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波以救世主的出场很完美!
韩琦也不经意间给了一个非常棒的配合!
完美!
……
崇政殿。
“你不该回来的。”
赵顼叹息道。
“可我还是……呸,陛下召唤,臣哪里能不回来,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臣又岂能避居市外无动于衷?”
欧阳辩道。
赵顼叹息摇头:“唉,回来就回来吧,朕尽量把事情责任揽在自己的身上,不会让人污蔑你的。”
欧阳辩哈哈一笑:“陛下大可不必如此,臣回来就是解决问题的。”
赵顼苦涩一笑:“这还有什么事情能做的呢,能做的我们都做了,可这天就是不下雨,人又如何能够逆天?”
欧阳辩点头道:“人是不能够逆天,但顺天行事便好,臣既然回来了,陛下就放心好了。”
赵顼点点头:“好,你需要什么,朕让人配合你来做。”
欧阳辩点点头:“这就是了,不必麻烦,臣本来想建立一个临时的赈灾中心,但其实制置三司条例司便可以了,其余的部门到时候由陛下签署文件配合便是。”
赵顼点头道:“这个简单,你的制置三司条例司公事官差遣还没有裁撤呢,继续领起来便是。”
欧阳辩惊讶道:“还没有撤掉么?”
赵顼笑着点头。
欧阳辩大笑道:“我就说每月的薪俸那么高,原来原因在这呢。”
君臣二人相视大笑起来。
欧阳辩就是开了个玩笑而已。
以他的身家,怎么会在意那么一点薪俸,估计到薪俸到现在都没有去领过吧。
赵顼并没有问欧阳辩会怎么做,因为事情既多且杂,一时间也说不清楚。
欧阳辩也没有多说,离开了崇政殿,立即来到了制置三司条例司。
吕惠卿等人早就在条例司等着呢。
看到过来,吕惠卿等人激动地围了上来。
“季默,你终于回来了!”
“季默,大家都很想你!”
“季默,这次回来大家要大干一场了吧?”
……
欧阳辩笑着用拳头打打这个胸口,拍拍那个的肩膀,满意地说道:“大家都是朝廷重臣模样了!”
可不是嘛,在场的吕惠卿不说,参知政事了都,其余的虽然是什么检详文字官,编修三司条例官、中书检正,详衙前条例,编修和参详官等等常人不太熟悉的差遣,然而这些差遣不仅重要,而且权重。
制置三司条例司下面不仅号令天下转运使,现在三司之职权,依然被条例司都夺了过来,三司已经不另设三司使了,而且制置三司条例司还谋夺了中书五房的不少权力,可以说,这里不仅是三司,还兼着中书五房的很多权力。
这就是为什么王安石去职,韩琦还想搞掉吕惠卿的原因,因为吕惠卿领着的条例司权力太大了!
原本历史上的条例司只存在了一年多,原因是因为王安石很快就掌握了政事堂的权力,所以将条例司拿到的权力归入太常寺以及中书五房,但现在韩琦还在政事堂,所以条例司还得存在。
现在条例司不仅存在,还在赵顼的支持下越来越重要。
这种情况下,曾布、林希、郑雍、梁焘这些人自然是位卑权重了,地方大员都得供他们使唤,这样一来,自然一个个都颇具重臣气象。
不过也是,历史上从条例司历练过的,出来后很多以后都走上重要岗位,虽然说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能力,但在条例司这段经历的确是锻炼人的。
“季默,该怎么做,你说,我们执行!”
