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辩听说了之后,赶紧派人上门会诊,只是王安石似乎已经该走到生命的尽头了,药石无效起来,在秋天的时候,王安石撒手西去。
欧阳辩大恸。
王安石与司马光不同,对于欧阳辩的意义也是不同,在这个世界上,有三个长辈是欧阳辩最为亲近的,一个是欧阳修,一个是包拯,而最后一个就是王安石了。
欧阳修是欧阳辩的父亲,包拯与欧阳辩亦师亦友,严肃之下藏着诸多的期待,而王安石对于欧阳辩来说,那是同志。
虽然说明面上王安石是欧阳比的老师,但他们更多的是一起做变革之事,虽然后来两人的路径已经有所改变,甚至形成了矛盾,但这份同志之情是改变不了的。
王安石去世了,欧阳辩在这个世界上的同志也就少了一个了。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接连去世,也让一个时代彻底落下了帷幕,作为仁宗朝最为闪亮的两个年轻人,英宗朝的中生代,神宗朝的中流砥柱,到得这一年,终于落下了帷幕。
而大夏朝也进入了崭新的一页。
大兴十年年底,大夏朝廷更换年号,大夏朝进入嘉定时代。
嘉定时代,开启了大夏朝的一个恢弘的盛世!
第721章 嘉定元年!
嘉定元年。
春。
自欧阳辩来到这个年代,每次年号之元年,皆有一些事情在随后或者之前发生。
大宋的嘉佑元年的第二年,千古第一龙虎榜诞生,而这第一龙虎榜,也催生了大兴元年的龙虎榜同年掌控大夏朝,而大兴元年之后的十年过去了,来到了嘉定元年,这一年的欧阳辩已经掌控大夏政权满满十年。
在这十年之中,大夏朝完成了向东开拓,依次收回陕西六路、包括汴京在内的淮水以北的大宋领土,将宋朝一分为南北宋,将宋朝驱逐到了南方、之后大辽入侵,大夏在欧阳辩的领导下,击退大辽的二十万军队,并且将这二十万军队留在了大夏境内,在此基础之上,大夏军队北上,将幽云十六州收回,并将领土北拓达大定府,将大辽打了个半残、之后更是收回交趾、击破临安,彻底将南宋覆灭,完成了一统!
这就是大夏朝在大兴十年中做下的事情,这么多的丰功伟绩自然不仅仅是欧阳辩的功劳,而是包括苏辙、王韶、章惇、吕惠卿、卢秉这些嘉佑二年龙虎榜同年共同的功劳!
在大兴年最后的两年时间,大夏梳理了新收回的南方,将基层组织建进了乡村一级,并且建立起来总人数达到一百五十万之多的察警队伍,而在此同时,大夏军的人数稳定在一百八十万这个数字,让欧阳辩颇受苏辙很大的埋怨。
而且苏辙还因此撂挑子,说是受不了欧阳辩的胡作非为,在他任职中书令的第十年,卸下了首相的担子,悠哉悠哉的跑去了江宁,说是归隐去了。
苏辙作为大夏朝仅次于欧阳辩的第二号大人物,他的离职可谓是大地震一般,颇为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不过章惇的继任,让大地震很快就平息了下来。
苏辙时候执行的政策,在章惇这里一点也没有改变,全数被继承了下来,政局平稳地过渡。
其他的人比如吕惠卿、卢秉、郑雍、梁焘等人也调换了岗位,都各有进步,不过还是有新人冒出头来,说是新人其实不对,因为他们是从宋朝过来的人,就是在大夏的资历浅了点,但若是在宋朝,那可都是宰执。
比如说蔡确蔡京吕公著这些人,他们也逐渐走上高位,之前算是被低配任用,等他们逐渐适应了大夏朝的各种办事风格之后,便进行提升。
这些人只是因为大宋朝的系统逐渐崩坏的原因,所以显得保守怠政,但在大夏朝这个生机勃勃的政治环境之下,他们的才能才算是真正发挥出来。
欧阳辩鼓励官员勇于任事,可以做错事,但不能消极怠政,懒政怠政不为是大夏朝的大忌。
欧阳辩建立起一种以国民生产总值为核心的官员考核机制,各地方主官以及各部主官的升迁都是以这个核心为重要考量,若是不能为这个核心服务,那便该靠边站了。
恰好因为蒸汽机在各行业的应用,引起的工业大革命已经开始发挥威力,尤其是密州工业园、庆州工业园以及琉球的凤栖工业园,颇是推出来不少的政绩官员,因为这些人在服务这些工业园的过程中创造出各类的有助于改善营商环境的执政方法,被推广到了全国范围内,所以青云直上直接就进了朝官的行列之中!
