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时间,他一定回去讲一讲,对一些优秀的学生,更是给予相当程度的关注。
欧阳辩之所以对央行储备干部培训班如此重。
一方面是因为央行的确需要高素质人才。
另一方面是,培训班的教材是他编写出来的,里面充满着他塞进去的私货。
那是后世的管理学、组织架构学、现代财务等等现代企业或者说现代组织的知识,能够将只经历传统教育的传统文人培训成社畜……哦,不对,具备有现代组织素质的打工人。
这批年轻人,在这些现代的知识培训之下,以及央行这个具备有现代组织的机构里面工作,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更加适应实际工作的人才。
这批至少两万人的年轻人,欧阳辩会借着赵祯那个优先补缺的诏令,将他们一个一个的推进官场之中,给腐败的吏治注射进新鲜的血液。
而这些,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当这些从央行体系出来的年轻人,逐渐占据各个要害岗位的时候,大宋的中低层官员就会产生不小的变化,届时就会从中低层产生一股自下而上的动力。
不过,这是个长期的过程,最后会怎么样欧阳辩也不知道,但他还是会去尽力的推动这么一步闲棋。
基于这个考虑,他在培训的时候尽量给这些年轻人输入更多的现代一些的东西,这些东西就像是种子一样,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
在欧阳辩扎扎实实做事情的时候,朝中也发生了一件大事。
三司度支判官王安石,一篇煌煌万言书,震惊了朝野。
欧阳辩听到此事的时候并不吃惊,王安石的万言书是肯定会上的,在看到大宋朝的衰弱之后,以王安石的心性,对此发起进攻并不出奇。
原本他不愿意对此事有所评论,因为在他的印象中,仁宗并没有对此有所回应,估计是因为庆历新政之后,仁宗便对变法有了恐惧感了。
他不愿意理会,赵祯倒是召他进宫了。
“季默,这是你老师递上来的万言书,你看过没有?”
赵祯问道。
欧阳辩摇摇头:“老师并没有和我说过这个事情。”
赵祯点点头道:“那你先看看,看完之后和朕聊聊。”
欧阳辩点点头,他倒是对王安石的万言书挺感兴趣的,不为别的,就是有一种考古癖罢了。
他想看看王安石这一版万言书和原来历史上的万言书内容有什么不同。
他也不客气,直接拿着万言书就看了起来。
赵祯挥挥手,让郑大用泡了茶送了过来,自己就在案桌上开始办公。
王安石的万言书是文言文所写,字数多,信息量也大,欧阳辩足足用了一个小时才算是草草看了一遍。
看完之后欧阳辩捋了捋王安石的思路,发现变化并不大。
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王安石先是指出国家“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的现象,又指出根本原因是在“不知法度”。
所以王安石以“法先王”来进行改革。
同时他指出:所谓“法先王”只是法其意,而非法其政,即是说不能“呆信古法”。
为确保做到“法其意”,王安石首先提出了人才问题。
他指出,吏制必须改革,学校和科举必须改革。
又提出了系列陶冶人才之道,即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策略。
针对北宋积贫积弱的现实,王安石把理财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他认为国家财力困穷,官员贪污腐败,在很大程度上是“治财无其道尔”,即理财不得其道。
对此他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即通过发展生产、广开财源来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
此外,他对国家军力软弱、官吏享乐成风、坐吃山空等问题也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主张。
总体而言,和历史上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并无实质性的区别。
第205章 不合时宜!
赵祯见欧阳辩放下万言书,赶紧放下手中的纸笔,问道:“季默,看完了。”
欧阳辩展颜一笑:“陛下,微臣看完了。”
赵祯正色道:“季默对你老师所写言事书有何看法?”
欧阳辩还是笑:“所谓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郡,我师一路从州府上来,在阐明弊病上可算是入骨三分了,没有什么问题。”
赵祯听出了欧阳辩的言外之意:“你的意思是言事书对弊病认识深刻,但解决办法不妥当?”
欧阳辩摇摇头道:“解决办法也没有什么问题。”
赵祯道:“那你就是认为这份言事书是可以执行的?”
欧阳辩又摇头。
赵祯奇道:“阐明弊病没有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没有问题,那不就可以执行了?”
欧阳辩笑了笑道:“陛下,西湖城是微臣的产业,这您应该有所了解的吧?”
赵祯笑道:“朕虽囿于宫廷,但也不是瞎子聋子,自然知道。”
“微臣给陛下讲讲是怎么讲西湖城建设起来的吧。”
欧阳辩笑道。
赵祯点点头,古时候臣子想要劝谏皇帝,有些话不好直说,就将话藏在寓言里面,赵祯倒是想听听欧阳辩是怎么说的。
不过欧阳辩所说并非什么寓言,而是要阐明一个道理。
“……微臣当时买下一块沼泽地,想着将它建设成汴京城旁边最大的商业综合体,让臣一家一生衣食无忧。”
赵祯笑了笑,现在欧阳家不仅衣食无忧,拥有的钱子子孙孙都很难花得完了。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臣便想办法将它建起来,但臣既无资金又无人手,怎么办,这时候臣想了一个办法,引进资本。”
赵祯点点头,这个事情他知道,首期股东里,其实皇家的产业也跟着投了,份额还不少。
“……于是,首期西湖城有了大约接近百家的股东,在百家股东的资金、推荐的人手来了之后,西湖城的一期工程便建起来了,于是股价也开始大涨。”
赵祯露出笑容,他在这里面也捞了一笔私房钱。
“……臣不满足,所以打算开始二期项目,但是这个时候出了问题了,首期股东不愿意将利益分出来,想要将二期工程都吞下来,所以,他们一开始是反对的,好在臣允许他们优先购买股份,这才将事情给处理好。”
赵祯点点头:“你的意思是,如果按照安石的言事书执行,原来的股东会反对?”
