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张家在陈留县被人嫉恨,但没有想到竟然到了这种地步。
不过仔细想想也正常。
张家几代人豪取巧夺,占了陈留县一多半的土地,逼得其他的地主不得不去从事商业,不遭人嫉恨才是咄咄怪事呢。
现在朝廷给了他们一个选择,他们自然不会去顽抗,毕竟他们的损失其实并不大。
张启忠环顾四周,发现张家竟然如此的孤独。
他低声吼道:“你们把田地寄托在佃户哪里,就不怕他们昧了你们的田地?”
有人嗤笑了一声:“你觉得他们敢?”
张启忠不由得语塞。
地主豪强,又岂能是佃户能够对抗的,对于诸多地主来说,他们根本不担心这个问题。
第324章 釜底抽薪!
白胡子老头看到张启忠的脸色,又笑了笑道:“你再看看那边。”
顺着白胡子老头的手指,那边竖起的牌子上写着——大宋周报。
“现场记录情况呢,我刚刚去问过,这问询会的实况,都会被发表在大宋周报上的,为天下人所共同见证的呢。”
白胡子老头吴老笑道。
张启忠怒道:“那都是朝廷喉舌,你怎么就信他们的呢!”
吴老笑呵呵道:“我倒不是信他们,而是,时代变了大人!
你张家是陈留县大地主,你们自然关注你们的田地,托张家的福,可我们这些小地主,要生活要生存,只能做点小生意了。
这些年啊,欧阳辩欧阳大人带着我们经商致富,哈哈,我吴家在西湖城买了十几家店铺,在西湖城里,我吴家卖胭脂水粉,所得效益,可不比收佃户那些苦哈哈的钱要来得多,还不虞有灾年荒年的担忧。
现在欧阳大人要开发北方,北方也要开始升级水泥官道了,我吴家已经和西湖城工程公司谈定了一批建筑材料的供应,相比起那个,这点土地的小收益,又算得了什么!”
吴老一副智珠在握的得意洋洋。
其他的人也都乐呵呵的。
“吴老厉害哦,不过我李家也还成,陈留县的施工队伍的粮食蔬菜的供应,被我李家承包了下来了,嗨,比不上吴老那边的大头。”
“吴家李家不愧是陈留县的商业巨鳄啊,我陈家就不行了,只拿到了一批工装的订单,哎,可惜只有第八工程部的工服,这个量还是太小了些。”
吴老一脸的惊诧:“整个第八工程部的工装?”
陈家的人一脸的谦虚:“哎呀,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这下子吴老和李家的人都露出了嫉妒的神色。
“你老陈深藏不露啊,北方官道升级,那就是第八工程部承包,那可是五六个路的工程,第八工程部不得有几十万人?嘶!”
老陈得意一笑:“哎呀,不值一提不值一提,我家小子不是跟着欧阳大人么。
哦,就是银监卫里面呢,倒是和欧阳大人有过几面之缘。
上次我去参加了欧阳大人的婚礼,恰好我家小子也去了。
我家小子给我介绍了姜汝成姜总给我认识。
姜总那人热情得不行,听说我自己开了个服装厂,非得把工装的订单给我,哎呀,厚爱,厚爱啊!”
吴老和其他的地主顿时肃然起敬。
吴老敬佩道:“老陈家出人才了,能够进入银监卫,你老陈家怕是要起势了,哦,对了,老陈,你家小子还没有成婚吧?”
老陈摇摇头:“那小子,说什么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一个小小的银监卫,管什么匈奴啊,而且,现在去哪里找匈奴去啊。”
吴老捋了一下白须:“老陈,我那小女儿今年倒是到了出阁的年纪了,要不,咱们接个亲家?”
老陈怦然心动:“那倒是大好事,咱们安排个时间详细聊聊?”
吴老笑道:“走走,挑什么时间,现在就去我家!”
老陈哈哈一笑:“走走,现在就去!”
其他的人纷纷笑道:“大好事,咱们也去讨杯喜酒喝喝喝!”
吴老笑道:“走走,一起一起!”