这可是鼓励了很多的官员。
一时间,全国都兴起了发展经济的热潮,而发展经济的方式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很多一窝蜂的建造工业园,希望能够复制三大工业园的工业奇迹,但又更多的是根据本地的情况,开始发展本地的特色经济,比如说种茶叶的、酿酒的、烧陶瓷的,这些虽然是传统行业,但在火车的铺设之中被重新刺激出活力来。
铁路已经是所有的州府甚至是县城都在竭力争取的对象,这几年一个非常有名的口号被所有人熟知,那便是——要想富先修路。
这句话是被证实过是一个真理。
长安城已经接近竣工,但这个地方随着经济的南移,其实已经不太适合做都城了,但是因为铁路的铺设,让长安城再次成为中心。
长安城处于庆州工业园、汴京城、密州工业园、兴庆府、河西四郡的中心点上面,成为了东西交通的交汇点,很多的商人在这里聚集,长安城再次繁盛了起来。
嘉定元年,欧阳辩决定返回长安城,因为长安城已经算是竣工了,作为大夏朝的首都,朝廷不在那里确实是过分了。
一个已经没落的古都,却因为铁路转身成为一个新的经济中心,这样的奇迹大家都看在了眼里。
所以州县的官员千方百计争取将南来北往的铁路站点设置在自己所辖的州县,若是能够做到这个事情,当地的百姓能够给他们立长生牌位。
于是颇是出了一些特色的乱象,比如说州县专门派人去游说朝官,专门建立了游说团队等等,颇为有趣。
工业大革命的蓬勃发展,经济在大跨步的前进,而大夏朝也迎来一波非常大的利好,因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底层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百姓吃得饱穿得暖,医院的全面铺开,婴儿成活率也在大幅度上升,根据预计,从大兴七年开始到嘉定元年这三年的时间,全国共有千万个孩子出世,而这个趋势还在增长!
交趾在嘉定元年的春天决定全体投入大夏,成为真正的大夏人,交趾旁边的蒲甘也羡慕交趾人民的好生活,也举国投献,想要成为光荣的大夏人。
欧阳辩等人经过表决之后,决定给蒲甘人一个亲近文明的机会,将他们纳入了大夏的体系之内。
而在之后几个月,南洋集团的管理层被授予感动大夏的优秀团队,有很多人被提升了级别,奖励了巨额奖金,并且授予个人为劳动模范。
因为交趾、蒲甘都投了大夏,大理国就被大夏朝三面环绕了,局面十分的尴尬。
第722章 夏至,夏至!
嘉定元年六月。
经过半年的搬迁,大夏朝廷总算是大部搬迁完成,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台九寺五监等部门尽数搬迁来到了长安城,汴京则是作为陪都而存在。
经过长达数年的建造,长安城已然恢复了旧观,这个旧观是指的唐朝最鼎盛时期的旧观,因为连龙首原上的大明宫也都给全然复原了出来。
不过虽然说长安城是复原原来的长安城,但还是做出了一些新的改变的,比如说重新为了车辆的增多而做出了新的规划,长安城里面的大道也好,小道也罢,全部都留足了停车场以及加大的道路,以至于长安城比以前还要大出一倍不止。
但是工期却才只用了短短八九年的时间就全部竣工,倒不是粗制滥造,而是用了全新的工艺,建造皇宫也罢,建造大明宫也罢,以及城墙等,全部都采用混凝土工艺来制造,至于什么木头、大石这些采造不容易、而且相当昂贵的的东西却是一概不用的,因此工期极短且耗费并不算多。
即便是如此,也给长安城附近的百姓带来了极其繁华的十年。
在大夏的君臣看来,他们可不会觉得大搞建设就纯粹是耗费国力,而是看重大搞建设会给当地百姓带来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所以在当时欧阳辩决定重建长安城的时候,就没有人反对,反而是非常配合,即便那个时候大夏朝还打算继续攻打大宋,将淮水以北的地区全部都打下来。
目前看来,他们当初的预料是相当准确地,长安城的建设,的确是让长安城里面的百姓因此迎来了十分繁华的一年,在大夏朝廷搬回长安城的时候,长安城里已经是人均中产了。
回到了长安,却有一些官员抱怨,觉得长安城不如汴京城开放,理由是坊市之间隔绝,相当的不方便,虽然说没有宵禁制度,但坊墙的存在却让经济的发展有所不利。
这一点欧阳辩却不认为是时代的退步,坊墙似乎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保护了在里面居住的人,这么大的一个都城,现在还只是刚刚搬过来,已经是有多打一百五十多万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大夏朝的越加繁盛,到时候长安城要容纳的可能是这个数目的十倍不止!