欧阳辩笑道:“陛下可以将他们称为既得利益者。”
赵祯叹息着点点头。
这个他何尝不知道,庆历新政之所以失败,哪里是什么党争政见不同,无非就是范仲淹的变法触动了那些人的利益罢了。
欧阳辩的话还没有说完,他继续说道。
“……资金筹备是个问题,其实建设也有很多的问题。臣当时出了一份蓝图,哦,所谓蓝图就大概讲出需求,我要建一座什么建筑,建筑用来做什么的,里面的细节应该是什么样的。
然而光靠一张蓝图是做不了事情的,还得有详细的施工图纸,施工图纸就是将蓝图一步一步细化,然后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完成的过程。
老师这份言事书,就相当于是蓝图,要执行的话,还得仔仔细细地将整个施工图纸给做出来,才能够判断究竟能不能执行。”
赵祯点点头:“朕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变革既要考虑反对者,又要有详细的变革方略。”
“其实,他更需要一个能够真正把控全局的领导。”
这句话欧阳辩没有说,因为容易被抽,所以他笑着点头。
赵祯倒是有些释然起来:“如此说来,这言事书也颇有可取之处,季默,你觉得现在适合变革么?”
欧阳辩忍不住苦笑。
先不说赵祯耳根子软决心不足的缺陷,就说现在已经进入嘉佑四年了,赵祯还能活多久?
四年!
历史上赵祯只能活到嘉祐八年。
四年的时间够干些什么?
变革不是搞个小项目,变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搞个十年八年的也很正常,有时候巩固一项变法,那是需要几代人的一起努力才能够达到成效,根本不是短短四年的时间能够完成。
仁宗只是个守成之君,跟着他变法,自己是吃撑了吧。
欧阳辩摇摇头道:“臣不知。”
赵祯点点头,但似乎有些遗憾也有些松了口气的感觉。
之后赵祯便没有多说关于变法的事情了,而是问起欧阳辩关于央行扩张的问题。
欧阳辩当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听完欧阳辩的回报之后,赵祯颇为满意:“季默的工作成效很好,继续努力。”
欧阳辩谦虚道:“臣的分内之事罢了。”
欧阳辩还想说一说关于投资的事情,但赵祯神情颇为疲惫,欧阳辩心下叹了口气,赵祯的身体是越来越差了。
……
王安石最近心情不是很好,他酝酿了许久的万言书递上去之后,在朝野之中广泛传播,有人说他“迂阔”,甚至有人说他要乱国,也有人赞誉他议论高奇,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褒贬不一。
这些王安石也并不怎么在意,他在意的是宫中竟然无声无息,权当没有这么一回事。
这让他心情有些抑郁。
他也不知道找谁说,儿子王雱看他郁郁寡欢,于是建议道:“父亲,要不找一下师弟吧。”
王安石斜睨了一下儿子:“我找他作甚?”
王雱笑道:“父亲不就是因为万言书的事情不开心吗,师弟历来看事情通透,或许他有什么想法呢。”
王安石哼了一声:“我有什么不开心的,瞎说。”
王雱哦的一声不说话了。
王安石也似乎毫不在意,然后一转身就出门了。
王雱笑了笑继续看书了。
欧阳辩从央行坐班回来,一进门门子就赶紧说道:“四郎终于回来了,王大人已经等你许久了。”
欧阳辩问道:“是老师吗?”
门子道是。
欧阳辩倒是有些诧异。
王安石近来来得少,都是他去的王安石府上,欧阳辩想起了最近万言书的事情,心想老师应该是为了这事而来的,忍不住有些苦笑。
欧阳辩进入大厅,就看到王安石在认真地喝茶,茶是陆采薇泡的,欧阳辩奇道:“老师什么时候也喜欢喝茶了?”
王安石道:“哦,我不懂茶,陆小姐泡了我就喝。”
陆采薇露出哭笑不得的笑容:“我还以为王大人喜欢喝呢,冲一杯喝一杯。”
欧阳辩哈哈大笑起来。
他记起来王安石的一个轶事。
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
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
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
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
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
这个事情欧阳辩还以为是后来的人编的,但现在看来或许是真的。
欧阳辩接过陆采薇的活,陆采薇便自觉地走了出去。
师徒俩或许要说一些重要的事情,她不适合听。
陆采薇走后,王安石道:“我去更衣。”
说着急急而去。
欧阳辩笑得更欢了。
一会王安石回来,一脸的轻松。
欧阳辩也没有客套,他知道自己的老师不喜欢客套,于是主动说道:“老师的万言书弟子看过了,既针砭时弊,又从变法的政治需要出发,论述了人才培养对于政治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老师对现时在人才的培养、选拔、任用等一系列问题上压抑、浪费、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才思想,提出了教、养、取、任的具体原则和措施。
把抨击时弊、主张改革等许多问题贯穿起来,语言简明朴素、笔势雄健有力、说理透彻明晰、结构严谨缜密,针砭时弊,鞭辟入里,是篇好文章。”
欧阳辩对万言书的评价颇为详细,其中颇有褒词,但似乎并没有什么情感,就像是在评论一篇普通文章。
王安石似乎并不意外,眉头却是皱了皱:“只是一篇好文章?”
欧阳辩点点头:“只是一篇好文章。”
王安石也不动怒,只是沉默了起来,许久没有说话。
欧阳辩见状解释道:“并非老师主张不不好,只是不合时宜而已。”
王安石道:“不合时宜?”
欧阳辩点点头:“对,不合时宜。改革如战争,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如今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老师这边,所以只能是一篇好文章。”
王安石想了想道:“变革中的天时地利人和为哪般?”
欧阳辩手上不停,嘴巴上也不停:“变革中的天时,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