吕惠卿说道。
在场诸人,虽然欧阳辩的年纪最小,但领袖地位在很早之前就已经确立下来的,即便吕惠卿先进入政事堂,但依然不敢僭越。
他很清楚,条例司的同年,庆州的苏辙、章惇等人,以及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同年,都公认欧阳辩为嘉佑二年榜进士的领袖,并且以欧阳辩为核心,除非他自己自立门户,否则就别想撼动欧阳辩的地位。
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赵顼的支持。
吕惠卿知道,自己能够上这个位置,一来是赵顼需要有人在政事堂里面代表他的意志,二来,赵顼私下里也跟吕惠卿说了,要他帮欧阳辩给守住了。
如此圣眷,不是他吕惠卿能够撼动的。
所以他很识趣,欧阳辩一来,他马上就表态了。
欧阳辩很满意。
政治小团体团结是最重要的,如果内部都不团结,对外就更不行了。
王安石的败落,让韩琦得到了机会,大大地扩大的保守派的势力,可以说,变法派比历史上的局面还要糟糕一些。
但欧阳辩回来了,情况又不同了。
这一次,不仅要拯救天下,还得利用这个机会,扩大变法派的实力。
嘉佑二年榜的同年,也该雄起了。
欧阳辩也不客气:“好,拟公文。”
曾布喜道:“好,季默你说,我来拟。”
欧阳辩笑了笑道:“令……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东路、永兴军路、秦凤路等各个受灾路转运使,协同合作,就近在登州港、密州港、海州港、楚州港、苏州港等港口,接收赈灾物资,赈灾物资包括大米、药材、棉服、帐篷等等,所需费用由三司拨款,各转运使根据州道、县道上的央行服务区,进行赈灾物资分发;……”
曾布等人脸上露出震惊的神色,但没有人发问,因为欧阳辩还在说话。
“令……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东路、永兴军路、秦凤路等各个受灾路监司,组成赈灾巡察,监督赈灾物资贪污事件,若发现贪污赈灾物资,立时将犯事人员押往京城交付有司审判,从重!”
嗯,这个问题不大,监督巡察,责权对等。
“令……各州县积极收拢流民,予以妥善安置,安置方法,以条例司所制定之《赈灾条例》规定事项为准,尤其是防疫措施,必须严格执行,此次赈灾物资里的药材便是防疫药材,收容事宜,赈灾巡察队伍应该予以重视,需人手一部赈灾条例,若出现防控瘟疫不当引起扩散,无论是巡察小组还是当地州县官员,一撸到底,绝不姑息!”
欧阳辩声色俱厉,令曾布等人也不由得色变。
欧阳辩其实是个很温和的人,这一点在以前实行清丈田亩的时候便可以看到,欧阳辩总是协调各方利益,连最终利益受损的地主,欧阳辩都想方设法给做出了弥补。
后来的张家若不是太过分了,欧阳辩还真的不会拿他们怎么样的,至于曹家……那不过是脑子坏掉的了。
但欧阳辩并非是个唯唯诺诺老好人,他们想起了欧阳辩做监察御史的时候,那种一击致命的冷厉让人心寒!
现在危急存亡之秋,那个冷厉的欧阳辩又回来了。
不过,作为欧阳辩的队友,吕惠卿曾布等人心中只有激荡,而无忌惮!
乱世就该用重典嘛,这个道理他们懂。
而那些连赈灾物资都敢贪,瘟疫这么大的事情都敢忽视的贪官污吏,别说是一撸到底了,就算是将他们的脑袋拿来祭旗都不过分!
只是,听欧阳辩的意思,这各个港口的物资似乎是不少啊,尤其是当前最为稀缺的粮食,似乎还管够?
这怎么可能!
第463章 赶走一匹狼,迎来一头猛虎!
吕公著早早就来到了通进银台封驳司签押房。
通进银台封驳司是由总署和下属机构组成的,通进银台封驳司为总署,办公机关在宣徽院北厅,位于皇宫大内。
进银台封驳司六个附属机构。
通进司,主要负责把臣僚的奏章直接进呈皇帝;
银台司,是负责把地方臣僚的奏章传送到通进司,由通进司进呈皇帝;
看详银台司文字所,主要是对地方进奏院所投进的文书进行审查,定夺是否进呈、以及对公文文书的处理等;
发敕司,主要负责皇帝命令的发布,并对下发的文书审查、登记;
门下封驳司,是继承唐朝门下给事中的职能,掌封驳,对皇权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的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对皇帝决策的失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进奏院,熙宁四年归隶通进银台封驳司,主要负责各州公文的上传下达,以及政治新闻信息的传播。
总体而言,可以将通进银台司视为以前门下省的职能,专门审核要颁发出去的政令。
吕公著作为知司官,自然是位高而权重,所以吕公著也被韩琦相当重视。
吕公著来到签押房,一会就有吏员将发敕司的文件呈送过来,这些文件赵顼已经用章,吕公著必须审核无误后才会颁发出去。
吕公著一边喝着浓茶解乏,一边签字用印。
一般来说,大学士起草的敕令不会出现什么问题,除非赵顼自行其是,想要绕过政事堂直接颁发诏令。
所以吕公著的审核并没有多费力,发敕司其实也做了一次审核了的,吕公著做事认真,重新扫一下,然后用章就可以了。
只是,今日的敕令有些问题。
“嗯?”
