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无双国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宋之无双国士- 第1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欧阳辩对此事比较关心,大宋周报关系到他以后的计划,所以第一份报纸是否受欢迎很关键,所以他自己亲自去书店里去盯着。
  第一天的反应平平无奇,只有等到有人进来看到之后,才会激动地掏钱买走几份,但这种事需要时间发酵的。
  到了第二天,书店还没有开门,外面便人声鼎沸,老板趴在墙头上偷看了一下,发现要么是读书人,要么就是一些吓人,估计是一些老爷派来买的。
  书店老板刚把门打开,书店的报纸便被抢购一空。
  这样的情景在汴京城诸多的书店里都在发生。
  消息回馈到大宋周报报社,曾巩立即组织印刷。
  欧阳辩说过,要第一时间扩大大宋周报的影响力,不要怕花钱,特别是在汴京城,能够送出多少份就送出多少份!
  曾巩咬着牙:“印,加班加点的印!能印多少印多少!”
  他手下的编辑有些心惊胆战:“主编,这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这这么送下去,咱们报社怕是要破产了!”
  曾巩摇摇头:“不怕,这事有三司顶着呢,季默也说了,前三期若是花不了十万贯,我这主编就可以不用干了。”
  手下的编辑暗暗咋舌:“果然不愧是财神爷呐!这气魄实在是惊人!”
  第二天,报纸被抢购一空,第三天,报纸还是被抢购一空,第四天,总算是不被抢空了,不是因为市场已经被满足,而是供应量上来了。
  到了第五天的时候,汴京城附近的统计数据汇总了上来,五天的时间,开封府附近的十几个县加上汴京城,一共送出了大约十万份报纸。
  曾巩对此也是冷汗直流。
  因为这种花钱方式实在是太刺激了。
  因为是周报,所以报纸的内容很多,说是报纸,其实是杂志模式,其实就是一本杂志书,一本下来成本价也得十几文钱,这是欧阳辩可以控制的结果。
  纸是欧阳辩收购的造纸作坊生产,活字、油墨等等这些也大多是自家的企业,这才算是将一份周报控制到这么便宜的价格。
  但是即便是这样这样的花销也让曾巩冷汗直流。
  开封府就送出了大约十万份,这就是百万钱,这么折算下来,大宋各路统共不得送出去八九十万份?
  当然啦,数量肯定达不到这么多的,但也相差仿佛了,就光是这些,花销就足够曾巩心惊肉颤了。
  跟别说各路在此之前建立的分社、人员的开销、付给央行服务区快递系统的费用等等,人吃马嚼的,这些费用也是极为吓人。
  不过好在三期以后的报纸是可以售卖补贴的,至少还是可以弥补一些的,不然曾巩还真的怕支出的数目太大而吓到三司。
  曾巩对此颇为担忧:“……花销这么大,卖报纸的那点钱估计也就是弥补小部分而已,要维持周报的开支平衡,不是那么简单地事情,若是花销太大,就怕三司不认账,那就麻烦了。”
  欧阳辩笑道:“这些对三司来说就是小钱罢了,主要是反响如何?”
  曾巩的苦瓜脸变得振奋起来:“反响太好了,咱们大宋周报算是一炮打响了!”
  欧阳辩笑着点头:“具体是何表现?”
  “很直观的就是报纸的印刷份数,其他的地方比较远还没有统计回来,但就开封府一地,就足足派送出去十万份,这估计已经覆盖了开封府所有的读书人了。”
  欧阳辩点点头。
  这是可以预料到的,报纸这种在后世已经几乎被淘汰的信息载体,但在大宋治平四年年末的时候,就是一个新生事物。
  在当今,信息传送并不成系统的,只能通过口口相传或者零散的书信沟通;
  读书人要么接触的是应付科考的考试资料、要么就是接触一些话本诗词等等;
  要么就是一些古籍,对于当今时事,却只能通过某些零碎的文章。
  从来没有用这种将各个领域的知识汇集到一起的方式,来让大家开眼看大宋,开眼看世界。
  所以,当大宋周报以一种如此成熟的方式,将一个崭新的新世界展现在这个眼界并不开阔的知识分子眼中的时候,他们已经疯了。
  这不仅仅是年轻的读书人,还有哪些宦海中浮沉许久的老知识分子也是如此。
  他们如饥似渴的读着报纸,各个领域的亲身经历者,用生动写实、且用读书人的目光提出的建议和担忧,让他们产生了感同身受,以及感受到来之陌生领域知识的轰炸。
  这不仅发生在纯粹读者的身上,还发生在供稿人的身上。
  供稿人供稿一般是自己所从事所研究的领域,但对于其他的领域和其他的读书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他们一样沉浸在里面。
  所以,大宋周报受到欢迎是可以预料到的事情。
  欧阳辩关心的是供稿的问题和第二期的筹备。
  “供稿稿件还有吗?”