一大帮人纷纷离去,只留下张启忠一人面色铁青。
地主们纷纷离去,而农户们也拿了宣传材料纷纷退去。
张启忠也赶紧带着人悄悄离开,免得留在现场过于招眼。
县衙之围在一招问询会妙招之下自解。
吕惠卿立即安排人往京里面传信。
欧阳辩是在傍晚的时候接到消息的,公廨里一片欢腾。
欧阳辩看完之后只是微微笑了一下。
曾布有些疑惑:“季默,你怎么如此淡定,这可是意见大好事,说明我们的筹划成功了。”
欧阳辩笑了笑道:“当然是大好事,咱们的大义算是立了起来了,不过,真正的考验就要到来了。”
曾布惊道:“你是说,他们有可能使用暴力?”
欧阳辩轻轻摇头:“我也不清楚,但有很大的可能。
陈留县的其他地主我已经用各种订单安抚。
但张家不一样,张家依靠的就是田地。
他们是陈留县最大的地主,隐匿的土地可能是他们造册土地的几倍。
如果这些土地要交税,绝对会让他们肉疼,所以他们一定不会轻易罢手的。
在舆论上我们已经占了上风,但他们可能狗急跳墙,赤膊上阵的可能性极高!”
曾布等人脸色凝重。
欧阳辩笑道:“请子固过来吧。”
曾巩匆匆来到。
“子固兄,材料已经收到了吧?”欧阳辩问道。
曾巩露出笑容:“季默这一招果然绝妙啊,不费一兵一卒,陈留县之围就这么解了。”
欧阳辩笑了笑:“那你赶紧将稿件发布吧,得让天下人都看看。”
曾巩道:“下一期周报还得有几天才会刊发。”
欧阳辩点点头:“就做一个清丈田亩特刊吧,将此次吕惠卿等人这次解围的事情始末都详细地写写,还有,那些地主的采访稿拿到了吗?”
曾巩点点头:“已经拿到了,倒是能够凑成一期特刊了。”
欧阳辩笑着点头:“那就好,抓紧时间刊发,尽快形成舆论,接下来要进行实质性的清丈了,那会是一场硬仗!”
曾巩惊道:“还有波折?”
欧阳辩神色变得淡漠起来:“不要太过于高估人性,有些人记打不记吃,不狠狠地拾掇他们,他们是不会害怕的。”
曾巩点点头抓紧时间去安排去了。
欧阳辩则是回到自己的公廨,泡起一壶茶,茶香冷冽,这是高山岩茶,饮之有一种清冽的感觉。
他微微闭着眼睛,复盘着清丈田亩之事,看看还有哪些是还没有想到位的,
这一次将贫下中农移除出去,又用商业利益将中小地主给移除出去,将张家暴露出来,又用舆论将此事推向不得不执行的道德制高点。
事情到了这个程度,已经算是机关算尽了。
可以说是该做的都做了,不该做的也做了,接下来可能就是剩下最关键的一步了。
第325章 你们是不是被胁迫了?
曾公亮一大早就来到了公廨,他是个很勤奋的人,尤其是当上了参知政事之后更是如此。
当然啦,领导们对于上班一事都很积极的,尤其是大领导们。
因为对于一般打工人来说,上班真的是上班,而对于领导们来说,每一次上班都能够品尝权力带来的快乐。
这种快乐比闲着要快乐得多。
来到了公廨,已经有胥吏将公廨清理干净,又有浓香的茶茗等着,曾公亮悠哉品茶,一边对手下道:“有重要的文件吗,拿来瞧瞧。”
手下问道:“要不先看看大宋周报?”
曾公亮诧异道:“不对啊,周报的时间我记得还有几天吧?”
手下道:“是一份加印的特刊,关于清丈田亩的事情的。”
曾公亮眼睛一眯:“快拿来我看看。”
手下赶紧拿了过来,曾公亮拿在手上掂量了一下,特刊似乎相当厚重。
特刊果然是清丈田亩的专刊,可以这么说,对清丈田亩不清楚的人,看这份专刊,基本可以了解各八九不离十了。
从政策解读,到政策的诞生种种缘由都有些诠释。
当然对于曾公亮来说,这些内容看不看都无所谓,因为他都是知道的。
引起曾公亮注意的是特刊里面关于问询会的详细描写,以及对各个地主的采访实录。
在大宋周报的的描述里,农户对政策的满意度很高,现场有农户对政策的评价特别好,特别欢迎清丈队去丈量土地。
至于地主们的采访更是有意思,地主大多有文化,所以对于政策的理解也深入一些,有一位吴姓地主对于这项政策的解读相当有意思。
大宋周报:“吴先生您好啊,感谢您接受大宋周报的采访。”
吴姓地主:“呵呵,应该的应该的。”
大宋周报:“吴先生,咱们直接进入主题吧,不知道您对此次清丈田亩的政策怎么看?”
