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无双国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宋之无双国士- 第3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绝对是不可能的。
  司马光越看越是惊心动魄。
  根据这些天他与章惇等人的聊天,西夏的总兵力他是有所了解的,西夏原本有接近三十万的军队,然后这一次在大夏陕西六路的过程之中,收编了大约十五万左右的宋军,另外欧阳辩的银监卫已经多达五万骑,加起来竟然有五十万的军队!
  而且这五十万的军队中,骑兵占了四成,这个量级的骑兵,已经是宋辽夏三国之中最为强大的骑兵了,甚至连辽国都比不上。
  而且令司马光更加忧虑的是——西夏想要养活这么多的军队,依靠西夏那点土地是不成的,加上陕西六路也够呛,如果欧阳辩想要维持这些军队,对外扩张就是必须的。
  那么,最好的最为膏腴之地是哪里?
  毫无疑问,除了大宋还有哪里。
  司马光悲哀地发现,以他对大宋的了解,以及对欧阳辩的了解,可能用不了十年的时间,大宋就会面临一场灭国之战!
  更让他绝望的是,欧阳辩与西夏历代君王不同,这是一个对大宋朝了解到了骨子里的人,而且,司马光不知道大宋朝内有谁能够对抗欧阳辩。
  基本上可以这么说,司马光是看着欧阳辩长大的,欧阳辩的绝世才华,根本是不用怀疑的。
  大宋朝的嘉佑之治、治平之治,很大程度就是得益于欧阳辩的能力,当欧阳辩被驱离中枢的时候,大宋朝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衰退,这是司马光的观察得到的。
  如今看来,欧阳辩其实不仅仅是个治世之能臣,还是一个乱世之枭雄,可以预料到的是,他还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君主。
  司马光暂时是回不去大宋了,不过他也不着急,他就干脆定下心来,用心的记录已经改朝换代的大夏朝。
  司马光预测地没错,欧阳辩登基没有多久,便颁发了几部律法。


第一部 是《大夏宪法》,大夏宪法总纲第一句就是——大夏帝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而之后的便是确定了全国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之后便是确立起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宪法的层面上规定了商业的合法性。
  之后又确立了土地国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保护私人财产等等,其余的关于教育、经济、人民权力等等各种方面的内容。
  在司马光看来,这个宪法里面包含了太多他对于一个国家的期待,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的宪法,能够将人民的权利以及对于商业以及私人财产的保护提到这种高度上。
  这个宪法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在宪法颁布之后,陕西六路顿时安静了下来。
  当然这与大阅兵的震慑力有关系,之前一直在闹事的大地主们,看到西夏的军力之后,要么赶紧收拾收拾逃到宋国去了,要么就是认命,等待西夏官府对他们的土地进行评估收购。
  还有更多的是积极向西夏官府靠拢的,他们主动将土地契约整理交给官府,表达他们合作的态度,当然,对于这样的大地主们,官府还是比较友善的,不仅给颁发荣誉证书,后期还会有各种回馈。


第二部 法典便是《大夏公司法》。 
  这部法典对于经济行为进行细节上的规定,是一部规范公司行为的基本法。
  从公司的设立、股东资格、章程、股东责任、股东权利、公司主管人员,到公司解散、清算等事项,依照《公司法》的规定办理。
  这是一条贯穿中小企业的法律。
  也就是说,这部真正对商人起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这部法典颁布之后,整个大夏国一片欢腾,商人之间奔跑相告,一时间大夏的户部下属的商贸局多了上万的公司营业执照的申请。
  司马光对于商业已经没有了前些年的偏见,因为大宋朝的商业的繁盛到衰落,他都已经亲眼所见,商业的兴起于衰落,无论对于百姓还是朝廷,都有无与伦比的意义。
