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的,就一个个向着陈州方向跪拜起来了。
归德市长推了推赵德天,“赵师长,该你上去讲话啦。”
讲什么话呢?
就是这些种子的归属。
就是烈属军属优先,就是官员公员优先,然后才能是其他百姓商贾。
很简单,赵亮这是要自己人第一。
而且现在也真的很有必要搞一搞自己人优先。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以凝聚力。
大家提着脑袋给你卖命,结果有了好东西后你反倒紧着别人了,这不是扯淡吗?
这一日的归德城外响起了嘹亮到极点的欢呼声。
陈棠闭上了眼睛。
陈家一直来都没有对赵家落井下石,所以赵亮拿下归德城后对陈家也始终礼遇有加。
嗯,只要你们不‘犯事’,赵家就也不会对之另眼相看。
而历经过明清交替的陈家,在这点上要比南阳刘家可沉得住气多了。
归德城内的七大户八大家已经被端掉了一半,可陈家却始终纹丝不动。
他们就冷眼旁观着局势的发展,并不准备火中取栗。
虽然陈家人对赵家的制度普遍抱着一种排斥态度。
因为赵家搞得并不是陈家人最拿手的‘科举取士’,赵家的科举,跟陈家人读的书,真心不是一条路上的。
但陈家始终安分守己。
陈棠从没有打算在这场变革中下注压du,除非一切都水落石出了,陈家再去攀附就是了。
因为陈家人的根本就是读书。
如果最后是满清取胜,陈家依旧是大青果的忠臣。俺们又没附逆?
而要是赵家得坐天下,那就按着赵家的规矩走呗。
赵家搞得那套虽然跟陈家人此前读的书不同,但归根结底,它还是读书。只要是读书,陈家人就有自信就有底气。
陈棠本以为自己还要等候很长一段时间。
是怎么都没想到,他‘平静’的心在今日被彻底粉碎了。
“你们说,这赵家还会败吗?”
陈家祠堂里一片寂静。
陈棠坐在右手第一位,对面就是他亲叔,上头坐的则是他亲爹陈洛。
两列人,左手坐长辈,右手坐小辈。
陈洛发话了,但所有人都没得话说。
这些人里反感赵家者占了绝大部分,可他们再是反感也知道今日的重要性,谁也不敢胡言乱语泄一己之私愤而坏了全族前途。
陈洛的目光落在了陈棠身上,后者苦着一张脸站了起来。
“孩儿以为赵家已立于不败之地也。”
只听城外的呐喊声就知道赵亮的那个决定有多么的得人心, 同时归德城征兵站人头爆满的消息他们也都听说了。
有这么个基础,赵家如何还会败了?
“如此说来你是要投赵了?”
陈棠心中好一阵酸苦,他就是不愿意又如何?这不都是你决定的么?
“孩儿觉得此事宜早不宜迟。从龙之功可不是路边的大白菜,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你们呢?还有谁跟他一个意思?”
祠堂里不再寂静了,虽然大家都能看得出这对父子在演双簧,可这实际上就一个叫大家做选择的事儿。
当下就有几个人站了出来,但也就是这几个人了。
算上陈棠,一共五个人。
当日,陈棠五人便悉数被他爹给逐出家门了。
………………………………
第四百五十一章 大势所趋
“爹,您真是爷爷的亲儿子吗?哪有对儿子这么下狠手的啊?”
陈棠有俩儿子,大的叫陈烁,已经成家立业了,自身还是个秀才功名。小的叫陈烔,现年十七岁,已经定亲,还没成亲。
陈烁看着关闭的陈家大门闭嘴不言,陈烔却有些忿忿不平。
哪怕他知道这事儿应该是长辈有意为之,甚至他父亲被挑上更是因为他爹的身份,陈家嫡传。
其他旁支外系的人想挑这担子还不够份量呢。
可自己平静安详的生活被打破,这还是叫陈烔愤愤。
当然更叫他觉得操蛋的是,很快陈烔就见到了自己的未婚妻。
他的老丈人把闺女往陈烔这儿一丢,又丢了一箱子银元,人就拍拍屁股走了。
这真是太无情了。
陈棠心中却不慌不乱的。
这差事他是半推半就之中拿下的。
处在陈家这一环境下,陈棠先天便想往官场。天知道他这般高的身份却在读书上头没有天分,这些年来遭受了多大的压力多大的负担。
可也正如那句话说的,缺什么想什么。
当官这俩字就深深的刻在陈棠的心底里了。
但他知道,老爷子是不会答应他捐官入仕途的,这太丢陈家的人了。
归德陈家可是“一门五翰林,四代词馆家”的中州名门,绝对不允许有这种事儿的。
所以投奔赵家便也成为了陈棠实现“做官”这一人生大目标的最后选择了。
或许他爹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才直接点了陈棠的将吧。
不管怎么说陈棠现在已经无法回头了不是?
