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无双国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宋之无双国士- 第3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一路进来,整个长安城虽然变成了一个大工地,但一种大气魄在酝酿之中,甚至这里将酝酿出一个比唐长安城还要伟大的城市!
  范纯仁不知道比唐代长安城还要伟大的城市是不是汴京城这样的,但他从建设的长安城中看到了这么一个可能。
  不过令他感觉到惊叹并不是什么长安城,而是朝廷的百官。
  西夏朝廷百官在眸中才程度上让范纯仁感觉像是回到了宋朝的朝廷早朝上,但感觉又截然不同。
  相同的是服装以及熟悉的面孔,章惇、王韶、苏辙、卢秉这些人他都是见过的,还有带着温和笑容的欧阳辩,都是他的老熟人了,但是不同的地方在于,西夏朝廷不像大宋一般,皇帝高居其上,其他的人只能站着回话。
  在这里,一个偌大的礼堂,上面一个主席台,下面是一排排整齐的桌子椅子,百官按照职位高低从前到后一次排序,无论官职高低,都有桌子椅子可以坐,并且前面有茶水,有笔记本随时记录。
  而范纯仁带领的使团,被安排在使馆里面下歇息,在稍后举行的交谈之中,也是一种颇为不同的模式。
  欧阳辩亲自带着苏辙与范纯仁接洽,双方也并非是在朝堂上,而是安排了一个会见室,所谓的会见室里面有双方的座位,双方可以相当平等的表述意见的场合,而不是皇帝高居其上,让后如同会见臣子一般与使节交谈。
  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
  形式上的新只是令范纯仁惊讶,绝不至于震惊,令他震惊的是西夏百官展露出来的气质,这是一种勃勃的生机,以及一种吞吐万里如虎的气概。
  这一种气概在大宋是很难看得见的,大宋的文官固然是有所谓气节,也足够的有风采,但那是属于个人的风范,但西夏的这些百官,体现出来的是一种霸气。
  范纯仁不由得叹息,他看得出来,这种自信是因为西夏朝廷打出来的威风,大宋朝臣的战战兢兢是无法有这等风采的。
  与欧阳辩的会面说不上不愉快,因为很难只用一句话来形容。
  欧阳辩是非常热情的,但只限于谈私谊,欧阳辩对于宋朝国内的事情相当感兴趣,不断地问题,但对于两国的事情却不怎么愿意谈,尤其是在范纯仁说起要和谈的时候,欧阳辩的更是兴致缺缺。
  范纯仁为人执拗,见说服不了欧阳辩,便有意找苏辙等人说情,没想到司马光找上了门来。
  “君实兄,没想到你竟然还健在!”
  见到司马光的一刻,范纯仁非常地开心,但下一刻,他神情凝滞了起来,因为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司马光是上次来西夏出使的,可一直迟迟没有归宋,还以为是在路上出了什么事情,没想到竟然还在西夏。
  那么,问题来了,司马光到底是被拘禁在这里,还是投了西夏?
  如果是拘禁,那么司马光现在看起来似乎是自由的,但若是投了西夏……
  看到范纯仁的眼光的变化,司马光也有些苦笑:“尧夫,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
  司马光仔细给范纯仁讲起自己的经历。
  “……当时欧阳辩怕走漏风声,所以将我留在西夏这边,我也正好想多了解一下西夏的情况,以及欧阳辩在西夏的变革,所以便顺水推舟留了下来,虽然在西夏里面进行走访调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自由却是谈不上的。
  就比如现在来见你,其实也是也要报备的,而且我既然来见了你,你一时半会恐怕也是回不去了,因为怕泄露消息。”
  范纯仁脸色一变:“什么消息?”
  司马光苦笑道:“还能是什么消息,你是因为什么事情而来?”
  范纯仁脸色大变:“君实兄你的意思是,西夏已经决定继续打下去了?”
