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个人要吵架就去吵架,你理会作甚?好好的甩手掌柜不去做,偏要当大管家,你可真是老糊涂了。”
赵爹闭着眼睛半响不说话,在回来的路上他气冲冲的发誓要打道回府,不跟这群混蛋玩了。
他得空去燕京住几天,看看过去皇帝老儿的紫禁城,看看叫他儿子都念念不忘的圆明园,这不香吗?
何苦跟这群混蛋聒噪。
一个个张口闭口长篇大论的家伙,背地里拉关系套近乎,人情往来和暗中运作,那真以为他不知道么。
还有脸在自己跟前义正言辞的据理力争?
也不嫌害臊。
但现在这话憋在他嗓子眼里,却怎么也吐不出来。
………………………………
第五百一十五章绝望
革命七年,昆明。
从川蜀退到黔州,再从黔州退让滇南的大清残余文武正处在一个绝望的边缘。
陈军已经把黔州理顺了,又要对滇南动手了。
这让他们还怎么去抵挡?
甚至可以说,若非陈军席卷川蜀之后就开始大规模的对川西的土司们动手,要一律改土归流,激起了川西土司的反抗,大大牵制了陈军的速度。
随后贵州就又是如此。
滇南早在去年春天里就丢了。
但现在这最终要来到的绝境还是来了。
当年的永历帝还能逃亡缅甸,哪怕在缅甸的日子并不好过,但好歹还苟延残喘一阵。
现在的永瑢永璇又能往哪逃?
大清跟缅甸的战事可还没停歇多久呢,双方都没有修复关系呢。
虽然从那场战争结果上看,是缅甸打赢了(三胜一败),但实则呢,缅甸大输特输。
那一战中他们兵力始终占优,地理粮秣上也全都占优,然每每两军正面交锋的时候,缅兵却远不是清军对手。哪怕缅兵的单兵火器(火枪)比清军还要先进,但清军重火力上占绝对优势,从头到尾,战争局势都是清军在进攻,缅兵在防守。
所以最终缅甸似胜实输,丢了晚明时候掠夺的孟养、木邦、蛮暮(蛮莫)等土司,更重要的是此战还造成中南半岛一大变局,缅甸中南半岛的霸主地位被大幅削弱,因为战争,缅甸在暹罗的兵力被大量回调,暹罗因而复国。之后的缅甸反被复国后的暹罗压着一阵猛打痛揍(暹罗的吞武里郑信王)。
在这种情况下,永瑢永璇还想去缅甸避难,他们在想屁吃。
不说缅甸会不会接受,就是接受了,也肯定会再来一次咒水之难的。
陈军的南洋水师早已经钻出了麻六甲海峡,缅甸在炮口之下,大声吱吱一下都不敢的。
当年跟清军一战,他们已经吃足了苦头了。但仗着缅北的密林和崎岖的山路,却能让清军人疲马乏,精疲力尽,几次粮尽而终,自己再趁势追击就是。
可跟陈军动手,人家却能直接从下缅甸的海岸线上登陆,北面只做牵制,南路一路横扫平原,横扫贡榜王朝的精华之地。
而且贡榜王朝现在也麻烦不断。
孟云王继位之后,一边想要重新征服暹罗,但多次出兵都落得大败。另一边却在西境上饱受英国人的挑战。
因为阿拉干。
这是一个缅甸西海岸的国度,长久以来一直臣服于缅甸,就如同朝鲜与中国一样。
孟云几位后,阿拉干的国力已经衰弱到了一个极致,然后孟云为了建功立业,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就大手一挥把阿拉干并入缅甸了。
至此是招惹上约翰牛了。
英国人是竭力煽动阿拉干脱离缅甸,唆使并扶持逃亡到孟加拉的阿拉干武装部队,经常在边境制造纠纷,挑起武装冲突。
孟云现在的压力很大的。
所以历史上,缅甸在清缅战争结束十余年后,乖乖的向京城递上了降表,重新回归到中国的朝贡体系之中,那一大原因就是为了找个名义上的靠山,以来应对西方的威胁。
所以贡榜王朝这个时候是绝不会为了一点虚名就接纳永瑢永璇的。
但这样一来永瑢永璇就只有束手等死了么?
