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部分的费用只占一小部分而已,大头的支出还是由三司补贴的。
大宋周报作为官方喉舌,自然不会以营利为目的,甚至是可以亏本做运营的。
不过对于如今财大气粗的三司来说,这点支出着实不值一提。
安阳。
韩琦下台后,就回到了安阳老家,在家中聚书上万卷,并筑了一个名为“万籍堂”的藏书楼。
他每日整理古籍,也在整理自己以往的故作,也在整理自己从政的经验,有意学欧阳辩帮包拯所编撰的那本《包孝肃谈理政》的模式,编撰一本可以流传后世的政学经典。
韩琦虽然下台,但并没有远离政坛。
他的门生弟子会经常来拜访、写信、寄送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甚至来走韩琦的门路。
作为一个大宋元老,韩琦这样的人是很难真正离开政坛的。
安阳开始黄叶飘落,随同黄叶而来的还有一份他没有见过的新生事物——一份刚刚出版的大宋周报。
大宋周报上甚至还带着新鲜的油墨味。
韩琦对于大宋周报闻名其实也久,欧阳辩和曾巩在大力的邀稿的事情他当然是知道的,但对于邀稿没有找他的事情,韩琦还是颇为愤怒的。
——怎么的,我韩稚圭虽然罢相,但连被邀稿的资格都没有了吗?
韩琦面无表情翻开报纸。
“……嗯,纸张倒是精美,印刷也颇为精细……官家的字大有长进了……文彦博、欧阳修、富弼、曽公亮、赵概、张方平……呵呵,衮衮诸公都有文章在上,这份所谓报纸算是一炮打响了。
嗯……这是?”
韩琦眯着眼睛:“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嘶!这!这……”
韩琦瞪大了眼睛,神色颇为震撼。
他有多久没有听过如此振聋发聩的时代最强音了。
这句话让他想起了亲历年间,想起了和范仲淹在一起率军对抗西夏,为了延续中华文明而努力的诸多往事。
他不由得眼里有了些湿润。
“好啊,好啊,现在的年轻人真是了不得啊。”
韩琦喃喃说道,说完赶紧看报纸里面的内容。
他对诸多相公所写内容并不关注,而是直接看年轻人所写的东西。
“……苏家兄弟文章果然出色,读罢口舌留香;”
“……嗯,章衡果然是个出色的年轻人,这文章也毫不逊色;”
“……啧,程家兄弟的儒家思想了解透彻,颇有开宗立派之气象;”
“……嚯,这个王韶是个懂军事的,这一篇《平戎策》见解深刻啊,嗯,“收复河湟,招抚羌族,孤立西夏”,这个方略确实有实现的可能啊,了不起了不起!”
“……呵,欧阳辩啊!”
韩琦口上轻蔑,但却很认真地看欧阳辩所写之文章。
“……啧,《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概论》,呵呵,口气够大的……”
韩琦仔细地看了一遍,看完之后又一字一句地回看了一遍,看完之后呆坐在椅子上许久。
许久之后,他才长长出了口气,叹息道:“欧阳辩此人我不喜欢,但我不得不说,此人之妖孽,实在是我生平之未见啊!
嘉佑二年的进士人才辈出,但不得不说,论眼光之幽深毒辣,穿透历史的厚度,莫有超过欧阳辩的,此人果真是妖孽无比啊!
秦汉唐之政治之得失,在这短短几千字的文章里,已经如同掌上观纹一般,据欧阳辩在文章的后面推荐,这只是一本书的序而已,如有感兴趣的,可以在书店里购买《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里面的内容更加的详细。
韩琦想了想,赶紧让人去书店去找找。
管家不敢怠慢,半个时辰就带回来了一本,韩琦对照着报纸仔细的看了几章,然后又仔细地研究起整张报纸的内容安排,分析里面的逻辑,越是分析越是惊讶。
“这份所谓报纸……了不得啊!”
