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无双国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宋之无双国士- 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欧阳修知道自家幺儿有钱,但总觉得再有钱,哪也不过是几万贯就了不起了,没想到竟然是千万贯级别的!
  这是真正的富可敌国!
  欧阳修感觉有些不太现实。
  “那你现在有多少钱?”欧阳修道。
  欧阳辩顿时警惕起来:“你想干什么?这钱我有用的,可不能捐出去!”
  欧阳修哭笑不得:“拔一毛而利天下,有何不可?”
  欧阳辩不屑道:“钱在我手上,我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把钱撒出去,才是对天下的不负责呢!”
  欧阳辩心道,我的志向岂是你们能够理解的,眼前的灾民苦则苦矣,但得用更好的办法去帮助他们,而不是单纯的给他们钱花,这不是什么好事。
  欧阳修对于欧阳辩的说法倒是认可的,笑道:“我逗你的,我只是好奇而已。”
  欧阳辩笑道:“其实现金并不多,只是理论上的资产而已。第一轮融资100万贯,送出去四成的股份。
  也就是说,整体估值是250万贯,我持有六成的股份,这一次融资一千万贯,依然还是按照四成来算,也就是估值两千五百万贯。
  股份稀释以后,我手上持有是三成六的股份,估价是900万贯,看着多,但只是理论上的钱而已。”
  “九百万贯……那也是很多的钱啊!”
  欧阳修还是一副被惊吓到的样子。
  欧阳辩摇摇头道:“比起海商,我这点钱还是差了点意思。”
  宋朝海商是真正的有钱人,北宋立国之后,北方面临辽国的压力,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又几乎萧条,于是海商贸易反而火热起来。
  外加宋朝对沿海商民出海的限制,比起唐朝来大为放松。
  于是海商群体迅速扩大。凭着当时大宋强大的造船业与手工业经济,“每十贯之数可以易番货百贯之物”。
  这巨大的利益诱惑,自然惹得大宋各个阶层,只要有钱有机会,都是纷纷“下海”。
  汴京城离海虽远,但作为官场的食物链顶端的生物聚居地,他们的触角早就涉及到了,那些世代的世家大族,哪个没有在海商那里占股,不然怎么支撑得起汴京的繁华。
  欧阳修对此也有所耳闻,闻言点点头道:“他们那都是几代人的积蓄,你这是白手起家,这是不同的。”
  欧阳辩只是笑笑不语。
  在父子俩谈话的同时,皇宫里也有一场谈话在进行。
  对话者是仁宗、文彦博和富弼这三个掌控着大宋朝的最高统治者。
  富弼道:“……此次受灾面积很大,受灾百姓估计有百万百姓之多,淹没农田不计其数,陛下,我们得准备赈灾了,这是臣草拟的赈灾方案,请陛下过目。”
  仁宗接过方案,仔细地看了一会,揉了揉眉心,叹息道:“也不知是朕做错了什么,以至于让百姓遭此大祸,唉,就依此执行吧。”
  文彦博和富弼对视了一眼,文彦博道:“陛下,现在赈灾是第一要事,然则陛下也应下诏令群臣上书,共论时政阙失。”
  仁宗纳谏如流:“理应如此,朕一会就下诏。”
  所谓共论共论时政阙失,是每次自然灾害发生时候朝廷必须要做的事情,因为他们笃信天人感应,他们认为,自然灾害意味着上天的警示与责罚,如果更严重的,皇帝还得下诏自省。
  这也是所谓的题中应有之意,所以仁宗也不认为文富二相在针对他,很痛快地答应了。
  诏书很快下达。
  欧阳修摩拳擦掌,在新的书房中一挥而就,写就一篇《论水灾疏》。
  欧阳辩就在旁边看欧阳修书写。
  “臣伏睹近降诏书,以雨水为灾,许中外臣僚上封言事,有以见陛下畏天爱人、恐惧修省之意也。窃以雨水为患……”
  欧阳修下笔历来汪洋恣肆,这道《论水灾疏》认为:“水灾至大,天谴至深,亦非一事之所致;灾谴如此,而祸患所应于后者,又非一言而可测”。
  当欧阳辩看到“灾谴如此,而祸患所应于后者,又非一言而可测”这一句的时候,便知道欧阳修又要放炮了。
  果然下面欧阳修便认为。
  ‘仁宗皇帝年近五十,在位三十年,尚未立储。
  这在封建宗法时代是最令天下人心不安的一件大事。
  仁宗原有三位皇子,但都相继夭亡。
  欧阳修建议在宗室之中选择一人作为皇子,以安定人心。
  然后,假以时日,一边考察他的为人,一边等待新的皇子的诞生。’
  又认为‘应大力进用贤才。在《论水灾疏》中,欧阳修特别推荐了知开封府的包拯、知襄州张瑰、崇文院检讨吕公著、群牧判官王安石,他认为这四人都是难得佳士,希望朝廷能够予以重用。’
  欧阳辩点点头,这没什么问题,督促仁宗赶紧立皇子,是如今大臣们的共同想法,欧阳修估计是和富弼文彦博等一起合计过的,问题不大,推荐贤才更是欧阳修干惯了的事情,问题不大。
  只是欧阳修还不罢休,再写了一篇《再论水灾状》,欧阳辩一看,顿时有些心惊。


第121章 我不是要害他!