吴姓地主:“呵呵,这是好事情,其实老朽老早就想将隐匿的土地贡献出来给到国家,但又怕受人嫉恨,这次朝廷有这样的政策,我个人是非常支持的。”
大宋周报:“吴先生拳拳爱国之心令人钦佩,关于清丈田亩的政策,吴先生觉得和之前的政策有什么不一样吗?”
吴姓地主:“很不一样,这一次的政策制定者很花心思啊,里面有两条我尤其认可。
一是分级制度,根据农户的分级,规定了可以将二十亩的隐匿地产交由第五等农户继续耕种,这就意味着第五等农户在这次丈量中不仅不会受到损害,而且会有所受益。
二是关于清查出来的隐匿田地的处理,朝廷并没有粗暴的收回,也不对以前漏缴的赋税进行追究,而是给了我们两种选择。
一种选择是直接交还给朝廷,第二种则是可以选择继续耕种,但以后需要按照正常土地一般纳税。”
大宋周报:“那您会选择哪一种呢?”
吴姓地主:“哈哈,当然是选择继续耕种啊,依法纳税是大宋子民的应尽的义务嘛。
其实就算是缴税,种地还是有利可图的,尤其是现在可以选择的种植不少。
不仅可以种粮食,还可以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比如说棉花这些,收益比起种粮食来说要高不少的。”
大宋周报:“好的,感谢吴先生接受我们的采访。”
吴姓地主:“呵呵,不客气。”
……
曾公亮看其他的地主的采访,虽然说辞不一样,但对于清丈田亩的事情颇为支持。
曾公亮陷入了沉思。
这是大宋周报在作假,还是时代变了?
为什么以前清丈田亩的时候,不仅地主们在士林中发起强烈反对,甚至清丈小队下乡执行清丈的时候,被地主组织的农户围堵。
在某些地方更是发生了肢体冲突,一只小队被人活活打死,逼得韩相等人不得不将清丈给停了下来。
现在这些地主是怎么回事?
这么懂大局,这么爱国,这么视钱财如粪土……都特么一副君子模样了!
如果这些地主在曾公亮面前,他都想问问:“如果你们是被胁迫的,请眨一眨眼睛!”
曾公亮不解,韩琦也理解。
对于地主对于土地的执着,韩琦是再了解不过的。
他前后两次执政,每次执政都尝试清丈田亩,但没有一次是成功的,每次都会遇到极大的阻力。
每次地主们都会拼命地反抗,或明或暗,最后甚至升级到暴力上,逼得他和仁宗都不得不暂停下来。
这一次欧阳辩发起清丈田亩的开始,韩琦就颇为开心。
倒不是因为后继有人,而是觉得有人去承受他曾经受过的痛苦,这种旁观的快乐无与伦比。
所以韩琦对清丈田亩的事情也格外的关注。
一大早就有门子将报纸送了过来。
这是他专门吩咐的,大宋周报要第一时间给他。
他离开宰相位置之后,要知道朝廷的消息只能通过邸报,但邸报并不全面,现在又有了一个新的补充,那就是大宋周报。
大宋周报不仅有朝廷一些公开的消息,还有诸多各地的消息,颇为全面,让他可以做到在家里就可以得知天下事。
韩琦对于复出还是有期待的,毕竟他才六十岁出头,他在竭力不让自己落后于时代。
他不仅看报,还时不时会投稿。
他的宰相名头还是有用的,之前也有几篇文章被作为头条新闻刊印,当然啦,也不是所有的投稿都能够刊登的,不过韩琦也颇为满足了。
能够在大宋周报上刊登文章,着实算是一种名誉,想到自己的文章能够被天下的读书人看到,即便是韩琦,也颇为满足。
尤其是亲友故旧看到他写的文章个,纷纷写信过来恭贺的时候,这种虚荣感达到了极致。
甚至有时候韩琦觉得,做一个自由撰稿人其实也挺好的。
不过这种念头转瞬之间就会被当宰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