  曾巩点点头:“因为第一次邀稿不少,所以还有不少,凑一凑足够用的。”
  欧阳辩点点头:“有没有收到没有邀稿过的人投稿?”
  曾巩露出笑容:“有,而且不少,就像雪片一般飞来,咱们的编辑部最近可忙了,不仅要准备二期的报纸,还得挑选可以登报的投稿。
  欧阳辩笑着点头:“如此最好。”


第282章 北方很慌!
  大宋周报受欢迎在欧阳辩的意料之中,但他还是盯了几期之后才算是正式放心下来。
  大宋周报算是走上了正轨了。
  其实也正常。
  有背景、有资本、有创意,不怕不受欢迎。
  大宋周报现在就是深扎根的时候。
  在欧阳辩的计划中,大宋周报就是要成为类似后世的央视新闻、人民日报那般权威的媒体,上面登的东西就应该是权威的东西、代表着风向的东西。
  另外,欧阳辩也在筹划着一些民间的报纸,包括社会性综合报、对像性报纸、专业性报纸、社会服务性报纸等等,这些欧阳辩都打算办起来。
  舆论的阵地,自己不去占领,就会被其他的人占领,所以欧阳辩必须抢在所有人的前面去建立起来。
  不过这些事情不用欧阳辩亲力亲为,他只需要安排下去就好了。
  赵顼召他进宫商量事情。
  “汴京也要升级官道?”
  欧阳辩有些诧异道。
  “对,不过不仅仅是汴京,而是以汴京为中心,将通往各个州府的官道进行升级。
  当然,东南的现在已经在升级了,到时候连接起来就可以了,现在主要是北方这边的官道。
  许多大臣都在和朕抱怨,说央行厚此薄彼,在南方大肆开发,在北方却迟迟没有动静……”
  赵顼说道。
  欧阳辩不由得笑了起来。
  赵顼见欧阳辩笑,不由得也笑了起来:“……汴京附近的州县历来是大宋的富裕州县。
  可最近些年,南方的州县却迎头赶上了,而且发展势头惊人。
  他们这是感觉到了危机了,再这么下去,他们恐怕就远远被落在后面了,这才找到朕,想要资金要政策要支持来了。”
  欧阳辩笑着点头:“这是好事情,不用怕竞争,怕的是他们不竞争,而是恶意的捣乱。
  央行之所以在南方开发,倒不是因为南方有什么优势,主要是南方的开发程度没有北方这么好,所以才去发力发展南方去了,现在既然北方有这个想法,央行倒是可以将精力放回北方。”
  赵顼点头:“主要他们是眼馋央行铺设的水泥官道、央行服务区、以及四轮大马车,有了水泥官道,四轮大马车才能够畅通无阻。
  有大臣告诉朕,说南方经济的发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南方的四轮大马车让南方的货物来往的速度变得快捷起来。
  当然根本因素还是因为水泥官道的铺设和央行服务区的设置,但是四轮大马车的确是一个非常大的促进因素。”
  欧阳辩赞同点头。
  区域经济的联动是非常重要的,大宗货物可以通过水运,但是更多的货物是零散的,没有办法大规模集中在一起的,即便是大规模集中,也要有个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依然需要大载重量的交通工具来运输。
  四轮马车无论是在集中大宗货物上,还是在灵活的运输货物上,都有着二轮马车无法比拟的优势。
  正是因为如此,南方的经济空前的活跃起来。
  各种以前无法从偏远地区运送出来的物资和产品,现在都能够运送出来,被城里的人所消费。
  而城里、城镇中生产出来工业产品,也有了更加广大的农村市场来消化,这样一来,经济的发展便不可阻拦了。
  而因为四轮大马车的发展,往海边运送的货物也变得便捷起来。
  这两年的海运愈加发达起来。
  近些年海上崛起了一家大海商,它的名字叫大宋远洋船运集团,它的崛起速度非常快,一开始在嘉佑六年建立,然后短短的两年时间,就开始出海航行。
  这一航行就震惊了大宋整个海商集团。
