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虽然大家都知道科举是个体力活,童生试还算简单,到了乡试(举人),那就是要连考三场,一场三天的。期间人不能出考场,每天只能在考号打盹。而考号又是个什么东西呢?那是一个类似佛龛的空间,一排排一个个紧密相连,宽约一米,进深还不到一米半。人在里面根本躺不下。时至仲秋,北方晚间气温甚至要低于10度,考号连门都没有,住在里面相当于露宿。碰到阴雨天气就更见倒霉。

    且乡试秋闱还算好的,再想想会试春闱,那是二月初开考啊。

    身子骨差的人,一场考试下来人就坏了。

    但这一切风险跟科举高中后的荣耀相比似乎都不算甚。

    赵亮如果不能‘另辟蹊径’,他就是再弱不禁风,也挡不住那整个赵家的殷殷期盼的。早晚会被逼回八股文前。

    可随着松鹤楼的出现和兴旺,随着他在自己老爹和爷爷面前表现出神异,赵亮的人生自主空间瞬间变的宽广了许多。

    老爷子和老爹为他挡下了太多的‘麻烦’!

    即便随着赵字号松鹤楼一家家的开启,那当中的神妙多被人看在眼中,可有了赵父赵爷撑腰,也没人敢去探究其中的奥妙。

    接着就说那些打着赵家牌号的饭馆小店了。

    这是赵亮在早期所设想到的一种创业之路,做餐饮生意并不一定要大张旗鼓的开酒楼,租一间临街门面卖快餐,做小本买卖也是一样可以的。

    就是现代那种三荤两素十二块的盒饭快餐。

    这种餐饮模式在现在这个时代是绝无仅有,哪怕上不得大台面,针对的只是下层阶级。但赵亮怎么想也不觉得会赔本。

    周家口码头上的饭菜(针对下层人),要么是传统的面馆小饭馆,要么是包子馒头配汤。

    盒饭快餐很可以搞一搞的。

    结果这种模式根本没用到,一个无中生有,就彻底打懵了赵父赵爷。

    赵亮没有把快餐抛之脑后,而是想到了庄里的那些个穷亲戚。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么。

    拉他们一把,都算亲戚么。用他们给赵家的松鹤楼预热是其一,探听外地的消息是其二,虽然这一点只能慢慢的来,然后把小空间最大利益化是其三。

    只靠几座松鹤楼,小空间出产的各种调味料根本用不完。

    而且这么来的话也算提升了整个大赵庄的经济水平,带领父老乡亲奔小康了。这也算是稳固了赵家的基本盘!

    可以造福乡邻,赵父赵爷他们根本就拒绝不了这点。
………………………………

第六章 “古道热肠”孙兆庆

    七月十八,易开市,会亲友。

    河心街北头的松鹤楼开张了。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赵亮站在大门前,迎接着一个又一个来客,脸皮都笑木了。出乎他的预料,自己发出去的帖子竟得到了热烈的回应。

    要不是清楚这里是赊店镇,他都以为这儿是龙路口呢。

    什么时候赵家的面子这么大了?

    在赊的陈州籍商人竟来了这么多?

    “哈哈,贤侄太过谦了。你们赵家的松鹤楼,这两年可是名响中原啊。”顺隆车马行的孙兆庆捋着山羊胡道。

    孙家籍贯亦是淮宁,是赊店陈州籍商贾中的头面人物,亦是陈州同乡会的会长,他对赵家的实力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龙路口的赵氏一族,别看不显山漏水,实力却绝不能小瞧。

    这家人也不知道凭的是什么秘方,短短时间就做起了‘松鹤楼’这块金子招牌,分店已经开遍了豫东皖北各府,佳肴迭出,名商富贾、达官显贵全都纷至沓来。可谓是财源广进,日进斗金。

    太具体的细节孙兆庆是不知道的,但他知道周家口和陈州府城的松鹤楼有多么的兴旺。

    顺隆车马行是主打赊店到周家口陆上货物承运的老字号车马行,出身决定,周家口就是孙家的老根据地,孙兆庆如何不知道松鹤楼呢?

    两年前松鹤楼在周家口是一炮而红,至今都客源如潮,是周家口酒楼行当里的魁首。

    更听人说过,那远在朱仙镇和开封城里的松鹤楼在当地也是红极一时,

    这赵家还能被小瞧么?

