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问道:“文卿家可有什么办法?”
文彦博摇摇头:“赈灾救灾尽力而为即可,圣上可有明白这里面的缘由所在,那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仁宗眉头一皱:“文卿家的意思是?”
文彦博道:“之前欧阳学士、范镇知谏、知制诰吴奎、殿中侍御史吕景初、殿中侍御史赵拚皆有上书,尤其司马光所言臣深以为是。”
仁宗脸色一下子变得有些难看起来。
文彦博列了这么多的名字,无非说的就是一件事。
就像司马光说的:窃以为国家者,政有小大,事有缓急,知所前後,则功无不成。
议者或曰,当今之务大而急者,在於水灾泛滥。
是大不然。
彼水灾所伤,不过污下及滨河之民,若积雨既止,少疏而塞之,则民皆复业,岂能为国家之患哉?然则在於谷帛窘乏。
是又不然。夫以四海之富,养之有道,用之有节,使良有司治之,谷帛不可胜用也,岂能为国家之患哉?然则在於强敌侵盗。
是又不然。夫强敌侵盗,不过能惊扰边鄙之民,御之有道,备之有谋,可使朝贡相继,岂能为国家之患哉?
以臣之愚,当今甚大而急者,在於根本未建,众心危疑,释此不忧,而顾彼三者,是舍其肺腑而救四支也,不亦失乎?借有高才之臣,能复九河之道,储九年之食,开千里之边,而本根未建,尚何益也?况复细於彼三事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司马光说,现在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水灾,水灾是会过得,关键在于国家没有储君,储君是国本,国本不稳,才是要出大事的,所以,陛下您还是赶紧立太子吧。
仁宗忍着怒气道:“咱们还是谈一谈赈灾的事情吧。”
关于立储这件事情,仁宗一向不愿意多谈,因为他长子杨王赵昉,次子雍王赵昕,三子荆王赵曦,都早早就死了,虽然被迫从宗亲里面找出几个人当做皇子培养,但他还是想要自己生一个的。
原本文彦博这些人也不是特别急,但年初时候仁宗生了那场大病,足足两个月时间连人都认不出,这就由不得他们不着急了。
富弼道:“陛下,赈灾事情要谈,但储君的事情更加重要,您要不还是尽快确定下来吧,确定了国本,其余的事情便也就简单了。”
包拯往前一步:“陛下,臣有一言,今陛下圣体虽安,而四方之人未能遍知,尚有疑惧者,不以此时早择宗室之贤,使摄居储副之位,内以辅卫圣躬,外以镇安百姓,万一有出於意外之事,可不过为之防哉!”
知制诰吴奎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愿择宗子之贤者,使得问安侍膳於宫中,以消奸萌,或尹京典郡,为夹辅之势。
天象谪见,妖人讹言,权臣有虚声,为兵众所附,中外为之恟恟。
此机会之际,间不容发,盖以未立皇子,社稷有此大忧。
惟陛下早为之计,则人心不摇,国本固矣。”
啧啧,这位更加过分,直接将发大水的事情说是因为他没有立皇子,所以上天给的警示了。
仁宗心中腻味,但又不能发火,只是哼哼了几声,就借身体不适逃了。
剩下几个大臣在暖阁中长吁短叹。
文彦博道:“这事得加紧,不过眼下这赈灾之事,大家可有什么办法?”
逼仁宗立储难,赈灾更难。
逼仁宗立储,他们可以死缠烂打撒泼,但面对灾情,就是要钱,就是要粮食,没有的话,什么也没用。
几位国之重臣愁眉苦脸。
倒是包拯说道:“我听说西湖城二期工程打算开工,或许那边可以安排一些人?”
文彦博精神一震:“西湖城啊,我听说那地方很不错啊,据说这两年花了不少钱建了起来。”
包拯点头道:“第一期总投入一百万贯。”
其他几个人顿时被吓了一跳:“多少?”
包拯重复了一遍:“一百万贯。”
“这么多?”富弼有些吃惊。
文彦博道:“希仁兄说的二期工程呢?”
包拯摇摇头:“具体并不知道,但听说比一期更大。”
富弼振奋道:“若是还有一百万贯的投入,应该所需的人手不少,说不定可以让西湖城吸纳一部分灾民,希仁兄可知道西湖城是谁的产业?”
