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第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像当年她进康家大门时候,被头上的婆婆压得死死的,尤其是生养了康莞后,婆婆是一个接一个的往康员外房里抬姨娘,康太太心里险些都要呕死。

    不过爹娘的这些劝说并没有说服了康莞。

    郏县县城。

    这是从汝州去陈州路上要经过的一个点,过了郏县就是襄城,然后就是郾城,从郾城一路向东就到周家口了。这一路上都是官道!

    赵亮揉了揉自己眼睛,他要是没看错的话,那与自己擦肩错过的那人,就是康莞吧?
………………………………

第一百一十八章 诱饵

    “少爷——”

    飞卢发觉赵亮停住了。

    “我后面的那拨人,你去盯着他们!”

    赵亮能确定那人就是康莞,这位康家的大小姐还是出来了么?不过他怎么觉得自己这位将来的正室老婆的样子很有点狼狈啊?

    但想到她身前身后跟着的男仆女婢,康家那未来岳父应该是同意了吧。要不然康莞怎么会带着这么多下人?

    康莞进了院子后人就瘫在了椅子上,左右俩贴身丫鬟一个去张罗热水,一个则忙给康莞捧来一盏热茶。

    “姑娘……”碧螺有些担忧的看着康莞。

    自家这位大小姐的胆子着实的大,老爷太太都不允许了,她自己还偏要来。不过自家姑娘事情想来考虑的齐全,借着老爷太太去上香的机会跑出来了不说,还‘假传圣旨’把家里的家丁护院也带上了。

    就是这马不停蹄的一路从汝州奔到郏县,太累人了。别的不说,就碧螺本人,下车的时候那身子骨都是松软的。

    “没事。再坚持坚持,等到了襄县就好了……”康莞有气无力的说着。

    不提这边赵亮跟他未婚妻的事儿,把视线转去鲁山。

    如今的鲁山已经跟陈州府很相似,各乡镇民团都已经建立了起来,只不过就跟苏和泰当政时期的陈州民团一样,鲁山的民团也是妆模作样的居多。

    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经济不允许,不管是当地的富户,还是当地的贫民。毕竟像赵家这种冤大头那是十分十分罕见的。

    第二就是当地的匪患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几乎都消失了。

    人们感受不到威胁,自然的就没有强烈的意愿去搞民团搞团练了。

    如是,当李山、章乐、王福三股人马突然杀下山去的时候,那还真是狠打了鲁山地方一个措手不及。

    而等到鲁山县官府反应过来的时候,三股人马已经‘满载而归’的退回了大山里。

    鲁山知县已经不再是那个爱作秀的官儿了,这就跟淮宁县的知县张穆一样,二人都去支援边疆建设了。

    新到任的鲁山知县跟苏和泰来当知州的时间差不多。

    俩人也都是捡了个大便宜,过去一年时间的安稳叫他俩都以为山里的匪患已经烟消云散了呢。

    骤然听到有‘大批’山贼下山打家劫舍,那不管是鲁山知县,还是汝州城里的苏和泰,都顿时不安起来。

    二人的反应也很一致。

    鲁山知县接到消息后就集结了手中的百多号衙役和白役,还招呼了一些民团丁勇,大致上二百人马,就直奔‘受灾’地区了。

    苏和泰接到消息后人也立刻点起了一部分绿营驻军,大约也有一百来人,就直奔鲁山。

    但等他赶到鲁山时候,李山、章乐他们早就藏进了茫茫大山之中。

    如果是其他州县,面对这种情况官府怕早就放弃了。

    天下多的是杀不完的贼寇,哪怕是社会最繁华昌盛的时候,深山老林中依旧有山匪盗贼出没。

    这是谁都明白,也谁都无法解决的事情。

    可现在这儿是鲁山是汝州,这地方与其他地方有不一样。

    是以,不管是苏和泰,还是鲁山知县,那都不敢轻易打道回府的。

    既然不能回去,那他们就只能进山了。

    鲁山县西北的普救关。

    马蓝河南岸的两座大山夹峙而立,中间那道缝隙所在就是普救关。两千多年前它曾为楚国北扩疆域时所建。上置楼橹,下设铁门,屯兵驻守,按时启闭,极具威势。

    但现在其关门则早已不复存在了。两千多年的时光摧毁了太多太多的东西,这里只剩下一些过道残墙,基宽三米,门洞东西阔两米、南北长一丈。

    只剩下了一个‘普救关’的虚名!