    三天前收到赵亮亲自送上门的请帖后,孙兆庆便出面向陈州籍的富商打了招呼,所以今天才能来那么多人。便是有不能来的,也使管事里送来了一份像样的贺礼。

    孙兆庆哈哈笑,赵亮自然也要陪着笑,但他脑子瘸了才会信孙兆庆的话。

    大赵庄的人这两年都很低调的,除了家家户户都翻新了房子外,就再没有其他大动作了,赵家虽然富贵了,鸟枪换炮,今非昔比,但名头也就那样。

    哪怕是在淮宁县都达不到声名远扬的程度!

    很多人知道松鹤楼,可不知道他们老赵家。

    赊店镇的陈州籍商贾可是来自陈州府下属的七个县的人,有多少人会给一个‘默默无闻’的赵家面子啊?

    知不知道是一回事,哪怕是知道了又能怎样呢?

    陈州同乡会,那只是一个同乡会,平日里见面打个招呼,彼此衬托一下场子,在不伤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你好我好大家好,仅此而已。

    这并不是一个多紧密的组织。与所谓的商团是全然不同的。

    相比起镇里大名鼎鼎的山陕会馆,陈州同乡会就是个大象脚下的小兔子;而相比起晋商秦商的抱团,陈州同乡会的散乱更是有目共睹。

    再说了,涉及到利益,便是团结如晋商秦商之间也依旧有争斗。

    所以,要说内中有很多人根本不会理会赵家,赵亮是绝对相信的。

    ——松鹤楼的分店已经开了不少家,那样的场景又不是没遇到过?请帖撒了一麻袋,开业的时候来的寥寥无几,更多的是使人送一份薄礼。

    事实上这才是‘请帖’所请的东东。再不顶用也能叫开业显得热闹几分,多几分生气!

    而且这也是一声招呼,告诉一些人赵家来了。

    “去备水!”

    送走了一个个来宾客人,赵亮一副衰弱样儿坐到了椅子上。

    酒席上他可是打了个来回的,很是喝了不少酒的。虽然半点也没上头,却要表现出疲惫模样,总是要顾及一下他现在的外在形象的。

    “大爷,听小二们说,今日不少宾客都提及了孙老爷……”掌柜徐泰走近赵亮身边轻声说道。

    这是赵家从周家口寻到的人手,不是什么大才,但却是个熟手。

    如此就足够了。

    松鹤楼有外挂助阵,不需要什么大才全才来操作,只要能按部就班规规矩矩的经营,便足矣了。

    “孙兆庆?”赵亮有些意外,“适才……,他可半点也没表示啊。”

    孙兆庆是同乡会的会长,与今日的来宾都相熟,带着赵亮一个个敬酒,对之帮助很大。

    如果赵亮是长期留守赊店镇,那孙兆庆就等于帮他打开了局面。

    徐泰也是吃惊。

    “孙老爷出了大力,就是要卖大爷卖赵家的好。这一点也没表示……”那人情咋叫赵亮领啊?

    因为孙兆庆热心肠,为人厚道?

    市面上打听一下倒是有人这么说的,徐泰却一个字也不信。

    赵亮也不信。

    孙兆庆能坐上同乡会的会长,那是因为孙家顺隆车马行已经在赊店立足四十年,盘子体量在所有的陈州籍商人中都是首屈一指。所以他是会长。

    可不是他为人热情厚道。

    “咦……”赵亮忽的一声轻叫,像是想到了什么,玩味的一笑,对徐泰道:“这人情咱们不是已经领了么?”

    酒席上七嘴八舌的,免不了要被小二伙计听在耳中,这人情孙兆庆可不做的扎扎实实?而且手段很高明。

    徐泰微愣了下,嘿然一笑。

    “难道是看在苏和泰的面子?”

    坐在倒满水的木桶里,赵亮脑子依旧在想着是。

    苏和泰就是赵家现如今的保护伞。陈州知府,满洲正白旗人,老姓伊尔根觉罗氏。

    松鹤楼的味道是毋庸置疑的,做高端餐饮业,业务必须过硬。松鹤楼主打川菜和鲁菜中的济南菜,样式更向中部诸省份的口味靠拢,有着空间产的加成,哪怕掌勺师傅并非什么名厨大拿,那效果也不是一般好。

    照之前开设分店的经验看,只要有客人来,用不多久便能在当地打响名头。

    可是,对于松鹤楼,对于赵家而言,真正的麻烦事也正是在他们名头被打出去之后。

    赵家官面上没人啊,赵父小小一个秀才功名,根本就拿不出手,镇不住场面。各地的松鹤楼在名头打响之后,往往要割肉放血跟某些人做妥协才行。

    不然生意都做不安稳的。

    这很叫人憋屈!可这才是现实!

