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第2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州衙里,苏和泰听到了外头的人说陈军已经正式进城了,并直奔州衙而来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不仅仅是仕途到了终点,而且生命也是到了终点了。

    这在他不得不留在深州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不是?

    苏和泰并不是要‘死守’深州的,他是很惜命的人,然而永琰带着人马经过深州的时候,听到苏和泰这个名字时候,特地做了吩咐,苏和泰又怎么能不尊从呢?

    哪怕他知道那就是叫他去死!

    但此时此刻,苏和泰已经是没有了其他选择,只剩下唯一的选择,那就是死!

    嘉亲王是什么人?

    时局发展到现在, 全天下人都看的明白了,这是储君。

    所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啊。何况他只是个奴才!

    所以,还是乖乖的去死吧,也免得殃及京师的家人。

    而至于顽抗,在十几万清军败退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没有了顽抗的资本,城内的衙役青壮们,甚至是那些大户人家,全都已经是早就做好了迎接陈军入城的准备,这个时候可没有人会陪着他去顽抗。

    就连这州衙里,也只剩下他身边两个家生子还在,连师爷婢女都溜之大吉了。

    所以他只能死。

    自己自杀那就是殉国,好歹京城的家族不会被殃及。

    而至于这个安稳还能保持多久,至于大青果还能在京城呆多久,苏和泰全都不去想了。

    再一次叹了口气后,苏和泰喝下了最后一口茶,然后吩咐门口的家生子道:“更衣!”


………………………………

第四百八十二章 京城,大清还能保得住吗?

    陈军都进入深州了,永琰却才带着他老子进入蠡县。

    蠡县是饶阳偏西北的一个小县城,从这里再向北就是保定了。

    陈军从临清追到深州,而清军御营却才从饶阳赶到蠡县,双方的行进速度几乎差了一倍。

    这全是杨垒的功劳。

    几次猛烈的冲击,虽然叫骑兵旅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但也把清军给整怕了。

    惠龄手下七八千骑兵,本以为能把杨垒远远的赶走,而他一开始也的确把杨垒赶得很远。但在清军过潴龙河的时候,因为河上有桥么,还不止一座,清军惯性的选择了走桥,而没去搭建浮桥。

    五万人马的御营,分散在多个地方过河,清军的马队自然就扩大了遮掩面。

    然后杨垒就莽了进来。

    不顾伤亡的直冲开了当面的马队,然后顶着清军的枪炮,莽进了护军营的阵列中,虽然只是刷了一圈就溜之大吉,给清军实际造成的损失也不是很大。

    因为不管是他们面对的马队,还是稍后的护军营,都只是各自的一部分。

    如果是完整的护军营,那可是一万大几千的兵呢。

    但是伤害不大,危险意义极大。

    吃了亏的清军只能加大外围的布防。

    却不想杨垒带人直接绕到了饶阳正北方,蠡县东南方位的肃宁县,渡过了潴龙河,迎头给了过河之后放松了警惕的清军一棒。

    接着又原路范围,给了河对岸的清军再来了一次突击。

    围绕着一条并不怎么宽的潴龙河,杨垒以近五百人减员做代价,却成功的延缓了清军的速度。

    永琰现在最大的庆幸就该是潴龙河以南还有大量的绿营和民团来‘阻挡’陈军的追击步伐。

    好几万人呢,就是几万头猪,要捉起来要俘虏,那也要废好一阵子功夫吧?

    根本就没去管赵亮的东路军!

    后者本来是走献县去饶阳的,但半道上被赵亮更改了目的地——他们不去管清军了,而只需要沿着子牙河大步向前就是,津门,那里才是他们最终的目标!

    总之,等到赵亮带兵终于赶到保定的时候,永琰虽然已经逃入了保定,但清军真的好不狼狈。

    他们能跑回保定,真就是以绿营民团全军覆没为代价,用俘虏这一妙计,大大呆滞了陈军的追击步伐,这才算得逞。

    大批的绿营器械投降,不投降又能如何?

