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第2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某种意义上说,这位江大人在赵大王心中的份量比蒋总理还要更重一筹。

    人家这可是志同道合的真朋友,比起蒋希宗这样被迫上船的人来,自然大有不同了。

    东南的一切权柄赵亮悉数交给了江哲处理。

    朱濆背后又江哲的意思在,蔡牵也只能继续郁闷着。

    而就在江浙沿海商贸繁荣的档口,北方这边,歇息已久的清军主力终于再次生出了动静。

    乾隆是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赵亮招兵买马而无动于衷的。

    如果现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不动手,等到来年,赵家新兵训练大营的新军们纷纷出炉了后,清军再发起反击,那不是自讨苦吃吗?

    而且今年过冬的粮食他还犯愁呢!

    清军的大部队没有屯扎津门,而是集中在了保定和河间。

    其占据着绝对优势的马队直接撇开了沧州,杀进了景州、冀州、广平府。

    这些地方连同大名府,那都是直隶最南端的州府,之前清军大败,是一块都丢给了陈军。

    赵亮在那边也没有太多的兵马守护,对于那几个州府的定义就是警戒线——倒不是说清军一来他们撒腿就跑,清军有骑兵优势,陈军不是想撤就能扯下的。而是布置在那儿的陈军部队直接缩进了防御阵地里。

    几个地方都有专门修筑的碉堡群,每处兵力都只有千把人的陈军往里头一缩,其他的府城州城什么的我全都不要了。

    就问你要不要来打我?

    打我那大家就拉拼一把。

    有碉堡阵地在手,我就是拼光了也能磕掉你俩牙。

    你要不打,那更好。

    大家都来玩静坐战,看着主力大军厮杀去。

    直到广平府,也就是邯郸以南的彰德、大名一线,这里才是陈军的真正边界。

    驻军从前方的一个团,陡然上扬到一个师,而且还有漳河卫河为屏障,清军步骑兵都不是那么好冲过去的。

    清军哗啦啦的往南杀来,虽然没有宣讲,但看势头,他们的目标还是临清一线。

    毕竟临清是一个节点,拿下了那里,直隶南部各州府就不战而下了。

    清军不仅可能再图谋齐鲁,还能照顾到黄河以北的彰德、卫辉等地,兵锋直掠黄河,这就一下子又把战线推到了陈军核心区域了。

    更直白的说,那就是清军只要拿到了临清,他们此前输掉的一切就能重新再夺回去。

    陈州城内瞬间就响起了增援临清的声音。

    赵亮也真的勒兵进入了临清。

    这地方本就储备着大量的军需物资,根本不用再紧急转运,一支支兵马飞快的汇聚于此。

    本来是清军先一步动兵的,结果赵亮都来到临清了,清军的主力还在保定、河间窝着呢。

    当然,这也没什么好值得笑话人家的。

    清军主力行动速度缓慢的一大原因是乾隆动身了。

    都快八十了的乾隆,如今竟然御驾亲征,带上新组建的八旗新军,点起京城大量的驻京八旗,浩浩荡荡上五万八旗军从京城开出来。

    这阵仗,打康麻子平三藩之后,八旗兵都再没有如此大举出动过。

    且看乾隆的架势,那显然是想在战场上靠着八旗莽一波的。

    或许他觉得自己御驾亲征,凭借着几十年皇帝的威严,怎么着都能鼓舞一把清军的士气吧。

    豁出去了拼一把。

    要不然等到明年金种子在中原遍地开花之后,满清真有些要遭不住了。

    现在中原的百姓看到试验田就一个个发疯发狂了,那等到明年大批赵家的军属烈属的田间地头一样种出亩产五石的粮食来,情形又会是怎样?

    任何一个有眼光的人都不会看好大青果的。

    至少在江北之地是如此!

