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第2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用担忧。”

    “扬州真守不住了,那就走!”

    “城是死的,人是活的。咱们事后再打回来就是。”

    叫年纪轻轻的周东来独当一面,岂止周东自己不自信啊,那就是赵亮心中也没谱。

    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因为他手下就这些个人,一如当年的常校长一样,不用汝州(黄埔)的学员(学生),他还能用谁呢?

    周东这只是一个尝试,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历练。

    如果效果好了,邱志宽、陈元祐甚至是徐家亮这几个一期的优秀学员,不都可派大用了么。


………………………………

第四百零三章 这必须使得

    大军夺取扬州之后,赵亮掉头就带着人乘坐船只逆淮河西去了。

    留下周东镇守淮扬,手下的兵马除了那些被招揽的降兵外,就只剩下了三千人左右。

    周东手下枪炮都不缺,就是缺人,却经受过训练的人。

    陈军南下这一路上虽然连战连捷,但到底要损失些人手的,前前后后加一块也没有一千人,但要算上受伤的可就不少了。

    所以扬州城内还有上千伤兵,他们中大多数人能够归队。但这需要时间!

    赵亮带走的九千来人,全都是囫囵个,所有的伤病员都给留在扬州了。这些人伤愈后也不用再归队,直接转第一师了。

    徐州兵马也赶过来汇合,那里也有一些伤兵留在了当地养伤,复员后也是编入第一师。

    大批的前绿营兵们换了一身皮后就成了陈军了。

    被周东分散到各州县去。

    清军在苏北的惨败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无论是之前就被陈军骚扰过的南通等地,还是更靠近内陆的泰州等地,陈军兵锋所指,莫不是轻易拿下。

    各地官员或是逃走或是被俘,再或是自杀,演出了不少人间悲喜剧。

    但总的来说江北的兵马还是挺空虚的。

    镇江的西铭很清楚这一点,但他从没对扬州发起一次反击。哪怕从扬州逃过长江的盐商们出资百万助国救难,让西铭可以大把的挥洒银子收揽军心士气,可镇江的清军自始至终都没想过对扬州发起反击。

    江宁的萨载还出兵进到了六合呢。

    周东并不去管。

    而只是一味的招兵买马。

    从被俘的清军中招人,从苏北的盐丁灶户中招人,从江南的漕丁中招惹。

    他现在觉得自己尽可能的扩充兵力才是第一。

    即使那些新兵根本就不能打仗。

    但先把人招揽来,然后再进行训练就好。反正是地方守备部队,反正清兵也没多会打仗。

    李长虹和梁海也被放到了苏北,一个在扬州当市长,一个在淮安当市长。

    扬州这地方论名气挺大的,但现在的环境就决定了这地方并不适合当行政中心。

    扬州是前线啊。

    所以江北总管府就设在了淮安,而谁能做江北总管,李长虹当然占了先机。

    但这一切都还未定下。

    赵亮手下很多官都是空着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这个大陈国那还是一个超级大的草台班子。

    所以他早早就归心似箭了。

    临清的时候他就想回陈州,但西铭他领兵打过来了,赵亮想回都回不去。

    所以粗粗打理好这一战后事,他就带兵向西而行。

    大军走水路压倒汝宁府去。

    后者是豫南的一个空白区。

    赵军没去打理它,清军也没来增援。

    虽然地理地势很重要,从鄂北的孝感向北,那条直直北上的官道一直通到了郾城,也就是后世的漯河。

    但那又如何?

    赵亮虽然没有进军汝宁府,却让彭功昌分出一队人马抢占了武胜关。

    把这条绵延六百里的官道拦腰斩断。

    清军想要进入中原,当然还能走其他的关口。可是官道怎么办?

    打不开武胜关,利用不了官道,清军还不如在从襄阳入南阳呢。

    赵亮没有跟着去汝宁府,他要先回陈州一趟。

    他这‘一战’的时间太长了,虽然先前的节节胜利必然能反过来镇压了腹地的人心,但现在赵家面临的四路大军,他也只是战退了一路,谁敢保证就没有人起了‘反心’?

    毕竟满清势大!