包拯点头道:“是永叔家的小儿子欧阳辩。”
文彦博诧异道:“小和尚吗?”
包拯脸上忍不住露出微笑:“对,就是那个小猴头。”
第123章 这是个混官场的好料子!
文彦博奇道:“小和尚我是知道的,但他好像只有十几岁吧,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大的产业,难道是永叔的?”
包拯摇摇头:“十岁,产业是他自己的,这个我很清楚,因为从他一点一滴的时候我就认识他了。”
文彦博沉吟了一下道:“要不,我们叫他过来,问问情况?”
富弼笑道:“咱们干脆去西湖城看看情况。”
文彦博一拍手:“好,那就走。”
几人都是雷厉风行的性格,说走就走,几辆马车结伴而行,因为水患的原因,仪式什么的就都节省了,轻车简行往西湖城去了。
去西湖城就走御道即可,南熏门是正门,哪里聚集了很多灾民,马车直接走陈州门,从陈州门直接上路。
几人从车内往外看,路边是高大的树木,看起来不是一天两天栽种起来的,应该是从别处移植过来的。
远远就看到了西湖城,西湖城高出水面,就像是一座海上的孤岛一般,岛上绿树成荫,建筑物掩映在树荫之下。
马车进入城内,人流顿时多了起来。
人流虽多,但马车和人行道是分开了,倒也不会互相干扰,不像汴京城内车马人混行,以至于总是容易塞车。
几人啧啧称奇。
路旁的店铺生意非常好,这和汴京城内的店铺形成鲜明的对比,汴京城内因为被水淹没,店铺基本没法做生意了,这里却是人流如织。
从主干道进入,几人又让马车绕了一圈,这才相信一百万贯的投入是真的。
欧阳辩是姜汝成来告诉他,才知道文彦博富弼等人来了西湖城,等他知道的时候,已经来到了门口了。
欧阳修去了史馆,欧阳辩干脆将他们引入自己住的院子里。
包拯是老熟人了,富弼和文彦博也是见过的,之前欧阳修出使的时候,欧阳辩陪着欧阳发一一去拜访过。
“文世伯、富世伯、包世伯、吴世伯,家父不在家中,就由小侄来招待诸位了。”
欧阳辩大大方方的笑道。
吴奎颇为惊讶,欧阳辩他是听说过的,但还真是第一次见,这一见还当真是令他有些吃惊。
比想象中看起来要大一些,衣着打扮都不像是个十岁的孩童,看起来像是十三四岁的模样了。
言行举止落落大方,面对自己几个大人,却依然显得挥洒自然。
包拯到了这里似乎话也变得多了起来:“长文兄,不必这么惊讶,也不要把小和尚当成小孩子,我历来把他当成朋友对待的。”
欧阳辩赶紧道:“包世伯折煞小子了。”
这下子不仅吴奎感觉到惊诧,连富弼文彦博都以探询的目光看向包拯。
包拯微笑道:“这个小子诗词写得好你们应该是知道的,但其他的你们可就未必知道了。”
富弼倒是笑道:“那可未必,你还真以为富国论就你读过啊,我也是有信息来源的。”
文彦博和吴奎都笑了起来,富国论他们自然是看过的,包拯和他们都是天圣五年的同年,他们几乎在第一时间就拿到了包拯给他们送过去的手抄本,早就拜读过了。
包拯脸上的微笑还是没停,这让其他几个人都暗自纳罕,都说包拯的笑是‘黄河清’,今日到了这里,怎么就一直笑个没停,难道是因为这个小子?
“我权开封知府以来,这小子给了我不少的建议。”包拯说道。
文彦博脸色一滞。
他和包拯是同年,关系一贯来也相当不错,他是知道包拯的性格的,刚直如同悬崖峭壁一般,政治智慧是有的,但行事稍显生硬了些。
权开封知府一来,包拯的执政看似生硬,但仔细一看,里面却多了一些包容,这让包拯少了许多弹劾和敌视,难道就是因为这小子。
包拯对文彦博探询的目光点点头以示肯定,文彦博的内心顿时如同惊涛骇浪一般。
劝告包拯多一点包容这个事情上,他和吴奎不知道劝了多少次,但效果寥寥,虽然包拯在他们的帮助下,从政十几年以来,一路高升。
包拯本身能力是出色,但所受弹劾可也不少,依然还是能够稳中求进,其实还是他们几个同年共同出力的原因而已。
他们一众同年做了十几年都没有做到的事情,竟然让一个小孩子给做到了?