  “臣又见枢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枢密。
  始初议者已为不可,今三四年间,外虽未见过失,而不幸有得军情之名,且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
  ……欲乞且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青,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
  ……臣言狂计愚,惟陛下裁择。”
  欧阳修的意思是,武臣掌握国家机密对朝廷绝非幸事,加以民间种种离奇的传闻,不能不引起警觉。
  因此建议罢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出知外州,既可以保全狄青,同时也能为国家消除未萌之患。
  “爹,你这是……我听说狄将军是难得的常胜将军,您为何要弹劾他呢?”
  欧阳辩假装有些不解,指着奏疏向欧阳修问道。
  欧阳修停下笔,笑道:“爹不是要害他,而是要保全他啊,以你的才智,应该看得出来才是吧?”
  欧阳辩笑了笑,他心中有猜测,但还是希望从欧阳修的嘴里亲耳听到。
  后世人总有人认为狄青之死是因为欧阳修的弹劾,虽然也有人帮欧阳修说话,但总有人还是固执的认为,狄青就是欧阳修给害死的。
  欧阳修放下了笔道:“难得有空,我便和你说说,这段时间大水淹城,狄青一家避居到了大相国寺,起居都在大殿之上。
  最近满城老百姓纷纷传言,有的说狄青身应图谶,有帝王之相,有的说狄青家的狗头上生角,府上时有奇光闪现……
  呵呵,这真是什么百姓传言?我看着可不像。”
  欧阳辩问道:“那爹认为呢?”
  欧阳修呵呵一笑:“无他,忌惮而已。咱们大宋太祖黄袍加身,便怕有后来人有样学样,所以大宋的枢密使,一般都是由文官担任,这样做的目的是以防武将拥兵自重。
  这样一来,枢密使虽然官位高,但只有调兵权,没有统兵权,而下面的武将正好相反,只有统兵权,但没有调兵权。
  但狄青的情况却非常特殊,他是武将出身,在军中威望极高,担任枢密使后位高权重,掌握了全国调兵之权。
  同时,那些有统兵之权的将领,大多都是对他唯命是从的亲信旧部,如果上下一心、里应外合,后果不堪设想!
  这就是为什么自从狄青当上枢密使,文臣便普遍不满,弹劾他的奏章如纷纷雨下。
  这一次更是有什么身应图谶,有帝王之相,有的说狄青家的狗头上生角,府上时有奇光闪现之类的无稽之谈,呵呵,构陷伎俩而已。”
  欧阳辩所有所思:“所以爹爹的奏疏是回护狄将军?”
  欧阳修倒过来毛笔,用笔头轻轻敲了敲欧阳辩的脑门,笑斥道:“你个猴头,在这里埋伏着呢,怎么的,害怕你爹爹是个构陷忠良的奸臣?”