    所以赵亮是不能自始至终都飘在外头的,他才是赵家的主心骨。

    最好还是抢在那些‘反心’们没有彻底荡漾起来之前把这一切都处置好,相比之下,打过长江冒着一定的风险去抢江宁,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

    满清在皖北根本就没有了成建制的兵马。

    皖南镇绿营都集中在安庆呢,实力大损的寿春镇岂敢来拈赵亮兵锋?

    陈军非常嚣张的横穿了整个皖北,一路上五河、凤阳、怀远、寿州尽数被拿下,而只要是县城、州城没有那么恰好的就在淮河边沿上的,如泗州、颍州、宿州,甚至是距离淮河河道二十来里路的霍丘县,早就都没有去动分毫。

    赵亮从寿州带骑兵部队北上,沿途路上对颍上、阜阳、太和等县也是‘秋毫无犯’。

    当然,那些地方的官儿也都跟知趣的紧闭城门,坐看赵亮这位当今天下的第一号大反贼从城外经过。

    这一路上赵亮的骑兵部队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增添了不少人。

    他们就是皖北的捻子。

    捻军可不是到了太平天国时候才开始有的,康麻子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但领头的绝对是地方豪强,活动于皖北的淝水和涡河流域。

    历史上到了嘉庆末年,皖北捻子集团日多,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经常在亳州、阜阳、中原、苏北、齐鲁之间护送私盐,并与清政府发生武装冲突,后甚而攻城掠地。

    现在时候的捻子明显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比之咸丰年间起义的捻军来更还是个小弟弟。但为赵亮再增添三五百骑兵却是小菜一碟。

    千多骑兵席卷豫东,随着距离陈州府日近,那像赵亮示好的地方大户地主之流就越多。

    尤其是界首集,都赫然有人打起了赵家的赤旗,还有人向赵亮下跪叩首,山呼万岁,这种有些出乎意料的场面叫历经了不少大场面的赵亮都觉很是心情好不激动。

    而如此场面在他进入陈州府后就更是常见了。

    赵亮先回了龙路口。

    没有见到赵奶奶和赵爹赵妈,先就看到康莞领着几个莺莺燕燕,再加上岳父、赵二叔、舅舅等一波人来给他行礼。

    赵亮呲溜的从马背上翻下了,忙上前扶起几人。

    “这可使不得。”这可都是至亲。

    “这必须使得。”

    康桥年心中是很复杂的,别看女婿连战连捷,更是把临清、淮安、扬州这些金银窝子都给占了,但对京城对满清他还是充满了惧怕。

    只是不管怎么样他都必须站在自己女婿这边。

    “上下有序,尊卑有别,岂能乱了礼仪。”

    再是长辈的,在赵亮称王的那一刻起也要乖乖知趣才对,也是这样,才是真正的长久之道。


………………………………

第四百零四章 圆明园

    “奶奶,爹,娘!”

    正院里赵亮见了赵奶奶、赵爹和赵妈。

    这三人那都是标准的富贵闲人,在看到赵亮的确是毫发无伤后就把手一挥,干自己的事儿去!

