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一门心思的关心着老爹的身子骨。
但乾隆却知道,自己怕是真要撑不下去了。
他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怒火,永琰的这番话证明了他刚才没有听错,那声音就是在说“京城姓赵了”,这是奇耻大辱啊。
素来以康麻子为榜样的他,他爷爷面对着吴三桂都撑下来了,而他却把京师都丢了。
自己就是死后也无颜以见列祖列宗啊。
“呵呵呵……”
嗓子眼里艰难的发出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笑,“来人,那笔来!”
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鐍匣是来不及拿来了,乾隆要手书一封,但并非是传位诏书。仅有的理智告诉他,此时的大清还很需要他这个登基在位五十余年的老皇帝。乾隆要做的是立太子,立永琰为皇太子。
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就是简单的几个字,皇十五子永琰立为皇太子,可就是这几个字都被乾隆写的像小公鸡挠的一样。
而满文更是无法书写。
乾隆发出一阵惨笑间,平日里他可是很爱秀自己的一手书法的,就跟那些被他的印章污染了的字画一样,一旦有留白,他就总忍不住秀一秀自己的字。
可现在自信了一辈子的乾隆,再是自信,也不敢说自己的这几个字能见人了。
枯瘦的乾隆一头就栽倒在了床榻上。
这可吓坏了屋内的所有人。他们立刻围了上去,喊“皇阿玛”的,喊“皇上”的,喊“主子爷”的,叫个不停。太监们也全都惊住了,吴书来回过神后就连派人去传御医。
就在众人忙乱之际,乾隆却已经醒过来了。可他浑身无力,脸色充血一样赤红,“永琰,不可张扬,速走!”
好似回光返照,乾隆这几个字竟然说的十分清晰。
二十八岁的永琰眼睛里含着泪,凑到乾隆身边小心翼翼地说:“皇阿玛,儿臣已经派人去宣太医了,您稍等片刻。”
乾隆转动眼睛,从永琰到永璘,然后又停在了永琰的脸上。“你是个好孩子!”
都到这时候了还没忘了他,如果换做是自己,乾隆知道他是绝对做不到这点的。
可也正是因此叫他知道,永琰是个好孩子,但他真不见得能当个好皇帝。
“大清,大清,大清——”
垂死病中惊坐起,鼓起了最后的力气,半起身子来的乾隆仰头高呼了三声,之后举起的手臂猝然落下。
“皇阿玛……”永琰失声惊叫出,但已经叫不回乾隆了。
这个做了五十一年皇帝的人,在自己七十六岁生日刚过去不到俩月的时候,就这么带点凄凉的死在了风雨飘摇的保定城。
但估计没人会把他死前的三声大呼,与六百六十年前同样死前大呼三声‘过河’的宗爷爷放在一起来比较。
永琰就在这种情况下接过了大青果的皇位,可惜,他要经历的却是史上最憋屈的皇位接替。
因为他连自己称皇的消息都不敢对外张扬。
乾隆依旧是清军心中的定海神针,这个节骨眼上,一旦乾隆病死的消息传扬出去了,保定清军顿时就会‘飞灰湮灭’。
“奴才恳请皇上移驾西巡!”
永琰跟前跪下了一大批人。这种情况下,他们必须跑了,不顾一切的跑了。
还在找〃乾隆朝的造反日常〃免费?
百度直接搜索: 〃〃 很简单!
………………………………
第四百九十二章 树倒猢狲散
“把俺的旗号亮出来,都跟我一起喊,降者免死!”
东路军中有徐家亮带领的两千旗人师,赵亮这里就有长顺带领的第八军第二师了。
西路军的进展相对慢一些,长顺带着队伍慢慢的赶来了。
却万万没想到这第一次亮相就是在这个光耀的时候。
数百个大嗓门的旗兵和骑兵,正在保定城前高喊“降者免死”呢。
因为怕第八军表现太过不堪,陈玄策把手里的派出来给第八军压阵。当然,也可以说是督军!
还有几面白底黑字的‘免死牌’被高高挂了起来,凡是不想再打的清兵,只要扔了武器投降,一概免死。尤其是主动跑来这里的!
