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第2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很多地方还是跟济南府一样,大开考试之门。

    但在那种情况下,那些个从前清留下的公人是拿不到工资的。

    之多政府这边管饭,随便吃,还能带回家里去。但俸禄工资是真一个子也没有的。

    现在有消息说上头会给这些人补工资,虽然大家伙议论纷纷,但没几个人当会事——从古至今哪有官府赶着趟的给底下小吏发俸禄的呢?

    便是再觉得新朝靠谱的人,也觉得最多会分点小钱,甚至大家伙更关心的都是这第一个月的俸禄会被克扣去多少。

    嗯,一个个都被克扣惯了,都觉得克扣有理了。

    满清的老传统——对上面孝敬,从县太爷到钱粮师爷再到典史和各房各班的典吏班头,你一点我一点,看着每个人都不说,加在一起就着实叫人肉疼。

    所以满清吏治腐败,胥吏贪污,这都是避免不了的事情。

    他们的钱粮本就不多,再被这般克扣,不从外边早些吃食来,他们还怎么过活啊?

    结果当那些亮晶晶的银元铜角子发到手里时,很多人的第一动作就是先放到嘴里狠狠咬一口,看看是不是真的,然后再一五一十的数上好几遍,再然后……,一个个都闷声大发财,揣上钱袋赶紧离开。

    没谁是傻子,会在这事儿上钻牛角尖。

    哪怕上头真的给算错了呢,那也是上头错的,自己占便宜就好了。

    确是没几个人会认认真真的去看财务科旁边公告栏里张贴的告示。

    那上面早已经张贴了新的布告,正是关于此次发放俸禄薪水的标准和规则。

    在公告栏下面,还很体贴的放着一套桌椅板凳,以及笔墨纸砚等,甚至连算盘都备好了。

    这些都是给那些觉得自己拿钱少了的人准备的。

    事实上虽然大多数人都溜之大吉了,但还是有一些人注意到了这个,掰着手指头计算着什么,有些人则干脆坐到桌子前奋笔疾书,闷头算账。

    ——那些打前清就留下的公员,俸禄是从上个月算起的,从陈军占领蒙阴之日开始算。

    薪水一次补发一个半月的,这倒没什么,毕竟是实打实的一个半月么。不过在最后面,新朝就有新规定了。

    首先是中秋节有奖励的,四时八节的都有奖励。

    然后就还有一些叫人呲牙咧嘴的账目了,比如外出补助——下乡清丈田亩的,随军公干的;比如加班费,熬夜加班有几次,每个人都有留底,也是有钱的;再就是先进个人,连这个都有奖励。

    先进个人的评选在政府各机关中还是很郑重其事的,虽然这名字听着叫人呲牙,可好处显而易见——日后提拔时候肯定有加分。

    结果连这个政治意义巨大的项目都附带的有经济利益,那不知道叫多少人眼中冒起了精光。

    而接下的工伤补助,就显得很顺理成章了。

    下了班后,蒙阴县城内一片热闹。

    “呦老张,今个可是大出血啊。”

    “发俸禄了。手里难得有这么多钱,不多花点心里痒痒。”

    “哈哈,那我也赶紧去。趁着天还没黑,割点肉,再给老婆孩子扯几尺布。兄弟告辞了。”

    “慢走!”

    刚刚历经战火,蒙阴城内本来就不怎么繁荣的经济更加萧条了。然后就是这萧条的蒙阴城中,各家商户肉铺门前却陡然热闹了起来。

    然后没等天黑,新朝给做公的发大钱了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小县城了。

    这般来也没什么,可是当地的县长没过几天就感觉到了不对劲。要是光县政府各机关单位的人突然干劲大增也就罢了,可问题是老百姓忽的更加驯服了。

    之前宣传部的人是敲锣打鼓也喊不来多少老百姓,可现在锣鼓一响,很多百姓就乖乖的到了。

    然后他使人一探访,才知道一切都跟那拨发下来薪水有关系。

    当官的做公的工资高啊,这证明新朝有钱啊。

    新朝廷有钱还不够好吗?

    要知道在此前时候,蒙阴县城,乃至是整个齐鲁都在流传着同一个谣言——赵家天下当官做公的数倍十倍与大青果,当兵的军饷也数倍于大清兵,这老百姓的负担该有多么重啊。才能养活得了大陈朝!