    他们在大事上可帮不了赵亮半点的忙。

    那不如康莞呢。

    在赵亮离开的这阵子里,康莞都能当一部分家,至少在银子上面是如此。

    龙路口赵家本部的账房全被康莞收拢在手,成立了一个类似于统计审计的单位。这可比赵亮在地方上设立统计局可早不少。

    汝州的训练基地已经挪到了龙路口了,大幅度扩招,这一期足足招募了五百人。

    技校也继续在上课,倒是梁家学堂里的学生少了不少,或者说是少了很多,至少没了一半。

    剩下的一半人里挑挑拣拣,扣除了赵家亲戚族人的孩子后,还敢继续来学堂上学的人,很多都是家穷却有天分,得到了赵家资助的孩子。

    真正的士绅子弟,比如张松年家的孩子,那就全走了。

    倒是张松岭家的孩子没走。

    不过整个龙路口都知道在赵家起事之后,张家兄弟闹得很是生分,甚至都已经分家了。

    谁都不知道这是故作出来的,还是真的闹开的。

    不过大家都觉得前者的可能性更大。

    张家怕时候阖族俱灭,却也怕被赵家当做了吓猴子的鸡。

    不过就是不知道大青果有朝一日要真能杀回陈州的话,他们会不会跟张家讲道理。

    现在的技校和学堂中都非常正大光明的上起了政治课,还办起了专门的民政班、法学班、税务班、刑侦班等,对口招生,目的显而易见。

    外界对之的评价也很有意思。

    把民政班比作了进士科,把税务班比做了明算科,把法学班比作了明法科……

    倒是为赵亮的‘大逆不道’披上了一层还算过得去的外衣。

    当晚,西院里第一次实现了‘全家团圆’。

    萧娘子亲自出手张罗饭菜,康莞居中,柳氏、长二姑、乌三娘和王贞仪分列左右,还有一大帮孩子们在。

    康莞被柳阳和乌昭喊大娘,哪怕一直都表现出一副嫡母姿态,嘴角还是直抽抽,偷偷的掐了赵亮一把。

    赵亮却一点都不在意,嘴巴都已经咧到了耳朵后。

    几个孩子之间相处的都很好么。

    虽然几个孩子的母亲隐隐的分了派系,没办法,柳氏和乌三娘是天然同盟,王贞仪以康莞马首是瞻,不过她还没孩子,长二姑态度模糊。

    赵亮也自当没看见。

    圆明园里。

    乾隆几天前才过了生日,但脸色却沉郁无比,江宁上报的消息叫他大为恼火。

    吴书来和周边的侍卫们,全跟雕塑一般站着,一个个恨不能连呼吸声都屏住。

    “齐鲁急报,六百里加急!”

    吴书来被这声突然间响起的高呼惊动了,身躯如弹簧一般蹦了起来。

    就看到一个满身风尘仆仆的信使被两名侍卫架着飞奔。

    吴书来赶忙迎上前,将一封折子接到手里,然后那信使整个人就瘫软在地上了。

    “送下去安置。”

    留下五个字,吴书来捧着折子快步走进殿内,曾给了乾隆。

    后者接过折子,花白的眉毛都已经一垮,齐鲁来的?这可不是他要等待的消息。

    虽然苏北完了,但大清还有另外三支兵马在打么。乾隆现在就盼着其他三路的好消息呢。尤其是明亮的北路军和福康安的西路军。

    所以这齐鲁就也无关紧要了。

    都是小意思。

    只要灭了赵逆在中原的主力,便是整个齐鲁都沦落贼手又如何?

    甚至他觉得自己不用看就能知道这里头绝不会是好消息。

    因为啊,齐鲁的现实就决定了不会有好消息传来。

    那里的三镇绿营,登州镇没发挥什么作用先就已经垮了,然后曹州镇也完了,只剩下兖州镇和旗兵做支撑,而贼逆却还有文坛那个逆臣呼应!

    乾隆可不觉得自己当年摘了文坛的顶戴是不是有不公。

    他只知道文坛之前是大青果的参将,现在却枉负圣恩,与逆贼勾搭一处,文家合该满门俱灭。

    局面也就是刘墉回到齐鲁,沟通了孔家之后,拉起了一支支团练,相互配合着,这才勉强在青州抵挡住了逆军的攻势。

    这该不是又大败了一场求援的吧?

    不过有了苏北之战的惨败奠定,齐鲁的清军就是败的再惨,也就那么回事。

    不在意地拆开书信,粗粗扫过,乾隆身躯一振,眉毛高高扬起。

    “据登州士绅密报,赵逆南北两支水师合兵于胶州湾,现已从胶州湾南下!兵锋极有可能指向长江口……”

    这还真配得上六百里加急。

    乾隆一颗心在重重的下沉,可他脸色刚稳住,又一声急呼从殿外遥遥传来,几乎重复了刚那一幕场景,又一封六百里加急送了过来。

    江宁来的?

    乾隆的心都要凉了。

    “贼军水师扰江口,有袭江宁之势,吴淞、川沙各营水师半日破灭,贼势难挡。”

    不会的,赵逆不会打江宁的,他的主力兵马已经去豫南了。

    乾隆如此安慰着自己,可胸口翻腾的血气却怎么也压制不下去。

    吴书来对一个小太监摆了摆手,后者知机的悄悄退出大殿,出门就撒腿就去寻御医。

    也是这时候外头响起了第三声六百里加急。

    吴书来脸色彻底变了,他想到了上回的情形,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