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辩笑道:“何止是重视,我打算将三分之一的钱砸到里面去,我不仅要招人,还要培养人,生意要做大,人才是最重要的。
老师你看,完善组织体系,员工体系,薪酬体系,绩效体系,岗位体系,建设队伍,创造激励机制,这是一整套培养人才的体系,无论要做什么,手头上有一批敢打敢拼的人才,才能够将我的想法贯彻下去。”
欧阳辩略带深意的看着王安石。
王安石略有所思。
欧阳辩微微一笑。
这是他对王安石的旁敲侧击。
他借着这个告诉王安石,想要做大事,先要有自己的班底,没有一套信得过的的班底,想法多完美,到最后都会变得荒腔走板。
至于王安石听不听得进去,那就是他的事情了。
欧阳辩的这个尝试其实是非常难的。
因为他的手头上能用的人也不多,于谋和陆采薇算是有学识的人,但对于现代化管理所知不多,在调整的过程之中,他们也是在学习的过程。
欧阳辩也没有奢望罗马一天建成,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一批对现代化管理体系下的管理人才。
这一批人才涌现之后,届时要扩大就轻松了,到那时候,人招进来,他们就能够进行现代化的管理,或许数量大了之后,会涌现出几个高级的管理人员。
忙忙碌碌之中,春节也随之而来。
汴京城陷入春节的平安喜乐之中,只是欧阳家却却少了当家的欧阳修。
这时候的欧阳修还在出使的路上呢。
欧阳修不在家,欧阳辩主动承担起安排拜访亲戚长辈的任务。
舅舅薛仲儒、姨父王拱辰、姨父张奇这些亲戚不用多说,都是要一一拜访到位的。
王安石是老师,天天见面,倒也不用刻意,反正年货什么的都是他包下的,自从王安石收下欧阳辩,平时的诸多吃用花销基本都被欧阳辩给包圆了。
包拯那边也是一定要拜访到的,不过这老小子总是摆着一张黑脸,别人送礼他是绝对不收的,也很少有人敢登门,但欧阳辩总是冠冕堂皇登门,包拯呵斥也没用。
这些算是欧阳辩自己的交情。
他要帮父亲拜访的是富弼、文彦博、梅尧臣这些父亲的朋友,虽然父亲出使在外,但欧阳家该有的礼节也得拿出来。
欧阳发被欧阳辩推在了前面,毕竟他是长子嘛。
在忙碌之中,欧阳辩却是想念起欧阳修那个老货了。
从他记事起,他就和欧阳修没有怎么分开过,说实话,他和欧阳修在一起的时间,比他和薛氏在一起的时间还要多。
从小他就跟着欧阳修到处浪。
欧阳修在书房看书,他跟着一起玩;
欧阳修去上衙,他也跟着一起去;
欧阳修去开文会诗会喝酒,他更是不会缺席。
好些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即便有时候欧阳修公干,也不过是离别几天而已,从来没有这一次这么久。
欧阳修这个人,应酬多、嘴炮强,喜欢教训人,欧阳发三个哥哥其实有点怕他,不过他不失为一个好父亲,尤其对欧阳辩来说。
虽然总是威胁要打欧阳辩,但没有几次是真打的。
欧阳修与同僚平日里的聊天开场白经常是【啊,今日我家幺儿小和尚……】等等诸如此类的夸耀自家幺儿的聪明,这种欣喜在他的诗词里面也从不掩饰。
之前的欧阳修文集里面收录的诗词里,多有类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此类的话语,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这一次这老货却走了一个多月,连个消息都没有传回来。
“哼,这老货肯定是浪得飞起了!”
欧阳辩撇嘴想道。
嗯,这老货身体不知道怎么样了,这个时候的北风太冷了,按照路程,应该到了辽宁那旮沓了吧,估计鹅毛大雪都飘起来了,但愿我准备的羽绒服、雪地鞋、还有专门打造的俩辆马车足够的暖和……唉。
这次出使不是一件轻松事啊。
欧阳辩叹了一口气。
宋真宗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入侵,深入中原。
真宗督战澶州,与契丹签订了屈辱的和约,从此,每年向契丹输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澶渊之盟虽然暂时熄灭了战火,却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为了维持苟安的局面,各级将吏还一再告诫边地百姓,发生边境纠纷时,必须处处退让……
而出使的文臣虽然想要保持国家尊严,但上国威严是保持不住了,只能靠嘴炮维持了,身在敌国,虽然契丹也算是个正常国家,干不出斩杀来使的事情,但被敌视是避免不了的。
这趟出使终究是不轻松的,希望老头扛得住。
“这老货还真的是可以啊,连一封信都不寄回来!”