    打,打不过;跑又跑不过,这简直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而本来就是百姓的民团呢,更是把褂子一脱,刀枪一扔,全变成了老百姓了。

    因为绿营俘虏多的有点出乎预料,以至于有的队伍,明明知道眼前的大群丁壮是民团,可看他们已经脱了号褂,还丢了兵器,就直接视而不见,真当他们是老百姓了。

    如此的,这些跪着投降的清军绿营士兵反而成为了永琰他们最坚固的一道防线,掩护了御营八旗兵的大逃亡。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永琰回头看着清军,整个人欲哭无泪,“十几万大军,十几万大军啊……”

    这可是京师的主力,就这么轻松轻易的一败涂地!

    永琰真的很难接受。

    “朱师傅,你说,你说,大清怎么就走到这一步了?”

    明明不至于如此的啊。

    普天之下的老百姓远没有到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地步,怎么局势就一下子败了呢?

    这一刻永琰只恨不能把福长安给碎尸万段了!

    “王爷,赵逆已经分兵去取津门,一旦津门沦落,贼军就只能直逼京城……”

    朱珪也是一头懵!

    在冀州的时候,好歹还有十万大军呢,只要能稳步后撤,在直隶,朝廷就还有的打!

    可现在这么就一下子都垮掉那么多呢?

    而且陈军已经去打津门了,后者兵力早就空虚,一旦被袭,如何顶得住?

    到时候他们再顺着水路去打京城,就京城的那些八旗大爷们,他们能抵挡个屁!

    乾隆在决定亲征的那一刻,就已经把京城的可战之兵可抽空掉空了。

    虽然名义上京城内还有十万八旗兵,甚至算上预备兵和成年的旗丁,保不准二十万也都能抽调的出来。

    可惜啊,如今的八旗真已经不是当年的八旗了。

    人数再多也是废物!

    一听枪炮响,就会一哄而散的废物。

    到时候京师不保,永琰待在保定又有什么用?

    “回师京城?本王也想回师京城啊。但现在我怎么回啊?”

    不顾一切的强行撤退,四五万御营怕是不到京城就会全跨了,那他回到京城了又有什么用?

    而且,“朱师傅以为京城,大清还能保得住吗?”

    “可是京师不保,天下……”朱珪反射性的就想说什么,但说到一半就闭口了。

    旁边的永璘都掉起了泪珠子。

    大清怎么就落到这个地步了?

    明明先前还是国泰民安,海清河晏的,没几年就败坏成了眼下的模样,永璘这一刻甚至想到了一个不该想的画面。

    比如北宋末赵家父子的昏德公、重昏侯……

    那是汉人皇帝惯玩的把戏,魏文帝于汉,刘协的山阳郡公;晋武帝于蜀吴,刘禅的安乐公,孙皓的归命侯;隋文帝灭陈,陈叔宝的长城公;宋太祖灭南唐,李煜的违命侯等。

    就连忽必烈在灭南宋之后都玩了这么一手。

    当初满清入关时候也一样,厚待了朱氏女,甚至现在的京城内还有延恩侯一脉, 但这根本就不能掩盖清廷对朱明宗室的大杀特杀。

    尤其是对崇祯帝的子嗣,更是斩尽杀绝。

    这一点最明显的就莫过于永王朱慈炤。

    朱慈炤的六个儿子,都被斩首,他年幼的孙子朱钰宝死于狱中。

    一妻一妾,三个女儿,也都在清兵抓捕时自尽,全家十三口尽数遇害,无一幸免。

    崇祯帝的血脉,甚至是此前泰昌、万历、隆庆、嘉靖等帝的全部血脉,全部断绝!

    而至于京城的那个所谓的延恩侯,呵呵,祖上还洪承畴的监军?放屁,这纯粹是无稽之谈,荒唐可笑,朱明曾几何时会用宗室藩王去监军?

    所以满清对朱明下如此狠手,而赵家如果抓到了满清宗室之后,又会手下留情吗?

    永璘知道自己不该这么想的,太晦气了,可他就是忍不住啊。


………………………………

第四百八十三章 拉兄弟一把!