  司马光叹息道:“恐怕就是如此了,西夏君臣你也见了,该知道他们都是一群什么人,你也该探听到一些口风才是。”
  范纯仁苦笑道:“我早该猜到的,我屡次谈起谈和的事情,欧阳辩都避而不谈,我就该知道的了。”
  司马光点点头道:“他是不想哄骗你而已,而且为了封锁消息,恐怕在大战没有结束之前,我们应该是回不去了的。”
  范纯仁点点头:“我会不回去倒是无所谓,就是怕误了事情。”
  司马光冷笑了一声:“大宋朝哪里还有什么事情可以耽误的,咱们大宋君臣不是都一门心思去杭州么,反正据河而守,西夏一时半会也打不过去,还是能逍遥许多年的,无非就是只把杭州当汴京呗。”
  范纯仁脸上有些发烧,因为这事情他也同意了,他们抗战派虽然主张抗战,但对于南巡的事情也是同意的,原因无他,他也认为大宋是抵挡不住西夏的。
  不过面对老友的质问,他依然感觉到羞愧,嗫嚅了一下道:“形式比人强,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司马光只是叹息,在大宋朝中,没有谁比他更了解如今的西夏了,越是了解,他就是明白,西夏才是那个更加富有活力的国家。
  大宋虽然占有了更加膏腴的土地,也有更多的文官参与政治,也有更加深厚的工业、商业、人口上的优势,但有一说一,大宋已经是老且腐朽了,西夏才是那个新生的太阳!


第601章 西夏的确是有些不同的……
  欧阳辩对于范纯仁的到来,其实是持有欢迎态度的,范纯仁与司马光,都是刚正的纯臣,一个国家是需要有诤臣存在的。
  如今的西夏百官,虽然也有很多厉害的官员,但司马光与范纯仁这样的官员依然还是很重要的。
  而且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司马光与范纯仁的身份是不同的。
  司马光是大宋现在老一辈的政治家,范纯仁也算是这一批的人了,而且,范纯仁还继承着他的父亲范仲淹声望,如果能够得到这两个人的支持,那么大夏的声望会愈加兴盛。
  到时候占领大宋的淮水以北地区,将会事半功倍。
  历来占领军会面对的同一个问题便是占领区民众的反抗,虽然大部分的百姓会配合,但也有少部分有血性的人会站出来抗争到底,从没有例外过。
  印度:瞧不起谁呢?我不仅会投降,还会抵抗,只要你杀我几亿人,你就要败退,懂?
  所以,如果能够将司马光与范纯仁吸引进大夏国中,那么到时候可以省去很多的力气,甚至可以吸引很多的占领区的官员加入大夏,届时大势可成。
  所以欧阳辩在关心军事准备的时候,对于司马光以及范纯仁的渗透也没有拉下。
  范纯仁的个人自由并不算被限制,但得是在监视之下,司马光闲来无事,干脆与范纯仁一起交流。
  “……欧阳辩的西夏,的确是不太一样的。”
  司马光道。
  范纯仁问道:“哦,如何不同法?”
  司马光的神情相当复杂:“这边已经基本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基本设想……”
  范纯仁呵呵一笑:“这不是基本要求么,大宋的百姓不也有?”
  司马光苦笑道:“还真的没有那么简单,大宋朝的百姓的有田并非真正的有田,那些田地的赋税很重,还有许多的盘剥。
  而西夏这边的土地赋税极低,而且税种很少,基本没有出现重复收税的情况。
  一样的收成,这边的百姓能够留存下来的粮食至少是全部收入的八九成,而大宋朝的百姓,能够留存下来两三成就了不得了。
  这部分的差距,是百姓能否活得好活得下去的关键所在。
  在西夏这边,年景好,那么他们的生活会很好。
  年景差,则是由企业帮他们承担损失度过荒年。
  以后会怎么样我不知道,但在我目之所及,都是一派的欣欣向荣,这一切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美好。
  尧夫,你知道吗,在这里,有专门的养老院、福利院,哦,养老院是针对孤寡老人,而福利院是针对孤儿的赡养。
  而在教育上这里实行的是六年义务教育,六年的义务教育下来,学生已经学有基本的生存能力了。
  识字、识数、懂粗浅的天文地理,已经算是半个读书人了,而这是惠及所有的孩童的,也就是说,从这一代的孩童开始,所有人都是识字的!”
  范纯仁一开始还是带着抵抗的心态,但听到教育这一块的时候,他的眼神渐渐产生了变化。
  他们都是真正的读书人,对于儒家弟子来说,有教无类与开智是他们一辈子的追求。
  宋朝的读书人多不多?
