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无双国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宋之无双国士- 第3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大家族到达目的地之后,因为自身的体量庞大,就会对当地的大家族形成威胁,彼此之间就会产生对资源的争夺,这个争夺包括田地、水源、柴火等等,用后世流行的话来说,就叫内卷起来了。
  这些抢夺从一开始的妥协,到了后来就会形成械斗,在明清时候,广东因土…客械…斗直接死亡上百万,广东的经济在当时直接崩溃。
  欧阳辩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所以从一开始就要进行引导、干涉,从基层组织的组建,到维持秩序的察警系统的组建,都是出于对这种情况的预防。
  至于为什么不用军队,这就是出于合用性的考虑了。
  军队对于扫匪这种目标性明确的准军事行动相对合适,但在对内梳理上,扎根本土的察警系统更加合适。
  因为这种矛盾一般都是从小衍化至大的,如果从一开始就开始控制,最终并不会演变成大规模的械斗,但军队想要去做这么细微的工作,根本是不合算的。
  所以成立专业的察警系统才是最为合适的。
  军队,还是将刀口对外更加合适。
  苏辙虽然不太理解,但他相信欧阳辩总是对的,所以也没有多问,从苏辙的经历来看,宗族组织的确会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
  苏辙的母亲程氏出身于北宋眉州眉山的大户人家,程家在当地堪称首富。
  后来程氏嫁给了苏洵。
  苏辙与苏轼有一个姐姐,因为当时女子地位低,很多没有取名字,或者名字没有被相关史料记载下来,只因为她在苏氏家族排行第八,被称为“苏八娘”。
  小说野史中著名的苏小妹就是以她为原型的,只不过她比苏轼还要年长一岁。
  当时讲究门当户对,亲上加亲,等到苏八娘到了婚配年龄,苏家与程家一合计,就将苏八娘嫁给了苏辙的表哥程之才为妻。
  这样一来,对苏辙而言,程之才除了是表哥以外,又兼任了姐夫的身份。
  按理来说,这段婚姻应该是相当美满的,双方强强联合,既是世交姻亲,子女又非常熟悉,不会存在任何问题。
  然而,也不知道为什么,苏八娘过门之后,非常不受公婆的喜爱,还经常被虐待。
  更奇葩的是,她嫁过去第二年就生子得病,婆家却不闻不问,只好回娘家疗养。
  但是,她的公婆竟然跑来兴师问罪,说她不尽孝道,还抢去了孩子,直接导致苏八娘抑郁而终。
  因为这个事情,苏程两家反目成仇,苏辙也因此对程家的事情颇为关注,程家在眉山的影响力令苏辙刮目相看,程家虽非为非作歹,但即便如此,对于调动社会资源这一块,程家依然非常厉害,后来还将程之才推进了大宋朝堂之中,一个小地方的家族,就有这样的能量,可谓是了不起了。
  而在全国各地这样的家族为数不少,他们能够将子弟推进朝廷,在当地就当然影响力巨大,有这样的家族盘踞地方,也怪不得宋朝收不上税,也对地方掌控不力了。
  欧阳辩要收拾这些豪族,恐怕也是因为这些考虑吧。
  其实苏辙的想法倒也没错,欧阳辩的确是有这样的想法,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将大多数人都团结起来,而地方豪族,却是在逆历史潮流,虽无割据之名,却有割据之实。
  欧阳辩与苏辙两人商讨完毕,苏辙就告辞而去,这个事情他会尽快地推动起来,而欧阳辩也要征询军方的意见,裁军从来都不是简单地事情,牵扯到军方,任何时代都要慎之又慎。
  欧阳辩召集了军方大佬王韶、种谊、种谔、狄虎、狄骧,以及折驹、种遏、鞠季阳、饶芝瑛、兰绍华、桑仲良、巫贤才、霍伯愚等人,商议裁军等事宜。


第717章 大兴军改!
