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跟儿子说:“你去派人给苏和泰送信,叫他有个准备。尽快到信阳上任去。”南汝光道的道台衙门驻在汝宁府南端的信阳州。“然后快点将南阳、汝州的匪患肃清,以报效万岁隆恩。”
阿克登内心里根本就不把豫西南的那点小事放在心上。
几个毛匪罢了,连癣疥之疾都算不上。比起正在进行的二次大小金川之役,豫西南的贼匪就是一根微不足道的毫毛。
后者可已经打了八年,前任四川总督阿尔泰被革职,继任的四川总督武英殿大学士温福战败身亡,还顺带死了四川提督董天弼以下将士无数,逼的乾隆不得不打出手中的王牌——阿桂。
至今那大小金川之役好遥遥未见曙光。
……
陈州府城,深夜。
漆黑的夜晚,窗外狂风怒吼,听起来犹如人在哭泣一般,让人心头发颤。
赵亮拍了拍身边的柳氏,一点反应也无。床榻之上的翻云覆雨耗去了她太多的精力,人又喝了几口被赵亮暗中下料的茶水,现在睡的是死的不能再死了。
他人在房间里消失了一会儿,等再出现的时候,已然是穿戴好了一切。
赵亮又变成了拦道杀官劫囚的彪壮好汉了。
外间一点声音也没有,他悄悄推开门一看,小红果然在小床上睡的正香。
那加料的茶水他是很一视同仁的,院子里一老两少仨个女人都给撂倒了。
灶房里亮着灯,赵亮摸过去看了一眼,李婆子人不在,那就是在厢房了。去到厢房看个究竟,李婆子人在床上呢。
喝了空间出产的精品曼陀罗花为主料制作的蒙汗药,她们三个不到明早是醒不来的。
………………………………
第四十二章 还是没忍住
蒙汗药是后世人很耳熟能详的一种药名,具体的作用就是超高效的使人安眠。
这在小说中被文人以一种神奇的文字手法频繁描述。比如《水浒》第二十七回《孟州道母夜叉卖**肉》中的一段话:“那妇人哪曾去切肉?只虚转一遭,便出来拍手叫道:“倒也!倒也!”
然后两个公人只见天旋地转,噤了口,望后扑地便倒……
蒙汗药当真是神奇,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感叹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也叫后世人生起怀疑,这种东西真就有存在吗?
赵亮穿越时空三年来是从没有真正的接触过江湖劫匪与蒙汗药的。他只是以科学的角度来考量这东西。
大家都知道要给人妻曹开脑壳的华托和他所配的麻沸散,那东西没有确切的流传下来。但《后汉书》中则对华佗在手术前给病人使用麻沸散进行麻醉做了详细的记载:“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跨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前洗,除去疾秽……”可见,在外科手术前服用麻沸散,病人能迅速昏睡,且疼痛全无,即使开膛破肚也不会知觉。
到了明朝,李时珍的鸿篇著作《本草纲目》给出了答案。
《本草纲目·草部》中记载了一种叫做曼佗罗花的草药具有麻醉的神奇功效。这个名字很美也很有阿三哥气息的药物又被百姓们称为风匣儿、山茄子,气味辛、温、有毒,可以“作麻醉药。秋季采曼陀罗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为一会即昏昏如醉。割疮、炙火宜先服此,即不觉痛苦。”
反正赵亮接触的医馆大夫里,曼佗罗花作为麻醉药主药,已普遍为中医所采用。
他也很容易就拿到了曼佗罗花的种子。
在空间里培育出了一些来,配合着草乌、川芎、当归,制造出的蒙汗药,效果比大夫开出的麻醉药效果更胜出许多。
今儿赵亮就牛刀小试,一举药翻了柳氏她们仨,为自己今夜的外出扫清了道路。
灶房锅灶里的热水还依旧滚烫,赵亮把首尾收拾干净,那些加料的茶水都需要处理了。
然后悄悄的翻出了院子。
嗯,用梯子。他又不是什么武林高手,能一蹦三丈高。虽然院子的墙头并不咋高,他一蹿就能攀住顶,翻过去很轻松。但这样难免就会有痕迹留下了。
赵亮一点首尾都不想留下的,他的空间里也早准备下了各式各样的梯子。
爬上墙头后长梯消失,然后又出现在了墙头外。随后下了梯子,收了梯子,他把目光看向了西北方。
那里是陈州府衙的所在地!