“陈王有诏:降者免死……”
这样的喊话,从京城易手的消息传来之前就已经在喊了。
只不过当时保定的守军反应还不大。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
城外的呐喊叫很多很多的八旗兵都想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京城一旦真的姓赵了,他们的家人可咋办啊?
而且有那聪明的,算算日子,陈军的东路军还真有可能已经杀到京城了。
长顺不怕保定的八旗不投降。
因为陈元祐送来的信里有交代,他已经择选了一批被俘和投降的八旗官员,很快就要送到保定城下了,到时候就由不得城里的清军不信了!
一旦他们清楚京城易手的事儿了,那保定八旗的反应如何就不问可知了。
当年败走麦城的关二爷,就很好的应证了后营被偷的影响么。
所以长顺知道,眼下的战事,自己这边已经是稳立于不败之地了。
保定城内人心惶惶,别说底层的士兵了,就连中低层将领们都有些按耐不住了。这里头又以八旗新兵为最。
因为他们出身最低啊。
真有出身的,也不至于去当八旗新军了。
但也正是全都出自底层,他们更明白在眼下的大变局中,自己的家人根本没有太多选择。
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跟着达官显贵们出逃,那是在找死。
不管是什么时候,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都会乖乖的迎接新时代的。
既然自己的家人已经在赵家的手中了,那他们还能跟赵家打吗?投降去球!
虽然一时半会儿的谁都不敢把心思说出口来。
“都别信逆贼的话,都别信。京城还牢牢把握在咱大清的手里的。咱们在京城可还有那么多的儿郎,一二十万丁壮呢,那就是一二十万头猪,也待叫逆贼好一阵忙活呢,这才几天,京城怎么可能就没了?大家都别信!”
大青果的郑亲王积哈纳正在保定东门上巡视,他是济尔哈朗的六世孙,此前家族承袭的都是简亲王,到了他这辈,被乾隆以追念济尔哈朗功勋为由,命将其子孙世袭的“简亲王”封号复为“郑亲王”。这可是天大的殊荣啊。
积哈纳的乾隆是感恩戴德。
把一二十万旗丁比作一二十万头猪的人就是他,别具的积哈纳说话不好听,事实上他真就是这么认为的。
那些还守在京城的八旗旗丁,真心跟猪没啥两样。
但就在他话音还没有彻底的落下,保定城西忽然传出来了漫天的喧哗声,老半天了,积哈纳才听得清楚,是皇帝跑了。
皇帝跑了?
很多人都呆住了。
包括积哈纳。
皇帝就是要跑也该带着大家伙一起跑啊,怎么就直接开溜了呢?
这是个什么情况呢?
所有人回过神后都知道保定完了,大青果要不要完蛋还没准,但保定肯定是完了。
“主子!”
积哈纳身边的侍卫们二话不说架着人就往城下跑。
可是,晚了。
整个东城上下大乱,大批的八旗兵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但是一见有人怆惶而逃,这就齐活,大家全一窝蜂的往城下跑了。
甭管到了城下他们是不是还是投降。
长顺是个没见过真正血战大战的人,但这个时候他也胆大气粗来,立刻挥动旗帜,招呼第二师发起进攻。
而杨垒的骑兵旅呢,这时候已经顾不得东门了,拗着劲的往西跑呢,没听到清兵在喊什么吗,皇帝跑了。
是皇帝老儿重要,还是这些个清军八旗重要啊?
杨垒用脚趾头想都明白。
积哈纳挣开了侍卫,现在他是想逃都难了。旁边又有奴才献策,让他换上普通八旗甲衣,或许能蒙混过关。
被积哈纳断然拒绝。
“我乃爱新觉罗子孙,岂能辱没了祖宗?”
从简亲王变成郑亲王,祖宗的荣耀刚回来没几天,岂能沾污了?
他回首看着大步向保定城冲来的陈军,似乎还看到了一个兴高采烈的身影,“长顺,长顺!”
“都给我听着,为大清,为皇上尽忠的时候到了!”