欧阳辩有些抱怨。
外面鞭炮声开始响起,煞是扰人清梦,一大早便有人来敲开欧阳辩的房门。
“四郎,有你的家书。”陆采薇坐到欧阳辩的床边轻轻说道。
欧阳辩立时从睡梦中醒来,腾地做起,急道:“谁寄来的?”
陆采薇微微一笑,这些天她听欧阳辩念叨了许久,无非就是埋怨出使在外的欧阳修,出去了那么久也不写封信之类的话。
“是老爷通过驿站寄回来的。”陆采薇轻声道。
欧阳辩急声道:“快快拿来。”
陆采薇赶紧把信递过去。
第107章 欧阳修家书
欧阳辩拆开信封,欧阳修潇洒大气的笔迹映入眼帘。
“和尚吾儿:
见字如晤。
小和尚,写信时,我已经到达雄州。
雄州与契丹接壤,两国仅有一河之隔,但是距离契丹都城上京还有将近两千里地。
我伫立城头,纵目远望,但见夕阳之下,衰柳寒鸦,一片荒凉,一股思乡的意绪从心中袅袅升起,尤其想念我的小和尚。
我心有所感,于是写了一首诗,你帮为父看看是否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附:古关衰柳聚寒鸦,驻马城头日欲斜。犹去西楼二千里,行人到此莫思家。……”
看到了这里,欧阳辩嘴角忍不住咧开,笑意逐渐的蔓延开来。
陆采薇轻轻抿嘴微笑。
四郎这段时间情绪有些不好,平时最爱吃的汴京烤鸭也吃不太下了,张姨父过来延请了几次,请他去吃火锅,四郎也都推辞了,兴致缺缺。
还以为是因为工作繁忙,加上学业繁重的原因,原来是想念父亲了呢。
陆采薇感觉有些不太可思议,四郎此人顽劣是有的,读书也喜欢偷懒,空闲下来的时候喜欢发呆。
但一旦工作起来,非常认真,虽然爱护下属,但下属一旦做错事情,他的处罚也一定不会错过,但处罚之后也会给予改错的机会,所以下属一个个战战兢兢但又死心塌地。
在陆采薇看来,欧阳辩虽然在生活上有些小孩子气,但其实内心是个刚硬果断的男人,只是没想到的是,四郎也会思念父亲,
这真是个神奇的发现。
陆采薇偷偷笑道。
“……我从城墙上俯视城里城外来来往往的边地百姓,发现百姓个个都是能骑会射,骁勇善战。
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边疆,能以自己的力量反抗掠夺,抵御外侮。
澶渊之盟虽然暂时熄灭了战火,却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我每次想到这个,心里总是很不好受,小和尚一定要好好地读书,考个进士,以后可以报效国家。
诶,不过我知道你不喜欢这个,其实我还是希望你能够开心一点,每日里去大相国寺晃晃悠悠,吃点爱吃的小吃,躺在椅子上看猫儿打架,其实也挺好的。……”
信其实不止一封,可能是欧阳修先写好了,然后到了驿站之后统一寄送。
“和尚吾儿:
见字如晤。
小和尚,又给你写信了,上一次的信还没有寄出呢,那是因为没有抵达寄信的驿站的原因。
这么久没有见到我,你应该开始埋怨我了。
就像前几年我若是出去公干回去,你母亲总是和我说,每次我出去公干,小和尚总是吃不香睡不好,整个人都是蔫蔫的,不知道你还会不会这样。
这般想来,让我归心似箭,小和尚,一定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读书若是累了,也可以偷偷懒,身体重要。
在雄州稍事修整之后,我们一行继续前行。
沿途景物荒凉,风沙弥漫,气候寒冷,就连随行的马匹也踯躅难行,不时发出阵阵悲鸣,真是好不辛苦!
