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不会走到那一步吧。
欧阳辩在心里说道。
赵顼点点头,不过却没有就这个话题继续下去,而是把话题放在如何筹措资金上面,欧阳辩不由得有些失望。
农业复兴自然是大事情,但人事问题恐怕是更加重要的事情,看起来赵顼并不重视。
或者说并非不重视,欧阳辩怀疑这是赵顼刻意制造对抗的结果。
大宋朝历来有所谓【异论相搅】的传统,用好听的话来说叫允许不同的意见存在,说不好听的就是君主的平衡帝王术。
这根子恐怕还是因为宋朝得国不正留下来的后遗症。
赵家人的自卑是刻在骨子里的,即便是赵顼也难以避免。
不过欧阳辩倒也没有因为失望就对农业振兴失望,他认真的和赵顼讲解资金该如何筹措的问题。
“……央行和农行是最好的资金池,国家可以和他们借贷,以国家信用为抵押,其实就是放出一批国债,让诸多金融机构来购买,也可以允许那些大企业来购买。
如今商业下挫,投资回报率稍低,购买国债也有利于他们度过危机,不过,他们很快就能够振兴起来了,大规模的基建项目的开工,对于经济的刺激是极大的……”
第466章 欧阳辩新政!(三)
“韩公万事皆宜:
上次收到韩公的信,恰好属下也在赶往密州的路上,信使赶上我的时候,我已经到了密州了。
韩公所关心之事,就在收到信之前得到了证实,接下来属下便描述一下所见所闻,希望能够给予韩公一些帮助。
嘉佑年间设置之密州板桥镇提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商税。虽说设置时间不算长,但已经能够与广州、泉州、明州三港口并称为全国对外四大贸易港口。
既然密州港是为如此良港,货物吞吐量自然极大。臣抵达港口时候,正逢一批海船抵达,海船之大属下生平仅见。
据介绍说,那是八千料大船,是为泉州造船厂所出,据说早在多年前,泉州造船厂便能够造出五千料大船,当时大部分造船工坊,只能够造二千料大船,而现在大部分造船工坊,还是未能够造出五千料大船。
而远洋集团之海船,已经大部分更新为八千料大船了,据说已经有万料大船在建设之中,不知道万料大船是何等庞然大物,就臣站在八千料大船面前,便感觉渺小如蝼蚁一般……
此等感慨相公想必不想多听,还是说说所载货物吧。因为这番似乎是专门采购赈灾物料,所以大部分都是用以果腹之物,大米只是其中一项,还有诸如药材、番薯等等物资。
大米等物资塞满各个集装箱,关于集装箱,属下得和相公解释一番,所谓集装箱,是为提高效率,方便搬运而设计的箱子,集装箱大小为长两丈,宽高各一丈,材料为木制,选取南洋上号木材制作,坚固耐颠簸,上下船多用龙门吊吊运,少用人力,效率极高。
每一集装箱之大米番薯,便可供一村一庄之人数月之粮食,而每艘船可载近百集装箱,而密州港一批海船多达百艘,就这么一批粮食,便可解几路饥民燃眉之急!
属下所见仅仅密州港一地,想必其他诸如登州港、海州港、楚州港、苏州港等等,应该也是一样的情况,大宋江北之饥荒,似乎已经可解,剩下的就是各转运使将粮食运达各灾区,嗷嗷待哺、饿殍遍野之现状立时可解矣。
欧阳辩真乃解民倒悬之万家生佛!……”
韩琦将信看了几遍,然后才递给了焦急不已的吕公著。
吕公著睁大眼睛看了几遍,似乎很是不可置信:“这欧阳辩,去哪里买到这么多的粮食的?”
韩琦摇摇头道:“世界之大,岂是你我能够尽窥的,以前我也以为天下就辽夏宋吐蕃以及回鹘等等,可后来无意看到欧阳辩所写之《大洋列国志》,才知道海外还有星罗密布之国家,什么占城、爪哇、旧港、苏门答腊、阿鲁、真腊、暹罗、满刺加等等,再远的还有,就目前海船能够抵达之处,便有几十上百小国。
海外之地,据说天气湿润,极其肥沃,种子洒下无需看管便能够长出果实来,若真是如此,能够搜刮到如此数量的粮食倒也不出奇,毕竟大宋之商品,在海外最为畅销,以粮食换大宋之精美商品,想必他们会蜂拥而至。”
吕公著不由得咋舌:“这得花多少钱啊!”