韩琦赞叹道。
韩琦的眼光自然不会局限于某个领域,他两度为相,看问题会关注细节,但大部分是着眼全局,轮对这个国家的了解,他绝对是当世前十。
这份大宋周报看完,他不由得赞叹不已。
以他的高度,自然能够看出里面涉及各个领域的文章有些偏颇之处,但是若是对一些处于低位的人来说,看完这份报纸之后,对于整个国家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这是看多少圣贤书都学不到的东西,竟然在一份报纸上能够全数看到,可以想象,那些埋头在书本之中的读书人,看到这份报纸,会何等的欣喜若狂。
可以这么说,这份报纸甚至可以作为应考考生学习的资料,考生要学策论,而这份报纸上的文章包含各个领域,如果每期报纸都能够这么精彩,累年积累下来,只要有足够的文笔,写出精彩的策论就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当然这还是小事,关键是,这份报纸却是能够引领天下舆论的利器,别人有没有意识到韩琦不知道,但他自己却是看得到的。
“……欧阳辩此人,果真是奇思妙想不断啊,若我与文正公能够想到这个办法,庆历新政就不至于夭折了。
上层决策,中层执行,辅以报纸宣达圣意,天下归心,那些反对者哪里敢随意贬责污蔑新政?”
韩琦又是赞叹,又是遗憾。
“不行,这等阵地我可不能放弃,老夫得写文章去投稿,他在报纸上可是说了,邀请天下士人踊跃投稿的,只要通过审核就能登报,我韩稚圭的投稿难道还能被拒?
不仅如此,老夫还要发动门生弟子,这里可是扬名立万的好地方,在上面发表文章,不仅能够被天下读书人看到,还能够被陛下看到,对以后的仕途,可大有裨益呢!”
第280章 我只是个垃圾啊。
林山海大早就来到了公廨。
林山海是皇祐年间荫官,花了不少钱才上了临川知县,他也没有什么大志向,毕竟他身后的大人物这几年也死掉了,想要再往上走基本是不太可能了。
不过当一个临川知县还是很滋润的,在县里万人敬仰,这让他工作热情很高,所以他每天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离开,在勤勉上面,他的确是值得称道的。
早上一来,他就习惯性的先看有什么公文。
公文篓里倒是没有什么公文,他每天都会积极处理,所以并没有积货。
倒是看到了一份纸卷,林山海随手拿过来,看了几眼之后,朝外面喊道:“老李,帮我泡茶送到里面来,有人拜访就说我今日有事!”
声音颇为急切。
“好嘞,马上就端过来。”
外面有人回应道。
林山海匆匆忙忙来到书房,将纸卷摊开,上面赫然写着——大宋周报。
“……啧啧,了不得哦,官家亲笔所写加印的名字,文相公、欧阳相公、曾相公、富枢密使、张计相等人的文章,还有诸多青年才俊的文章,这份周报了不得啊!
……再看这内容,政治、军事、经济金融、交通、农业……诸多行业领域都涉及到了,这一份报纸看下来,顿时觉得对天下大事了然于心了,果真是秀才不出门,通晓天下事啊!”
林山海看得津津有味,他感觉自己的目光越过江西的山林,投向整个大宋帝国,整个大宋帝国在他的脑中逐渐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画面。
“咦……?”
林山海在一个名字上停住了目光。
临川有一位失意人。
他的名字叫邓考甫。
邓考甫在嘉佑二年中了进士,之后做了几年官,然而因为提点的河渠出了事故,因此被撤职,这几年干脆就不再走仕途,一心一意在临川家中写书。
因为是坐事丢官,所以父老乡亲并没有给与足够的尊重。
尤其是当地的官员,更没有一个人去嘘寒问暖的。
林山海与邓考甫算是同乡,对邓考甫虽然没有太多的照顾,但偶尔也会登门拜访一下,关系其实也还算是不错的。
而现在,邓考甫的名字竟然在这大宋周报上!
在大宋周报上意味着什么?
一是意味着,邓考甫的名字会被天下的读书人看到,说是名闻天下并不夸张;
二是意味着,邓考甫的名字也会进入朝中相公的眼中,甚至会进入陛下的眼中。
无论是哪一种,都意味着邓考甫不再是默默无闻了。
林山海的眼睛滑到邀稿启事里,里面的编辑名称映入眼帘,看到主编的名字的时候,林山海眼睛微微一咪——曾巩!
林山海翻到前面翻看著作者的名字。
“……苏轼、苏辙、王韶、欧阳辩、章衡、程颐……嘉佑二年!”