我倒是觉得还好,只是那些常年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的边民,皮肤都显得格外粗糙。
我无暇细细品味这迥异的边地风光,尽量快马加鞭,希望能速去速回,在明年二月春暖花开之际回到汴京。
今日正巧碰见参加葬礼归来的祭奠使吕郭二使,他们启程返宋时曾遇见刚刚抵达上京的生辰使刘敞,并捎来他寄赠的诗篇。
寂寥的旅途中遇到故人,并读到朋友的诗书,是一件非常值得开心的事情。
不过,令我开心的其实是,我们现在离上京已经不远,等契丹国主登基大典结束,我就能够返回汴京了,这个时间也不会太远了,小和尚莫要过于想念……”
欧阳辩笑容收敛。
欧阳修虽然希望他过得快乐,但他信里面透露出来的却是痛苦的,屈辱的。
澶渊之盟带给国家与百姓的深重灾难,朝廷的软弱无能、苟且偷安让他感觉到非常大的痛苦,但他却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快乐一些。
欧阳辩突然觉得脸上有些凉,用手抹了一下,不知道什么时候,竟然有泪水流下。
欧阳修对他的爱和对其他几个孩子的爱有些不同。
对欧阳发三兄弟,欧阳修希望他们能够过好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爱却深沉复杂得多。
欧阳修的矛盾他感受得到。
一方面,欧阳修对他的期待是最大的。
欧阳修认为他是四个儿子中最有出息的一个,他的前途或许比欧阳修自己还要广大。
另一方面,欧阳修对是否让他按照欧阳修的想法去考进士,然后走官途报效国家这条路的想法非常复杂。
欧阳修很清楚自己性情早熟,对官场似乎真的是不太感兴趣,对于所谓的报效国家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想安安稳稳的过日子而已。
出于对国家的爱,欧阳修希望自己能够报效国家,但对自己的爱,却让他犹豫不决。
这就是深沉的父爱。
欧阳修应该给薛夫人他们写了家书,那封家书里面应该会敦促欧阳发几个兄弟努力的读书,注意品德的修养。
但在给自己的家书里,却是絮絮叨叨的写了很多不相关的话,甚至怕自己读书过于努力,叫自己偷偷懒的话都说出来了,这么毫不掩饰的父爱让欧阳辩颇为感动。
欧阳辩赶紧起床洗漱,连早餐都来不及吃,就匆匆做到书桌前,陆采薇赶紧磨墨铺纸。
欧阳辩下笔。
“亲爱的父亲大人:
见字如晤。
父亲为国出使,在此天寒地冻之时远赴异国他乡,着实辛苦万分,父行千里儿担忧,恨不能以身代之。
家里的事情父亲不必忧心,母亲虽然因为寒冬花草枯萎而伤心,但吃饭睡觉都十分正常,最近喜欢上自然堂的胭脂水粉,煞是花费了不少银两,不过花费问题倒是不必担忧,今年家中进项大增,这点小钱不必吝惜;
大哥自从师从胡师,学业大进,不过还是不喜科举,倒是在古乐钟律之说,究历朝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等造诣颇深;
二哥还是喜欢摩喝乐,最近又新进了几套,还是特意找了金铺定制,纯金打制而成,倒是不必担心亏本,金价恒定,算是作为传家之物也可;
三哥一切都好,就是猫儿生了病,让他有些寝食难安,我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力,又给他买了好几只猫儿,新来的猫儿不太懂事,扒了母亲的花草,导致三哥被母亲痛打,我心生不安。
梅老师那边的事情父亲不必担忧,我已经将其中一套院子免费给他一家居住,年货也已经置办完毕,绝对可以过一个肥年……”
第108章 嘉佑元年
过完春节,时间进入了嘉佑元年。
这一年,欧阳辩十岁了。
按照原来的年号,今年原本应该是至和三年,而不是嘉佑元年。
原因是过完春节,仁宗突然发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正月初一,按照传统惯例,文武百官都要参见元日大朝会。
这一日,百官踏着皑皑白雪,徐徐步入大庆殿,来参见一年一度的元日大朝会。
然而,就是在这盛大的日子里,谁也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当百官就列,左右内侍刚刚卷起来苇帘时,应该坐等百官朝贺的仁宗皇帝尽然突然歪倒在了龙椅的一旁。
内侍们赶紧放在帘子,扶起仁宗皇帝,有的用手掐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