  而之后的民法、刑法的颁布,让司马光都忍不住对西夏这个国家产生某种意义上的期待。
  从法律条文上,司马光看到了欧阳辩对于人本身的重视,在字里行间,司马光看到的是这个国家对于人生来平等这个观念的重视。
  在这些法典之中,人本身的权利被提倡,也被保护,在大夏的法典里面,人口的贩卖是不允许的,奴仆也是不被允许的,无论是商人也好、农民也罢,或者是读书人也罢,所有人都是生而平等的。
  这对于司马光来说是相当有冲击的,不过他并不奇怪,从欧阳辩的许多著作之中,司马光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司马光不由得想起了一个传说,就是嘉佑年间的得陈执中案,也就是那个小石榴案。
  因为一个小女奴小石榴被陈执中的侍妾虐待致死,陈执中也因此被罢相,而之后陈执中的侍妾,却因为不守妇道,被人沉了猪笼。
  有好事的人去调查过,发现里面疑点重重,又有人关注到这个小女奴小石榴,与当时的小欧阳辩关系很好,便有人怀疑是欧阳辩替小石榴报的仇。
  不过这种事情听听也就罢了,毕竟谁会帮一个小女奴冒那么大的风险呢,欧阳辩前途无量,怎会如此的冒失。
  当时的司马光听说了这个事情,也不过是笑笑而过,但现在看来,欧阳辩根本就没有人生来不同的观念,那么那个事情还真的可能是欧阳辩做的。
  对于生来平等这个观念,司马光的心情很复杂,他是个坚定地复古主义者,士农工商四民的区别,是他一直坚持的理想,在他看来,如果混淆了这里面的区别,天下有可能大乱。
  在之后,陕西六路一场轰轰烈的变革开始了。
  这场变革是基于发布的几个法典发起的,这是一场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教育,从上层到底层的全方位的变革。
  这让司马光看得眼花缭乱。
  从经济上,公司法的实施,以及西夏官府提倡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一场经济变革迅速地铺展开来,就像是司马光在以前大宋朝看过的那般热烈,而且要更加的热烈。
  不仅之前的商人积极投身其中,还有之前保守的大地主,也积极投身进去。
  欧阳辩宣布了一个举世大工程,就是重建长安城,以此建立一个以长安城为中心,与河西走廊——灵州自贸区——庆州工业园——长安城的经济带!


第587章 一场规模庞大的变革!
  在足足一百多页的规划中,河西走廊——灵州自贸区——庆州工业园——长安城的经济带将会成为一个外贸内销并重的经济中心,带动整个西夏的发展。
  在这里面,大基建是这规划的主题。
  道路、桥梁等等传统基建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一条在河西走廊准备开建的公路更是引人注目。
  不仅如此,陕西六路的水利工程也被提上了日程,陕西六路的潜力非常大,只要水利完善起来,支撑起整个西夏都有可能。
  西夏的大夏商会也在被快速地筹建起来,陕西六路的商人们踊跃加入商会,甚至连大地主们都毫不犹豫地加入,因为如火如荼的基建建设需要的各种材料、工程队、后勤等等采购,都会通过商会来组织,加入商会就是加入财富盛宴之中。
  在这番措施之下,司马光认为的陕西六路至少会有一段时间的混乱的情况并没有发生。
  经济上的如火如荼,政治上也在产生巨大的改变。
  西夏的政治采取的是正统的三省六部制度,这方面并没有做太大的改变,但最大的改变是管理下沉。
  欧阳辩领导下的西夏,在基层采用村民自治组织,在村一级建立村委会,这个村委会在接下来的大基建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陕西六路的水利建设中尤其如此。
  欧阳辩趁着冬季的旱水期,下令各级官府进行水利的建设,村民们出人力,而其中的食宿以及防寒保暖都是官府负责,甚至欧阳辩官府还对参与建设的百姓进行补贴。
  这里面的花费太大了,司马光去咨询了户部尚书卢秉为什么要大举的建设,卢秉给他的回答相当有意思。
  “……建设水利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这当然没有什么好说的,不过里面也是一本经济账,现在我们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促进内需,大基建的好处就是拉动内需的重要一步。
