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无双国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宋之无双国士- 第1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赵顼急道:“你这样做是要捅马蜂窝啊,这就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啊!
  这次清丈田亩,地方豪强已经很不满了,你又要将田地确权给农户,现在又要执行这统一税赋法。
  这么一来,豪强不仅没得盘剥百姓,还需要缴税,你这是要他们的命啊,他们不跟你拼命才怪!”
  欧阳辩一脸的吃惊:“听陛下这么一说,臣还真的有点怕了。”
  赵顼怒道:“我是认真的!”
  欧阳辩笑了起来:“陛下,我也是认真的,不过,清丈田亩的事情都干了,这事现在不干,以后就没有办法干了啊。”
  赵顼沉默了一下:“为什么?”
  欧阳辩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既然在田地上做文章,就要一鼓作气将其做好。
  因为之后我们的重点就没有办法放在这上面了,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
  现在将这个事情做好,就能够稳住基本盘,只要农户不造反,大宋朝就稳稳当当的,我们也就能够一心一意应对外敌了。”
  赵顼担忧道:“但是这样得罪的人就太多了,我怕到时候他们要群起而攻之。”
  欧阳辩点点头:“陛下你的担忧也有道理,不过这是难免的。
  您看啊,要稳住国内的形式,关键不在于地主,而在于底层农户能不能吃饱饭,他们吃饱了饭,地主再怎么横,他们也不敢作乱。
  如果农户吃不饱饭,就算地主不煽动,他们也会山上做盗匪,甚至造反去,一旦有野心家煽动组织,这个天下就会乱起来。
  现在是个很关键的时期,土地兼并看似还没出现大问题,但实际上已经到了临界点了,再深入发展,一旦有大范围的天灾,天下立马就乱起来,到时候摁都摁不住。
  现在咱们将土地给查出来,分给农户,减轻他们的负担,这样他们能够积攒一些存粮,可以提升他们的抗灾能力,这样即便有自然灾害,只要官府救济得力,加上农户自救,就能够扛过去。
  所以这事情虽然得罪人,但我们不得不做。”
  欧阳辩所说其实是有根据的,但理由没法说。
  他前世是个编辑,曾经看过一篇气候学的文章,文章里的主题是——据气候史的研究结果,5000来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五个气候异常期,其中一个在12世纪上半叶,即北宋末至南宋初。
  也就是说,现在已经开始跨进自然灾害多发期了。
  相比吏治,可能这个还要重要得多。
  毕竟官吏行政能力差一些、费钱一些,总不至于导致亡国,但造反真的会导致亡国的。
  所以即便是会引起不满,欧阳辩还是觉得这个事情必须得做。
  听了欧阳辩的理由,赵顼虽然有些不太理解,但凭借他对欧阳辩的信任,还是点点头道:“朕支持你,不过,要通过政事堂和三司的许可,可不容易。”
  欧阳辩笑了笑:“这个我自有办法,陛下您等着瞧就是了。”
  赵顼有些无奈:“好吧,正好,流内铨这个差遣也能够震慑一下中低层官员,你整治田税,也该有一些威慑力,有哪些地方官若是敢对着干,你就正好将他们撸下去。”
  欧阳辩诶诶叫了起来:“做事还是要讲究方法,太粗暴了也不行的,我不是那么简单粗暴的人。”
  赵顼忍不住笑了起来。
  文彦博被百姓称为【百年来未有之良相】的同时,也被那些地主恨得牙痒痒的,因为工作组都是以文彦博挂名的。
  即便在京畿之地,也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这些事情都是欧阳辩安排的。
  毕竟欧阳辩的官职不大,其实是扛不起来这些事情的。
  这么大的事情,只有首相文彦博才能够抗得起来啊!
  请假
  今天还在外面,应该来不及更新了,明天回复更新。


第345章 为生民立命!