    京城里这段日子上演了一处荒诞十足的幽默剧。

    从乾隆御驾亲征开始,比之当初已经冷清了许多的四九城里,就响起了八旗子弟的欢呼雀跃。

    仿佛七老八十的乾隆就是那无上神兵,其锋芒一出,就能杀得陈军片甲不留。

    可是当明亮全军覆没的消息送到京城,当清军大步后撤的消息送到京城,所有的欢呼声全都寂静无音了。

    只不过这时候的京城还没有慌乱。

    知道乾隆病倒的消息送到,京城方才有混乱的迹象。

    但随着陈军的东路军轻取津门的消息传来,四九城就有平静了。

    当然,这时候的平静只是为了更好的爆炸。

    不到半日,四九城内外便都炸开了锅。

    无论满汉,所有的达官显贵王公贵族一个个都慌了神。

    这怎么一下子就变得朝不保夕了呢?

    皇帝病倒了,让所有人都跟没了主心骨一样。哪怕还有永琰在那站着,但双方份量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

    而且永琰带领的八旗兵还在保定,他们对面还有一群如狼似虎的陈军在盯着,就是想往京城撤退也来不及了吧?

    而津门的陈军呢?

    他们正顺着水路大踏步的向四九城开来,城内是还有很多八旗兵,很多八旗丁壮,但他们哪里能打仗啊。

    留在京城的庆桂,已经在朝阳门和东直门竖起了大旗。

    保定的大军一时半会儿的回不来,京城就只能靠自己靠八旗了。

    所以不管余下的八旗兵还能不能打仗,反正是先拉出来再多。

    京师是天下重地,那终究是不可能一仗不打,就拱手想让的。

    虽然上上下下所有人都心中彷徨,很多达官显贵更是已经做好了逃的准备。

    只是庆桂是个狠角色,知道这个时候绝对不能让人逃的,否则军心非大乱了不可。

    所以他叫人把住了内九外七,所有的城门,谁都不能擅自出城,胆敢如此的,杀无赦!

    一上午砍掉了几十颗脑袋,血淋淋的屠刀吓住了所有人。

    但这吓不住沿着水路而来的陈军啊。

    陈元祐现在都有些晕晕的。

    这次出战之前根本就没想过能一举拿下燕京城,但现在京城就在他的刀下,只要打垮了前方那些不堪战的八旗兵后,他就能一举拿下燕京城这个在中国版图上具有着非一般地位的城市。

    陈元祐有种开创历史的感觉,这种感觉叫他两腿都轻飘飘的,如处初云端之中。

    紧赶慢赶带着两千旗兵赶到的徐家亮,忙亲自向陈元祐请战,请求第一个出战。

    “老陈,一定要拉兄弟一把啊。咱们可是一块从训练基地走出来的,放在读书人那里,咱们就是同窗同科,你能忍心不拉兄弟一把吗?”

    他带着五千人从开封紧急奔来,好容易走到聊城,坐上了船,五千人也跑丢了一半。

    而等他好不容易赶到津门时候,又有一批人上呕下吐的打不了仗,最后就只剩下了两千人。

    徐家亮都哭了,他容易么。

    陈元祐则有些作难了,他是很可怜徐家亮不假,明明很出彩的一个人,就因为出身八旗,然后就一脚踏进了旗人师那个烂泥堆里,到现在还没爬出来,感觉比那些个八旗活死人都可怜呢。后者虽然起点低,但一个个都能奋战沙场之上,用自己的拼搏来搏未来,徐家亮呢?想建功立业都难,身为同学他的确有义务拉他一把。

    “老徐,你可想清楚了?这第一战,意义重大,十分关键。绝对不能掉链子的!而且你才两千人马!”

    “就因为是两千人,香河的清军才会出兵不是?”

    徐家亮则根本就不理会陈元祐前头的话,他当然明白香河一战的意义了。这要是打败了,让八旗兵们打出了自信心来,上头砍他脑壳都不亏的。

    但他同样也有信心。

    他领出来的八旗军团第一师,本来就是被他调教时间最长的一支人马——对比第二师言。

    此前又接连经历了长途行军和远距离乘船的双重考验,算是两次选拔吧。

    五千人被筛出去了三千人,那剩下的两千人,他要是再一点信心都没有,徐家亮索性就跟长顺一样躺着别动弹了。

    香河县地势平坦,一马平川,是绝对的平原地带。

    五千八旗兵守在香河县城,后者距离流经于此的运河大概有五六里距离。

    所以就算不是徐家亮这两千人马出动,城里的八旗兵也注定是要杀出来的。

    这时候已经没有地方士绅再来给清军通风报信了,这要万一被抓住把柄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