赵亮至今也没有狠搞苏和泰一把的打算(比如说摘掉他的脑袋),但因为苏和泰‘态度’的不友好,叫他始终对苏和泰的住处念念不忘。
说白了一句话,那就是他心里不忿不平衡。
更别说今天白日里赵爹进城,在苏和泰召集的士绅贤达面前狠是为苏和泰立了一功,但事后苏和泰却依旧没什么表示。
“给个口头上的承诺都那么难么!”
赵亮心里很不爽,自始至终都牵挂着这件事,就跟憋口气一样,他不通达。而当一个人的心态开始不平衡的时候,他就总想要做些什么来叫自己的心态搞平衡的。
他决定给苏和泰一个教训。
虽然他知道自己的这一决定可能过于冲动了,但他就是没能忍住。
今日白日里赵亮人没有进府衙,可待在松鹤楼的他却对府衙内发生的一切清清楚楚。
苏和泰的态度是赵亮今夜里走这么一遭的关键。
就是这样的‘冷漠’,压垮了赵亮心中的‘以不变应万变’。
当然他现在依旧拿捏不准苏和泰的真实态度,但就只苏和泰给他带来的这烦心劲,赵亮都决定给他一个教训。
不管这苏和泰到底是怎么想的。
冬天的夜是真冷啊。寒风嗖嗖的刮着。几颗星星在远处跳动着,一会儿,那星星便又隐没在夜空中。天空像被墨水涂抹得一样浓黑起来。
赵亮贴着街边走,转过几个路口,陈州知府衙门就已经在他眼前了。陈州府城太小了,四面城墙总长也不知道有没有过十里。
城区面积小着呢。
从城东的十字街赶到城中的知府衙门,直线距离只才里巴地儿。
但几个路口的团丁执哨还是给他增添了一点麻烦,要绕小道。
按照苏和泰的规定,地方乡里夜间要有民练警哨巡逻,而城中及四关也一样要有人巡哨值夜。
府城这一亩三分地可是在苏和泰的眼皮子底下的,再糊弄再拉稀,样子还是要摆出来的。尤其是今天苏和泰才吹了风。
赵亮躲在空间里向外瞟了一眼,俩挑灯敲锣的更夫正从自己‘身前’路过,注意力还是集中在棉布上画着的陈州府城地图。
而知府衙门斜对面不远处的松鹤楼,则是一个眼神也没多打望。
悄悄来到后门,这儿根本连个人影都没,呼噜声都听不到。
赵亮没再用梯子翻墙,人离院墙还有一丈多远时猛地发力,若猎豹扑食,冲向院墙。接着冲刺之力,身子向上一纵,脚下在墙壁上一点,手就已经抠住了高墙顶头。两臂发力,人很轻松地翻上墙头,身子再贴着墙壁无声滑下,轻盈的落到地面。
风声和夜色成了他绝妙的掩护,整个人就像是一条游走在阴影暗地里的长蛇,穿行在夜幕中,迅速向着内院潜去。
陈州的知府衙门是中国传统的官样建筑,讲究东西对称,规模不小,气势也巍然,占地面积数十亩之广,遵循礼仪,左文右武,前衙后寝。
中轴线上由外至内依次为照壁、宣化坊、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宅门、三堂;东侧线上有狱神庙、典吏衙、架格库、厨房、戈什房、杂项人房等。西侧线上也有狱神庙、典吏衙、承发房、钱粮厅、吏设等。院墙内有车棚、马厩、茶房、粮仓等。
整个建筑群体错落有致,结构合理。可它们跟赵亮都没有半毛钱的干系。
赵亮这次来是干什么来的啊?
