欧阳辩笑着点头:“节流不是没法做到,而是要做到,就必须剥皮拆骨来一场彻底的变法,世伯想必也是知道里面风险的,那咱们就来讲一讲开源。”
  包拯振奋起精神。
  他是知道欧阳辩的风格的,欧阳辩此人看问题历来直达本质,但和稀泥的本事也不小。
  有些人看问题直达本质,便不屑于和稀泥,所以做起事来一贯惊天动地,但也很难被人接受。
  有人认为和稀泥没有创意,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震撼,便看不起擅长和稀泥的人。
  包拯铁面无私,但他其实并不是食古不化的人。
  “……开源也有上下之分,开源的上策就是三策中的中策,就是对当今的财税制度进行整理,让整体的效率提升。”
  包拯点点头,这个是大多数人能够想到的。
  宋朝商税农业税都还算完备,但里面也有颇多的问题,能够对其中进行改革的话,也可以增加收入,只是牵涉到的事情的严重性,不比前面的根本之论要小。
  根本上的节流,得罪的是所有的官员以及庞大的军队、辽夏两国,甚至会被官家忌惮。
  而这所谓的中策,得罪的则是涉及到有产业有土地的官员、富商、地主,牵扯到的层面极广,即便是包拯,想起来的时候也忍不住头皮发麻。
  欧阳辩心底暗暗地叹了口气。
  他叹气不是因为包拯的态度,而是感慨变革的艰难,连包拯这么一个大公无私的人,都有些裹足不前。
  不过这也让他开始佩服起王安石来。
  在官场上混的人,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利害关系的。
  王安石自小随父亲异地为官,到处颠沛流离,从小就对官场有深刻的认识。
  他并不是一个草根出身的人,而是一个官宦家庭出身的人。
  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利害关系,但他依然毅然决然的变法。
  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大无畏精神。
  但欧阳辩并没有对包拯有失望的情绪,也没有鄙夷包拯的意思。
  因为他也不是一个大无畏精神的人,至少包拯可以为了百姓得罪权贵,而他还在为小石榴的死而伤心,但至今没有付出过什么实际行动。
  实际上,他自己才是一个懦夫,他没有资格鄙夷包拯。
  “……下策,自然就是在不侵犯既得利益者外增加收入罢了。”
  欧阳辩的声音渺渺,似乎从九天之外传来。
  包拯暗自叹息一声,心下不无愧疚。
  他一直觉得欧阳辩此人虽然年少,但没有少年人的热血,懒散而又看破世情,他在做很多事情,但很多事情似乎都是被迫在做。
  拜王安石为师、做生意、读书、作诗词,都是被人推着前进,他似乎很少发自内心去做一件事情,这让包拯很有些恨铁不成钢的心思,但此时包拯却感受到了欧阳辩的渴望和失望。
  只是……这事情牵扯太大,我也不敢轻易牵涉其中啊!
  包拯心中叹息。
  欧阳辩整理了一下心情,这是他已经预料到的事情。
  文彦博、富弼、韩琦等人造就了一个辉煌的仁宗朝,然而他们的贡献在于维持稳定,而不是开拓创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就是保守派而已。
  包拯作为他们这一派系的人,他可以对抗权贵,可以为百姓发言。
  但要改革变法,不是他一言而决的事情,包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也实属正常。
  “……就目前来说,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最为合适的方法。”
  欧阳辩笑道。
  包拯道:“计从何来?”
  包拯已经做出了选择。
  欧阳辩道:“眼下就有一个好机会,大水冲垮大半个国朝,大水如今已经渐渐退去,但如今大地只剩一片空白,正是补种的时候。
  常平仓只能让受灾民众勉强度日,但要度过灾年,还得落实接下来的耕种的,但农民已经无力承担接下里的耕种成本了。
  这种时候,只能找富户钱庄借贷,但富户钱庄所放皆是高利贷……”
  欧阳辩的眼里星光闪现。
  包拯皱起了眉头:“青苗法?”
