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辩撑起了下巴:“尽量的详细吧,比如人员每个月的工资发放,某些员工的薪酬调整,每个月的开支和收入,盈余还是亏损,哪些店铺的盈利上涨,哪些店铺的盈利下跌等等……”
陆采薇赶紧提笔做笔记。
欧阳辩笑了笑继续说下去,既然打算培养这个小姑娘,他就不会藏私,何况以后还真的会倚重这个小姑娘呢。
张奇毕竟有自己的生意和家族,徐福为人精明,但有不少算计,胖大厨也是一心扑在东西烧上面,关键是,这些人的能力是不太足的。
现在欧阳辩培养的那些店员店长之类的,因为先天就不太足,他们大多不认得字,虽然人也算聪明伶俐,但上限并不高。
相反这个小姑娘虽然没有商业经验,但有文化,又有交际能力,所缺乏的不过是商业上的技能而已,只要自己好好地教,说不定能够交出一个替自己统帅大局的人才出来。
自己嘛,当然不能像现在这么辛苦了,每日里做个街溜子才是人生理想嘛!
第79章 学习多么令人愉悦
元宵刚刚过去不久,欧阳修就和欧阳辩说朝廷已经委任包拯出知江宁府了。
包拯就此迁任为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知江宁府。
欧阳辩问了一下,原来还是文彦博和自家老子一起使力将包拯推上去的。
这比原来包拯出知江宁府要早上七八个月。
也就说是,今年年中包拯就有可能升任为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了。
也就是说,包拯很可能会提早疏通惠民河了,那他的西湖城项目也可以开始进入实施阶段了。
西湖城项目的工期大约是两年的时间,如果今年动工,那么是可以赶在嘉佑二年之前投入使用的。
嘉佑二年是三年一次的贡举,届时天下举人齐聚京师,正是西湖城项目扬名的好机会。
所以,这个时机得好好把握住,毕竟投资这么大,把握越大越好。
包拯要去江宁府,欧阳辩自然要去送一送。
欧阳辩想得非常周到,给包拯夫妇松了一辆特制的马车,专门用来跑长途的,路途颠簸也不怕。
马车其实是花了大价钱的,但外表上却是颇为朴素,因为包拯的人设不适合乘坐华丽的马车。
即便是这样,包拯也不愿意收的,在欧阳辩好说歹说的情况下才勉强收下。
在路上的时候,包拯才发现这辆车到底有多么的舒适。
送走了包拯,欧阳辩开始马不停蹄的准备西湖城开工的事宜了。
西湖城股份公司已经注册成功,并且在澄园里设置了办公地址,一共七十二家股东,也选出了董事会成员。
欧阳辩倒是不必事必躬亲,西湖城公司专门请了职业经理人来处理日常事宜。
大的决策由董事会决定,欧阳辩负责和匠造师将图纸设计出来就可以了。
有了专业的建造师帮忙设计,欧阳辩的活就轻松多了,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就把图纸给定稿了。
而沼泽地的平整挖掘,在元宵过后就开始了。
这是难得的枯水期,地基这个时候打好,该填的地方填,该挖的地方挖,这样即便是到了丰水期,还能够施工。
其实说到底还是资金充沛的原因,沼泽地每日里都有几千人在那里工作,成为汴京城一景。
这可是海量的资金才能够做到的,若是单独谁一家来干这事,怕是连皇帝的内库都撑不起来。
设计和大纲完成之后,剩下的事情其实和欧阳辩没有太大的关系了,之后的事情他只需要有空的时候去盯一下就可以了,自然有专业的人去负责。
于是欧阳辩的生活变得规律起来,每隔几天去王安石那里听课,然后领一堆的读书任务,读书做笔记,然后接受考核。
欧阳辩对此也并不反感,相反相当积极,他看得很明白,王安石教他的东西是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的真本事,这个另说。
关键是,这些治国理政的理念的确是相当有趣,欧阳辩将之当成对大宋的考古来玩了,将这些和后世的得来的一些知识相互印证,也是颇为有趣的事情。
欧阳辩最喜欢的就是在理解王安石教导的知识之后,和后世的知识做一个比较,进行触类旁通式的融会贯通,然后写出心得体会交予王安石、欧阳修,还写书信寄给包拯。
这个事情倒不是有什么功利心,只是觉得这个事情挺好玩的就是。