那就是要给苏和泰一个教训。
打蛇要打七寸,打人也要往要害上打。要不然他就不知道疼。
在不伤及苏和泰性命的大前提下,如何给苏和泰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答案当然是银子了。
就赵亮所知道,苏和泰的银子全在府衙银库的内库里。
那可是一个很安全很安全的地儿。
………………………………
第四十三章 还是不通达啊……
所谓银库的内库,那就是地方官府放置备贮银的地方。
这地儿是常年不开门的,除了官员交接时候,新老官儿们要打开封门点验储银之外,库门三两年里动都不动一下都属正常。
因为这备贮银根本就不用于地方上的财政开销。
所谓“备贮”即另款封存于银库内,不参与日常钱粮出纳,仅留备急切公务或作永久性存贮的储备之款。
换句话说,陈州府要是不遭受难以忍受的天灾巨祸,或是京城没有下令运饷、协饷,这内库里的备贮银子百八十年也不会重见天日。
也所以,这项制度从康麻子晚年时候开始提及,到雍老四时候才得以正式施行,然后乾小四彻底的将这项制度确立。
因为老康末年的时候满清国库空虚,根本就没那个资本来实现这一制度。而雍老四时候,耗羡归公改革,各库亏空渐弥、积帑渐充裕,清廷才得以备贮银理念付诸实践。
而乾小四上台的时候,满清国力正值巅峰,国库里有他爹给他留下的八千万两白银,这才能叫他数次调整省封贮、分贮银数。并为巩固边疆治理、充实边储,将备贮银制度推广至边疆诸地区。还增贮盛京户部“永远存贮元宝银”一千万两。
陈州府的备贮银也有两万两,而且那内库里不止有本该有的两万两银子,更有苏和泰的诸多私财——苏和泰把自家的银子运去内库储备,这在知府衙门根本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因为那里最为安全。
赵亮想要探听这些消息,也根本不费吹灰之力,更不会留下什么痕迹来。
悄悄的向南摸索,赵亮知道银库的具体位置,就在知府衙门的二堂(衙门中仅次于大堂的重要建筑,是知府及其幕僚、属官们日常聚会商议的地方)和三堂(内宅,知府家属住处)之间。
彼处虽然有着不少零零碎碎的建筑,但其中最高大坚固的不是权柄甚重的督捕厅和钱粮厅,而是东边的银库和西侧的粮库,亦被称为银局和税库。
现今赵亮对粮食没什么大的需求,这次来是准备对银库下手的。
至于怎么才能人不知鬼不觉的进到内库里,银库的墙根下,赵亮手中多出了一把以不起眼的灰麻绳缠裹刀鞘刀柄的尺长短刀。
叫他躺着一个人,脖子上挨了赵亮一击,也不知道端没有断。而刀刃就跟切入一块嫩豆腐里一样深入了墙壁中,被赵亮扼着脖子的库吏脸色顿时大变,这该是锋利的宝刀啊。
要是插进自己脑袋上……
库吏不由得想到了夏天被自己切开的西瓜,膀胱一送,灰绿色的棉裤里立刻湿了一片。
赵亮脸色也跟着猛一变,暗叫一声“妈蛋!”抖手把人投在地上。
紧跟着一脚踏在那人的脸上,库吏是连叫的声音都发不出来。
“敢叫出来一声,爷我活剥了你!”
“好汉爷饶命,好汉爷饶命!”
库吏实在不敢想象是何等无法无天之辈有那么大胆子,竟敢到知府衙门来挑事,可他很清楚自己的小命就攥在眼前的黑衣蒙面强人手中。
不提这位爷手里那把削铁如泥的宝刀,只看他干脆利索的一巴掌拍翻了二强子(库丁),在自己惊叫声都没发出来的时候就扼着了自己的脖子,那就看得出他有多厉害。
“乖乖听话,我今晚上不想杀人。”要不然这库吏那还有活的份儿啊。
“我问你答。”
“这内外库一共有多少银子?”
库吏一个多余的字都不敢说,“外库还有五十两元宝一百锭,二十两元宝一百三十六锭,十两元宝一百六十锭,计白银九千三百二十两;又有铜钱三千五百七十二吊。至于内库,小的只知道储银两万两整。至于知府老爷的一些私财具体有多少,那就不是小的能知晓的了。”
“就这么点?还有那碎银呢?”赵亮有些吃惊,这个数字真不是一般的可怜。
“好汉爷,那碎银子都要溶了的。”要不然哪来的那么多银元宝啊。
赵亮点了点头,心中倒是去了一个疑惑,怪不得他之前几次跟官府银库亲热的时候,都只见到一锭锭打上了铭文的银元宝呢。
“他么的,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民间百姓中流通的九成九是散碎银子,这官府收了银钱要融成大锭,可等到银钱重新流回百姓手中的时候,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