  熙宁二年年底的最后一份大宋周报,除了刊登了关于清丈田亩的进度,在显眼的第二版版面上,上面刊登了一个看似普通但却足以引人注意的案件。
  永兴军路有一户农户,在夏收之后举家投水自尽,其中还有一个不足三个月的婴儿,全家十来个人三代全部丧生。
  这个新闻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因为今年的年情很好,很多地方都大丰收了,尤其是永兴军路的小麦更是大丰收。
  再这样大丰收的情况下,为什么农户还要想不开呢,难道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于是很多人想大宋周报咨询。
  大宋周报见状赶紧予以正面的回应。
  在熙宁三年的第一期中,大宋周报赶紧将这个新闻的后续给续上了。
  根据报道,在这个大宋周报当地的记者得知了这个情况之后,也是心生好奇,去做了实地的采访。
  经过多方的采访,原来这家农户是因为缴纳不起这一年的赋税了。
  这家农户家主的父母已经老迈,已经没有办法下地干活了,而他的妻子生完最小的孩子之后,因为生育的问题,一直卧病在床。
  而其他的子女都还小,基本上帮不了太多的忙,农户主一个人忙里忙外,终于得到了好收成,但在缴纳田税的时候,却发现,他的收成连田税都交不上!
  于是又很多人好奇了,为什么丰收的时候,却连田税都交不上呢?
  记者也是颇为惊诧,经过查访,原来正是因为丰收的问题。
  朝廷虽然有防止谷贱伤农的举措,比如包拯担任三司使的时候,就在丰年的时候由朝廷收购粮食,价格是比价有保障的。
  但新上任的三司使却没有沿袭这个政策,于是在大家都丰收的时候,小麦的价格直线下跌。
  大宋的田税并不统一,有的地方缴纳实物,有些地方却是缴纳银钱,至于是缴纳实物还是银钱,就随收税人员的心情了。
  问题就出在这里了。
  这家农户除了种植小麦,还种植了一些大豆,而种植小麦的田地,在报备的时候是报的种植大豆的,于是收税的人员就按照大豆来算的。
  但今年的大豆恰好歉收,所以价格很高。
  问题来了。
  永兴军收实物,所以并不能用小麦去代替,所以农户必须缴纳大豆,小麦价贱,而大豆价贵,农户必须卖了小麦,然后买大豆缴税。
  于是,他卖了小麦之后,发现就算将所有的钱都拿来买大豆,都不够缴纳大豆的税赋。
  这样一来,他就算将所有的小麦都卖了,自己一家都饿着肚子,也填不上窟窿。
  这让他们怎么活?
  于是农户和收税人员商议着用小麦来计税,这样缴纳完之后,他家的小麦还做够度过一年的。
  但收税人员拒绝了这个提法。
  于是农户又请求能不能按照平时大豆的价格来缴纳,收税人员又拒绝了,强硬要求必须缴纳大豆实物。
  至于收税人员为什么拒绝,是因为收税的人员就是当地的大地主。
  大地主很多时候就是承担收税任务的人,这个差遣每年都会替换。
  而这个大地主正好今年轮到他收税了。
  这个大地主相当有经济头脑,大豆价格贵,他就盯着大豆收,反正无论你种什么,既然是大豆田,那就一定要缴纳大豆,还不能按照平时的价格,就要求你缴纳实物。
  而他的猫腻是,他可以和县衙的人勾结在一起,将大豆田修改成小麦田,这样就可以用价格低廉的小麦去缴税。
  而大豆转手一卖,就是好几倍的利润,这样,他和县衙的人一分,能够挣得钱就多了。
  不过他们是开心了,这个农户却连田税都交不上,更别说什么留些粮食来果腹了。
  于是绝望的农户就带着年老的父母,卧病在床的妻子,以及几个年纪不大的子女,统统投了河!