    不过虽然失去了昔日的威武,但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隘天险依然存在。普救关门洞东西两侧与高耸入云的万丈石崖相连,关门北属伊阳县,由河卵石垒砌的台阶,宽五尺,五十余级台阶直通马蓝河岸,而后通过吊桥才能渡河。关门南为鲁山县界,直礕悬崖向下,道路沿着峭壁上呈之字形盘旋直入深沟底部。

    两千多年前就沟通着伊阳和鲁山两地之间的古老通道,跟着败坏消失的城关一样,渐渐的埋没在了岁月的长河/荒草枯叶中。

    此刻普救关北的伊阳县地界里,马蓝河岸上,一派荒草枯树中,大几十号人马正隐蔽在其中。他们全都是百姓打扮,手边却放着刀枪棍棒,隐隐的分成四拨人马,一看就知道是不是‘好人’。

    现在这些人全都横七竖八的躺着,无所事事下许多人已经呼呼睡起了大觉。

    他们已经在这儿等候三天了。

    在几天前,是五天或者是六天,他们在各自的当家的带领下,或乔装百姓或趁夜而来,全都偷偷摸摸的集中在了普救关。三天时间了,这地儿一丝烟火都没生,大几十号人都是喝凉水啃干粮。错非是之前当家的就已经做了安排,说是上头的贵人有令,他们要干票大的,他们这些人早就嚷嚷起来了。

    这四队人马都清楚自己头上有人的。

    要不然他们去年是怎么度过难关的呢?

    那么多的粮食物资被悄悄送到山上来,竟然没留下任何痕迹,有如此实力的人要还不是贵人,谁还是贵人呢?

    可即便是如此,现今的这些人也都没了心气。

    二月份是没有之前冷了,可天天喝凉水啃干馍的日子也不好过,虽然还不至于发闹,可之前来时的冲冲兴气却已经被时间消磨的一干二净了。

    现在唯一还能保持着高昂心气的主儿,就只有这四股绺子的当家人了。

    姚安、章乐、周坤、王福,赵亮手心里的五棵幼苗,除了李山在外头引诱追兵,其他的四股人马是都已经聚集在这儿了。

    李山的名头最大么,所以当他留下痕迹之后,那不管是鲁山县令还是苏和泰,都跟闻到了腥味儿的苍蝇一样,死死地追缠着,赶都赶不走。

    哪怕李山早有准备,这几日的奔逃也叫他手下又损失了三个人,更叫一个活口落到了苏和泰的手中。

    苏和泰自然不会一刀把人杀人,他严刑拷打一番,很是从活口嘴中撬出不少话来。

    那里头最叫他心动的就是去岁那些突然出现的大批粮食物资。

    这种手段在现如今大青果官员的心目中,似乎已经成了某个组织的代名词!

    获得了如此重要信息的苏和泰,就更不会放过李山了。

    所以,后者这个诱饵做的十分漂亮!
………………………………

第一百一十九章 本官心切了

    “大人,前面,前面就是普救关!”

    鲁山知县气喘吁吁的来到苏和泰跟前禀报,脸色很是难堪。作为鲁山的知县,他出发前或许还不知道普救关在哪儿,更不知道普救关的地理地势。可随着李山逃向愈发的明显,他身边那些衙役白役哪里还能猜不出李山的目的?

    普救关的确是一个让李山摆脱追兵的好地方。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别看李山他们现在只有十几人了,可只要他们卖力拼命敢战,在普救关还真就有可能能挡住他们这群乌合之中的追击。

    那地方地理地势太险要了。

    平常都没有人往来。

    连同伊阳和鲁山的道路又不是只有那里的一条道,两千多年光阴变幻,地理地势,河流走向,早已经跟当初不同了,当地的老百姓山民都不愿意走普救关。

    “普救关?”