当然不是。
如果他们可以赢得滇南土司的支持,也不是不能跑去藏地的。
但到了藏地之后等待他们的命运又是如何,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可现在滇南的土司也不是傻子。
滇南的地理地势很崎岖难行不假,川西和黔州的地理地势就平坦了吗?
陈军从革命五年杀入川蜀开始,一年清洗川西,一年洗荡黔州,一家家存在了老久老久的土司家族分崩离析,在陈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只有屈膝投降这一条路走。
说真的,在革命五年,陈军对川西土司下手的时候,滇南的土司都还朝对方继以过支援呢。
原因当然是希望川西的哥们能抗住。
这样一来,便是陈清交替,改朝换代,他们却还能继续安安稳稳的当自己的土皇帝。
那里料到,都没有一年川西的哥们就垮掉了。
不过当时滇南的土司也没完全丧失希望。
原因是大小金川之役后,川西的土司实力损失很大。
但紧接着革命六年的黔州之役,滇南的土司们就被吓住了,黔州是什么地方啊,哪里的地形地貌真心不比滇南弱了,甚至还可能要更胜滇南一筹。
结果黔州也跪了。
有道是再一再二不再三。
滇南的土司们现在没哪家还有信心,自认为可以顶得住陈军的进攻的。
所以面对满清的吆喝召唤,一个个都装傻充愣,谁也不愿意陪着满清这条破船去沉底儿。
“逆贼行军一路尤若游行。各地官员不顾廉耻。争相投献,愿为大清尽一分心者都百中无一,礼教廉耻沦丧至斯,今日不是亡大清,而是要亡天下啊!”
昆明城内,打黔州随之南逃的黔州学政洪亮吉,在南逃前辈川蜀总督李世杰跟前,捶胸顿足,声泪皆下。
“自先帝(乾隆)中叶起,天下人才渐至消磨殆尽矣。数十年来,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进取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由所遭者,无不各得其所欲而去,以定衣钵相承牢结而不可解。然亮吉万没想到天下士大夫已这般不顾廉耻,……”
作为一个经学家,洪亮吉对赵亮的那套事功之学是一百个也看不上眼, 同时他也习惯性的极论时弊,这是他原本就有的一个‘毛病’。
只不过早年他还心中有点数,从来都只是在亲近人面前这么说话。但自打大清朝江河日下后,他就放开胆量了。
也不知道是觉得‘天下’真的就岌岌可危了,还是被一串接一串的降官给刺激到了。
不过洪亮吉倒也寻到了一个好时候,哪怕言辞再过分,也没人这个时候去搭理他了。多少大事还忙不过来,虽在乎一个文人的絮叨呢?
在洪亮吉的眼中,赵亮的造反根本就不是反大清,而是在反中国,在伐尽人心,在将这泱泱华夏变作追名逐利的禽兽不如之国!
洪亮吉愤慨不已,李世杰也是感慨万分。时已近三月,大清处境危在旦夕。
陈军已经南下滇南,整个过程就如洪亮吉所言,宛若游行一样。
二王被困昆明,其情就一如元末之梁王,然而这两位王爷又那里有把匝剌瓦尔密的勇气啊。
………………………………
第五百一十六章皇帝降的,王爷降不得
李世杰是乾隆朝的名臣,虽然在后世并不显眼,可在乾隆朝,这就是一活着的传奇!
人家从一名“捐例”小官到封疆大吏,一品重臣,这已经很李卫了不是?
