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囊印
所以,满清打入关时候就对那些纳捐而实授的官员设置了一些门槛,像不得在吏部任职,不准担任清贵的教职,还有只准授予工作压力较轻的简缺而不得选责任重大的繁缺等。
在眼下这般的局面下,想要捐纳入仕而飞黄腾达,那真的是很难很难的。
不过何志辉等人却更多在意的是赵亮的言外之意:能往上考还是要往上考的,哪怕是个举人都行。那也就是说不能往上考也是可以的了?
陈桐眨巴眨巴眼睛,慢慢的脖子都变红了。
到了下午,赵亮就在柳氏一边伸手捂住嘴,一边福身的别扭姿态中打马而去了。
黄昏时候他就到了龙路口,当天晚上是搂着康莞入睡了。
康莞很有这个时代当家主母的特色,一点也不觉得赵亮回到陈州的第一夜是在柳氏那过的有什么不对。她已经有七个月的身孕了,就没想过再伺候赵亮,就是没有柳氏,她抬举个丫头做姨娘来伺候赵亮也很正常。
可康莞正常了,赵亮却有些不正常了。
放着正怀孕的老婆在一边,去了另一个女人那里,今天又抱着大老婆睡觉,这真心有点渣!
可奇怪的是,昨天里他怎么没这种感觉呢?
接下的几天里赵亮也忙碌的很,先是各个亲朋家里拜访了一圈,在技校民团里露露脸,然后再去周家口理一理账本,顺带着跟彭功昌好好的联系联系。
所有的事儿了解,时间都进入八月了。
中秋节要来了,这就又是事儿。
萧记在整个中秋节前的半个月里都没有得闲,这儿的人数从之前的十几二十人帮工已经扩张到了现在的四五十人。
每天做出的点心茶食都铺满了小半个豫东南。
以五天为期限,以纵横交错的水路为渠道。北到开封府,西北达许州,东南到颍州,萧记的点心茶食都能供给的到。
甚至随着天气日寒,食品的保质期也会随之延长,那期限还能宽裕到七日。
但天寒地冻的时候水路也会被冰封,那时反倒是萧记食铺的销售淡季了。
康莞的肚子越发大了,赵亮这还是第一次跟一个大肚子孕妇朝夕相伴,他是真怕出个好歹来。中秋就立刻撒出了银子,在整个豫东南境内挑选了四个广有口碑的稳婆,全请到家里备着呢。
那小心翼翼的样子不知道叫周边多少女人对康莞生出了羡慕嫉妒恨……
男人在外头再花里胡哨的,可只要不把女人一个接一个的领回家里,那家里的正房太太就全可以当那些女人是个屁。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规矩。
而男人要是拿家里的正房老婆当一个宝儿,那她可就真的是一块宝了。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159章 捐官则常有,而李敏达少有)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
喜欢《乾隆朝的造反日常》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
第一百五十八章 插足岭南
中秋节过后天气就一日冷似一日。
在几个稳婆还没有全部到位之前,起点和飞卢的人生规划就各自有了定论。
飞卢会继续在赵亮身边做个长随,说真的,现在的赵亮身边还真离不开一个贴心的人。
起点则希望能‘出去’闯一闯!
“行啊,男儿志在四方,出去走一走,多见识见识市面,多历练历练也是好的。”赵亮对起点的选择并不觉得意外。
打起点一人操办起了济南的松鹤楼分号之后,他这种‘建功立业’的心就很明显了。
“那就去岭南走一趟吧。”
赵亮摊开一场南中国的地舆图,“你这次南下是重任在身。”
首先起点要在广州设立一个点,“去寻几家有高额欠债的洋行,挑拣出可信的人来,借给他们银子渡过难关,叫他们带着咱们做生意。”
赵亮说的话若是叫一般人听了怕会笑死他,号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的十三行怎么会欠别人钱呢?