    苏和泰插了一把额头上的明汗,“普救关怎么啦?那就是刀山火海也要追,追——”

    对普救关好无了解的苏和泰大手一挥,反正到时候拼命的又不是他苏和泰。

    鲁山知县把头一点,好的。追就追,反正死的也不是他这个知县老爷。

    普救关北面。姚安、章乐、周坤、王福,四个人围坐在苇席搭成的一个棚子下,正有一句没一句的唠着嗑。

    忽见执哨的王贵跑来报告,说对面山头的那颗树倒下了。

    王贵是王福的亲兄弟。

    姚安四人对视了一眼,章乐、周坤、王福仨赶紧起身跳起,按照约定,他们就该行动了。大声的招呼了手下人等,就往普救关的关南奔去。

    他们要赶在清军抵到之前,在关南山坳里埋伏起来,等到清军的主力下到普救关下的时候,再从后面包抄偷袭,把清军留守后路的队伍给打散了去,争取把他们全赶进关南山道的深沟底部,两头扎进,把他们堵在里头。

    如此的,四人中实力最强的姚安所部配合着李山部,在普救关顶上阻击清军,章乐、周坤和王福三部加一块也几十号人在后头包抄阻击,前后都极具有地势地利,清军想不被打的满头是包的就脱出身来,那是不可能的。

    打的好了不说能把追来的几百名清军给全部吃掉,可至少也能撕咬下极大的一块肥肉来。大大的灭一把清兵的锐气,扬一把他们的威风!

    他们只要两边守住了路口,见天的就往下头扔石头,都不知道能砸死多少清兵衙役呢。

    “唉,苦日子总算是到头了,在在这地方窝憋了三天,休说是弟兄们没劲,就是我也乏了。”姚安平日里是一个很好吃很爱享受的人。这可能与他的出身有关系,穷苦人家出身,这种人苦怕了也苦够了,那一遭有条件了,可不就爱抓着‘奢侈’不放么。往日在山上那都是无肉不欢的。

    不过那时候是有条件的,鲁山西边的伏牛山中野物可不少。但现在在这儿窝了好几天,连火都不能生,打再多的野物又有个屁用?

    他摸了摸自己嘴,只想着清军能赶快来,他这几天遭‘苦’生出的闷气就要好好的发泄发泄。

    “可不是,千盼万盼总算是盼来了。”

    姚安身边的喽啰也在叫着,连着几天烟火不生,啃干粮咸菜啃的他们舌头都起泡了。

    苏和泰一行毫无防备的就一头扎进了深沟里。

    等身后响起了喊杀声和枪炮声,苏和泰才陡然意识到不妙。

    那些抱头逃窜来的官兵叫他清楚的意识到了一个事实——自己被堵在普救关关南的深沟里了。

    虽然这深沟的底部还有一片阔地,谷地面积并不小,前明时期的普救关寨的残迹还清晰可见。

    但后路北断,前路也不通,他们现在俨然就处在了一个‘死地’的境地。

    之所以苏和泰还能静下心来听留守后路的鲁山知县哭诉,那不过是因为军中上下带的还有几日的粮食,暂时不需要考虑断粮的事情。而且他也能肯定过不了三两天,外头的人就能知道。因为他自从进山来就每日皆与山外保持联系,这联系一旦断了线,外头的人可不就知道不妙了么?

    一个知州,一个知县,还有一个绿营千总,外头的人怎么敢不来救援?

    到时候援兵一至,这现下的困境自然就解除了。

    所以苏和泰知道自己注定不会有事的,他只需要在这儿待上几日罢了。也所以他此刻才有闲心来愤怒的质问鲁山知县。

    “大人明见,大人明见啊。实非下官和手下的衙役民丁贪生怕死,乃是贼寇火器犀利。”

    “他们不止有鸟枪火铳,更有小炮在握。”鲁山知县的声音中充满了惊恐。

    “那小炮观之不大,炮筒长不过两尺,炮口粗只似杯口,前有二爪撑地,许只三五十斤重量,两名贼寇便可轻松抬炮于山中奔走。

    可火力却十分强劲。

    一炮激发,无数弹丸喷出,散如满天星撒,又似一张大网铺盖罩下。凡被命中者,如受鸟枪枪弹一般,轻者受伤倒地,重则丧命。”

    鲁山知县是一个纯正的读书人,并不知道这种小炮在明朝时候有一个‘虎蹲炮’的称谓。是戚继光当年对付倭寇时的一大利器。但苏和泰可是‘文武双全’,一听知县的诉说,就立刻想到了兵书中所记载的虎蹲炮。

    脸色顿时变得更加难看!

    就他从‘兵书’里所知,这种小炮体轻易跃,每放在二三十步外,对于无甲的倭寇或是轻甲无甲的北地蒙古骑兵,有神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