    无论是中原皖北,还是齐鲁直隶,亦或是河东关中河西,这些省份农民才是最主要的,粮食才是最能蛊惑人心的。

    那在某种程度上跟分给老百姓地没什么区别。

    如果任由这种情绪蔓延下去,乾隆怕自己日后想拼一把都拼不起了。

    “乾隆已经到保定了。清军很快就会动起来的……”

    放下手中的情报,赵亮嘴角挂着笑。

    乾隆愿意这个时候拼一把,他是大大欢迎的。

    哪怕赵亮自身的实力远没有达到最大化,金种子带来的好处,陈军现在只多能具现出五六分,大批的新军还在训练营里待着呢。

    但陈军已经清除了皖北和齐鲁两地,将整个地盘统一整合了起来,就是实际兵力还没有太大的增长,然可用的机动兵力也增长很多呢。

    大举而来的清军总兵力超过了十万还多,如果连同州府地方的民团,这兵力都能达到十五万。

    赵亮在临清也集结了六万兵力,里头超过两万人是胶东军,加上前线不止的人马,总兵力妥妥的超过了七万人。

    这可是实打实的七万火器化部队。

    保定,亲征銮驾御前大帐里,乾隆以下,多位满清重臣和督抚大员齐聚,此刻都满头大汗地紧张对视着,朝廷十几万大军齐聚保定,圣驾也已亲至,但他们心中一个个却毫无半点胜算啊。

    赵逆兵马本就敢战,现在怕不要一个个都能发疯,虽然清军兵力几乎两倍于陈军,其内中还充斥着不少满蒙骑兵,以及经过河东增援而来的甘陕绿营精锐。

    但这依旧不能给他们信心啊。

    反正这一大战的胜败,他们心中都无一分底气的。

    乾隆现在恼的就是这一点。

    他现在来拼这一把,原因是什么早已经说的清清楚楚了,他相信在场的人都明白都清楚。而既然一个个都明白都清楚了,那为什么不打起精神,不豁出去呢?

    当然,乾隆并没有大声的咆哮发怒,相反他脸色平静。

    因为他也清楚这种急迫形势下的拼命之举并不是什么高明的法子。

    甚至在内心里,他也在期望着其他地方能够突破性的进展。

    乾隆搞得并不是单方面进军。

    甘陕的福康安,西南和湖广的清军,以及江南的清军,各部都在行动中。


………………………………

第四百七十一章 乾隆的想法

    乾隆并没有急着攻打临清,而是驻跸冀州,兵锋先进入了德州。

    清军一边对被他们包围的陈军敲敲打打,另一边似在等待着其他方向传来的消息。

    当然,他们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在冀州、广平、景州、德州等地筹集钱粮。

    这些被陈军此前掌控的地方,剪辫令是早已经被实施了的。

    那一个个没了辫子的脑壳在乾隆眼中就不是完美的脑壳,但他也知道,自己不可能如清初时候那样大开杀戒。

    局势根本就不允许。

    偏偏他也不可能视而不见的。那样的话,大清威仪又将何在?

    这个时候就该地方上的士绅大户们,主动表现自己的忠诚了。

    虽然这些地方的富庶远不能跟江南相比,可一府三州之地,还是叫清军轻轻松松的拿到了几十万捐赠的钱粮。

    对于十几万清军而言,几十万钱粮并不算多,但也不算少了,至少分发下去效果是立竿见影,十几万清军的士气当即为之一震。

    德州城下,密密麻麻全是清军军营,二万余人的清军将这座归属于陈军不久的县城围了一个水泄不通。

    这里是齐鲁的北大门,自古就是齐鲁的水陆交通要地,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码头。

    清军没有直接怼到临清去,而是先包围了德州。

    更派出大股步骑打德州径直南下,越过马颊河,步兵在平原才被齐鲁的警备部队堵住,可是满蒙马队就叫人很无奈了。

    马颊河上的几座桥梁被清军把住,大股的满蒙骑兵肆虐平原、陵县、临邑等地,要不是再往南还有一条更宽的徒骇河拦住了满蒙马队的去路,他们怕是一路杀到大清河畔。

    从这一点看,清军的作战方针显然跟赵亮之前的设想大不相同。

    赵亮本以为乾隆御驾亲征,清军士气不弱,那是要跟陈军直白无虚的来一次大兵团决战的。

    可现在看,乾隆对这一场大战显然有着自己的想法。

    满蒙骑兵的大规模活动,别的不说,光是难民流民就为陈军制造了不少,这可都是负担。

    不仅耽搁了秋收,保不准还要影响到冬小麦的种植!