可事实确是如此。别看十三行是暴力垄断行业,可那其中的苦谁干谁知道。
他们赚的钱的确很多,可承担的责任也很大。
不提清廷一次次的向他们打秋风的银子,也不说粤海关的贪污腐败,就说他们除了自己做生意之外还要负责给清廷收缴洋商的税款;另外,还要承担洋人欠款的责任,这就是“商欠”。
为清政府收缴税银、为洋商做担保、替洋商背锅,这就是十三行的必然职责。
而且他们是垄断经营,商人追求利益为第一位么,就会经常控制不住自己——不少人都是秉着‘少赚即是亏损’的信念做生意的,为了进入更多的外贸领域和扩大经营,资本有限的洋行都不惜铤而走险,与外国商人私下达成借款协议。而一旦出现经营问题,又会被迫拆东墙补西墙,借更多的贷款来还账,最后落得资不抵债。
或许现在的十三行还没有落得如此凄惨,毕竟它还不到二十年么。但赵亮相信那地方绝不会少了借了大笔外债的洋行。
他们就是目标!
然后找人。
“那些懂洋文的,知道洋人事儿的,你能找几个就找几个来。”广州是满清唯一的对外海贸口岸,城里肯定不缺这种人的。只要肯出钱绝对能找得到。
“还有这里,澳门。”
那里是葡萄牙人的聚集地,但当地的华人也不会少了,寻找几个懂洋文又知道洋人世界的消息的人,甚至是知道一些洋人历史的人,应该也不难。
只要肯出钱么!
“还有就是去闽地,云霄抚民厅。去找一个叫朱濆的人。问问他愿不愿意跟着赵家干!”有缘书吧
满清一朝,海事上赵亮记不得几个人,但那有限的几个人中朱濆是绝对排第一的。因为人家一开始走的并非海匪海盗线路,人家是做生意做买卖的。
从组建海上的商运船队,到与濒江地区有商运历史传统的中小船商、渔夫、舵手、船工合伙,集资自立机构造船,发展自己的船运队伍。
这都是很正常很有经营头脑和组织能力的表现。
而从一开始时以贩运粮食等农副产品为主,到后来增加了营运丝绸布匹、陶瓷、靛青、糖茶、盐鱼等,这肯定与满清的禁海令有违背冲突的地方,但话又说回来了,法律明文禁止的才是暴利!
朱濆能一边跟官府斗智斗勇,一边把自己的经营范畴从云霄一地满满扩大到闽地的(福州)马尾、同安,粤东的南澳(军港)、澄海,江浙的宁波、台州,大员的鹿港、淡水等等,并且在云霄设立船场,在漳浦的古雷等澳坞埠头设立司账管理人员,这经营能力简直是满分啊满分。
在赵亮看来,朱濆这人之所以被清廷污为汪洋大盗,那不过是触动了当地官员士绅的利益了,外加偷税漏税的问题可能比较严重,还引发了群体效应,如是才被冠名的。
因为按照满清的禁海法规,不管是丝绸还是布匹,亦或是茶叶、粮食,那都是禁止出海的。
而丝绸、茶叶、布匹在广州还能卖得出去——要交税,可粮食上清廷控制的极为严格,连船员食用也不准多带,每船只能依照人口多少与往返航期,每人一天以一升米为度。
像朱濆这种贩运粮食等农副产品的行为绝对是官府眼中的一根钉。
至于后来朱濆的船队越发壮大,吸引了滨海许多谋生无路的贫民和无力自卫的小船(商)民、船夫等纷纷加入,这都很正常。
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之下,朱濆一边与官府周旋,一边又能半公开的活动在东南沿海区域,甚至跟不少清兵都是好朋友,比如那南澳岛,那可是南澳镇的驻地。这种手段,这种智商,真的能把蔡牵、郑一嫂、张保仔这几人甩出十条街。
所以赵亮相信那朱濆肯定会发现自己的致命短板——他什么都不缺,就缺一顶可在官面上为他遮风挡雨的官帽子。
而赵亮背后的和拿弊踊共还淮舐穑
“此人要真如大爷所说的那般了得,他必不会拒绝!”起点听了朱濆的生平后拍手叫道。
这个时候的朱濆还不到三十岁,势力影响力肯定没有达到历史上的最巅峰,具体的赵亮也不知道他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只是收着劲儿的描述了一番,但那就已经是很不凡了。
起点脑子里这时只有一个念头,这是个人才,大才!