    所以,找一家保护伞就成了赵家的当务之急。

    要不然赵家产业做的再大,也是为别人挣的。这满清时代的社会可不是一般的黑,况且净等着挨打,这也太被动!

    苏和泰如此就又多了一笔外快。
………………………………

第七章 皇汉集团的豫南转运使

    就在赊店镇里松鹤楼红红火火的开张的时候,远在数百里外的鲁山县里,一个十来岁的后生找上了嘉和客栈。

    李山五人在嘉和客栈里已经呆了三日,总算是盼来了接头人。虽然他们并没有感觉到实质的威胁,似乎那拦道劫囚的风波和震动还没有波及到鲁山,但他们仍旧有些发急。

    两张纸对在一块,可不就是一副关公像么!

    “这里不是说话的地儿,几位请跟我来。”后生引着李山五人出了嘉和客栈,绕了好几个圈,才向着一家货栈投去。而李山他们要是对鲁山县城有所了解,那就该知道自己去的那处宅院距离嘉和客栈根本就没多远。

    货栈的主人是一个三四十岁的中年男子,相貌温和,鬓角的头发略微秃进去一些,眉毛浓黑而整齐,一双眼睛闪闪有神采。

    后生是他儿子,把人带到就径直往前院去了。留下父亲和李山他们说话。

    “小人李山,受总管吩咐,特来听命。”

    李山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

    彭功昌一笑,“可不敢拿大。在下添为豫南转运使,就是要给诸位提供钱粮兵械的。”

    李山他们有两个选择,一是自己竖旗,二是去别人的山头当喽啰。他们显然是选择一!

    彭功昌并不觉得意外,十个人中九个会做出跟李山一样的选择吧。他从袖口掏出了事先准备好的一张地图。

    化名‘王庆’的彭功昌,明面上的身份是禹州新进崛起的一药材商。

    禹州是中国的四大药都之一,明朝时候就已经是药商云集,药栈林立,药号巨头密布。这种情况下禹州药材市场几乎天天都有新人入城。化名王庆的彭功昌,用了一年的时间,顺利的就融入了其中。而鲁山临近伏牛山,正是禹州药材市场的原产地之一,彭功昌在这里设下一货栈也是应该。

    同时也借着身份上的便利,收集鲁山的地理详情,探查这里的山山水水。

    现在摆在李山面前的就是一副比满清官府手中的地图犹自要缜细的地图。鲁山境内但凡大一点的村落,图上皆给标示了出来。

    “按规定,你们现在有一千两银子的启动资金。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彭功昌说着又从袖口抽出了一张纸,上面标列着鸟枪弓箭刀剑等器物,和粮食、布匹、食盐、糖油等诸多物资。总共一千两的限额,任由他们选择。

    等选好物质,再等选定了落脚的地方(山寨),彭功昌把东西往就近处一运,接下来就要看李山他们的能耐了。

    横竖是一千两银子,李山他们就是败光了又如何,赵亮根本不在乎。

    并且这鲁山县真的大有可为。

    这地儿穷啊。

    西高东低,西、南、北三面环山,交通不便的很。可不像后世有诸多铁路、公路穿过,虽然是一个多山之地,却美其名曰交通便利。

    现在的鲁山县,老百姓们不少都穷当当的,境内山势交错,交通极为不便。那些山沟野岭里的村落里,存在着大量的潜在力量。

    潜力巨大!

    李山等人自然不会当场就能决断,这可是关系到他们生死的大事。

    不把地图反反复复看上无数遍,铭刻在心里,不把物资清单翻来覆去的着么了又着么,他们哪会轻易拍板?

    彭功昌亲自领李山他们进了后院厢房歇息,又去前面招呼一下货栈的掌柜,叫他准备些吃食。

    然后和儿子回到了后院的正房,在香炉里上了三炷香。

    “祖宗在上。不孝孙,又要给您报仇了。”

    皇汉又壮大了一分力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