如此大规模的人群,在这种技术手段还颇为落后的年代,将人群分开管理其实是更好的方式的。
坊墙的存在虽然让经济的交流变得有些阻碍,但无论是防火、防混乱、防疫病、国防等等各个方面来说,这种方式其实是更有效的。
在欧阳辩的规划之中,长安城从一开始便不会作为经济中心来规划,而是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来规划的,只要长安城能够达到这个目的,便是合格的首都了。
不过虽然如此,经济的功能还是会存在的,但这个功能会让周边的卫星城市来承担,在接下来,长安城旁边的城市,都会陆续进行重新的规划,承担起长安城的经济功能,长安城附近的城市,将会被建设为大夏最大的城市群。
在司马光与王安石最后的一次谈话之中,所谈到的一个文件,其实就是一个关于全国经济发展的纲要,在这份纲要之中,全国将会建立起几个经济中心。
比如说长安城城市群、汴京城市群、江宁城市群、荆湖城市群、琉球城市群以及交趾城市群等等,从南到北,都有城市群引领经济的发展,与工业革命相辅相成。
这是个规模极其庞大的计划。
长安城作为路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将会承担起这个沟通中外的核心作用,以庆州工业园为依托核心,建立起一个规模更加庞大的工业基地,为向西方大量输出商品做服务。
嘉定元年六月二十一日。
夏至。
夏至的第一缕阳光投向长安城,带着夏季的燥热,将长安城渲染成为一片金黄色,若是从上空往下看,便可以看到一座大城在苏醒,也看到一个偌大的帝国在步入鼎盛的时期。
长安大街上,巨大的钟声随着太阳的升起而轰隆起来,这是长安城少见的局面,大家都知道大夏的皇帝陛下欧阳辩是个懒得不行的帝皇,为了不上早朝,硬生生将每日早朝改成了三天一次,后来又改成了七天一次,再后来更是改成了半月一次,而来到长安城的时候,直接改成了一个月一次,在每月初一时候,便是大夏朝的朝会。
但今日才是二十一啊,怎么就有朝会了呢?
长安城的民众不太理解,但这并不耽误他们的正常生活,他们转头就去忙工作了。
而此时的宣政殿,已经聚集了五品以上的朝官,他们就座等候,等候欧阳辩的到来。
宣政殿与以前是不同的,里面装了很多的桌子椅子,不仅皇帝陛下有椅子坐,百官也都有桌子椅子可供坐着。
因为皇帝还没有到来,官员相互低声讨论,很多人并不知道此次朝会要干什么,但毕竟是临时召集的朝会,依照大夏皇帝陛下的尿性,那肯定是有大事件要宣布了。
难道是要册立太子?
也有可能。
毕竟欧阳辩的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年,欧阳茂作为嫡子,也是已经二十出头了,他是大夏毫无疑问的继承者,这是所有人都承认的,现在首都也都迁过来,皇帝陛下总该宣布册立太子了吧?
如果不是册立太子,那么是要封赏父母兄弟?
也有可能啊,现在欧阳修夫妇还没有封呢,还有欧阳辩的三个兄弟,也都是寻常的官员,按照惯例,也该册立皇室的嘛。
下面纷纷猜测,每一个都有可能,但总觉得不必在这一天。
上面有礼仪官大声道:“恭迎皇帝陛下!”
群臣赶紧作揖:“恭迎陛下!”
欧阳辩龙行虎步,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