  所以朝廷颁发了建设河西走廊——灵州自贸区——庆州工业园——长安城的经济带的计划,而城市建设、水利建设、道路基建等等,都是这个大计划里面的一部分。
  基建会促进钢筋水泥以及各类建材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发展了,国内的经济也就活了起来了。
  而给参与建设的农民发补贴,就是给农民赋能消费能力,农民有消费能力了,那么百业自然就兴旺起来了。
  而且关键是,灵州自贸区以及庆州工业园这些年积攒下来太多的财富了,这些财富必须进行再次分配,通过这种方式,让农民也因此获利,最终受益的还是国家嘛。”
  司马光听得半懂不懂,但他想起宋朝在前些年也是一直在修路铺桥,那些年的经济的确是发展得如火如荼,如果不是两度市易法的伤害,宋朝不会是如今这副窘态。
  司马光的眼光不仅仅停留于此,西夏有更吸引他的目光的地方,他毕竟是个读书人,对于教育是更加关注的。
  西夏关于教育方面的措施让他很是吃惊,在随后颁发的《教育法》中规定,儿童满六岁就得入学,而西夏暂时会提供六年义务教育,并且配套各类技术学校。
  如果仅仅是这样,倒也没有什么好吃惊的,但具体的内容才是最让司马光吃惊的。
  长安城是最先筹办六年义务教育的,司马光去考察过,发现里面教材与现行的教材有诸多不同。
  虽然还是有几项传统的核心课程,但数学这些课程却是截然不同的,而且还多了几项所谓的自然科学,里面包含地理、物理、化学等门类都是一些基础的东西,但看起来非常有趣。
  这与传统的教育相比,是属于颠覆性的改变。
  司马光对此非常感兴趣,找了礼部尚书郑雍,教育是归礼部管的。
  郑雍对于司马光的询问,也并不藏私:“传统的儒家教育不是说不好,但要发展社会,儒家教育还是有所欠缺的。
  所以在传统的课程之外,我们增加了更加实用的自然科学课程,这是在很多不能走科举之路的学生来说,这些可以让他们脱离愚昧,还可以让他们长大之后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现在大夏最欠缺的就是技术工人。”
  司马光对郑雍的说法不置可否,在他看来,最好大家都读圣贤书,为了科举而努力奋斗,那才是康庄大道,读书如果仅仅是为了谋生,那么这样的读书人还算是读书人么?
  但这些年商业与工业的力量,他也是看到了的,这些东西在对于改善人民的生活上,的确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的。
  所以他虽然不太赞同,但也没有反对。
  实际上他也没有立场反对,毕竟他是大宋的官员,而不是大夏的官员。
  基层教育如此,而相对高等的教育也在发生重大的改变,比如说西夏的技术学校体系。
  司马光被邀请去观摩技术学校的筹备,所见所闻也是颇为奇特。
  技术学校倒不是什么稀罕玩意,但真正走进去观摩,对于司马光来说也是稀罕事。
  尤其是技校里面各种在他看起来乱七八糟的专业。
  什么水利工程、什么建筑工程、什么室内设计、什么会计专业,这些还算是中规中矩,但什么烹饪专业、裁缝专业、养殖专业等等,甚至还有农业专业?
  种地也要学习么,这每个农民都会的啊,为什么要一个读书人去学习种地的知识?
  司马光认为这是在贬低读书人的价值,在会议中颇为鞭笞了一番。
  司马光虽然不是大夏的官员,但他的地位在大夏诸多官员之中颇高,因为章惇、郑雍等等这些身居高位的人,对司马光也是毕恭毕敬,对于筹办技校的各类官员来说,司马光也是个导师级别的人,所以当时的情景颇为尴尬。
  好在郑雍当时也陪同一起来了,郑雍赶紧站出来解释:“……关于这事情,陛下倒是与我说过。
  昌黎先生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项工作,做到极致便是道。
  陛下认为,没有低贱的职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拿农业来说,农民固然会伺候庄稼,但未必就懂得农学。
  您看,让一个农民去写一部《齐民要术》,他们也是写不出来的,只有读书人,才能够真正搞清楚里面的奥妙,光是知道怎么做不行,还得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才是进步的根本。……”
  对于郑雍的解释,司马光还是不置可否,在这个国家里,很多的东西都是似是而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