“但愿如此吧。 你尽力而为就是!”
朱濆在赵亮日后的发展计划中占有着很重要的一个位置,可要是他真不来,那没有了张屠夫,赵亮他还要吃带毛猪不成?
笑话。
区别不过是将赵亮的海贸计划推迟几年罢了。
“我这次于你十万两银子。”如此大的一笔银子几乎把赵家明面上的银子给抽调一空了。
“由我大姑父亲自押车,带银子与你一同南下。”不过赵亮大姑父负责的只是押运银子事物,其他的是一概不管。
“你自己就好好想想,都打算抽谁跟你一块南下。谁又愿意跟着你一块去广州!”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160章 插足岭南)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
喜欢《乾隆朝的造反日常》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
第一百五十九章 好大的阵仗
先发一章。
赵亮忽的抽调出十万两白银要往广州那个几千里之外的陌生地方做生意,这消息在整个赵家内部引起了渲染大波。
虽然大家都知道广州金山银海的,可那地方距离陈州太远,对他们来说太陌生。
不过老爷子不发话,赵爹在这事儿上根本就没发言权,赵二叔更闷头葫芦一个,两个姑父和梁家的舅父虽然反对,但他们的话语权太低了。
毕竟那是赵家的银子,而不是他们的。
姑父、舅父们的反对意见再大,也只能私下里去劝说赵老爷子和赵爹,而不可能公开的跟赵亮来顶牛。
谁叫赵家的发迹全凭的是赵亮的力呢!
结果人赵老爷子也是这一句话:“家业都是他挣得,随他去祸祸。”
倒是康莞听到消息后立刻找来赵亮,表示自己也想入一股。
康莞嫁入赵家之后,她手头的嫁妆什么的,赵家人是连看一眼都不看的,后者手中握着不小的一笔资金的。
“怎么?那银子你不是打算跟萧娘子开食铺的么?”怎么现在拿出来了?赵亮表示不解。
“切。人家看不上我这个少奶奶。”康莞没好气的说道。她已经使人寻萧娘子多次了,除了一开始还能见上一面外,之后几次都避而不见了。“我看人家这心是根本就没落在赵家这儿。”
萧娘子的态度完全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当然不是味儿了。
“那行。你能拿出多少银子?另外你手头要有多余的人手了,就也差遣两个,跟着起点一块南下。”
赵亮一口答应了下来。
“跟着起点南下?你呢?那么多银子呢,你就真的放心?”
十几万两银子呢,自家男人就甩手教给外人了?
“这有什么不放心的?”
“起点跟我都这么多年了,我要是还收不了他的心,这松鹤楼那么多分号,我还能放心谁?”那赵亮还要造反个屁啊,趁早洗洗睡了。
“何况还有那么多人跟着呢!”
不管是寻人还是开设货栈,跟洋行入伙,那都需要人手去张罗。可不能全都找广州当地人。
可是这震荡也顶多只是在赵家内部震荡,消息都没有传入外人的耳朵里,在外头那最为人所乐道的赵家举动是,赵家大发善心的开慈善会了。
满清也有社会福利机构的,从针对孤寡残废生活不能自理之人的养济院,到特意针对地方上的贫瘠老迈之人(七十以上)的留养局,还有以救济贫苦百姓为主业的普济堂和针对弃婴的育婴堂,可以说整个慈善理念还是很充裕的。
而且模式也很具多样化,从官办到民办再到官民合办,制度相当灵活。
陈州府内也有这些机构,只是很多都是徒具其表的样子货罢了。
现在赵家发起的福利会就不一样了,其下属的养济院、留养局、普济堂和育婴堂,那一经开办就已经热热闹闹了。
哪怕这四项福利针对的只是淮宁县父老,甚至可以特指是龙路口的乡亲,但这也引发了三教九流社会各界的瞩目。
毕竟赵家摆出的架势之大是整个陈州府从未见过的,而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