  在欧阳辩的主持下,军方大佬们齐聚一堂,关于大夏朝的军队的未来进行一次非常重要的商讨,史称‘大兴军改’。
  大兴便是年号,军改则是指此次的裁军以及扩军。
  是的,此次军改并不是单纯的裁军,还有扩军,又裁军有扩军的,听起来似乎有点矛盾,但实际上并不矛盾,方向不同罢了。
  ”……裁军是将年纪偏大、业务能力稍差的兵员分流到地方去,组建为察警,察警系统目前搭框架大约需要六十到八十万的兵员,组建包括刑法察警、武装察警、交通察警等等。
  这八十万里面,除了普通的兵员,里面还需要中高级军官去主持,所以这一次也要分流部分的中高级军官过去,无论是普通士兵还是中高级军官,都可以自荐……”
  王韶此话一出,众人顿时哗然。
  裁军八十万,这可不是小数目,大夏军队也就二百万的数量,一下子去掉了三成,这么大的动作,可是历朝历代都没有过的!
  宋朝之前也有说要裁军的,从真宗时候说到了神宗时候,才由神宗完成裁军,七八十年的时间,也就裁了四五十万,可王韶这一开口便是八十万!
  种谔惊道:“王尚书,这么大数量的裁军,难道不怕引起兵变吗?”
  其余人虽然没有说话,但看神情也有这方面的担忧。
  王韶脸色一沉:“咱们大夏军队是人民的军队,不是以前的老式军队,裁军不是让他们归田了事,他们可以选择去察警系统,若不愿意去察警系统,也可以回归家乡,参与到基层的组织建设里面去,都是为了国家出力,若都不愿意,那就回老家耕地,退伍费以及田地都是补足的,这有什么不满意,若是这都不满意,怎么,他们这是想干嘛!”
  种谔叹了口气点点头,没有说话了。
  王韶与种谔一个是兵部尚书,一个是兵部侍郎,王韶是欧阳辩的同年,又都是一起造反起事的,所以种谔虽然年纪比王韶大得多,但论资历还是不如王韶,所以王韶年轻但担任尚书,而种谔却只能担任侍郎。
  王韶继续说道:“……此次裁军不是单纯为了减少人数,而是以提高战斗力为目标,以后的战斗目标是以精兵战略,而不是靠人数,所以战士也好,军官也好,整体的业务能力都要得到非常大的提升,所以会在军中实行一次优胜略汰。
  从军队被淘汰下来的人也不必怨恨,不是他们不出色,而是军中能人多,到了地方一样可以为国效力嘛,报效国家并不一定就在前线厮杀,还可以在地方维持秩序,保障人民百姓安居乐业,一样是为国尽忠,两者毫无区别!
  另外……”
  王韶扫了一眼众人,道:“……另外,此次要分流八十万人到地方去,但同时,要重新招募大约六十万兵员……”
  诶?
  这裁军之后又招募兵员,这是精神分裂?
  王韶解释道:“……这主要处于两个考虑。分流出去的士兵毕竟业务能力也是过人的,又有过硬的觉悟,这些人到了察警系统中,立时就能够将察警系统给撑起来,若是从民间招募,那么察警系统未必就有战斗力,这是第一个考虑;
  第二个考虑则是对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分流出去的战士要么是年纪大,承担不起高强度的战斗,也有业务能力偏弱的,所以要进行更新,招募更多的新兵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有助于提升战斗力。
  出于这两个考虑,裁军与扩军就并不矛盾。
  另外,还有一个重大的举措要大家表决,关于招募的方式,陛下提出,以后大夏军队要以募兵制与义务兵相结合的方式。”
  “哦,这个是什么意思?”
  狄虎问道。
  王韶点点头道:“所谓募兵制,也就是咱们现在的方式,将兵员招募进来,都是吃兵饷,算是职业军人,而义务兵管吃管住,发部分兵饷,但退役的时候回给与津贴,这个时间是三年。”
  狄虎若有所思:“也就是说,三年过后,他们就要退役回家了?”
  王韶点头道:“没错,但他们也有提干的机会,一旦他们表现出色,业务能力过人,就有留下来当军官的机会。”
  狄虎诧异道:“那是强制还是自愿?”
  王韶笑道:“自愿为主。”
  狄虎摇头道:“如果是自愿的话,恐怕没有人愿意来的吧?”
