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江知县又觉得有何不可呢?”
“大人。陈州府内暗藏玄机,这么多人聚集一处,卑职只恐那暗中的贼子会趁机生事啊。”
“哈哈哈,那本官就正等着他们趁机生事呢!”
………………………………
第一百七十一章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明伦来陈州是干什么来的?
那就是为了找皇汉的踪迹,可不是为陈州百姓谋福利的。
皇汉如果真的要趁机生事,这对明伦来说非但不是坏事,反倒是大大的好事。
只要能抓住皇汉的马脚,对于满清而言,哪怕整个陈州府都被祸害的一团糟又有何妨?
大青果不缺陈州府一地的钱粮,他们缺少的是皇汉反贼的脑壳!
所以,江哲的担心于明伦言反是大大的好事。
他会从头到尾的都全神贯注的盯着、看着,不放过任何一点的风吹草动。
哪怕最后的结果并不如他意,皇汉的人没趁机来兴风作浪,没煽风点火,那对明伦而言也没什么坏处。
陈州的民生经济大肆好转,他作为本地知府,当然有功了。
保不准他还能凭此功绩在他那便宜姑父跟前露露脸,再有家族鼎力相助,就此转行当文官儿,也未尝不是一条出路!
总比整日里顶着个三四品虚职混吃等死的强。
江哲一脸木呆的看着明伦,要不是知道眼前之人的确是明伦无疑,他都要怀疑这人是不是假冒顶替的了。但他get不到那个点那就是get不到,谁叫两者的根脚不同呢?
倒是赵亮心中忽的通亮起来。“正等着他们生事……,原来如此!”
走出知府衙门,赵亮看着还有些神态抑郁的江哲笑了,“江大人一心为民,自然无错。只可惜……”
赵亮的话没有说完,但意思很明了。但也并没有叫江哲心中宽慰,反而是更……,愤怒,说不上愤怒,就是有些憋闷。
此时此刻他心底里只在回荡着一句词: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赵家纺织厂一事在明伦的全力推动下顺利的进行了。
先是在城北购置了大片空地,然后刚入七月,便已经着手建设来。
那么大片的地被圈,这本身就吸引了整个府城百姓的注意,何况陈州城北隔了两里路就是占地不小名头也很唬人的太昊陵。嗯,就是传闻中太昊伏羲氏陵寝。
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几十座建筑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占地近千亩。
据说这太昊陵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朱元璋在里头出了大力气,岁月贯穿了3000年历史。
真的假的赵亮也不清楚的,反正就他所知,清乾隆十年时候,乾小四曾发内帑银八千两,修葺太昊陵。
陈州府有了这座被朱洪武列为天下帝王陵寝第一的太昊陵,隔不远的鹿邑县又有老子庙,整个豫东地界佛门的气息都很微乎其微。
老子庙还只能是小有名气,太昊陵相对的就名头响亮多了。
每月的初一十五都不知道有多少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来给人祖爷上香献礼。
赵家的纺织厂就在太昊陵不远处,那一经圈地动工,就不知道被多少人看在眼里,那可就不是单单一个陈州府了。
到了八月里,半个豫东平原都传遍了赵家和纺织厂的名头。
一千多人的超大型工坊,在这个时代就那么的有噱头。
更别说老赵家给出的工钱又那么丰厚!
每月一两银子的基本工钱,只要不偷懒耍滑,老老实实的把分内的活儿做完,不迟到早退和请假休息,一个月就保管有一两银子的收入。
而且中午时候厂子里管饭,有人愿意夜班的话,厂里还有一顿宵夜。
平日每十日,也就是一旬里头有一天休息。
你要是不愿意休息,继续上班那也行,厂子里给补工钱奖金。每天把自己分内的活儿做完后还能接着干,那一样还有奖励。
如此的,每月的基本工钱加上全勤奖、绩效奖励,一个人都能拿上二两以上的银子。
这在如今的这个时代,对于本地的平民百姓来说,绝对的是高工资高收入了。
根本就不需要赵家去特意的宣传宣讲,百姓们自发的就已经把事儿传扬开了。
所以赵家的招工处那儿,没到八月十五呢就已经招满了一千二百人工。之后赵家边建设工地,边开始组织人力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
因为有龙路口的织布工坊当温床,又有赵家聘请的老匠人当老师,不管是织布纺纱还是轧棉。这岗前培训进行的是相当不错。
赵亮虽然没亲眼看到,可通过龙路口递来的书信,他也对纺织厂的进度掌控的一清二楚。
这就对了。把地点选在城北,他图的不就是一个广告效应么。
此时此刻赵亮人不在陈州的。本来六月里他就该陪着康莞去汝州了,结果正赶上芮芮生病,不管是赵亮还是康莞那都放不下心。
这一拖就拖到了七月里才启程赶往汝州,丈母娘的生辰是过去了,可还有老泰山的不是?