可他跟李卫相同的只在于二人皆非科举正途入仕,皆做到了一品大员,不同的却是,李卫乃幸臣,起点就是五品户部主事,很快就一步登天了。而李世杰则是从小吏做起,一步步爬上川蜀总督的位置,是实打实的做出了卓著政绩,才受到了民众的拥戴和朝廷的重用的,这不止在乾隆年间的封疆大臣中实属少见,就是在整个大青果的历史上都绝无仅有。
尤其难得的是,人家四五十年的为官生涯中,自始至终都是尽忠尽职,不忘初心。他以清正廉明闻名遐迩,体恤民情,处处为百姓着想,不但是一个难得的清官,更是一个难得的好官。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李世杰任泰州知州,初到任,就接下了前任州官遗留下的400多件疑案、难案、冤案。当他视察牢狱,目睹囚犯及其亲属的喊冤叫屈,以头撞地的悲惨情景,就下定决心为民申冤。于是认真审理积案,亲自调查重大冤案、假案,每日从清晨忙到深夜,地方志记载“昼夜据案视事”,“不五月而四百余案报结”。
江苏巡抚和按察使怀疑他草率从事,派员复察所有案件,竟无一件错判或疏漏。
泰州处处能听闻“李青天”之嘉誉。
而至于这样的一位能臣,怎么就跟洪亮吉搅合在一处了,这只能说是造化使然。
李世杰自幼聪颖,但不好学,对四书五经没兴趣,喜欢骑马射箭,广交朋友,为人豪侠仗义,爱打抱不平。自然就多次乡试都名落孙山了。
他爹就为他谋了个小吏的职位。
至此走上为官之路了。
但即便做了官,学问不到家也是要闹笑话的
尤其是他在查《沧浪乡志》中措词失当,乾隆帝批评他“文理不通”后,更加促使他在政务之余刻苦攻读,砥砺学问。
所以当大官不稀罕,当官了之后还能仕而后学,兼资文武,这才是真牛逼。
就跟某年月的一些小鲜肉小花们,在爆红红的发紫之后,还能沉下心来磨练台词功底,磨炼演技的,而且还练出来了,这才是真牛!
李世杰由此便跟书本打上了交道。
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每到一地作官,就都很重视教育。
在任镇江知府时,带头捐资创建“宝晋书院”;任宁池太广粮道时,又创办了“中江书院”,鼓励百姓送子读书,培养人才。
还在老家狮山麓下捐资修建了文峰书院,首开黔西创办书院的先河。
洪亮吉与之就是因此结缘,当然了,文峰书院创建时的黔州学政还不是洪亮吉的。
但因为李世杰常年捐资助学,洪亮吉做了黔州的学政之后,自然就跟这位黔州出身的政坛大佬有了瓜葛。
川蜀沦丧,李世杰护着永瑢永璇退到了黔州,然后再从黔州退到滇南,这个过程中他与洪亮吉就走的越发进了。
因为云贵自有自己的老大在,李世杰没了川蜀之后,只能成为一摆设。
加之他年岁也大了,索性就乐得逍遥。
若不是因为跟满清纠缠的太深了,满清败退滇南的时候,他都能回老家隐居不出的。
陈军肯定不会把让怎么着啊。
当初成都兵乱的时候,川军都没人向李世杰开枪的。
他前后两任川蜀总督,明法纪,倡廉政,并且身体力行作出表率,衣食住行分外俭朴,摒除繁琐礼节,惩治贪官污吏,励精图治,使饱受大小金川十数年战乱之苦,经济箫条,藩库空虚的川蜀渐渐恢复了元气,那在川中的名头不是一般的响亮。
当然了,历史的局限性放在李世杰身上依旧显著的很,他能顾着川中平原,顾着川东各州府,但大巴山里的棚户棚民,他还是照顾不到的。白莲教起后,人家该反还是反的。
长长的叹了口气,早在清军丢了江南湖广之后,李世杰对局势就不报希望了。但他饱受满清的恩惠,不可能转身就投降啊。
那就熬吧。
反正他自信自己不会有事。
搞不好陈军见到了他还会恭恭敬敬的捧着呢。
所以滇南没了就没有了,不用多长时间,西域的大清朝就会彻底没了的。
他李世杰都上七十岁的人了,想的太多干什么,老老实实的回家等死去,能身死故土,这都是最大的幸运了。
现在陈军不战而下曲靖,巡抚刘秉恬、布政使谭尚忠、提督乌大经,均不战而降,昆明门户顿开,怕是不要几日,这座城市上就该飘着红旗了。
也不知道那两位在这个节骨眼上会作何选择。
如果真学了元末梁王,倒也罢了,如果屈膝投降了……
李世杰忽然摇头失笑,自己的想法实在有些不堪了。只是想到永瑢永璇此前的表现,李世杰总有种“不祥”的预感。
……
执掌昆明兵权的是云贵总督富纲。
此人出身伊尔根觉罗氏,正蓝旗人。
“你说的可是真的?”
“小人断不敢在这等大事上弄鬼。”
“可你是质亲王的亲随,为何要在此等事上反给了质亲王一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