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辩苦笑斜睨了一下起居注官已经挥舞起来的笔尖,对于起居注官的想法他自己心知肚明,以前他当起居注官的时候,没有大事发生的时候回觉得颇为无聊,但每次包拯等人喷赵祯的时候,却是极为兴奋的。
吵架多好玩啊。
这是比较正式的君臣奏对,苏辙已经按照套路来,他也得跟着捧哏,否则会被喷的。
所以欧阳辩接道:“哦,爱卿请讲。”
欧阳辩还没有入戏,苏辙却顾不上这些了,他长揖到底,大声道:“臣请陛下撤销政治协商会议!”
欧阳辩愣了愣:“子由,这个事情我们不是已经达成了共识了么?”
苏辙摇头大声道:“陛下,是臣错了,是臣高估了这些商贾,这一次间谍案的发生,让臣明白了一个道理,商贾是信不过的,陛下却想将国家大事交给商贾,这是亡国之兆啊!”
欧阳辩苦笑道:“子由,何至于此,道理我也和你讲了好多次了,大夏要发展,就得迎接接下来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就得靠商人,商人会成长为国内最有力量的阶级,既然如此,就得将他们吸纳进来,不然一个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却游离在政权之外,不稳定且危险。”
苏辙道:“那就让他们的后代成为读书人,走科举的道路,这是公平的,而且治国也需要有知识有眼界的人来,而不是让商人直接参与到治国里面来。”
欧阳辩想了想道:“你所说倒是有道理,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彻底扭转商贾的地位,需得下大力气,有时候矫枉过正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
“陛下,此例不可开啊,若是开了此例,天下读书人该怎么看朝廷,大夏朝廷竟然让商人堂堂正正参与其中,天下人会因此而侧目的啊,陛下!”
苏辙激愤不已。
欧阳辩挠了挠头皮,苏辙兢兢业业,基本能够掌控大局,但有时候这股读书人的意气,也是令人头疼。
关于商人的事情,欧阳辩和苏辙、吕惠卿、章惇等人说了很多次,就是给他们讲明白道理,讲明白整个大策略,可是苏辙始终还是过不了这一关。
之前算是勉强同意了,但这一次间谍案一发,苏辙心中的警钟就开始铛铛铛的响了起来了。
这种情况其实不是什么讲道理的事情了,苏辙明白这个道理,但现在他是在维护读书人的地位,这不是什么道理不道理,这是政见的不同了。
欧阳辩叹了一口气。
这就是政治,打天下与坐天下是不同的,打天下的时候,大家都能够把心往一处使,但坐天下的时候,大家就都会代表自己阶层的利益。
对于苏辙来说,他代表的是读书人,欧阳辩想要提升商人的地位,这是在伤害读书人的利益!
第678章 妥协!
欧阳辩感觉到非常头疼。
读书人是大夏朝的根基,商人则是大夏朝的未来。
这也是一个改革。
欧阳辩希望的是,大力提升商人的地位,让商人成为大夏朝发展的动力,毕竟接下来工业革命的到来,主力还是得依靠商人,如果商人得不到政治地位,那可是要造反的。
资产阶级革命听说过没有。
当然啦,要等到资产阶级造反,是需要时间的,可能几十年后甚至百年后都不一定,但只要有一天商人的地位没有匹配他们的地位,就有可能会爆发。
欧阳辩很是头疼,因为他已经有些动摇了,一方面商人提升地位的事情是一定要做的,但另一方面,欧阳辩其实知道自己这么做事有些急躁了,但欧阳辩已经闻到了工业革命的味道了,如果不抓紧解决这个事情,到时候文官与商贾的冲突将必不可少。
但是,似乎也可以按照苏辙所说,还是让商人的后代读书进入政坛,这样商人有上进的渠道,也不会过于反对朝廷,毕竟整个社会的确是崇尚读书人的……
欧阳辩和苏辙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暂时搁置,但苏辙面谏的事情还是传扬了出去,于是之后有许多的奏折如同雪片一般飞向宫内。
奏折大多也是反对政治协商会议的事情,希望欧阳辩能够取消政治协商会议,关于提高商人地位的事情,则是被建议正常走科举之路。
这个事情对于欧阳辩来说还是第一次,欧阳辩做事情都是先整合三省以及六部长官的意见之后再来定策略,三省六部的长官同意之后来执行,基本反对意见不会太多。