  “这个倒不一定。”
  一直在安静听着的欧阳辩突然道。
  众人顿时腰板直了起来。
  欧阳辩笑道:“不用这样,朕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时代变了,咱们大夏军队不是以前的老式军队,性质是不同的。
  以前的军队腐朽荼毒百姓,咱们的军队军纪严明,在民间的名声是非常好的,以前总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但军纪严明的大夏军队,可是热血男儿向往的地方,有不少热血男儿想到军队中建功立业呢,所以不必担心这一块,如果到时候招募不顺利,那就要加强宣传,总是可以解决的。”
  对这个问题,欧阳辩还是颇有信心的,大夏朝现如今已经是一亿多的人口,总不至于连几十万兵员都征不上来。
  既然欧阳辩已经一锤定音,别的人便不再多说。
  既然如此,裁军便是今天最重要的话题。
  种谔的担忧是对的,裁军是一件相当敏感的事情,一旦操作不当,便有可能引起动荡,那么该如何推进这个事情,便需要事先讨论好策略才行。
  众人纷纷给出方法意见。
  欧阳辩见状颇为欣慰,这说明大夏军队还是颇为健康的。
  以前宋朝裁军可要难得多,别说裁军了,就是军饷稍微发晚发少,都要引起兵变的,被说要裁军这种会影响将门利益的事情了。
  现在大夏军队将领虽然也是狄、种、折这几家将门子,但这些年轻人却没有太多的私心,面对欧阳辩的提议,却是没有一个人是提出不愿意裁军的,这从侧面说明军队到目前为止还是颇为健康的。


第718章 为师将因你名传千古!
  军改、察警系统的建设、基层的建设大规模的进行之中,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
  大兴八年的春天,一行人从江宁出发,向汴京而来。
  车上坐着的是隐居江宁多年的王安石。
  这个明明才六十出头的老人,若是后世,也就是刚刚退休的年纪,可王安石看来已经是风烛残年模样,整个人也瘦地只剩下一副骨头了。
  看着窗外闪过的风景,王安石的脸上看不出悲喜,他的学生欧阳辩,邀请他去汴京已经多次,但他迟迟没有动身,他的顾虑与苏轼一般,对于欧阳辩这个亲手将故国埋葬的弟子心情非常复杂。
  王安石自然知道故国已经腐朽到了不得不改变了,但他内心对宋朝依然充满感情,就像家乡的祖宅一般,虽然老迈腐朽,可能一阵风吹来,就可以将偌大的祖宅给推倒在地,但内心对这个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充满眷恋。
  只不过这几年来,王安石看着欧阳辩接手之后,整个国家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以前想象中的美好一一在实现,人民的生活变得好了起来,他们能够吃饱了,能够穿上新的衣服,能够开心地发出笑声,官府变得有效率起来,军队变得有纪律能够抗击外诲,他追求了一辈子的富国强兵,在欧阳辩的手上实现了。
  所以,他决定出来看看,看看其他的地方如何,再去看看这个新的朝廷,还要去与自己的弟子好好地谈一谈。
  等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国家已经完成了统一,这让他更是重新期待,不过那时候还是冬季,对于风烛残年的他来说,着实是不适宜出门的,他的孙子也竭力的制止他,等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他就再也坐不住了,一定要北上了。
  一路上,王安石不顾春风依然有些寒冷,时刻都开着窗,看着外面闪过的景色。
  那外面多精彩啊。
  宽阔的马路上,那是真正的车水马龙,经过大河上的桥梁之时,水面上有大船轰隆作响,没有船帆,却走得飞快,经过一些地方,有如同巨龙一般的火车喷吐着雾气,飞速的翻山越岭,有一座座的厂房拔地而起,高大的烟囱有黑色烟雾冲天而起,酷似烽火。
  嗯,空气的味道有点呛鼻。
  有时候经过城镇,集市繁荣无比倒是其次,以前常见的乞丐流民,如今却是难以再见到了,倒是穿着统一服饰的孩童成群结队的上学,孩童的脸上没有菜色,倒大多像是地主家的孩子一般,王安石看得出来,孩子们大多是寻常百姓家,但大多身体健壮,想来也是生活水平提升的原因。
  见得大多都是好的,不过也有不好的,有时候王安石经过一些大型工厂的时候,刚好碰到工厂工人吃饭时间,大批的工人从工厂中涌出,工人们一个个疲倦不堪,脸色苍白,一个个都带着黑眼圈,一看就知道是熬夜熬出来的。
  王安石见状不由得皱眉,拉了工人一问,果然是熬夜工作出来的,这些工厂三班倒搞生产,这批工人就是干夜班的。
  王安石不由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