吕公著将浓茶往桌上一放,发出一声响动,将敕令拿起来仔细看了一下:“不对啊,这个敕令是不是搞错了,让各路转运使去就近港口领取赈灾物资,这不能吧,没有听说有物资啊!”
“来人,来人!”
吕公著喝道。
一个吏员闪身进来,谄笑道:“知司……”
吕公著喝道:“去把发敕司的人找来,是谁做了这份敕令的审核的,把他叫来。”
吏员赶紧扫了一下敕令,脸色一惊:“知司不可。”
吕公著脸色一沉:“有何不可?”
吏员低声道:“这是条例司那边的递上去的,官家已经用章,韩相公也已经点头了的。”
吕公著脸色缓和了下来,摆摆手:“没事了。”
吏员闪身而退。
吕公著将敕令往腋下一夹,就往外走去。
吕公著找到了韩琦,韩琦看到了吕公著,不用看神色,韩琦便笑道:“条例司的公文到你那里了?”
吕公著沉着脸点点头:“这是在乱搞,现在民不聊生,条例司还搞出这种莫名其妙的公文来,这不是劳民伤财么,到时候转运使组织人过去,到了港口却没有半粒大米,那不成了笑话了吗?”
韩琦笑道:“你怎么知道没有?”
吕公著哼了一声:“大宋长江以北几乎都颗粒无收,荆湖南路倒是有,但也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还能去哪里买那么多的粮食?”
韩琦笑道:“那可是欧阳辩。”
吕公著听到欧阳辩的名字,倒是有些迟疑了:“可……可是,也太奇怪了。”
韩琦笑意敛去,摇摇头道:“没什么奇怪的,世上又不止大宋、辽夏,海外还有诸多国家呢,想必是远洋集团在海外采购回来的。”
吕公著吃惊道:“这么大的数量的粮食,那得花多少钱啊,而且,这也不是一时半会的时间能够买到的,除非……”
“除非他早就预料到了今天的情况,早就做了安排。”
韩琦阴沉着脸道。
吕公著咋舌:“若真是这样,这个灾年恐怕还真的能够过去,不用饿死太多人了,倒是件好事,不过……”
他看了看铁青着脸的韩琦,心下感觉不妙:“……那就没事了,我回去了。”
说完吕公著落荒而逃。
韩琦看着吕公著的背影,叹了一声。
“不过……我这边就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如果欧阳辩当真把这事给做成了,那么,他的威望将到达可怕的地步。
满朝文武都干不成的事情,欧阳辩却轻而易举的做成了,这种对比之下,倒不是说满朝文武成了酒囊饭桶,但是欧阳辩一定是英明神武就是了。
韩琦连连叹息,赶走一个王安石,却亲手将一头猛虎给请了回来,这不是贻笑大方么。
海州。
一排巨大的海船吃水线极深,一看就是承载了很多的货物。
巨大的海船上船员快速地奔走。
“快点动起来,准备降帆降速,快要进港口了,轻点,别磕了碰了,这可是救命的粮食!”
海船上有人在大声地呐喊。
港口上杨清在听取堂弟杨河的汇报。
杨河是跟船的,基本就是在海上漂,很少回陆地上来,整个人也晒得黝黑无比,不说话的时候只能看见眼白,一笑只能看见一口大白牙。
“密州、苏州等港口的船应该也到了,后续的还有很多船,因为夏天有台风,所以不能再远海航行,只能靠着海岸线跑,耽误一些时间。”
杨清点点头道:“没事,这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先把粮食分配给他们去救命先,后续来了粮食再管饱就好了。”
杨河噗嗤一笑:“那些转运使以及州官大人们一个个都亲自坐镇港口,一个个都虎视眈眈的,都盯着这点粮食呢。”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