康桥年现在对赵亮这个女婿甭说有多么满意了,加之赵家的手脚现如今又已经伸到了矿产这一行当。他可不要趁着赵亮这次来汝州的机会,好好的给赵亮拉一拉人脉么。
如今的满清,几乎没有大的矿业家族或是商行。因为开矿这事儿,不仅要打通官府,还要充分的联系地方。
这就像两个端口,任何一个出了问题,那都不好办。
所以很多的矿主都是当地人士,不仅对上熟悉,对下也知根知底。外人很难插手进来,因为地头蛇们有太多的法子来整治外人了。
赵亮现在忽的插手进来,官面上自然畅通无阻,可私下里还是引起了不少诽议的。
这明显就是一头过江龙,那地头蛇们还能对之喜欢爱戴吗?
这一波倒霉的是别人,可下一波呢,谁知道会不会就轮到自己了?
……竒@ 書#網¥q Ι & &δ u& # ω ā Ν g &。 ℃ ǒ M……
要不是赵亮背后的大粗腿实在太粗太壮了,那许多的阴毒手段早就给他用上了。
可即便大家都之都保持着客客气气,赵亮铁矿煤矿所出也是没的销路的。要不是赵家还能自己内部消化,三座矿场那就是赵家身上三道流血的伤口了。
现在赵亮终于来汝州了,康桥年岂能不趁机把人脉给自家女婿拉扯一波?
赵亮也清楚这个理儿,乖乖的跟着康桥年屁股后头当了几天小辈儿。日后他还要在豫西南加大投入呢,真把眼前的地头蛇们统统得罪了,也不好。
这事儿结束了后他才有机会去自家的矿场走一走看一看!
………………………………
第一百七十二章 下去视察
赵亮最先去的是煤矿。
汝州的煤矿,也就是后世的平顶山煤矿,那算是中部地区的一个煤矿重要产地了。最重要的是这里还有铁矿,而且储量不小。
赵亮想搞煤铁联营,那怎么看都是豫西南最为合适。
有铁矿有煤矿,彼此距离相近,对外运输还有水路相连,而且正好连着陈州。
所以赵亮出手盘下了汝州的三座矿场,那不过是一个开始,牛刀小试!
赵家的这座煤矿出产量并不是很大,之前销路很好,因为那东家在地方上关系挺深厚的,挖出的煤炭不愁销路。
可自从煤矿易主了之后,那些客户就纷纷掐断了彼此间的往来。
照理说这煤矿都开不下去的,没有销路,你挖出的煤炭越多越赔本不是?
