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彦博手中端着的茶杯突然抖动了一下,茶水都洒了一些出来。
富弼眉毛一掀,嘴角抽搐了一下。
一直闭目养神的吴奎豁然抬头。
包拯呼吸粗了一些。
“……投入二期建设中,预算暂时是五百万贯,后期看情况追加。”
欧阳辩不急不缓道,心里却是想要捧腹大笑。
这几位相公啊,养气功夫还是差了一些哦。
富弼尽量让自己看起来没有那么迫不及待,轻声问道:“那所谓的融资,什么时候才能够完成呢?”
“定于三日之后。”
欧阳辩如是说道。
欧阳辨的日期并不是随意所说。
经过这段时间的试运营和全面的准备,西湖城一期的表现非常亮眼。
汴京城内的大品牌大量入驻,以及汴京城内暂时瘫痪的商业,让西湖城成为汴京市民的首选购物中心。
西湖城半月的营销额,已经超过入驻品牌半年的收入,这让所有入驻的商铺信心大增。
这也让投资者的信心膨胀,有眼光的投资者不仅看到当前的利益,还看到了西湖城成为新增长的预期。
这不仅让原有的股东增加了增持股份的信心,还让许多没有入场的资本心生懊恼,懊恼在西湖城一期的时候没有加入。
如今的大多数汴京城的大资产,都在寻求入场的机会,不仅希望在新一轮的融资中取得份额,还在向之前的股份持有者提出溢价收购。
然而持有者都在寻求让手上的股份不被稀释,甚至更上一层的持有更多的股份,怎么可能出售手上的股份,这让西湖城的股份变得有价无市。
所以欧阳辨对这轮融资的信心很足。
谈完事情,欧阳辨将包拯和文彦博几人送出西湖城。
文彦博几人脸上带着振奋。
欧阳辨承诺,在融资完成后,会在洪水退却的时候第一时间启动项目,大量的接受难民。
首期至少接受三万人的青壮年灾民,并且建造大量的棚户区以接纳难民。
而现在已经建造好的部分,可以先行接受难民入驻。
并且西湖城会进行招工,对青壮年难民进行管理和培训,提供粮食衣物,所耗费的费用,可以在将来的工作中扣除。
包拯自告奋勇成为难民的代表,代表难民和欧阳辨进行谈判,希望提高薪酬。
然而欧阳辨给出的价格让包拯无话可说,因为欧阳辨给出的价格已经超过了平时的民工的薪资水平。
这反而让包拯有些担忧,他担忧会不会让西湖城会承受不了这个付出,导致西湖城资金链断裂。
一旦西湖城资金链断累,反而会让灾民失去了吃饭的地方。
所以他反而劝阻欧阳辨,其实只要有工资就可以了,不必给出这么高的工资。
当时欧阳辨是这么解释的:“给出这个工资是我们经过深思熟虑的。
这一次本身就是赈灾性质的招工,给出高薪资是有原因的。
一是让给参与的灾民能够养活整个家庭的可能。
灾民不是一个人来的,大多是全家逃荒儿俩,仅仅养活他一个人是没有意义的。
二来也是为了灾后的经济复苏。
难民就在西湖城工作生活,给出去的工资,它们也会在西湖城消费,这对促进西湖城的繁华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的。
当然灾民也会有些钱可以在灾后进行家园的重建,这也是我们考虑过的。
所以虽然高出的部分虽然会给西湖城造成一定的成本,但这是值得的。”
几位大佬的脸色振奋。
西湖城的进场给他们免去了后顾之忧。
其实大部分时候的赈灾难题不在于一开始让灾民活下来,当然一开始也是很困难,但最困难的还是在后期。
当灾难退去,留下来的满目苍夷,才是救助的难点。
灾后的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
自古民变大多数时候不是灾难肆虐的时候,而是在灾难过后,当灾民发现活不下去的时候,就极容易被煽动酿成民变。
没办法啊,他们也得活下去啊。
文彦博他们现在很难,但他们知道最难的还在后头。
西湖城的入场,却让他们不用考虑后面的事情,只需要顾好眼前就可以,这已经足够了!