而苏辙的反对就像是吹响了号角一般,让其他人也跟着反对起来,其实倒非苏辙影响力有多大,不过是有人开了头罢了。
欧阳辩意志坚定,但他也是个听得进意见的人,既然大家都反对,那么就先搁置,只不过对于商人来说,他们想要跻身进高层就得多努力个几十年了。
不过这个事情也算是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大夏的官家欧阳辩是有意提高商人的的地位的,朝廷中有反对意见,但总体还是给留了上进的渠道的。
接下来政治协商会议被取消,很多商人虽然惋惜,但他们身上的代表身份并没有被取消,他们被赋予了一个权利,就是可以随时向朝廷交提案,算是一个可以直达天听的渠道。
不过这个身份不是永久性的,一样是有期限的,每四年一换。
至于于乔宇等人则是根据所犯之罪进行宣判,倒也没哟牵涉太广,主要是以没收财产,主要人物监禁几年而已。
这些事情虽然闹得沸沸扬扬的,但总体来说局势很是稳定,即便是被取消政治协商会议的商人们,对此甚至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让他们骑到读书人的头上去,想想是刺激,但也挺吓人。
也有感觉到遗憾的,这些人的目光敏锐,格局宏大,才意识到商人究竟错失了一个什么样的机会。
不过很快他们也没有时间多想了,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挣钱最重要啊。
随着密州工业园正式投产,大夏的经济好像装上了一个加速器,密州工业园产出的商品源源不断的输送到海外去,对内则是需要非常多的原材料以及各类物资,这种需求对于大夏来说也是非常大的。
于是,大夏各个地方面对如此庞大的需求,经济活力顿时被激发了出来。
毕竟有一个如同无底洞一般的工业园,需要海量的物资原材料,这些东西都尽量在大夏境内采购,这样的需求就是经济的催化剂。
这对于商人来说,就是千载难逢的挣钱机会,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太多,先把钱挣到手才是关键。
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的人都欢天喜地,但有人却是有些失望,那个人就是周允让。
周允让接下了欧阳辩的任务,原本想从大夏这些狗大户手上融资,但无奈国内的机会太多了,那些人不想把钱扔到看不见的地方去,所以投资很是谨慎。
有些人虽然也投了,但也不过是看在周允让的身份上象征性给面子投了一些,毕竟周允让是南洋集团的大佬,那可是主管着大夏最大的外贸市场的人嘛,这个面子还是得给的。
但这点钱对于周允让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无奈只能找欧阳辩去,对于这种情况,欧阳辩也是无奈,只能自己投了一千万贯,然后让央行也投了一千万贯,农行那边听了消息,也赶紧过来投了一千万贯,这才算是凑了点家底。
倒不是说宋朝商人那边融不了资金,关键是,这可是重要资源,可不能都控制在宋朝商人的手里。
现在有了这三千万贯,周允让倒是可以大展拳脚了。
周允让当天就坐船去了琉球。
琉球也就是后世的湾湾。
抵达琉球之后,周允让立即让人去江南地区以及福建送信,主要就是邀请一些大商人赴琉球共襄大举。
对这个事情,周允让非常重视。
虽然说现在有三千多万贯打底,第一期的项目是可以启动了,但周允让还想撬动更大的资源。
琉球的建设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交趾的控制也需要人与资金,现在大夏境内唯恐不够钱,唯恐没有人,哪里能够抽出人来做这个事情。
现在闲钱最多、人力资源最多的就是大宋朝。
别看现在大夏如火如荼的模样,大宋朝一副病入膏肓的模样,但论家底,还是大宋朝要厚得多。
——欧阳辩的十几年努力都扔在了大宋朝呢。
而且,大夏南征北战,抢下来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但加起来也不过只有三千万人口,而大宋朝的人口估计得接近一个亿的人口!