文彦博顿时重视起来。
对于他这种官场常青树的眼中看来。
会做诗词是挺了不起的,但只是一块敲门砖,想在官场混得好,光是诗词不行。
会写书也挺了不起的,但于官场也助益不大,但擅长交朋友这才是官场长青的秘诀。
可以这么说,官场达人必然是交友达人。
别的人不说,就说欧阳辩的父亲欧阳修,当然啦,欧阳修文章诗词都是顶尖的,文坛盟主的身份让他如鱼得水,但真正的核心其实是他好交朋友的本质。
欧阳修这个家伙喜欢提携后进,见到有才华的后进都会出手提携,这样受他推荐的人能不感恩戴德么?
即便是没有推荐做官,欧阳修也是会尽可能在写文章诗词这些给后进指点,同样会受到他们的尊敬。
还有与当朝大佬的关系也处得不错,像自己与富弼,这个欧阳修的关系处得都不错,当年的范文正公也是极为欣赏欧阳修的,至于欧阳修与恩师晏殊的关系……嗯,欧阳修此人还是有棱角的。
不过总体来说,欧阳修此人性格很四海,到处都有朋友,敌人当然也有,但实际上并不多,这就是他为什么能够屡次被贬谪,却还是能够回到中枢的原因。
这个欧阳辩,果然不愧是欧阳修的儿子啊,看起来不仅是青出于蓝,而且是胜于蓝啊。
包拯这块茅坑里的臭硬石头,自己努力了十几年,这家伙还是这般,但来汴京没多久,却让欧阳辩这个小子给生生掰弯了。
文彦博暗自盘算了一下,这个小子擅长诗词、经世济用能力出众、长袖善舞,这活脱脱的就是个混官场的好料子啊!
第124章 振奋的大佬!
文彦博吃惊不已。
却听富弼笑道:“小和尚,你这西湖城建的是真不错,我们一路进来,人流如织,路边的店铺生意红火,看来西湖城就要成为汴京城的新中心了。”
欧阳辩笑道:“世伯谬赞了,不过是恰好是特殊时期罢了,城内水淹,正好这边可以避水,等洪水退却,届时才是考验西湖城的时候。
而且这西湖城也不是我一个人,西湖城的股东可有七十多家呢,哦,我记得文世伯、富世伯以及吴世伯的家人也都是西湖城的股东之一,您几位不知道这事?”
文彦博和富弼几人面面相觑:“还有这事?”
欧阳辩笑了笑:“世伯回家一问便知。”
文彦博和富弼相互看了看,倒是相视一笑起来。
宋朝士大夫明面上耻于言利,但家人做做生意是有的,而且做得还不小,北宋就没有特别出名的商人,因为商人和士大夫其实很大部分是一体的。
那些大海商、盐商、街面上的酒楼店铺,那个背后没有官员的身影,尤其是一些官宦世家,背后的利益链更是庞大。
因此听到这个消息,他们倒还真的不是特别的意外。
说实话,他们并不知道家里的财产有多少,他们耻于言利的前提是家里人会帮他们处理这些事务,他们才可以高高在上的对商人不屑一顾。
既然有利益上的牵扯,那就更加好谈了。
文彦博直接道:“小和尚,我听说西湖城要进行二期的开发?”
欧阳辩笑着道:“对,一期已经完成,那么二期也该启动了,不过得等融资完成。”
文彦博点点头:“那这所谓的融资要融多少,会投入多少进入这个项目之中?”
欧阳辩有些诧异看向包拯。
包拯解释道:“富相的意思是,西湖城二期动工,是不是可以吸纳灾民,帮朝廷减少压力,会投入多少钱,可以吸纳多少灾民。”
欧阳辩这才明白,这几位过来过来果然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
不过其实是好事,原本就要做的事情,现在也算是顺带卖了朝廷一个面子,好处不少。
欧阳辩笑得很开心:“这一期打算融资一千万贯……”
文彦博手中端着的茶杯突然抖动了一下,茶水都洒了一些出来。
富弼眉毛一掀,嘴角抽搐了一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