“走吧。咱们去陈州。”对自己的儿子儿媳,对自己的媳妇小妾,陈棠这么说道。
与他做出一样选择的另外四个陈家人,全都在归德府就地任职了。
陈棠却不打算在归德,一是这里的职位他看不上,二是他觉得这儿已经不需要自己了。
毕竟陈家子弟都已经有四个了。
所以他要去陈州。
他不是去找赵亮的,而是去找康云从的。
康家比陈家更早的上了赵家的贼船,现在康大勇是枢密院总后勤部的一名副部长,康云从则在民政部给彭功昌做秘书。
陈棠与康家有接触,现在他就需要康家来为他做个引荐了。
而且可以的话他还希望能把俩儿子也塞进学堂技校里去读书。尤其是年龄还小的小儿子,去多读几年书,把基础夯实了,对他的将来发展更有好处。
而在陈棠父子赶来陈州的路上,河洛、郑州、开封、陈州、南阳等各地的试验田相继有报告穿过了,亩产七百斤就是一条线,很少有哪儿的试验田亩产值均数会落在七百斤以下的。
《今日新闻》上对此是连刊报道,同时这些黄金种子的去想也被报纸宣扬的人尽皆知,各地的征兵站人头汹涌。
就是对于投赵一直没什么表示的陈烁,在看到征兵站外人头攒动的青壮后,神色也大有触动。
“这两日我看你始终郁郁不乐,看了眼下的这一幕后你还觉得为父的选择是错的吗?”
陈烁不说话,表情很有些复杂。
“当今天下局势就犹如当年明清交际之时。大青果虽坐拥大半天下,然后横空出世的大陈如拦腰一刀,狠狠的砍在了正中间。
江南岭南湖广川蜀便是再富裕,那里的粮食银饷也万难运抵京城。
都不用看明年,只看今岁,京城便会钱粮大匮。
彼时与前明崇祯朝何其相似?”当时的江南也是富裕的很呐,但是朝廷根本收不上钱,再多的繁华又有鸟用?
陈家可是陈贞慧的后人,对于当年的情形,他们有着不同于寻常人的认知。
“除了赵陈这一心腹之患,大青果还有白莲教人马于背后兴风作浪。川蜀陕南不宁,江南税赋西输道路被断,西南无用也。
如此的江南数省虽豪富,然南兵素不以战力著称;西北各省兵马虽强健,无粮无响,亦无力可施。
大青果岂能不危?”
陈棠觉得自己的这番分析已经很鞭辟入里了,可是老头子根本不听。
认为清廷钱粮虽然匮乏,但直隶、河东、关中等省,皆非不毛之地,南方各省亦都有忠臣在位——大清是八旗的天下,各地督抚中多有旗人,再加上将军坐镇,这等人在此为难之际必不会自顾己身苟全性命,或是如汉末诸侯那般野心大炙,而必然会继续效忠大清效忠朝廷,积极组织新军编练新军,如此南北夹击,大清依旧大有可为的。
陈棠还能说什么呢?
他觉得老头子真应该出来走一走,看一看,看看现在百姓是多么支持赵陈。
那赵家本来还漂浮不定的根基现在一下子变得瓷实的不能再瓷实。
有这等民心在握,他觉得赵家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而且这消息很快就会传到了外地,尤其是关中河东等地,只不过现在还都是小道消息。但早晚有一天会人尽皆知,到时候老百姓又会怎么想?