    这般说的乍然一看还真的很有道理。

    满清一个县衙的官吏数量真心不多,比如蒙阴,只有六七十人,而一些大县也顶多百多号人。

    可现在呢?

    蒙阴县光是县城的官吏就三四百人,再加上城外乡镇,绝对是超五百人。

    这可不就叫城内百姓都人心惶惶了。

    城内商户百姓们都怕立马就要挨刀杀了呢。

    可结果呢?

    一个多月过去了, 也没见新朝苛捐杂税啊。反倒不少清朝的苛捐杂税被裁免了。

    实际上老百姓哪里知道我大清衙门里的内幕真情啊。

    哪怕在衙役书吏“比较少”的齐鲁省,大一点的县,白役书吏十倍于正式编制者都很正常了,小一点的县也得有好几百号白役。

    在南方一些经济发达的县,白役的数量甚至有两千多人。否则真当我大清各州县“纷纷入署,托名办公”是假的啊。

    为什么如此?

    那一句“托名办公”就道出了这看似“临时工”角色的诱惑所在了——拉大旗作虎皮,财源当然滚滚来。

    陈军的到来可以说是从根本上革除了这项弊政。

    短时间里百姓们还没什么感觉,可时间一长他们就能知道好处了。


………………………………

第四百六十五章 斗而不破?

    赵亮看了何志辉送来的文书后,心中很是有些感慨。

    为蒙阴的老百姓感慨,真是谢谢他们没有想歪了,没有把当官的做公的的俸禄跟自己的血汗钱联系在一起。然后就感慨宣传工作还需要加强。

    大手一会儿,这事儿就转到了徐延辉的办公桌上。

    后者眼下也正忙得焦头烂额呢。

    宣传部需要文化人,所以他大手一挥招了不少人进来,因为时间急,辨别自然就疏松了,泥沙俱下,然后很快反噬就有了。

    樊琪在新闻出版总署是分出一只眼来盯着徐延辉的。

    宣传部这边出了问题,徐延辉还没有捂盖子呢,那边新闻报纸上就已经刊登了。

    报纸当然处在宣传部的领导下了,但新闻出版总署也同样拥有一定的权限。

    最主要的是,樊琪本身在宣传部就拥有一定的根基。

    而且随着地方报纸的纷纷出现,徐延辉现在一是鞭长莫及,根本无法照顾的过所有报纸。很多地方的报纸远在数百里千里之外,那边都刊登出来了,徐延辉这边还没收到消息呢;二是报纸这事儿只是宣传部职能中的一小部分,他也不可能一门心思的就盯着报纸。

    徐延辉现在是很忙很忙的,所以他也就只能被动的挨樊琪攻击了。

    赵亮对这事儿洞若观火,但他并不准备去插手。

    樊琪虽是在给徐延辉添麻烦,但樊琪是在规则范围之内给徐延辉添麻烦的,这麻烦填的好么。

    可徐延辉再忙他也必须正视赵亮使人递来的文书。

    还好这事儿简单,第二天他就给赵亮回话。

    办法很简单,做个列表登上报纸。叫各地的老百姓们都清楚的意识到白役书吏的事儿,然后报纸上再多刊登一些前清贪腐胥吏祸害百姓的腌臜事。

    赵亮自然无有不允。

    可樊琪那里得到通知后,一边默不做声的看着各地报纸照着徐延辉的建议着实,另一边却不声不响的做了一个有关清陈两朝官吏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的数据大对比。

    从数据上看,很明显赵家的‘贪官污吏’占上风,数量更多。

    可是再细细去看,短短时间里涌出的这些个赵家天下的贪官污吏,他们究竟是怎么倒台的呢?