林山海的眼睛发亮。
“……老邓也是嘉佑二年榜进士,所以这是老同年在发力了,嘉佑二年的进士们一个个都要上高位了!
有曾巩在大宋周报,嘉佑二年的进士就不愁没有发声的渠道,就不愁没有被朝中诸公看到的机会……邓考甫,要发达了!”
“来人,备轿!”
林山海大声喊道。
……
嗅觉敏锐的人不仅仅只有一个林山海。
邓考甫的隐居之处的竹林外,已经停了不少的轿子,林山海来的时候,竟然挤不过去。
林山海看着轿子的样式。
“……呵呵,都是伶俐人啊,徐家、王家、孙家、杜家……都是本地的大家族,怪不得呢,老邓这回是真的要发咯!”
林山海呵呵冷笑。
林山海颇有耐心,等来访的人都散去之后,他才去拜访邓考甫。
邓考甫虽然疲倦,但满面红光,见到林山海的时候哈哈一笑:“林兄来了!”
林山海不是生人,所以并没有局促,笑道:“邓兄终于时来运转了。”
邓考甫苦笑了一下:“百无一用是书生啊,蹉跎了这么些年,突然的声名鹊起,我真的有些不太习惯呢,本想着青灯笔墨一生,可现在看来,这个名利场又要踏进去了。”
林山海仔细地观察邓考甫的神色,苦笑之中带着志得意满,不由得心中暗暗笑了起来,但脸上却很诚恳:“邓兄,天降大任,您终究是逃脱不了的,我想没有多久,邓兄就要被重新重用了。”
邓考甫谦虚道:“什么重用不重用的,予自谓山中宰相,虚有其才也;
自谓文昌先生,虚有其词也。
不得大用于盛世,亦无憾焉,盖有天命尔。”
林山海笑道:“邓兄要做也是做朝中宰相,做什么山中宰相嘛,你的老同年都在等着你呢。”
邓考甫不知道是心机不多,还是想要展露自己的实力,闻言有些羞愧道:“曾子固给我写信邀稿,说欧阳季默自己没时间,所以请他写了这么一封信,也有这样的意思,唉,季默老同年,还没有忘记我呢,而我这些年自暴自弃,也不曾给他写信,真是惭愧。”
“季默……”林山海咀嚼了一下,“还是姓欧阳的……嘉佑二年的同年,嘶,难道是那位的儿子!”
林山海小心翼翼道:“邓兄,您说的欧阳季默,可是欧阳相公的儿子欧阳辩?”
邓考甫笑道:“嘉佑二年进士榜欧阳辩榜,天下闻名,林兄不会不知道吧?”
林山海哈哈一笑:“对对,状元郎欧阳辩……我记得状元郎如今似乎是知制诰?”
邓考甫笑着点头:“听子固兄说确实是这样,哎呀,我这位老同年,惊才绝艳不说,关键是特别讲情谊。
嘉佑二年榜进士才华横溢的同年大把,我这么一个不起眼的,我这位老同年还能够记得我,真的是……”
说到这里,邓考甫还鞠了一把眼泪。
林山海也跟着湿润了眼睛,为了邓考甫的同年感情感觉到感动。
奶奶的,为什么我就没有这样的同年呢!
哦,不对,我根本考不上进士,我特么连同进士都不是,我只是个荫官的垃圾!
这下子,林山海眼中的热泪滚滚而下。
我只是个垃圾啊。
第281章 反应极好!
大宋周报的内容分发到各路的分报社里面去,在各个分社里面进行排版,然后加班加点的印刷。
印刷出来的报纸第一时间被分发到各处的官府、学校、机关、央行服务区、农行支点等等地方,等候被人阅览。
这些工作都在快马加鞭的完成,然而身在汴京城的欧阳辩等人却是一时间无法知道各路的反应的,但汴京城里的读者的反应却是能够看到的。
报纸是免费派送的,但并不是随意去大街上派送,而是通过各个机构派发下去。
有部分是放在书店里面的,书店的老板自然不会白送,那是要拿来发卖的。
那些没有渠道得到报纸的读书人,只能在书店里看到报纸的真面目了。
欧阳辩对此事比较关心,大宋周报关系到他以后的计划,所以第一份报纸是否受欢迎很关键,所以他自己亲自去书店里去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