他又不是真的小孩子,而是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交流知识和见解本身就是一件很令人愉悦的事情。
而王安石、欧阳修、包拯都是顶尖的大知识分子,他们的眼光或许局限于时代,有时候未免显得有些短见,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见解的确足够精深。
而和欧阳辩交流的王安石欧阳修和包拯,则是震惊于欧阳辩的思路开阔。
王安石等人分析问题喜欢引经据典,而欧阳辩分析问题更加注重逻辑和程序正义,这是和时下相当不同的一种分析问题的方式。
当欧阳辩开始分析问题的时候,一环紧扣一环,说出来的道理让人无懈可击。
关键是,在逻辑非常精密的情况下,欧阳辩提出的解决方案总是超越问题本身,更加接近事情的本质。
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本领。
没有超越时代本身的见识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即便是王安石几人博古通今,解决问题总能从历史上寻找到答案,但他们终究无法超越本时代并不存在的理念。
这种沟通和交流,比起单纯一本国富论给他们造成的震撼是完全不同的。
国富论讨论的是商业经济,里面固然涉及到国家基础架构,但有些遮遮掩掩。
但是在这种直接沟通交流的时候,欧阳辩却不需要顾忌这些问题,这几人都是值得信任的。
欧阳辩不知道这种沟通交流会给这几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但很明显可以感觉到,无论是王安石也好,包拯也好,对他的态度已经有对待同辈人的尊重。
欧阳辩写给包拯的每一封信,包拯都会认认真真的回信,对欧阳辩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然后又诚恳地提出问题请欧阳辩解答。
到得后来,包拯已经基本不考核欧阳辩的学业了,或许是觉得有如此见识的欧阳辩,学业上的修炼应该是没有半点问题的。
当然,王安石和包拯提出的问题有些能够轻松解答,有些则是得好好思索,而有些则是得查阅资料,像写论文一般,用严谨的论点论据来解答,就像是回到了大学时候写论文一般的感觉。
这个过程对王安石和包拯几人的启发是重大,但对欧阳辩来说受益更大,这让他对这个时代的理解更加的深入起来。
王安石和包拯教会的是如何用这个时代的手段去解决问题,这对欧阳辩来说很重要,这就类似于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本土化的过程,欧阳辩就会像是一个异类。
异类是不被接受的,这是人类的本质决定的。
在这种愉快的沟通交流之中,时间过得很快。
第80章 真《炉前夜话》!
在暮春的时候,包拯传来好消息。
朝廷新的委任已经下达,仁宗皇帝下诏,将他升任为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
这个事情包拯表达了开心,但也有一些忧虑。
因为和欧阳辩这么几个月的沟通交流,包拯对欧阳辩视为一个可以平等交流的朋友。
所以自己的担忧并不掩饰,并向欧阳辩讨论稿怎么施政。
当然,这说是讨论,其实不乏有教导欧阳辩学习如何施政的意思在里面。
欧阳辩自然理解包拯的担忧。
开封是都城,所以对于开封府知府的任命都是很慎重的。
而由于北宋太宗皇帝和真宗皇帝在即位前都出任过开封府知府一职。
因此,后来的大臣出知开封府都在前面加一个“权”字,以表尊重,而不是临时担任的意思。
当时,有舆论认为,朝廷的执政大臣多是从开封府知府、三司使、御史中丞、翰林学士中选出的。
由此可见,仁宗皇帝再次重用包拯时,对他的期待与倚重。
然而,开封府知府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职位。
开封是北宋当时最大的一个城市,有居民约一百五十万,而当时北宋全国也只有约三千万人。
开封以一府之地容纳了全国二十分之一的人口,各项公务自然是十分繁忙的。