  根据大宋周报的探访,虽然遭遇这么惨的农户不多,但又不少农户不仅挣不了钱,甚至在丰收的时候亏损情况并不少见。
  这个新闻点额后续一出,顿时舆论哗然。
  大家都纷纷谴责地主的为富不仁,认为地主这么做实在是将人闭上绝路,实在是太过于可恶。
  但没有人意识到深层的原因,这时候有一个化名周树人所写的文章被登上了大宋周报。
  周树人认为,地主的做法的确不妥,但根本原因却是因为税法的问题。
  大宋的税法没有规定是缴纳实物还是缴纳银钱,而且还对田地进行区分,这就让基层收税的人员有了很多钻空子的机会。
  基层收税人员管用的伎俩是在实物昂贵的时候收实物,实物价格低廉的时候按照平时的价格收银钱,他们就可以从中牟利。
  而且,这不是农户唯一要承担的,农户还得承受其他的义务。
  大宋的税赋并非唐代的两税制度,而是所谓的租庸调。
  所谓租庸调,便是对田地有租,对民众义务服役、修建道路、维修水利工程这些属于庸,而对于一些地方的特产,比如茶叶、糖等等,都要当地的民众摊派。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是地方官府自己设置的种种摊派,各种苛捐杂碎层出不穷,这样一来,民众要承担的东西就太多了。
  而当地的豪强则是不需要承担这些,还可以一起参与到瓜分利益的集体之中。
  这样底层的农户只会越来越穷困,这样的惨剧也绝对不是第一次发生。
  所以他建议,要让底层人民活下去,就得改革税制。
  他提出几个建议。
  一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二是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不能将收税的权力下放给地方豪强,以免他们鱼肉百姓。
  三是废黜一切苛捐杂税,除了商税以外,其他的摊派都不允许再出现了。
  这个文章引起了轩然大波。
  因为按照这个建议,租佣调就只剩下一条租了,也就是说,农户只要按照规定上缴银钱,就不必承担其余的徭役、摊派之类的东西了。
  这样对于农户来说自然是好事情,但对于豪强和一些常年从税赋中牟利的官员就不太友好了,这就是在断他们的财路了。
  一时间群情汹汹。
  很多人往大宋周报投送文章,驳斥这个周树人的文章是【大逆不道】、【违反祖宗法】、【此举会导致大宋税赋骤减】、【此为亡国之论】之类的批评。
  曾巩将这些文章送去给欧阳辩,欧阳辩看完之后笑了起来:“师兄,您看看,这就是那些既得利益者的真实面目。
  我在文章里剖析得清清楚楚,如此改制,会让底层农户得利,大宋税赋也会因此而增加,这都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但他们就偏偏忽视这些,用什么祖宗法这类的理由来搪塞,那副贪婪的嘴脸实在是令人生厌!”
  所谓的周树人,自然就是欧阳辩了。
  曾巩苦笑道:“这么一块大肥肉,他们自然是不愿意放弃的。
  不过季默,你真的要在这一块上使力么?”
  欧阳辩点点头:“非改不可,若是不改,这样的惨剧还会一次又一次的发生。”
  曾巩叹息道:“可是这里面的阻力太大了,就清丈一个田亩,你花了多大的力气,得罪了多少人,现在要改税法,那才是天塌地陷的大事。
  这块肥肉有多少人在盯着,清丈田亩,他们可以从这上面找补回来,可你要动这一块肥肉,他们非得真拼命不可!”
  欧阳辩点点头:“其中的风险我是看到了,所以我也没有贸然去改,先用文章试试水,如今看来,阻力的确是很大。”
  能不大吗?
  欧阳辩所提建议,其实就是所谓的一条鞭法,这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变法时候提出来的,张居正作为明代有名的权相,对这个变革依然无法全功。
  张居正在万历六年下令清丈全国土地,清查溢额脱漏,历时三年完成。
  而一条鞭法,在张居正活着的时候,还能够勉强执行,一旦他死后,立时被破坏殆尽。
  不仅如此,一条鞭法原以征银入官、取用于官。
  但一条鞭法施行后,并没有达到消除杂役之害的目的。
  一条鞭法的破坏,突出表现为额外增派,当地政府在一条鞭法之外另行增加徭役赋税,扰民非常厉害。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古人诚不我欺也。
  不过即便是这样,欧阳辩依然觉得非常有必要执行这个改革。
  因为根据他在三司、起居注官以及知制诰的履历中,他发现,大宋底层民众已经到了不堪重负的时候了。
  王安石的变法中有所谓的差役法,差役法的执行并非为了给国家敛财,而是王安石真切的感受到了底层农户所遭受的压迫。
  如果大宋想要对抗外敌,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而大宋朝的底层已经受压迫到这等地步了,一旦边境战事一发生,国内的起义一定是一波接着一波。
  最后星火燎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