韩琦笑道:“最后国库都会兜底的,这是国事,怎么会让远洋集团私人承担。”
吕公著忧心忡忡地看着韩琦:“韩相,这一次欧阳辩可真是万家生佛了,他的声望甚至都要超过韩公了,以后……”
韩琦笑容敛去。
黎民百姓能够活命,韩琦自然是开心的,但是欧阳辩借此机会收揽声望,对他来说就太不利了。
比起王安石,欧阳辩的缺陷就是声望、年龄和资历,这一次为了甩锅,韩琦甚至同意欧阳辩以二十七岁之龄参知政事,这可是打破了有宋以来的记录,就连寇莱公都不如欧阳辩。
这里面的考虑自然是欧阳辩也无法完成这一次的任务,会因为而沉沦,没想到还真的让欧阳辩给完成了,此次收揽之声望与功绩,一举弥补了他的声望、年龄、资历之不足,加上欧阳辩庞大的根系,欧阳辩已经完全可以和他们正面抗衡了!
想到这里,韩琦心下微寒。
他与欧阳辩到了今日,可算是仇深如海了。
以前关系交恶,那已经是小事了,这一次他甩了这么大一口黑锅给到欧阳辩,分明就是要置他于死地了,欧阳辩即便是再大度,也不可能会原谅他的,如果这样都能够容忍,那便是真圣人了。
不过韩琦不知道的是,欧阳辩不是圣人,但他还真的不想计较这些,或者说不是不想计较,而是不能计较,因为欧阳辩并没有将韩琦这一派系置于死地的把握。
这一点历史上完全可以知道的。
大宋处置文官一般就是贬谪流放,打发到外地去,一时间是眼不见心不烦了。
可是一旦朝堂有所变化,这些被贬谪的人便会再次回归中枢,这些心怀怨恨的人一回来,就立马会对新法动手,就如同司马光一般,一当政,立即废除所有的新法,才不管是不是好政策,废了就是。
苏轼这倒霉蛋还表示要甄别一下,然后又被贬谪出去了。
既然杀不得,他们就总有一天会回来,到时候他们一回来,无论欧阳辩做得多完美,他们一定会将其废除掉!
所以,和解是唯一的道路。
不过韩琦并不知道这一点,实际上他知道了也很难奏效,因为还有人在作梗。
没错,那个人就是赵顼。
史书中,我们看到的是宋神宗赵顼为了变法付出了一切,但是,有一些小细节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说将大臣们互相弹劾的奏疏给本人看这样的骚操作,很难说这不是在挑拨,还有在两派之间的妥协,也有这么一些脉络可以看得出来。
老赵家的【异论相搅】帝王术在其中起着作用呢。
韩琦感觉到畏惧,所以他不敢放松。
这种状况其实就是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
只不过韩琦并不知道罢了。
第467章 欧阳辩新政!(四)
烈日炙烤着大地,没有一棵绿色的植物能够精神饱满的抬起头,因为如果它们有嘴巴的话,一定会哭嚎‘好渴啊,好特么的渴啊!’
茫茫田野之上,秧苗面黄肌瘦,在烈日下蔫不拉几的,看起来像是活不成了。
不过此时大片土地上,却散落了不少的人,围成一堆一堆的,拉进了一看,却发现各司其职在干活。
有人在井里面拼命的挥动锄头刨土,有人把土装进筐里让上面的人吊走,上面快速地把泥土吊走,旁边还有人用力的摇动一台简陋的设备,这是给下面通风,旁边还有跟着抽水的。
挖了好一会,便有人道:“好了,放井圈!”
这时候下面的人赶紧细细地把土给刨开,松了绳索,井圈往里面坠了坠,上面直径大达两米多的井圈便放好了,井的深度便又深了一两米。
到了将将日落时候,水井已经来到了二十多米的时候,潺潺水流溢出,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上面抽水的人已经跟不上了,老师傅爬到下面测了一下,露出笑容:“好了,这个井挖到泉眼了,水量很大,不必再往下了了,填沙子,上面搭建人力抽水机便可以了。”
上面的人听到老师傅这么说,一个个欢呼了起来。
老师傅爬了上来,里正赶紧过去搭话:“老师傅,咱们村已经挖了六口井了,还要挖吗,娃们力气还有!”
