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无双国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宋之无双国士- 第1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大家一个个都大义凛然,将陛下说得不立赵宗实就是对不起赵家祖先,就对不起天下人,就对不起朝廷,就对不起这个国家,如果是您的话,您气不气?”
  欧阳修摇摇头得意地伸出四根手指头道:“我有四个儿子。”
  欧阳辩:“……”
  “……陛下心里不开心,不仅是因为道德绑架他,还因为很多人根本就不是为了什么国家利益来劝说,而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却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评陛下,你说陛下恼不恼?”
  欧阳修倒是理解的点头。
  “所以啊,我……”
  欧阳辩指了指自己的鼻子。
  “……这个没有上奏疏劝谏的人,就进入了他的眼中了。
  陛下估计想的是,你们不是要捞政治资本吗,朕偏偏不给,朕就给欧阳辩了,就看你们气不气?”
  欧阳修:“……”
  欧阳修沉吟了一下:“可以理解,但会不会太孩子气了一些?”
  欧阳辩叹了一口气:“男儿至死是少年啊!”
  欧阳修击节赞叹:“吾儿此话当真透彻!”
  父子俩蹲在屋檐下聊了许久。
  聊完朝廷的事情,又聊起生意的事,之后又东拉西扯的聊,反正天马行空一般,想到什么聊什么。
  父子俩也不忌讳,欧阳修甚至吹嘘他去玉仙楼大受欢迎的事情,欧阳辩也不服气的说他在宴会上是众歌女的目光焦点等等。
  父子俩各种凡尔赛体,时不时还来诗词进行证实。
  最后还是欧阳修略胜了一筹。
  毕竟老不要脸的谈起了闺房秘事,这事欧阳辩还真没有,于是欧阳修赢了。
  胜了儿子一场,欧阳修得意洋洋举目四顾,看看哪里还有对手,却看到老妻提着一桶药汤冷冷地看着他。
  一股凉气从脊椎直达后脑勺,欧阳修只感觉到脑袋里嗡嗡响,此时脑中只有一个念头:“吾命休矣!”


第254章 赵祯去了!
  嘉祐八年的元宵节,京师张灯如常岁。
  按照往年的惯例,赵祯应该在正月十四早晨出宫,巡行各个宫寺部门,给大臣们赐酒,到晚上才会会宫,晚上道宣德门一起赏灯,等喝完酒之后再回去歇息。
  但这一年的赵祯刚刚进入正月,就感觉到身体不舒服,于是取消了活动,到了晚上才勉强去宣德门露了一面,赐酒三巡辄止。
  正月下半旬,仁宗又不能视事了,殿中升起了炉子。
  这对于赵祯来说相当不寻常。
  因为赵祯历来不畏寒冷,小的时候经常赤足,登记以来四十年,夏天时候不需要冰块降暑,冬天的时候不需要生炉子取暖,而这一年,赵祯升起了火炉。
  赵祯病倒了。
  这一病便是病来如山倒。
  赵祯病体拖到了三月份,桃花盛开的时节。
  京师人人心浮动。
  人们似乎意识到了什么。
  三月廿九夜,宫中福宁殿灯火彻夜不息。
  四月初一,韩琦等宰辅至寝宫。
  四月初二,首相韩琦代表朝廷宣读赵祯遗制。
  赵祯,享年五十四岁。
  赵祯的时代过去了,属于赵曙的时代到来了。
  天下缟素,室有哭声,如丧考妣。
  汴京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欧阳辩乘坐马车行走于御街之上,能够听到震天的哭声,掀开帘子,能够看到满天的纸钱灰烬随风飘扬。
  赵祯仙去,已经被更名为赵曙被立伟皇帝。
  按照惯例,百官在福宁殿东楹,等待新皇帝的接见,欧阳辩作为监察御史,也身在其中。
  欧阳辩大早就来了,与百官在屋檐下等候,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等到日上三杆,都不见新皇接见,百官愕然。
  等到下午的时候,才看到新皇在宰辅的簇拥下接见百官。
  欧阳辩明显看到赵曙的不自在。
  晚上回到家的时候,欧阳修神色有些沮丧,欧阳辩问起,欧阳修说起今日发生的事情。
  欧阳修说他今日与韩琦曾公亮等人去请赵曙继位,赵曙却拼命推辞,说他不敢当皇帝,然后还跑了!