  青苗法并非起源于宋朝。
  青苗法起源于唐朝中后叶,唐朝中央政权被各路藩镇分割,除了军队数量不足外,更悲惨的是没钱。
  青苗法就在那时出现,其主要目的就是为皇帝创收。
  包拯沉吟说道:“青苗法倒不是不可以,在增加朝廷收入的同时,还兼有抑制民间高利贷、保护和赈济民户的目的,只是其中问题不少,就怕到时候助民不成,反而成了扰民的根源。”
  欧阳辩笑道:“你所担忧是地方官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加上官吏为了邀功,额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勒索,百姓苦不堪言吗?”
  包拯冷笑道:“我对这些官员从来都不惮怀有最大的恶意去揣测他们。”
  欧阳辩点点头笑道:“这是一种商业行为,如果官府参与其中,以相扑赛比喻,官府就是既是裁判,又是相扑手,规则都是官府说了算,这样不产生腐败才是咄咄怪事呢。”
  包拯一愣:“你的意思是?”
  欧阳辩道:“与钱庄合作,招募几家大钱庄,给他们发放青苗贷营业执照,官府不参与放贷,但要设立官员监督钱庄,让这个事情成为单纯的商业行为。”
  包拯点点头:“那倒是一件大好事,让百姓免受高利贷盘剥。”
  欧阳辩笑道:“何止如此,官府在其中也要获利的,既然要发放营业执照,当然要承担起监督的作用,官府也要从中抽取一定的比例作为回报。”
  包拯连连点头:“这样倒是一举两得,百姓得利,官府也因此得到收益,的确是好事,只是这个方法一时半会也对国库充盈没有太大的帮助。”
  欧阳辩只是笑而不语。
  包拯哑然失笑,有这么一项青苗法,足以让他政绩斐然了,倒也不急在一时了。


第130章 农业银行!
  包拯心满意足,正待离去,突然想起一事,站住说道:“和尚,你的西湖城融资一千万贯,投资五百万贯建设二期工程,还有五百万贯呢,打算怎么用?”
  欧阳辩有些摸不着头脑:“世伯的意思是?”
  包拯道:“有没有成立一个钱庄的想法?”
  欧阳辩一愣,继而一股狂喜从心中涌出:“世伯?”
  包拯叹息道:“三司使的位置不好坐,其他的人我信不过,你小和尚我还是相信的,你建议说要几家钱庄加入,但我需要在里面有一家是你的钱庄。”
  开办一家钱庄是欧阳辩已经在策划但始终没有着手进入的事情,因为需要有一个切入的机会。
  宋朝不是没有钱庄,相反,钱庄很多,而且官方和民间的都有,基本都已经形成紧密的行会,如果没有好的机会,想要进入的话,事倍功半。
  这一次有即将上任的包拯支持的话,借助青苗贷切入,钱庄就可以快速地壮大起来!
  欧阳辩激动道:“世伯,谢谢!”
  包拯笑了笑转身离开,留下一句话:“小和尚,莫让我失望。”
  欧阳辩呆呆站在原地,过了许久,才发出清脆而带了些癫狂的笑声。
  张家酒楼的炒菜法是他的第一桶金,冰室和东西烧是他的发家重要里程碑,西湖城的开发,让他成为房地产巨鳄,但钱庄……将是让他成就一番伟业的开始!
  后世有一句话,叫做——谁控制了金融,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这句话有些夸张了,但着实是有道理的。
  欧阳辩不是金融出身,但他是个编辑,也是一个涉猎甚广的读书人,更是一个炒股爱好者。
  为了读懂股市,他读了很多金融方面的书籍,国富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都是那个时候读的。
  在现代他当然只是略懂皮毛,但在这个时代,连存款不仅没有利息还得交保管费的年代,他所知道的那些知识,相当于拿着枪炮对阵竹刀木枪!
  包拯想要让他进入金融业,一来的确是想要在里面有一个信任的人,另一方面也有酬谢的意思在。
  欧阳辩给他一个政绩,并且将解决办法给了出来,包拯便给了欧阳辩一个进入金融业的机会。
  只是欧阳辩没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