第125章 改革从来不易!
送走几位过来考察的大佬后,欧阳辨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
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
除了吴奎之外,其他的包拯,文彦博和富弼,在此之前他都是见过的,但都是以晚辈的身份去拜访,这次却是站在平等交流的角度进行的第一次接触。
效果很不错。
从几位大佬的神情看,他们对自己都颇为赏识。
随着来到这个时代的时间越久,欧阳辨对这个时代的融入越深,他就越不愿意让给你此时的繁华毁于一旦。
这里有他的家人,有他的朋友,有他希望保留住的美好。
所以他希望对大宋朝贡献出自己的一些力量。
这一次的水灾,灾民的现状是多么的凄惨他是看到的。
他经常跑去灾民聚集的地方,远远的看着饿得浮肿的难民,尤其是小孩子面黄肌瘦的凄惨场面,让他有些不忍卒视。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对此难免有恻隐之心。
他所说的理由,其实大多是对股东所说的。
让股东支持他的决定,不是说几句慈悲为怀的话就可以的,资本从来都是唯利是图的。
他要让西湖城加入赈灾,就必须给股东们找出理由。
好在他超前的理念和知识让他足以找出很多的理由。
比如说招募灾民建设西湖城,比如说用略高的薪资让灾民成为消费者,让西湖城新的商业中心,这些是股东们愿意看到的,所以也就能够执行下去了。
反思了一会之后,欧阳辨忍不住苦笑了起来。
原本只是想当一个富家翁,想要当一个无所事事的二代,但终究还是走上了这条道路了。
圣母心要不得啊。
欧阳辨叹息道。
不过,这或许是一种更加有趣的生活?
欧阳辨笑了起来。
他回头看向巍峨的西湖城,微微笑了起来。
大宋,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了。
如今的大宋已经到了积贫积弱,沉疴入骨的时候了,再不变,就要病入膏肓了。
王安石的变法,固然是找到了大宋患病的原因,但却没有找到合适的药方,或者说,开出的药方固然有效,但药的力量不足。
改革里来都不是简单的事情。
后世欧阳辨看史书的时候,有人说,中国人屈从于暴力,但拙于制度创新。
这句话是有些道理的。
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改革有十几次,大的改朝换代也有十几次。
十几次改革大都失败了,而十几次改朝换代都获得了成功。
当然,在历史上,改朝换代的努力远不止这十几次,但毕竟有这么十几次大成功。
改革当然也不止这十几次,可是却大都失败。
也就是说,你要创新制度不行,推翻却可以。
接受推翻而不接受改革,这个道理在什么地方呢?
从某种角度来看,改革是利益调整,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这是各国都遇到的问题,不足为怪。
所以,改革到底需要什么?
欧阳辨对此苦思了许久,得出了两个结论。
搞改革必须有两点,一是要有足够的权威,我搞改革侵害了你的利益,你也没有办法反抗我;
二是如果权威不够,就得有足够的补偿,我剥夺了你的一部分利益,给你补偿。
当这两点都没有的时候,就麻烦了。
皇权时代的改革,改革者要面对两大反对势力,一是既得利益者,二是皇权本身。
没错,支持变革的皇权本身也是反对势力。
不信你看看宋朝的变法。
范仲淹的变法和王安石的变法,一开始皇帝是支持的,但皇帝一旦产生犹豫,他们转身一变就会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了。
相对于两大势力来说,改革者从来都是弱势者。
欧阳辨是个胆小的人,他刚刚到宋朝,即便是身为欧阳修的儿子,但他依然不敢有任何的非分之想。
然而了解越深,接触的人越多,他就知道有些事情他不干也得干,只要他在乎,他就得去干。
可怜的小石榴,执拗的王安石,冷面的包拯,嘴炮欧阳修,几个拥有怪癖的哥哥,不务正业的母亲,可爱的小王堇……
既然要变革,皇权本身就不是可以太过于依赖的。
欧阳辨不想犯其他变革者所犯的错误。
他既然有要改变的意愿,就要将主导的力量握在自己的手里。
想要改革,就要面对三大力量。
政治力量,社会力量和资本力量。
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他暂时掌控不了,但资本的力量他却是可以营造出来的。
西湖城,就是他掌控资本力量的根本。
他要以西湖城为根本,将汴京城的资本力量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届时进可攻退可守,他可以回旋的余地就会大很多。
在宋代,资本的力量其实不仅仅是资本的力量,里面还参杂了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这是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的链接点,掌控了资本的力量,就可以左右逢源,做到很多平时做不到的事情。
当然,想要改革,需要的东西还有很多,需要做的事情更多,但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开端,不是吗?