  其实还真的是很多。
  但这个多是因为人数本身堆起来的,实际上占比并不高,那种几个孩子都能够读书的家庭,大多是家里真的富裕的,所谓的耕读传家,家里没有几千亩地根本行不通。
  大多数的情况是,一家人供养一个读书人。
  读书是需要脱产的,而且读书人的各种花费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是负担极重的,所以很多家庭别说供养出一个秀才或者举人,甚至大多数连识字都没有。
  宋朝有公立学校,但大部分是私塾,因为朝廷承担不了那么多的学校的开支,所以蒙童想要去读书的机会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获得。
  这就显得西夏六年义务教育的可贵了。
  这是每个孩童都能够受到的教育,虽然未必能够成为秀才举人,但一个个都知书达理,那样的世界,应该会很美好吧?
  范纯仁道:“西夏虽好,但终究不是大宋。”
  司马光叹息道:“是啊,终归不是大宋啊。”
  说了这句话,两个人都安静了下来。
  一会范纯仁道:“说了这么多好的,总有不好的吧?”
  司马光点点头:“当然,而且是危及国之根基的。”
  范纯仁精神一振:“是什么?”
  司马光低声道:“立储!”
  范纯仁疑惑道:“我记得欧阳辩只有一个嫡子,而且也已经十来岁了,难道还有什么不好确定的吗?”
  司马光摇摇头道:“似乎不是这个原因,因为令人奇怪的是,欧阳辩不仅没有立储,连薛夫人都没有封为太后,然后他的兄弟们也没有封王,侄子们也同样没有封赏,只给了富氏一个皇后的头衔,着实令人不知道他的想法。”
  范纯仁迷惑起来,这是什么操作?
  当皇帝不封赏家人是什么操作,当皇帝封赏家人是题中应有之义,这是百官都不会反对的事情,即便是外戚,也可以封一些闲官,这不会有人反对的,这算是皇帝的特权嘛。
  “虽然说现在欧阳辩还年轻,但不早些确定接班人,终究还是有隐患的,这就是大夏不好的地方。”
  “其他的呢?”范纯仁问道。
  “其他的……”
  司马光想了一会摇摇头道:“……其他的大约都是很好的,虽然现在依然有很多的问题,但不过是因为官员的素质还不够高的原因。
  这边政策的基本执行是很好的,西夏这边对于官员执政的监督很严,权责对应,每个官员的职责都很明确,责任基本能够落实到人。
  一个事情如果出了纰漏,随时能够追责到负责事情的官员身上,这就是在鞭策每一个官员,要将分内的事情给做好,如果渎职的话,随时都会被撤职的。”
  范纯仁不由得咋舌:“这样会不会太严厉了,还有人愿意当官么?”


第602章 为什么他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听到范纯仁的话,司马光忍不住笑了起来:“哪里有不愿意当官的,西夏的官员看似责任很大,动不动就被撤职,但我走访过一些中低层的官员,他们不仅对者这种方式很是认可,甚至还颇为喜欢。”
  范纯仁惊奇道:“这是为何?”
  司马光笑道:“其实我也很纳闷,但我走访过之后,我才明白为什么他们不仅愿意当,而且乐在其中。”
  范纯仁看着司马光,希望听到解释。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个官当起来轻松。
  这个轻松并非说不用干活,相比宋朝的官来说,西夏的官很忙。
  他们这里没有所谓官吏之分,所有人都算是官,所有人的入职其实也都要通过一个叫公务员的考试才能够进入官场。
  在西夏的科举考试只是一个入场制度而已,他们在考完科举之后,想要当官,还得进行公务员的考试,并且需要进行入职的培训。
  听起来好像很麻烦,但是在入职之后却很有效果。
  而官员们有不少是原来宋朝的官员,他们对西夏的官场习气很是满意,原因是他们只要干好自己职责的事情就不会被莫名其妙的摘帽子,这些都是有规矩可询的,而不是让很多的潜规则支配。
  他们也不需要将所有的精力拿去奉承上司,只要他们将事情给做好,就可能得到升迁。
  这是个非常务实的官场,官员们可以为百姓做很多的事情,这种快乐,不是宋朝官员能够体会到的。”
  范纯仁更糊涂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