  好在宰辅们赶紧将赵曙给抓住,强行逼迫赵曙穿上黄袍,带上皇冠,又演了一出黄袍加身才算了事。
  欧阳辩听得哭笑不得。
  这似乎是个征兆,象征着荒谬的英宗时代的到来。
  新皇继位,要做的事情很多。
  大赦天下。
  百官进官一等。
  优赏诸军。
  命使者去西夏、辽国告哀。
  尊曹皇后为皇太后。
  为赵祯建造山陵。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议定赵祯的庙号。
  翰林学士王珪议定大行皇帝庙号曰“仁宗”,百官赞许。
  中国人崇尚自己的祖先,而君主死后都会有一个称号,用于供奉。
  古人讲究避讳,所以不能直接称呼先人的名讳,所以起个称号,这个称号由于是放在庙里面使用的,所以叫庙号。
  在君主庙号之中,‘仁’是对君主最高的褒奖,纵观赵祯的一声,的确无愧于仁。
  十一月初九,大雪。
  仁宗神主牌位入太庙。
  欧阳辩随同百官远远参拜之后,望着漫天的大雪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一条长长的白气在空中消失。
  欧阳辩不由得有些茫然。
  梅尧臣走了、胡瑗走了、包拯走了、赵祯也走了。
  而欧阳修、富弼这些人也渐渐老迈了,离着他们逝世的时间也不会太远了。
  不过世事便是如此。
  时间会带走不好的事情,也会带走一些人,但留下的人还是得继续过日子。
  左正言……哦,不,左司谏欧阳辩,在这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想通了一些东西。
  生活在继续,但似乎变得荒诞起来。
  新皇赵曙似乎疯了。
  一开始还是挺正常的,百官奏事的时候,赵曙都会详细问清楚事情始末,然后进行决策,大家都说赵曙是个明君。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赵曙突然精神失常了。
  在仁宗入殓的时候,赵曙突然在现场大喊大叫,宰执大臣们赶紧将皇帝扶走。
  因为赵曙精神失常不是视事,韩琦等人只能和曹太后商量,请太后垂帘听政。
  宋朝在之前仁宗时期,就有刘太后垂帘听政,有这个先例,倒也不显得突兀。
  所以新皇帝赵曙虽然经常不豫,但有宰执大臣与太后,朝政倒是正常平稳的过度。
  局势不太明朗,欧阳辩百动不如一静,之前规划的察院变革,也只好停了下来。
  但有一个事情却是一直都在谋划之中。
  也就是将兖国公主送出去的打算,不过在见了兖国公主之后,欧阳辩改变了主意。
  兖国公主精神有些不太稳定,但是见了欧阳辩之后,精神状态也好了起来。
  因为仁宗去世,现在的英宗也顾不上兖国公主,所以她能够安居在公主府。
  最近日子也算可以,除了不能随便走动,其他的都还不错,有梁怀吉陪着,也还行。
  至于公主府的被忽视,日常用度不足的情况,欧阳辩暗中安排让公主府入了一些股份在他的产业里面,这样他就可以用分红的方式给公主府输送钱财保证日常用度。
  听经常和他联系的梁怀吉说,赵徽柔已经逐渐恢复了正常,也算是给了欧阳辩一些安慰。
  ……
  诸事不动,欧阳辩也就闲了下来。
  欧阳辩每日里去御史台看看,然后回家了就去家里蹭饭。
  上次欧阳修吹嘘逛青楼的事情被薛夫人听到了,薛夫人就再也不煲药汤了,理由是不想辛辛苦苦煲药汤,就为了一个不值得的老头子。
  所以倒是让人颇为欣慰,只是苦了欧阳修,每日回去都是臊眉耷眼不敢说话,吃了饭就蹑手蹑脚地回房间整理他所藏的古石碑帖。
  欧阳辩对此兴趣也颇高,反正闲来无事,就陪着老父亲整理。
  近两年来,欧阳修的藏品越来越多,原因有欧阳辩给他的钱很多,让他实现了花钱自由,另一个原因是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欧阳修的好友刘敞。
  三年前,刘敞以翰林侍读学士出知永兴军,治所在长安。长安乃汉唐故都,历史悠久,文物遍地。
  刘敞本是博学好古之士,对古器的鉴赏尤为精深,时时发掘所得,无不尽力购藏。
  因为欧阳修一直致力搜集金石铭文,刘敞每有所得,必定寄赠拓本。
  某一日,欧阳辩吃完饭,然后在客厅自己泡茶自斟自饮自得其乐,就听到书房里老父亲怪叫了一声,吧欧阳辩吓得一哆嗦,赶紧跑进去看。
  原来是欧阳修又收到了刘敞寄来的稀缺铭文拓片,欧阳辩一看也是怪叫了一声,然后父子俩就埋头进了拓片的研究里面。
  后来闻讯而来的欧阳棐、欧阳奕以及从自家宅子赶过来的欧阳发都埋头进去。
  薛夫人、欧阳发的妻子吴氏几个女眷过来看了看,发现不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嗤笑一声回去睡觉去了。
  听到薛夫人几人不屑的嗤笑声,老父亲欧阳修和欧阳发四兄弟,抬起头来,相视一笑,然后也发出一声嗤笑声,其中也是带着不屑。
  薛夫人几个女眷看他们干的事情,觉得自家的男人们不干正事,欧阳修他们也觉得自己的老婆儿媳或者嫂子干的事情也不是正事,所以会互相鄙夷。
  不过女眷们敢当面不屑的嗤笑,他们只敢在女眷们走远之后才不屑的嗤笑出声,然后父子几个相视嘿嘿而笑。
  这等趣事,欧阳修自然是要记下来的。
  他在《与刘侍读原父》中记载道:“复惠以古器铭文,发书,惊喜失声,群儿曹走问乃翁夜获何物,其喜若斯?”