  欧阳辩心中轻松了下来,他是很敬佩狄青这样为国献身的军人的,如果欧阳修当真构陷狄青,这会让他很难接受的。
  不过欧阳修是站在回护的角度还是站在自身文臣角度,那就不得而知了。
  北宋开国之初,赵匡胤便定下了重文抑武的国策,武将只可有统兵权不能有调兵权这是太祖祖训,也是宋朝得以长久安于内的本质原因。
  狄青触碰了这道底线,所以文臣惶恐,皇帝猜忌,便注定了悲剧。
  欧阳修和整个文官集团的猜忌也是难以避免的,对于狄青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归宿。
  不过对于狄青本人来说,就不是那么好接受了。
  狄青生性耿直,他想不开,他憋屈啊,作为武将,他要兵权,他要干实事,他才不想顶着个宰相虚衔,在地方虚度光阴。
  就这样,狄青下放陈州刚刚半年,便嘴生毒疮,抑郁而终,年仅50虚岁。
  欧阳辩心中不忍,脑中突然有个想法像是一道闪电闪过。
  ——
  大雨如注。
  大地已经成了一片黄色的汪洋,无数的杂物在水面上沉浮,不乏有家禽家畜的身体,甚至有人的尸体漂浮。
  在汪洋中跋涉的人们面如菜色,眼睛里面失去了希望,唯有赤裸裸的饥饿。
  方如辉在人群中跟着大部队一起跋涉,他眼睛里藏着悲哀。
  他家里有老父亲老母亲,只是一场山洪将他们的房子冲塌,他被卷在山洪中一起卷出不知多少里,再回去找的时候,整个村庄都只剩下一块白地了。
  原本父母还想着今年给他说一门亲事,好好地传承一下香火,而如今,只能凄凄惨惨地跟着其他灾民去汴京寻一条生路了。
  只是他一路走来,沿路的村庄城镇都跑在黄泥汤里,大多的村庄人都跑光了,有些留守的看到大部队,干脆将家里的棉衣棉被捆好跟在了后头。
  这个大部队虽然每天都有人倒下,但规模却越来越大,等进入了京畿之地的时候,方如辉也不知道这个队伍究竟有多大了。
  京畿之地沿途的县乡,看到他们都赶紧把城门紧紧锁上,不敢让他们靠近,更别说进去了,方如辉心中的愤怒和悲哀越甚。
  不过他心里也很清楚,灾民历来就是不稳定的代名词,人家防着他们也是正常的,如果他家不受灾,看到这么多的外来人,他们也是要将灾民挡在外面的。
  灾民也没有力气闹事,他们最终的目标还是汴京城,那里是皇上所在之地,仁慈的皇帝应该不会让他们饿死才是。
  怀着一点期待,他们继续在黄泥之中跋涉。
  倒下的人越来越多,从各个地方的人汇聚过来的人也越来越多。
  包拯站在汴京外城城墙之上,皱着眉头问道:“这是第几批了?”
  王启年张口就来:“包大人,这是第十一批了。”
  包拯脸色沉重的点点头:“施粥棚的米还能撑多久?”
  王启年脸色有些难看:“如果还是以立筷不倒的标准,估计半个月都撑不过去,而且这人越来越多了,估计到时候就只能够撑几天了。”
  包拯点点头:“那就煮稀一点,饿不死就好了,本官进宫找皇上去,总不能让大宋子民饿死在城下。”


第122章 对,就是那个小猴头!
  暖阁中,仁宗与几位大臣在议事。
  “……灾民越来越多了,病死的也不少,现在关键是粮食供应也不够了,吃不饱还生病,接下来疫病就要出现了。……”
  文彦博面带忧色。
  “主要是现在的灾民还是附近的灾民,等其他路的灾民也过来,那局面会更加的严峻。”
  富弼也跟着说道。
  一个小太监快步跑进来,站在仁宗附近的老太监赶紧过去,低语了几声,老太监向仁宗汇报:“官家,包拯包大人求见。”
  仁宗赶紧说道:“快请包卿家。”
  包拯一进来就道:“陛下,救济粮告急,还请陛下多拨一些。”
  仁宗看向文彦博,文彦博苦笑道:“开封府的广平仓的粮食已经放得差不多了,外面调拨的粮食还没有到,得等等。”
  包拯问道:“还要多久才能到?”
  文彦博估计了一下道:“河水过于湍急,走河运不太稳妥,道路也被冲毁了不少,要运过来估计得有一个月左右。”
  包拯摇摇头道:“等不了那么久了,现在的余粮都不足半个月了,还只是供应现有的灾民,但灾民每日都很多。”
  仁宗问富弼:“可不可以收购一批粮食应急?”
  富弼苦笑道:“粮价飙升太高,国库里的钱也不多了,买不了多少粮食。”
  一下子暖阁里陷入了沉默,君臣相看无言。
  近些年经济情况越来越差,国库亏空得严重,近几年天时不好,时不时就有水灾旱灾,这几年西面又在动兵,四川调动兵员不少,影响了耕作,张方平奏请减免税赋。
  仁宗问道:“文卿家可有什么办法?”
  文彦博摇摇头:“赈灾救灾尽力而为即可,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