    大数据分析就给出了一个很明显的答案。

    百姓上告、都察院加审计署。

    所有倒台的贪官污吏中,审计署验看数据不对而找出的蛀虫只占不足一成的份额,都察院主动出击搞定的贪官污吏也不过两成左右,超过三分之二的贪官污吏事发,还是因为百姓。

    不是老百姓直接状告官吏,而是因为百姓告上了法院,然后在都察院配合法院办理案件的这一过程中给牵连出来给揪出来的。

    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零星的几件百姓直接状告官吏的安置,只是数量真的极少。

    百姓们并不都是傻子。尤其是关注报纸的那些人,很多人都是吃喝不愁的人家。这些人有着一定的见识,他们分辨得出这种对比数据的真实意义所在。

    满清倒台的贪官污吏少并不意味着大青果就清正廉洁了,相反,这更多意味着他们官官相护。

    赵家治下的贪官污吏极多,却恰恰说明赵家的吏治还算可以,至少官场上没有那么多的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报纸上还刊登了几起典型的民告官案件,给整个‘赵家天下’都带来了不小震动。

    这也算好事,徐延辉还觉得底下人充分发挥了积极性呢。

    但是随着几个宣传部的案子被当成典型刊登到报纸上头,徐延辉这才察觉到了又有人向自己放冷箭了。而且十有八九还是樊琪这个老对手。

    徐延辉知道初生的陈王朝内部的高层竞争倾轧是很激烈的。

    因为大家都没什么过硬的功勋。

    大陈之所以现在能傲立于江河之间,其最主要的功劳并不是蒋希宗、彭功昌等人多么的厉害,多么的足智多谋。

    那九成的功劳在于赵亮自己的牛掰。

    一出手就是几万军兵几万枪炮,一起兵就能打的清军抱头鼠窜,就能横扫中原。然后又拿出了金种子一下子稳住了民心。

    那就是当皇帝最轻松的李渊也没有这么顺畅的。(李唐的主要挑战在李渊进长安之后,至于赵大不算)

    所以陈州的这些中央大员们,跟历史上那些王朝开创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开国大臣们——比如汉初的萧何张良,刘备的诸葛亮,曹操的荀彧荀攸郭嘉,朱明的李善长等等,那是全然的不同。

    他们在赵家王朝中的份量远没有自己的老前辈们重,甚至很多人都是可有可无的。

    比如徐延辉就是这样的。

    他能做上现在的一部之长那都是因缘际会,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他自己都没想到。

    包括现在文臣之首的蒋希宗,那也是如此。

    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功劳他的根基还没有彭功昌大呢。

    可是他一直跟在中央,而彭功昌坐镇地方,一开始固然很风光,但在最关键的时候却大大落后了一步。

    也是因此,这位爷始终看蒋希宗不顺眼。

    甚至可以说陈朝中枢大臣们的彼此斗争,都是起自蒋希宗和彭功昌。

    而只要他们没有因为内斗而拖累了正事,赵亮根本不去管他们。

    一次两次的,大家也都看清楚赵亮心思,那斗争便就普及化了。

    当然大家还都能记着底线!

    但谁也不知道这种‘斗而不破’的局面到底能延续多久。

    就是赵亮现在都有些难以决断了。

    一开始的时候他还有点自得。

    这般纵容臣下起纷争,明显有利于他集中大权。而且手下的人为了自身前途着想也都打起了精神,工作效率较之先前反而有所增长。

    但他脑子到底没有昏。

    知道这种事儿从长远角度讲并非什么好事,所以是一百个警惕臣下斗争白热化。

    斗而不破可以,为了反对而反对就绝不行。

    樊琪又射了徐延辉一箭,赵亮看在眼里并没有说什么。

    臣子们要全是好伙计了他就要头疼了,可要是都这个样子,他也头疼。

    不过他面上虽然不说什么,心中,对于樊琪的顽固性却又加深了一分。

    这人真是……,锲而不舍!


………………………………

第四百六十六章 川北白莲

    川北,大巴山中。

    “位置已经选好了,就是官渡口西边的三河铺,距离通江城大约二三十里。”

    “当地团练虽然有四五百人,但练总刘财主太过苛刻,练勇多有怨心,只要咱们打的猛一点,定能顺利拿下。”何况他们刚刚收到了一批后方辛苦运来的补给,赵家这次动用了不少蜀地的关系为他们送来了上千件棉甲。

    张汉潮满意的点点头。二三十里路,这个距离倒是不尴不尬的,城里就算作出反应也要一天的时间准备。

    何况达县东乡的徐添德、王三槐、冷天禄等人也闹得阵势不小,大大为张汉潮军吸引去了不少清军的注意力,所以张汉潮决心趁此机会拿下几个地方补给一下粮食物资,然后趁着川西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