而且京都中有很多皇亲国戚、朝廷大臣居住往来。而在庞大的权贵集团中,难免会有一些无视律法、作威作福的。
而且权权勾结,即使开封府官员想要依法处理,难度也是很大的。
范仲淹任开封知府时,就因为得罪了当时的宰相吕夷简而被逐出京城。
在北宋一百七十年不到的历史中,却有一百八十人担任过开封府尹,却只有近八十位宰相,可见其更迭之快、升迁之难。
有记载说:“当时出任过开封知府的人中,有将近一半不仅没有因此获得升迁,反而为此丢官离京。”
所以,这对包拯来说,是一道青云梯,也是一座孤悬崖。
走好了,青云直上,走不好,坠落摔得粉身碎骨不至于,但丢官离京对于有政治抱负的包拯来说,相当于社会性死亡了。
而且,包拯的压力大不仅仅来之得失心,关键是,开封知府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责任。
作为一府的最高长官,开封知府要处理的包括治安、交通、诉讼、户口、赋役、教育、赈灾、市容在内的开封府所有工作。
其中,执行律法、维护治安、治理刑狱更是重中之重。
不过欧阳辩在这个事情上并没有多嘴,在实际操作之中,包拯才是真正的行家里手。
历经地方…中央…地方的磨炼,包拯早就已经是个成熟的政治家。
欧阳辩这样的键盘侠在这种实际治理一个大城市上,他并没有信心比包拯做得好,胡乱开口,那是要贻笑大方的。
好在包拯只是想借此教导欧阳辩而已。
包拯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答,又把后面的考虑的本质一五一十的告诉欧阳辩。
——我为什么要做这些,是因为什么什么,后面会有什么变化,我需要做什么改变诸如此类的细节。
离着包拯回京的日期越近,包拯寄回来的书信就越厚。
欧阳辩不由得感动,包拯书信中的殷切他心里很明白,固然是长辈对后辈的爱,也有他对这个国家的爱,希望为国家培养出一个人才。
欧阳辩将书信都收起来,打算以后给包拯的治国理政的理念出一本书,当然还得结合实际操作案例来书写。
除了和王安石包拯这些沟通的事情令他开心,西湖城项目的进展也让他颇为振奋,每日里他的钱包也在膨胀,按理来说,他应该是会非常开心才是,只是他心里总是沉甸甸的。
每次欧阳修回来,他总是会过去问一句——陈执中有收到弹劾吗?
欧阳修千年不变的摇头,每一次都让欧阳辩心中的石头变得越来越重。
包拯被任命为权知开封府,蔡襄自然要腾出岗位。
他被任命为知福州府,倒不是贬谪,算是再让他去地方历练的意思。
估计下次回来就要进中枢了,这也是个好事情,所以蔡襄倒是很开心。
所以欧阳辩去拜访他的时候,蔡襄言笑晏晏,只是叮嘱欧阳辩要多多看书,最好是再写一写著作什么的。
欧阳辩连连点头,将最近和王安石几人学习的笔记好好地整理了一份,去掉了一些讨论政治的东西去掉,只留下对于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部分给到蔡襄。
这份笔记欧阳辩取名为《炉前夜话》,大多是以对话的方式记载他和王安石的对话,以及和包拯的书信往来的内容,在后面欧阳辩又加上了逻辑学的一些基础的内容,算是给自己的学习做一个总结。
作为一个曾经的编辑,欧阳辩对如今的状态其实是非常满意的。
他身边的不是大知识分子就是大政治家,和他们讨论的问题之后,只要稍加整理就是一份非常不错的资料或者说书籍。
就像以前孔子和弟子们的谈话录,苏格达拉的谈话录,只要整理出来就是能够影响后世的皇皇巨著了。
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下,不趁机将自己的一些所知整理出来,对世界做一点小小的改变,也忒对不起这个资源,和自己身为穿越者的优势了。
对于蔡襄这样的官员知识分子来说,送钱财之类的其实并不太合适,反而是送这种书籍反而能够讨得他们的欢心,尤其是让他们感觉的有所收获的书籍。
这本《炉前夜话》颇有可取之处。
一是欧阳辩和王安石包拯所讨论的话题相当有趣,王安石与包拯博古通今,见解精辟,令人叹为观止,而欧阳辩的见解往往直击事物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