  大宋远洋的船全都是五千料的超级大船,而且一出手就是一百艘。
  大宋远洋第一次出海的时候,从泉州港出发,当月泉州港达到了史上最为繁忙的记录。
  如山一般的货物被拉上五千料的大船,大船就像是永远不知道饱腹的怪兽一般,将货物远远不断地吞入腹中。
  就这么一次航行,所有的海商都承认大宋远洋已经是大宋第一海商了。
  没有办法,任何一家海商都没有办法达到这样的规模。
  有一些心怀不轨的海商偷偷打听大宋远洋集团的背景,然后摸到了西湖城公司的身上,再一思考西湖城的背景,打听的人顿时出了一身冷汗。
  先不说西湖城诸多股东的身份,就说西湖城本身的资本,就足以碾压任何一家海商了。
  西湖城公司的规模现在越来越大,基本上有点规模的大城市,都有西湖城的存在,更有农业银行的存在。
  如今的农行、西湖城、西湖工程是大宋全国性超级企业,不说农行和西湖城,就说了里面最弱的西湖工程公司,都是响当当的全国性大企业。
  如今东南大开发中,西湖工程公司几乎承建了所有官道升级的项目,而西湖城在全国大城市中的扩张,也是西湖工程公司在承建的。
  就这两个项目,就足以将西湖城工程公司喂养成一只庞然大物了。
  而大宋远洋集团,据说投资人就有西湖城、西湖城工程、农行合力投资,有这么多的巨头在身后,岂能不让人心惊。
  不过,这只能让那些海商息了盘外招的心思,正面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这几年下来,海商们联合起来一起对抗大宋远洋集团,但大宋远洋集团的规模却越来越大。
  它就像是一头庞大的怪兽一般,从大宋境内远远不断地吸纳各种手工制品、工业品等等,运送到海外去。
  然后从海外拖回来矿物资源、黄金、白银、铜,以及一些原材料等等。
  到了这两年,泉州港已经没有办法满足了,于是远洋集团开始在往北的港口登陆。
  这样一来,东南大开发恰逢其时。
  水泥官道的修建让四轮马车奔驰起来,四轮马车的出现让了货物的运送变得便捷,而这和远洋集团相得益彰。
  远洋集团对于货物的需求太大,大到寻常的道路已经阻碍到了它的发展了。
  一开始远洋集团发家的泉州港,因为偏居一隅的原因,到了这两年,占据远洋集团的货运量直线下降,如今已经不足远洋集团货运量的三分之一。
  而在东南的港口,因为水泥官道和四轮马车的发展,却已经成为远洋集团最主要的货物集中地和从海外拉回来的原材料的加工地。
  区域经济联动、海外贸易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让东南诸路的经济活力空前的活跃,这才让北方的地方官府官员变得着急起来。


第283章 算盘打得响!
  在治平三年年末。
  东南诸路以不足大宋四分之一的区域、三分之一的人口,却交上了占据大宋岁入的三分之二的赋税!
  这如何不让北方地方官府感觉到惊慌?
  其实不仅北方的地方官府感觉到惊慌,连汴京城的京官也都感觉到了惊慌。
  大宋以北方几路为供养,养起来这世界上独一份的繁华,这是大宋朝京城的荣耀所在。
  大家都愿意在京城当官,就是为了享受这么一份繁华与荣耀,而如今,南方的那些南蛮子却想爬到头上去,这怎么可以?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北方的官府也都显得积极起来。
  当然啦,除了这个面子问题,里子问题也很重要。
  经济发展起来了,道路好走了,除了能让他们升职加薪,待遇上自然也会变得更好起来,暗地下的灰色收入自然也会更多。
  这几年东南的地方官员调回京城的时候,一个个看起来气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