谁不想种一年的地收两三年的粮食啊?
到时候那一切都会变成大势所趋的。
陈玄策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他已经要乌三娘所属全力以赴的去宣扬了。
但眼下还是十八世纪晚期,信息传播速度远不如前世。
所以还记不得!
“是时候把皖北拿下了。 ”
赵亮虽然知道试验田的风潮还没有彻底的席卷皖北大地,但他觉得皖北这个熟透了的桃子,现在已经是时候摘取了。
没必要再磨磨唧唧的。
那些个州县的满清官员们现在怕都已经绝望透顶,都这么长时间了,满清还没有往江北派来一兵一卒,显然乾隆已经放弃他们了不是?
这一点各地的乡绅明白的更早,也行动的更早。
“告诉赵宝、邢成德,让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沿着沙颍河,一路沿着浍河,将颍州、凤阳、泗州拿下,其他几地让彭炳康自己去打!”
拿下安庆后彭炳康已经盘踞那一带有些日子了,兵力也从一开始的一个师五千人膨胀到现在的三个师一万多人(一个整编师两个守备师)。
拿下庐州、六安、涂州等地绝对是手到擒来。
………………………………
第四百五十二章 乾隆的忧虑
圆明园的瑰丽也不能中和掉乾隆心中的怒火。当然,更多的还有他心里的不甘和怨恨!
康麻子废了半生的心血才搞出了御稻种,从生长周期到品质和产量,御稻种都能称得上是一种很不错的水稻。而这也一直以来都是大青果对外宣扬的光点之一,是他们爱新觉罗家爱民爱农的一再好不过的表证。
可现在随着所谓的‘金种子’出世,御稻种还算个屁啊?
甚至乾隆宁愿这世间没有什么御稻种,因为这样就也省略了这组对比了。
现在世间有了金种子,那用脚趾头想都能知道,必然会有许多人把金种子与御稻种拿来对比,
最后的结论是怎样的,如此的结论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乾隆想想就心底发冷。
而且他内心中更多的还有不忿和怨恨。
作为一个‘博学’的皇帝,乾隆虽然不是农业上的专家,可对改良粮种的难度还是十分清楚的。以康麻子的身份,都要历经半生之功才能拿出一个御稻,区区赵家,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拿出一如此优秀的粮种呢?
亩产五石上下,这是完完全全的吊打和碾压。
乾隆一开始根本不相信赵家良种的,以为是无稽之谈,以为是赵家在忽悠人玩的,直到越来越多的消息送到他手中,直到穆哈托‘舍身保国’的消息送到了京城,他这才明白原来高产小麦乃是真的。
那个时候已经有些晚了,亩产五石的数据已经在中原传扬开了。
乾隆才不相信什么上天赐福庇佑,上天便是真要降福那也只会降落到他的头上。乾隆他只觉得内里必有大量的机巧,那赵亮本身就是一个极赋机巧的人么。
所以他心中尤其的愤怒。
自己最崇拜的爷爷,半生之功才搞出了一个御稻种,赵家又才发迹几天?
他们能调动多大资源?
结果就已然搞出了亩产五石的金种子了,这叫乾隆怎么可能不去羡慕嫉妒恨?
但木已成舟,事已至此,再多的怨恨也只是败犬之吠,是无能狂怒。
乾隆虽然后世落的名声毁誉参半,但就本人的政治素养而言,那也是皇帝中的第一流人物。
你可以抨击他的很多施政方针,很多政治行为,以及个人的奢靡爱好等等,但你并不能借此就全面的否定这么个人。
乾隆在意识到亩产五石的金种子是真的这一事实后,就立刻想到了后果。
随后粘杆处送来的密报也验证了他的担忧。
赵家各地的征兵站里人满为患。
数以万计的青壮劳力等着参军,等着为老赵家拼死卖命,如此才好叫家中尽早的得到金种子。
而民间百姓都如此反应了,逆贼军中会是如何情况,乾隆想都能想得到。
那些逆贼的战力本就比官军强,现在岂不是更强了?
这要再跟朝廷大打出手,官军岂不是更加不是对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