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这种家底可不比大夏朝要雄厚得多么。
周允让就是盯着人力资源这块呢。
现在大夏朝机会很多,谁愿意背井离乡呢,但大宋朝就不一样了,现在大宋朝大萧条,百姓衣食无依,都快没有生路了,现在有一条活路,你说他们会不会出来呢?
这还用问么?
第679章 江南陆家!
江南。
明州。
奉化。
连绵成为一片的园林之中,一处低调但奢华的客厅里面,两个样貌一看便知道是兄弟的中年人分主次落座
年轻一些的人说道:“大哥,现在的情况非常糟糕,在不想想办法,陆家家世就要倾颓了。”
年长一些的叫陆庭光,闻言轻轻叹息了一声。
他们奉化陆家,乃是江南大族,祖上是吴中四姓之一,为中国历史上的陆姓世族之一,世居吴郡。
汉初,陆烈始迁至吴地,发展为成为吴郡陆氏,汉大中大夫陆贾为吴郡陆氏早期的代表人物。
至两晋,名士不绝,如陆机、陆云兄弟。
唐朝时期官至宰相的吴郡陆氏成员有六位,是吴中四姓中最多的一家。
陆氏在白马之祸时遭受直接打击,唐亡后,开始向各地迁徙。
奉化这一支,也是往各地迁徙的其中一支,不过他们走得不远,就留在江南。
不过江南远离政治,这一支的陆氏更是以经商为主,不过世家毕竟是世家,转经商也是一流的。
从宋朝立国开始,陆家便开始从事海贸,百年时间,已经是成为宋朝最大的海商之一。
在二十年前远洋集团还没有出现的时候,陆氏便是海商第一,后来远洋集团出现,陆氏被抢走不少份额,但是除了远洋集团之外,依然还是第一。
那时候日子虽然难过一些,但对于他们这些巨富之家,无非就是赚多赚少罢了。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后来的宋夏战争中,宋朝竟然被驱赶到了江南,北方沦陷不说,连带着南方的海上生意都被封锁了,这对于他们这些海商世家来说,才是最沉重的打击。
陆廷光摇头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大宋现在处于龟缩的时候,别说海上了。
陆地上都畏夏如虎,不过也怪不得,西夏把契丹都打得抱头鼠窜,更别说大宋了……
唉,这些多说无益,我让你去荆湖北路那边开拓市场,效果如何?”
陆廷光的弟弟叫陆廷宗。
陆廷宗摇摇头:“情况比咱们这边没好多少,我去走访了荆湖北路的商会,里面的商人也都是愁眉苦脸的,现在大家无论是生产什么东西都卖不出去,倒闭的商家越来越多,大家也不懂得是怎么回事……”
陆廷光嗤笑了一声:“怎么回事,还能是怎么回事,出海的路子被封锁了,以前能够外销出去的东西都出不去了,这些东西只能在路上发卖。
但是市场就这么大,哪里承受得住这么多货物的冲击啊,按照什么经济学上的理论,这就叫做生产过剩!
东西卖不出去,原料就没有人收购,农民和工人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买不了东西,这就是一个死循环啊!”
陆廷宗忧心忡忡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种情况一时半会是好不了了,那咱们陆家怎么办啊。
咱们陆家一向以海上生意为主,陆上的生意原本就一般,现在海上的生意全军覆没,陆上的生意也濒临倒闭了。
虽说咱们陆家现在还能够支撑,但咱们可是几千号人,要是一时半会都恢复不过来,可要坐吃山空了!
除非是大宋能够打败西夏,打回北方去,或者说将海路打通,咱们才能缓过来一口气。”
陆廷光又是嗤笑一声:“这就是纯属白日说梦了,就咱们朝廷这尿性,燕云十六州丢了两百年,咱们大宋也没有能够拿回来,现在连汴京都被西夏给夺了。
虽说现在守住了淮水,可谁都知道,那不过是人家暂时不想打罢了,若是想打,长江能够拦得住?
别忘了,人家连海上都能够封锁,一条大江而已,又如何能够拦得住他们。”
陆廷宗眼神一凝:“大哥认为大宋与西夏之间什么时候会再次发生战争?”
陆廷光诧异的看了弟弟一眼:“你问这个干嘛?”
陆廷宗低声道:“哥,我这一次去荆湖北路,路上遇到了杨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