好在他还有很多的时间。
——
文彦博几人在进入城内分了手。
文彦博的车子走了没有多远,就掉头去了开封府衙。
这个时候虽然已经是下班时间了,但他知道包拯一定还会在府衙的。
他很清楚自己这个同年,责任心极强,在这种关键的时刻,他不会离开他的岗位的。
难民虽然还没有进入汴京城,但城外的情况不容乐观。
虽然现在还有粮食,但灾民从来都是不可控的因素,一旦有人恶意煽动,就会造成可怕的后果。
果然他来到府衙,包拯还在处理公务。
“希仁兄,你都好些天没有回去了,小心嫂子责骂你,就算嫂子理解,你也得注意身体啊。”文彦博笑道。
包拯摇摇头:“哪里敢休息,不说城外的灾民,城内的灾民也不少,大水进城,有不少房子倒塌,压死不少的人,有些低洼处更是凄惨,更是有不少的不良人趁机偷鸡摸狗的,我得盯着才行。”
文彦博闻言脸色也有些不太好,叹息着点点头。
第126章 欧阳辩此人如何?
包拯和文彦博就救灾的事情稍微的聊了聊,包拯先忍不住了。
“宽夫有什么事直接说吧,我这里还有事情要处理呢。”
包拯道。
文彦博忍不住笑了笑。
“希仁兄啊,别人说你不通人情,你这哪里是不通人情啊,分明是慧眼如炬嘛。”
包拯笑道:“我若不是不摆出一副冷脸,请托的人太多,我懒得搭理他们。”
文彦博点点头,将脸上的笑容一收,正色道:“希仁兄,今日我来,我就是想问问你,欧阳辩是个什么样的人?”
包拯脸上露出沉思的神色,斟酌语句道:“大约是……一个口上讲着利益,却行着菩萨行为的人吧。”
文彦博精神一震:“愿闻其详。”
包拯的神色有些怪异:“一开始我听说欧阳辩此人,自然是因为那一首水调歌头,后来起意想要见他,是因为王安石给了一册书籍,哦,就是那一部富国论。
看完富国论之后,我心中的震惊无可莫名,很难以想象大宋朝有人对经济如此的了解,并且如此的深入,这已经可以称之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了。
后来我见了他,那时候他比现在要小得多,毕竟还是一个八岁的孩童嘛,然而他面对我却是落落大方,毫无惧怕的神色。
你知道我的,别说一个小孩,哪怕是成年人,面对我都得心下寒了三分,但他却神色自若,我当时就知道,此子非池中之物。
果然一聊,他的聪慧和见识果然非同一般。”
包拯突然笑了起来。
“……你知道吗,他当时来见我是因为何事?”
文彦博好奇道:“因为何事?”
包拯拈须笑了起来:“你知道澄园么?”
文彦博道:“自然知道,京官的食堂嘛,现在谁要请客,不得都去澄园啊。”
包拯笑道:“澄园就是这个小子的,当时澄园刚刚开业,我还在群牧司,那小子盯上了群牧司的年底尾牙宴,特意让王介甫上门来走关系,哈哈哈,你估计很难想象王介甫这家伙也会做这样的事情吧?”
文彦博瞪大了眼睛:“王安石也会做这样的事情?”
包拯肯定地点头:“是的,他来了,且做了,你也知道,我一向都很厌恶这样的请托,但来人是王介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