可是赵家在拿下一座煤矿的同时还拿下了两处铁矿,并且增资三千余两白银将两座铁矿配置的炼铁作坊休整了一番的同时,还拿下了一座炼焦厂,煤矿出产的煤炭在焦炭厂焦化之后全送去炼铁工坊去了。
如此的,两座铁矿——两座冶铁工坊——一座炼焦厂——一座煤矿,彼此间倒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路循环。
他们最终生产出的铁锭连同一部分焦炭,走水路再运抵周家口,成了这两年规模愈发扩大的铁匠铺的原料源泉。
(明清时候以焦炭冶金铸铁已经并不罕见。只不过中国的煤铁质量太差,不仅铁矿low,煤矿炼焦后也不太好。当然,焦炭炼铁也不是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的,不是从煤炭随随便便就能换成焦炭的。国内同时间依旧存在着大批炼铁炉直接用煤炭上阵,那并不是没原因的)
赵家即便跟汝州本地商圈没啥大的瓜葛,他们出钱涉足汝州后,也根本谈不上赔钱。
相反,这在赵亮眼中还是他大赚了一笔。
想想看两座铁矿一座煤矿就包裹了多少精壮劳力?加上两座冶铁工坊和一座炼焦厂,赵家别看才涉足汝州,其麾下各类员工的数量就超过了五百人。
而且水路上的事情也进一步为大姑父所经营的‘车马行’向水运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得到消息的管事梁品带着几个人人匆忙来到矿场大门处迎接。
他是赵亮姥爷的族侄,赵亮还喊他一声表舅。
早前在府城做个小杂货铺,赵家发迹后就把他挖了过来。
这人能力也就一般般,虽然‘资历’很老,可到现在也不过管这个煤矿而已。
“见过大爷。”梁品拱手道。
大爷已经是赵家一系人等对赵亮的尊称了。所有人都这么叫!
“表舅客气了,你我何须这些虚礼。”赵亮口吻也非常谦和。
赵家进入汝州已经有几个月了,这么长时间里,煤矿一丁点事儿都没发生,这是梁品的功劳。
而且看梁品现在的样子,比以前明显更瘦不少,这就是他辛勤的证明啊。
不过梁品人是瘦了,精神却很好,一双眼睛尤其的有神。
自己在赵家熬了好几年,终于能出来独当一面了,这叫他很有成就感。
而且赵亮吩咐他在主持炼焦厂的时候多注意收集一些炼焦时催生出的油膏,他也收集了很多。只是一直不知道哪有什么用!
事实上赵亮对煤焦油也是不懂的。他就知道这煤焦油里能搞出沥青来,还能得到一种更轻质的混合油料,至于其他的,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反正在现代化学有大发展大进步之前,煤焦油就这么点用处了。
也所以,不管是煤矿还是炼焦厂都不是赵氏在汝州产业的中心重心。
汝州产业真正的重心在冶铁工坊,那里才是赵亮最为关注的所在。
因为他们在被赵家收购之前,其工艺就是low爆的煤炭炼铁。
中国的铁矿石本来质地就差,再用煤炭上阵(煤炭里所含的硫会导致生铁的热脆性,使之无法锻造成形),那就是差上加差了。
而且以煤炭为燃料的小铁炉也不是随随便便换了焦炭就能ok的。
焦炭很不容易起火的。
那东西是用烟煤经过洗煤和破碎成粉煤后,再经过一千度高温隔绝空气下的炼制,经过高温,粉煤的颗粒熔融互相连成一体,这就是最终的焦炭。
那岂是随随便便就能点着的?
必须用木炭或是用大量的木材才能把焦炭引燃,而且在炼制铁矿石过程中,还需要足够的空气助燃。
当然氧气是最棒的。
可现在赵亮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他就只能吩咐炼铁工坊的师傅们,自己试探着改进鼓风设施和调整炉内结构以获得更充足的空气。
所以,两处炼铁工坊那儿才是赵亮于汝州真正关注的重心。
最先来到煤矿,真的是因为这里距离汝州最近,也因为他跟梁品多多少少有些亲戚。
“目前新井的建设进度如何?”
“大爷放心,非常好。咱们银子给得足,条件好,那些地头蛇再不满意也拦不住老百姓自己找上门来。现在已经有一百三四十人在做工了,工程又加快了许多,预计年底时候,第一口新井就能出煤了。”
后世的煤矿都是一矿一井,当然主井和副井、回风井肯定是配套的。可现在又是什么时候?
这时候的煤井岂能跟后世机械化的煤矿相比?不管是深度,还是煤井底下的扩展度,于后世比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
但之前的东家又困于资金方面的压力,一个矿场就只打了两口井。而且为了节省资金,除了矿井里所必要的平巷、斜巷、斜井、掌子面外,还少了不少辅助工程,同时矿井中的设备,有油灯,有摆夷楼梯,却没有风箱、风柜、拉龙等,作业环境恶劣。赵家接手后一边加强矿井的安全结构,另一边也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自然需要多开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