    赵亮在临清是眉头直皱。

    因为清军见平原拿不下,就转头去打陵县了,而且德州清军又分出一支兵马向东越过马颊河,拿下了德平。

    从德平再往东,那就是武定府了。

    清军的军纪又是众人皆知的差劲,这德平一遭兵祸,大量的难民流民再度生出,且恐慌情绪直接影响到了武定府。

    现在齐鲁的大半守备军力都被调动了起来,而且有徒骇河兜底儿,那到还能支撑得住。

    可乾隆要是再往西边派兵呢?

    在顺德(邢台)、广平(邯郸)动兵,直接对大名、彰德(安阳)下手……

    那赵亮就必须分兵了。

    不然只靠着一个地方守备师,那可守不住漳河。

    明亮并没有待在乾隆的身边,他现在的职衔是东路军主将,身边还有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衍圣公孔宪培,也不知道他在被带离曲阜后,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周折。

    明亮现在手下的清军,除了三万余清军步骑外,还有上万人的直隶民团。实力绝对是远超过齐鲁的地方守备军。

    但明亮的主力部队之前在围困德州,用在南线的兵力并不多,被齐鲁守备部队挡在平原等地,就纯属正常了。

    不过当明亮突然放开了德州,挥兵越过马颊河,从平原城下大摇大摆的南下,直插徒骇河的时候,齐鲁就陡然慌神了。

    因为他们手中没兵了。

    齐鲁的地方守备部队,一部分去了临清,剩下的万把人,先分出了一部分在平原,接着清军进攻武定府时,再分出不少人往武定府去,现在武定府那里的清军依旧还在,齐鲁守备军一时半会儿的哪里好脱身?

    而在平原的那部分兵马呢,前前后后都被清军马队包裹着,在清军转移兵力进攻陵县的时候,他们就发现自己走不动了。

    城外全都是清军骑兵,消息完全被屏蔽,如果不是还有信鸽保持内外联系,城内的陈军对城外的军情简直就是一无所知。

    马颊河与徒骇河之间并没太远距离,至少从平原县城往南,要过了徒骇河才是禹城县,这只不过是一县之地。

    明亮大军停驻在徒骇河北岸,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依旧在平原陈军的攻击范围之内。

    可是平原的陈军只不过一两千人,明亮手下的清军却是他们的十倍还多,还有大量的马队,这仗根本没得打。

    齐鲁守备军现在五千人都不到,压在徒骇河一线,面对着明亮的大军自然感觉棘手,求救信火速便送到临清了。

    临清城。

    赵亮身前的地图上,早没有了之前的干净。

    一条条红蓝线头被引了出来,尤其是冀州、临清的东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条条粗细不一的先头围绕着齐鲁北境纠缠成了一团乱麻。

    局势发展到现在这一步,一切都已经很明显了。

    乾隆就是在分散赵亮手中的兵力。

    随着东西战线的铺开,赵亮一支支兵力调派出去,留在临清的陈军数量就会越发的少。

    这对清军显然是很有利的。因为决战终究会到来的么。

    而且陈军也只有在分散开的行动之中,才能让满蒙骑兵找到可乘之机不是?

    如果自始至终,陈军都裹成一团,那满蒙骑兵的作用就会变得可有可无的。

    毕竟他们是一群古典骑兵,并不具备近代骑兵的强大冲击力,大战之中还能发挥出鸟的作用?

    “大王,明亮手下不过两三万兵,他现在杀到了徒骇河处,距离冀州比距离临清还远,可以说是孤军深入,咱们何不一举把他吃掉?”

    军议上立刻就有人提出了这条建议,大家都不是傻子,地图上几个重要位置一目了然,明亮距离清军主力比距离陈军主力还要远上不少,怎么看都是一个吃掉他的好机会。

    但他们都能看得出来,明亮又岂能看不出来?乾隆也一样不是傻子啊?


………………………………

第四百七十二章 以小见大

    “清军又不是傻子,你能看的出来,他们又岂会看不出来?明亮行径如此明显,必有图谋。”

    “这话言之有理。清军怕不是在下套。”

    “有理个屁。清军是不是傻子我不知道,反正我看你们就是大傻子,哪有送到嘴边的肥肉不吃的道理?还清军下套,他们凭什么下套啊?就凭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