积哈纳奔到一门大炮前,清军御营的重火器在撤退的路上已经全丢了,可保定城作为直隶的首府,这里还是有几门火炮充门面的。
亲自拿起火镰去点火炮的积哈纳没有看到,自己背后的奴才侍卫们,个个都面有惧色,望着从东方涌来的陈军,半点抵抗的念想都没有了。
东城门已经不指望了。
但西门为永琰断后的清军一样指望不上。
看着一大堆不知所措的部下,睿亲王淳颖心中是一阵阵的绝望。
乾隆四十三,也就是积哈纳从简亲王改回郑亲王的同年,只是一个不入八分辅国公的爱新觉罗·淳颖承袭睿亲王,这可真是一步登天啊。
从满清宗室序列的第十级,一下子蹦到了第一等(满清宗室封爵之等十有四,一和硕亲王、二世子、三多罗郡王、四长子、五多罗贝勒、六固山贝子、七奉恩镇国公、八奉恩辅国公、九不入八分镇国公、十不入八分辅国公)。
而且袭爵之后淳颖也一路官运亨通,先后担任过宗人府宗令、左总政、右总政、玉牒馆副总裁、正黄旗汉军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等职。
跟积哈纳一样,淳颖对乾隆也是忠心耿耿。
所以自愿断后,领着八旗里的火枪营和一群新兵在保定城西列阵。
“快,快整队!各队三列横阵……”
还在找〃乾隆朝的造反日常〃免费?
百度直接搜索: 〃〃 很简单!
………………………………
第四百九十三章 赵亮进京
“为大清,为皇上尽忠的时候到了!和逆贼拼了……”
淳颖还在呼喝不止,可是他麾下的清军,却已经摇摇欲坠。
当杨垒部出现在保定城西的那一刻,首先出问题的就是八旗新军。
这支本来为乾隆寄托着厚望的人马,现在却是最先崩溃的。
“不许退!杀无赦!谁敢退老子灭谁的九族!”
包括淳颖在内,一干旗人军官都喝骂不止,可惜大清朝都到了现在这个份上,还怎么灭人家的九族?想要灭人家九族,你先要把京城夺回来不是?
而且这些八旗新兵也不是后退,而是扔下家伙往骑兵旅刚刚在城西扎下的免死牌下跑。
“开火!打死这些该死的叛徒!”淳颖跳着脚下令。
但队列里只想起了寥寥的枪声,逃跑的八旗新兵倒是打倒了一小撮,可是骑兵旅也冲到了。
淳颖这支队伍占据了保定的官道。
这无疑是骑兵旅想要追击乾隆最快的途径。
这保定地界今后就是陈军的地盘了,岂能肆无忌惮的踩踏农田?
“王爷,不行了,退吧!”
“来不及装子弹了……”
“败啦,败啦……”
八旗兵们根本就没战心,骑兵旅还没有冲到跟前呢,一部分人就大呼小叫的逃跑,还有一部分人丢了火枪,跪在了地上。
“大清,大清啊……”淳颖仰天长叹,这旗人都不给自家的铁杆庄稼卖力了,皇上逃到西北,指望着汉人,还有草原上的蒙古人,那能行吗?
回答他的是陈军一抹雪亮的刀光。
谁叫他举着双管手铳打下了两枪,还打下了一个冲来的骑兵,不砍他砍谁?
冲锋的号角已经吹了起来,杨垒根本无暇顾及城西的八旗兵,“叫他们滚一边去,都滚。”然后招呼着手下拍马急往西追去。
京师被拿下了,他要是再能擒下鞑子的皇帝,这天下就真的是赵家的天下啦。
只要一想着赵亮能做天下,自己能正儿八经的做个高高在上的开国元勋,杨垒浑身都是用不完的力气。
“追啊,追啊,抓到了乾隆就是公侯万代,就是享用不尽的富贵。”
杨垒这一刻真是要疯了。
……
保定城内,降兵如海,器械如山。
站在城头,赵亮对降兵讲了几句话,一概意思就是让他们都放心,大陈不是百多年前的满清,不会乱杀人的。
但是这脑袋后头的猪尾巴辫么,这一刻全都剪了。
哪个不剪,杀无赦!
所有的降兵俘虏都乖乖的剃了头,虽然不少人都落泪了,但也仅仅如此而已。
他们要真有拼死之心,那早就已经死罢了。
陈军此前的营垒变作了一个个俘虏营,三万多俘虏全被关进了里头。
大则千人,少则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