老师傅笑骂道:“力气也不是这么使的,你们这些秧苗看起来是活不了,就算活得了也得铲了,就井水是没法灌溉水稻的。”
周围的村民听说老师傅这么一说,一个个都急了。
“没法灌溉,那还不没用嘛,那我们干嘛这么费劲啊!”
“对嘛,你这是在逗我们玩呢,信不信我揍你哇!”
……
村民们一个个情绪激动。
也怪不得他们,谁这么热天气下干活都会有脾气,眼看着干得差不多了,却被说没有什么用,不炸了才怪。
里正赶紧喝道:“都特么的给我闭嘴!”
他转头和明显被吓到了的老师傅抱歉一笑:“老师傅,对不起,对不起,这帮小崽子们不懂事,您一定有什么还么有说吧?”
他悄悄塞过去一小颗银子,老师傅像是烫手一般,赶紧塞回里正的手里,然后连连摆手道:“不用这样不用这样,你们这边的井已经打好,我回去汇报一下,明天就会有人送甘薯种过来,那玩意耐旱,产量又高,用井水灌溉绰绰有余。”
里正喜道:“那太好了,太好了!”
周围的村民也都欢呼起来。
类似的事情在各个村里里面一一上演。
制置三司条例司灯火通明。
自从欧阳辩回来的这段时间里,制置三司条例司的灯火就没有灭过,几乎每晚都有人挑灯夜战。
没办法,十几个路的粮食派发、运输、监督、防疫办法的落实、打水井等等事情的安排,都需要条例司来协调。
尤其是至关重要的粮食派发,因为第一批粮食虽然不少,但分发给十几个路,那就有些捉襟见肘了,所以必须得有计划的发。
条例司需得对受灾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实际需要,给予定量的粮食,保证在下一批粮食运来之前不会有人饿死。
这种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而且这种事情还不能交给转运使和州官去做,因为他们都会往自己管辖地多刨一些,倒不是中饱私囊,而是都得顾着自己领地上的百姓,都不容易。
所以这段时间条例司里的大小官吏都挑灯夜战,一个个都累成狗一般,哦,不对,狗并没有他们那么辛苦。
欧阳辩作为主持赈灾的主官,自然不会擅离职守,天天跟着苦熬。
事情安排下去了,他就不用太多操心了,别说吕惠卿了,就说曾布、林希、梁焘、张璪、吴居厚等等人,一个个都是能够独挡一面的人才,根本不需要欧阳辩多加操心。
在他们的指使下,官吏员们被指使得团团转,现在的条例司可不是个只管制定政策的机构,而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综合型机构了。
欧阳辩一回来,就对条例司进行权责分工,主要是将其改造成应对此次旱灾的指挥中心。
欧阳辩针对救灾工作,将三司以及其他机构的一些部门给集中过来一起办公。
比如说管理户籍的,则是组建一个民政房,主要承担救灾指挥部的办公室工作。组织查灾、核灾、报告灾情,负责灾情信息收集、汇总。管理、分配救灾款物并监督使用。指导受灾州县的救灾工作。承担受灾群众无力克服的吃、穿、住和因灾造成生活困难的救助工作。组织指导救灾捐赠工作。
又组织太医院那边的人过来,新建了一个卫生房,主要负责调度卫生技术力量,指导做好医疗救助和抢救伤病员工作。实施卫生防疫和应急处理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扩散和蔓延。开展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
除此之外,还有综合协调房,主要负责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综合协调工作,这个房主要是以欧阳辩为主,协调其余各房的工作。
欧阳辩又征调大宋周报的人过来,负责收集上报灾情数据并编发《灾情信息》,在大宋周报上广为播报,这时候的舆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重视,就容易被野心家利用;
吕惠卿亲自领了纪检督查房的职责,主要负责救灾指挥部各项任务落实督查工作;负责对各级救灾物资及救灾捐赠物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监督各级救灾资金的及时足额发放及灾民生活救助措施落实工作;配合审计部门做好审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