  今日的碑文独特,欧阳修自然也是要记载的。
  “蒙惠以《韩城鼎铭》及汉《博山盘记》,二者实为奇物。
  某集录前古遗文,往往得人之难得,自三代以来莫不皆有,然独无前汉字,每以为恨。
  今遽获斯铭,遂大偿其素愿,其为感幸,自宜如何!”
  欧阳修的欣喜溢于言表。
  欧阳辩几人亦如是。


第255章 神憎鬼厌欧阳辩!
  自四月英宗患病以来,病情时好时坏,言语失常,行为乖错。
  据说新皇往往触怒太后,太后越来越不能忍受,再加上太监任守忠在旁挑拨离间,渐渐就有了废立的想法。
  欧阳修时常忧心不已。
  欧阳辩心中却很平静。
  对于这种情况,他是知道结果的,所以并不觉得糟心,反而有些闲看庭前花开的闲适感。
  他们爱闹就让他们闹去呗。
  反正就英宗在位期间,也做不了什么事情。
  英宗执政的时间只有四年,刚上来精神不太正常,和太后闹得很不愉快,等精神正常了,他又要闹什么濮仪之议。
  好吧,等濮仪之议闹过了,他也就到了入土的时候了。
  欧阳辩打算急流勇退了。
  最近几年这汴京城是不太好呆了,不如去地方好了,去地方苟几年,等神宗上位了,到时候再回来也行。
  这什么二宫之争、濮仪之议,在他看起来都是在瞎胡闹。
  现在国家虽然富裕了,但强敌就在旁窥测,他们还好意思争这些有的没的。
  尤其是这什么濮仪之议,欧阳辩觉得自己若是留在汴京,非得跟自家老子打得不可开交不可。
  欧阳修是皇考派的骨干,而欧阳辩却对这事看不过眼,届时站在了皇伯一派,到时候父子俩肯定要掐起来的。
  所谓濮仪之议就是赵曙怎么称呼他已故父亲赵允让的争议。
  皇伯派以司马光为首,认为赵曙法理上是赵祯的儿子,那么对于亲生父亲赵允让只能称呼为皇伯,而不能称为皇考,如果称为皇考,那将赵祯置于何地?
  而皇考派则是欧阳修韩琦等人为主,他们认为亲生的就是亲生的,赵曙既然当了皇帝,那么他的亲生父亲成为皇考有什么问题呢?
  如果在以前,欧阳辩对于这等争议只会一笑置之,但想起了刚刚故去的赵祯,欧阳辩就很难坦然面对这样的事情。
  如果他留在汴京,以他的脾性,面对英宗韩琦等人,估计是忍不住要发言的。
  所以欧阳辩打算申请外任,但这事情没有那么简单,首先欧阳修就不太同意。
  “和尚啊,你看,现在朝廷多事,爹也走不开,原本爹是想着这几年就退休的。
  但现在这种情况,爹还不能走,你看,爹老了,也不知道有多少时日了,你还是陪着爹吧,能陪一天是一天。”
  欧阳修有些悲伤。
  欧阳修所说的退休的事情,其实早在嘉祐四年,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的时候,就曾与韩绛、吴奎、王珪同值玉堂,那时公务清闲,文酒相欢,大家相约五十八岁致仕归田,韩绛还特意将这一约定写在玉堂的廊柱之上。
  但目前这种状况,当时的约定看来是无从履践了。
  尽管欧阳修常常自谦身为宰臣无补于朝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